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曲线记忆法最大优势并非让你记住所学内容,而是训练你的头脑习惯于长期记忆

我最常被追问的问题就是一个人怎么能读这样多的书还能记住这样长的时间。

在数学系读本科时,我给北京晚报写了篇文章,介绍“遗忘曲线”记忆法,40年之后,这套方法仍很流行。

如图一所示,如果你只想在“短期”(期末考试)记住某些内容,那么,遗忘曲线(19世纪末叶艾宾浩斯的研究)意味着你可以在刚记住这些内容时就复习一次,然后,15分钟之后复习第二次,6小时之后复习第三次,一天之后复习第四次。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1)

我更喜欢长期记住任何内容,于是,我更喜欢图二。事实上,我那时背的是八面槽内部书店买的大开本影印版牛津双解字典,先用单词卡抄生词,然后用皮筋将几十张生词卡绑为一摞放在左边口袋里,当天遵循“遗忘曲线”复习至少五次,次日复习至少两次,三天或四天之后复习一次,一个月之后复习一次。我的经验,遗忘比例降至1%。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2)

我使用这套方法,图一而不是图二的,最疯狂的一次是1985年,我在夏威夷的东西方中心访问研究,其实是准备考GRE,办公室地毯上铺满单词卡,全室泛白,我走来走去复习几千单词(都是GRE复习集附录里的那种冷僻单词),第二天洗牌再铺满地毯。总之,一个月记住GRE附录里的2000多单词很容易实现。

遗忘曲线记忆法最大优势并非让你记住所学内容,而是训练你的头脑习惯于长期记忆,我认为这是对我毕生有帮助的一套技术。这里其余的截图,与前两图一样,来自我新下载的短视频“让你比他人更快记住内容的11项秘籍”,但是,我只选其中值得推荐的,删去四项不很适合中国人思维模式的“秘籍”。

图三提出,只选择最好的材料。这也不是秘籍,问题在于,你咋知道哪本书最好?所以,我在《思想史基本问题》开篇就写了,任何一门学问的最佳开端,或许是这门学问的思想史。你必须读数学思想史才可能知道哪些数学书是“最好的”,你必须读经济学思想史才可知道哪些经济学书是最好的,你必须读心理学思想史才可知道哪些心理学书是最好的……诸如此类。否则,你在浪费生命。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3)

图四说,试着理解你从短期记忆转存入长期记忆的内容。这可特别重要,我画过两条曲线,横轴的刻度是岁数,纵轴的刻度,第一条曲线,是记忆力,大约从15岁开始下降,但大多数人到50岁才明显下降。第二条曲线,是理解力,大约从7岁开始上升,多数人不明显,直到25岁至35岁,才感觉理解力有显著上升,大约在45岁至65岁,大多数人上升速度放缓。记住,理解力的“例外”特别重要,许多人在生死瞬间就感觉理解力上升。这两条曲线的纵向叠加,是第三条曲线,但很难判断它是否连续,大致而言,随着岁数增长,理解力替代记忆力,故而劳动生产力继续增加或保持不变,直到理解力也开始下降(90岁)。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4)

图五则是说,试着将任何知识单元里最重要的内容放在单元的开端和结尾。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5)

图六指的是,在学习特定知识单元时,试着半小时或一小时就转移注意力到完全不相干的事情上去,让你的“无意识”头脑休息一会儿。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6)

再看图七,这是批判性思考的技巧,学习任一理论的同时,必须学习与这一理论对立或有重大分歧的其它各项理论。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7)

如图八所示,不要轻易整理你的书房书桌书架电脑及移动硬盘里存放的文档和书籍的格局,因为这些书籍文档已有的空间关系,是你检索内容的记忆线索。也因此,每次马克思发现燕妮整理他的书房时就可能大发脾气。说实话,我自己也如此,直到我将全部书本知识转入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硬盘之后。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8)

图九说的则是,尽量将知识“可视化”。

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汪丁丁我的遗忘曲线)(9)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本文来源财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