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城坐落在长江出海口北岸大江东去,从浩莽的洪荒时代滚滚而来,千万年来两岸人民口头上积淀下层层叠叠的古韵古语十里长街上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如皋话方言词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如皋话方言词汇(天天挂嘴边的如皋方言)

如皋话方言词汇

如皋古城坐落在长江出海口北岸。大江东去,从浩莽的洪荒时代滚滚而来,千万年来两岸人民口头上积淀下层层叠叠的古韵古语!十里长街上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老家在北乡吧?”

“跌的。你也不大像城里人。”

“跌的”

这“跌的”即是“是的、同意”的意思。

然而你知道这土得掉渣儿的方言,老祖宗远着哩,汉代大学者扬雄的专著《方言》里就记载了。“张家姑娘没魂得用功!”“李家媳妇没浑得丑!”这“没浑”“没魂”相当于副词“非常”“很”,也早在《方言》里登记在册了。

“观看”我们叫“瞟瞟”,如“我们一起去瞟瞟”;修订的《集韵》这本书里也早就“瞟瞟”了。

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如皋著名古刹定慧寺,我们都叫“厅归雌”。

巍巍雄壮、名冠江淮的定慧寺,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方言学者查了汉代的《说文解字》,翻了《广韵》,经过一番摇头晃脑的考证之后宣布:当年定慧寺人们就是叫“厅归雌”!哇!(让我也来学学港台影星嗲声嗲气嗲一下过把瘾)悠悠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如皋人居然乡音不改!

学者还告诉我们,普通话里早没有入声韵了,如皋话里却保存了中古音的几乎全部入声韵,简直是个奇迹!怪不得翻开《唐诗三百首》,凡普通话读起来别扭的,请如皋话出马,听起来就是那么合辙合韵,原汁原味!

如今一些人到广州、深圳淌了几天臭汗回来,如同留洋归来一般,舌头根也翘了起来,上厕所叫什么“上洗手间啦!”殊不知他爷爷她奶奶早就称作“解手”“出恭”哩,还不比你小子“洗手”更雅趣。

“民以食为天”,家家都有锅,凡锅都有盖,锅盖锅盖,盖在锅上的玩艺儿嘛,可我们这里农村妇女全都叫它“釜冠”。釜者锅也,冠者帽也,釜冠者锅之帽也。相形之下,你这“锅盖”还不够黯然失色!

至于男女老少口头上一天要说成百上千遍的一个词“东西”,“请问买什么东西?”“这东西多少钱一斤?”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是无一例外这么说的,只有上海人翻花样叫什么“物事”。

上海人自以为是城里人,爱翻个新花样,外地人统统都是乡下人。可我们乡下人叫“东西”根本不高兴跟着上海人不伦不类地叫什么“物事”,我们的叫法说出来会让你惊叹得瞪大眼睛,我们叫“杲昃”。

近代著名的大学者戈公振先生曾向上海人讲解过这两个字:杲,日出东方,代表东,昃,日落西方,代表西,合起来就是东西。杲字来自《诗经》,昃字来自《易经》,戈先生接着指出:苏北人其实是很有文化素养的。戈先生是东台人,这位了不起的苏北人说得上海人连连点头称是,赞叹不已,只是上海人屁股一转又忘了,所以至今还是“物事”长“物事”短的没多大长进罢了。

如皋方言中的辈分:爷爷如皋话喊"爹爹",其实爹是称父亲的;儿媳叫公爹也是"爹爹",叫公婆为"娘",你看看如皋人叫人真有意思!如皋方言中的男女不分:叫叔叔为"姨","姨"应是对女性的称呼;有让小孩叫奶奶为"爹爹"的。

别以为如皋话都是“土老帽”,嗬,早登过大雅之堂哩!鼎鼎大名的明代戏剧家《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他就是如皋人。我在他的作品中寻到了不少乡音!他的小说《变儿变女菩萨巧》中有一句话说:“乱草丛中,打几个嗑充而已。

”嗑充者,北京话“打个盹儿”是也;这是百分之百的如皋方言词,后面那个“充”字就是传神。

更精彩还是小说《十二楼·萃雅楼》里写道:“你们二人都是有窍的人,为什么藏着钥匙不拿来开锁?倒用铁丝去掭?万一*了簧,却怎么办?”这一段话真叫我有如他乡遇故知,心头热呼呼得直翻腾,这些话如皋人至今还在说。那个“掭”就是比“拔”动作还轻,那个“*”就是比“卡”说起来有声有色!

是的,如皋话土气,可什么地方的方言不土气呢?但如皋话漾着古香,流着雅趣,这难道时任何地方的方言全都拥有的么?当然猫儿养的猫儿痛,狗儿养的狗儿痛,作为如皋人的儿子,对母亲的出言吐语乡音乡韵,我能不自豪搔胳肘自家笑么?

新石器时期,如皋处于青莲岗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交会地带。据史料记载,这两个地区一直不断地或先或后地向如皋移民,加上黄河流域华夏人的流入,经长期融合,形成了如皋方言。如皋方言是江苏省25个主要方言之一。如皋方言受吴语影响较大,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亦有渊源关系。如皋方言小片含如皋、如东、海安、泰兴和东台市东南部、张家港段山地区,总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0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