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都不陌生,该词通过眼前的滚滚东流的江水,指明历史现象咏叹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位于长江上游的丽江段金沙江上,屹立着一座一百五十多年前修建的铁索桥——金龙桥,它无声地見证了滚滚东流的江水,見证了百年风雨……

岁月留痕登玉掌寺怀古(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1)

金龙桥又名梓里江桥、梓里桥,号称“金沙江上第一桥”,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和古城区之间金沙江上,它东连永胜,西接鹤丽,东距永胜城150余里,西距丽江城区约80多里。現存的桥建于清代光绪六年(1880年)正月,由提督蒋宗汉捐资建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长江上现存最古老的桥梁,曾有“万里长江第一桥”的美誉,2006年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留痕登玉掌寺怀古(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2)

光绪二年(1876年),贵州提督蒋宗汉(谥号“壮勤”)投资十万银元,在梓里江面架起一座铁链桥。光绪五年(1880年)大吕月,蒋宗汉为该桥题匾,命名为“金龙桥”。从此,丽永鹤马帮客商经由此桥,畅通无阻,成为丽永鹤之门户,滇蜀之要冲,滇藏之通道。金龙桥建成之后,蒋壮勤又捐助其赏田永平田庄地租一项,为该桥岁修费。自建桥至重修、岁修,迄今近百五十年,凌空飞架上江渡,沟通丽永鹤交通。经严寒酷暑,日晒雨淋风蚀,阅尽人间沧桑炎凉,至今仍依旧巍然屹立,气势宏伟。它是丽、永、鹤3县人民智慧的结晶,友谊的桥梁,大大促进了边疆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永北直隶厅志》载:“金龙桥,在郡治西北一百五十里(茶马古道老路)梓里汛,西跨金沙江,为永郡通鹤丽要冲,计长二十八丈,宽九尺,系铁索十八股。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现授贵州提督鹤阳蒋宗汉炳堂捐资创修。”又其桥款识曰:“光绪五年(1879年)钦赐黄马褂记名云南提督军门前署腾越总镇图桑阿巴图鲁蒋宗汉题。”

岁月留痕登玉掌寺怀古(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3)

《永胜县志》载:明万历《云南通志》载:“上江桥,在州治西一百五十里。” 可见最早的梓里上江桥在万历年以前造成。雍正《云南志》:“金沙江渡有三,上渡在城西北一百一十里梓里,接丽江界。中渡在城西南一百八十里旧顺州板桥,接鹤庆界。下渡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金沙江口。”

《新纂云南通志》载,宗汉始居亲丧时,匪酋马金保数过其家,强加以爵秩。宗汉阳许诺,夜间盗走官军营,及金沙江,追贼四合,宗汉穷急无以渡,指江水誓曰:“苟天相吾汉民,幸存活宗汉身,他日必灭尽此贼。”忽一浮槎(木筏)流至,因得渡脱去。其后贵仕,乃出资造梓里桥江上,利便行旅,人至今称德云。(国史馆《列传》)

《新纂云南通志·附录一·轶事》载:丽江府郭外金沙江有绳渡。两山夹江,峭壁悬殊空,怒流迅驶,舟梁势阻,因缘绳而渡焉。绳以篾为缆,长及百丈。渡有二绳,一左昂右低,一右昂左低,两端皆系于岩石。削木成瓦形,覆缆上,又缚索于木瓦,垂索络两股。以双手攀索,人已悬空,将木瓦一推,则缘缆下趋,瞬息间已达彼岸。欲右渡者,就左昂处坐索推之;欲左渡者,就右昂处坐索推之。《汉书·西域传》乌托国有县渡,谿壑不通,以绳索相引而渡,当即似此渡也。光绪《志》案:绳渡滇西北一带多有之,不独丽江也。

《新纂云南通志·列传十三》载:蒋宗汉(1839年生),字炳堂,鹤庆人。少以武勇从军。咸丰六年(1856年),杜文秀陷大理,旁掠取滇西郡县,宗汉(仅17岁)御战,禽斩功多,叙衔七品军功。从下维西、鹤庆,破镇压雄州贼,皆有绩。宗汉为人魁岸,有威容,工骑射。临敌身先士卒,所至披靡。

岁月留痕登玉掌寺怀古(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