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寒”的典故来源于语文教材,故事大约是说,晋国借道虞国进攻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虞国和虢国就好像是牙齿和嘴唇,虢国亡了,虞国也不会有好日子过。虞公不听,最终身死国灭。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成语故事,然而,这个成语展现的,真的是狡猾的晋国和愚蠢的虞国之间的故事吗?

晋国分封给了谁(唇亡齿寒典故的背后)(1)

1 与晋国的纠葛:虢国真的那么无辜吗?

晋武公死后,其子诡诸即位,是为晋献公。历史记载,晋献公灭国37,这是个十分狠绝的国君。晋献公决计灭虢,得到了士蒍和荀息的献计。而其中荀息的献计便是著名的“假道伐虢”。

乍一看,这就是狡猾的晋国和老实的虢国的故事,然而事实上,虢国并不是那么无辜。

晋献公之父晋武公,是由“曲沃代翼”而得到君位的。而虢国是东周初年的肱股之臣之一,常年辅佐周王左右,因此对这种违反周礼的行为,虢君坚决反对。

在周王的授意下,虢国单独或联合别国,在晋武公年间,就多次讨伐曲沃。然而,武公的实力与日俱增,终于还是成为晋国的国君。即使如此,虢国还是不收手,在晋献公年间还进行过伐晋的行动。

虢国并不直接与晋国接壤,为了更好的讨伐晋国,虢国还拉上了虞国。从每次都是虢公主导战争来看,大约是因为虢公在周王的朝中担任要职,虞国地位要明显低于虢国。

因此,这样看来,晋国是周礼宗法制的挑战者,而虢国是周礼宗法制的维护者。即使曲沃系成功上位,虢国仍然纠缠不休,因此这场战役实际上是晋国对周礼挑战的收尾之战。

晋国分封给了谁(唇亡齿寒典故的背后)(2)

2 实力对比:虢国和虞国是小国吗?

此事约发生在献公十九年到献公二十二年之间,前后从晋献公君臣策划到成功实施大约4-5年的时间,前后进行了多次战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荀息的献计实际上是一个灭国战略。

当时处于春秋初年,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换言之,虢国并不是很弱小,甚至于与晋国国力差不多。因为在晋献公九年,虢国还曾两次侵略晋国(“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左传·庄公二十六年》)

那么,为何借个道,就能消灭虢国了呢?

前文提到,晋国与虢国并不接壤,每次交战都要经过虞国。虢国与虞国都是周王室的姬姓之国,关系很好。因此,晋国想打虢国,虞国都会提前通风报信,导致晋国每次无功而返;而虢国如想打晋国,却有一个盟友虞国相助,晋国后知后觉,被动挨打。

因此,荀息献计,将宝马和美玉献给贪财的虞公,然后向虞公诉苦:虢国多次侵晋,晋国只是为了防卫,晋国只想教训一下蛮横的虢国。

这个计划一旦实现,晋国便可以随时通过虞国进攻虢国;而失去了虞国这个盟友,虢国则变得被动,只能处处挨打,无法进攻晋国。

因此,借道前晋国以一敌二,借道后晋国便可二打一对付虢国。化被动为主动,攻守之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假道伐虢”实际上重点不在于借道,而在于孤立虢国和虞国,然后各个击破。

晋国分封给了谁(唇亡齿寒典故的背后)(3)

3“唇亡齿寒”的劝谏为何行不通?

当然,虞国并不是没人能看破,比如宫之奇。

但献计者荀息对晋献公分析道,宫之奇为人不够强力,而且宫之奇在宫中长大,与虞公亲昵,虞公当不会听从(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暱之,虽谏,将不听)。

而事实真的,如荀息所料,宫之奇以唇亡齿寒的道理向虞公劝谏,然而虞公东拉西扯,从同宗到祭祀的礼仪,宫之奇一一驳倒,虞公却仍然不为所动。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弗从,许晋使。-《左传》

这件事的背后,有两个细节十分不合常理,其一,为何被宫之奇一一驳倒了,虞公还是不听,与前文说的“君暱之”有什么关系?其二,虞公为何那么傻,以致于傻的有点不正常?

按说“少长于君”应该是很能够得到信任的,却为何“君暱之”而不听呢?从宫之奇劝谏的故事“唇亡齿寒”来看,宫之奇应当是一个亲近虢国的大臣,而前面虞国正是与虢国联盟讨伐晋国,在这中间,宫之奇应该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虞公应当不是不亲近宫之奇,也不是傻,而是虞公的亲虢政治立场发生了变化。宫之奇这样劝谏的时候,就算说的很有道理,但虞君不会听从,因为宫之奇的劝谏处处透露着他的亲虢立场。

那么,虞国一直亲近虢国,为何会转变政治立场呢?

而且,虞君反对宫之奇劝谏的时候,虞君曾说他与晋君同宗。实际上虞国出自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虢国出自周文王之弟虢叔,而晋国出自于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也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宗亲关系实际上比晋国还要亲近。

因此,这条线是虞公的幌子,在虞公心里,实际上有一个立场是虞国和晋国共有的,而虢国却不具备。正是这个立场,让虞公偏向了晋国,因此无论亲虢派宫之奇如何劝谏,也都没用。

晋国分封给了谁(唇亡齿寒典故的背后)(4)

而结合前文荀息的劝说,和虢国受周王宠信,大略可知,虢公拉拢虞公身边宠臣宫之奇,得以让虞公成为虢国军事上的仆从国。虢公凭借周王宠信,并不把虞公放在眼里,经常借道虞国打晋国。这引起了虞公的同情。

在虞公眼里,自己和晋国都是周礼的受害者,而虢国是周礼的得益者。这就成了蛮横的虢国和委屈的晋国之间的故事了。

这样以来的话,前面的一切都显得合理多了。

只是虞公没有料到,晋国是比虢国更加可怕的盟友。

4 晋国的全面胜利

这样,在晋献公君臣的努力下,虞公果然亲晋而远虢。经过多次讨伐,四年后,荀息带领晋军一举灭掉虢国,回军途中又趁虞公不备一举吞并了虞国。

(献公)十九年···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阳以归。···(献公二十二年)其冬,晋灭虢,虢公抽奔周。还,袭灭虞。--《史记·晋世家》

晋国之所以要灭虞国,财宝是小事,最重要的是虢国的土地与晋国并不接壤。因此为了虢地不变成一块飞地,晋国一开始的计划中,就有灭虞。如果宫之奇以这个方向去劝谏虞公,或许就等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这场战略的成功实施,晋国不仅完成了对周礼宗法制挑战的完胜,更是极大的扩充了实力,为即将到来的春秋争霸奠定了基础。(完)

晋国分封给了谁(唇亡齿寒典故的背后)(5)

参考资料:《左传》《史记·晋世家》

本文为子彧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