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1)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42年前的今天,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2)

原文:《两脚踏东西文化》,原载于社科报第70期第6版。

作者:辽宁

有史以来,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中国,有两位最成功的,一位是辜鸿铭,一位是林语堂。辜鸿铭是毛姆笔下「享誉国际愤世嫉俗的学者」,林语堂是赛珍珠笔下「根深于过去,盛开于现代」的「现代作家」。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3)

林语堂(一八九五――一九七六)福建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最后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和哲学博士。三十年代林语堂在上海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先后写下了大量的幽默文章,被世人称为幽默大师。

一九三五年,林语堂旅居美国,直到一九六六年,这三十多年可说是林语堂写作的兴旺时期。这一时期的著作,林语堂主要是采用英文写的。但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推崇备至。他用英文写作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他的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都是以中国为背景写成的。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4)

林语堂一生特别推崇苏东坡,他曾说过:我有两个精神上的朋友,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林语堂用英文写成一本《苏东坡评传》,这本书仅书后的参考书目就达一二O余种。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5)

林语堂作为现代中国作家。其作品的数量和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由于林语堂的大多数作品是用英文写成,他在世时从不愿意翻译自己写的英文著作。也许由于作者在世别人也不太好意思翻译他的作品。只有到了林语堂去世后,台湾一些学者才真正开始翻译林氏的作品。

自称“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一生勤勉,博览群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而读书是他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件雅事。

原文:《林语堂“活”读书》,原载于社科报第691期第4版。

作者:朱正娴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6)

林语堂很善于选择适合于他本人性格素质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劲儿使在刀刃上,做的是高效率的有用“功”。从中学时代起,林语堂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全校的第一、二名,然而,在考试前夕,人们常常会发现他在悠然地钓鱼,所以,他被称为“快活的天才”。事实上,林语堂选择的倒不一定是什么捷径,对于自认为有价值的学问,他比谁都刻苦用功。他学英文的法宝就是一本袖珍牛津英文字典。他学习时并不是把每一个英文单词的定义一连串地排列起来,而是把一个字在一个句子里的各种用法举出来,在与同义字的比较中,把这个字的本质和独特的意思充分表现出来,生动而精确。林语堂决不放过任何一个英文单词或短语的用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他从这本巴掌大的字典里,吸收了英国语文的精髓。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7)

在学校求学期间,林语堂每次考试必得高分,但他不以此为自豪,反而痛恨考试制度和传统的“学分制”,他认为考试得高分,不过是成功地愚弄了教师而已,无助于增进知识。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8)

在大学里,同学们感到最无聊的“民法课”成了他“自学”的大好时光他不像其他学生,以取笑教员作为消遣,而是利用时间,大量阅读自己所爱读的书,如张伯伦《十九世纪的基础》、赫克尔《宇宙之谜》、华尔德《社会学》、斯宾塞《伦理学》、韦司特墨《婚姻论》和达尔文《进化论》等。林语堂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他感到,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不过是在知识的岸边观望和徜徉;他渴望的是潜入知识的海洋中去探宝。他在《论读书》中写道:“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什么都懂,毕业上班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老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他还认为“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复萌,预见俗见生满身上,一人的落伍、迂腐、冬烘,就是不肯时时读书所致。”

林语堂语言风格(两脚踏中西文化)(9)

在林语堂看来,“人之初生,都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他认为“我们须知道读书的方法,一方面要精读,一方面也要尽量涉猎翻览。”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