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建安三年(198)许县汉廷遣裴茂督率关中诸将,夷灭了李傕为代表的长安割据势力。董卓的政治遗产,自此不复存在。

凉州军曾对东汉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它的相关记载,却极为粗率。

李傕、郭汜为代表的凉州集团,挟持汉帝长达三年之久(192-195);如果自董卓上洛算起,凉州军控制东汉朝廷则长达六年(189-195)。但各类史料对凉州集团的覆灭始末,却语焉不详,只在《武帝纪》、《董卓传》中有较为粗略的概述,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本文想就凉州军团的覆灭问题,加以探讨。由于本文侧重于微观事件的探究,因此不再作背景介绍,直接就具体问题展开论述。

本文共 5700 字,阅读需 11 分钟

裴茂、丁冲、钟繇被重用的原因

建安三年(198)讨伐关中的发起者是曹操,在该事件中,裴茂、丁冲、钟繇扮演了重要角色。

(1)裴茂

裴茂是战役的总指挥官,其身份是谒者仆射,即谒者台的副官。

建安三年,遣谒者(按《魏书》为谒者仆射)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后汉书 献帝纪》

注:按《魏书 董卓传》,讨伐关中,事在建安二年。《资治通鉴》与《后汉书》则取建安三年。

李傕郭汜被谁灭掉(驱虎吞狼李傕郭汜覆灭问题浅探)(1)

汉廷遣谒者裴茂,率关中诸将讨李傕

谒者台属于东汉三台(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可知裴茂是跟随刘协从长安东迁的人物之一。

裴茂的籍贯比较值得注意,他祖籍并州云中,后迁至河东闻喜,与凉州出身的关中诸将牵涉较少。裴茂的儿子裴潜,彼时客居荆州,与汉廷亦无瓜葛。

燉煌太守裴遵,自(并州)云中从光武(刘秀)平陇、蜀,徙居河东安邑。安、顺之际,徙河东闻喜。--《世系》

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魏书 裴潜传》

在汉廷迁至许县之后,曹操曾大肆诛戮汉官,削弱刘协羽翼。裴茂免于灾祸,还能够得到任用,大概与他的中立出身有一定关系。

(2)丁冲

丁冲是曹操任免的司隶校尉。司隶校尉即京畿刺史,负责监察京师七郡(三辅、三河、弘农),权位极重。

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以(丁)冲为司隶校尉。--《魏略》

按记载,丁冲曾是黄门侍郎,其职能为“掌侍从左右,关通中外”。可知他与裴茂一样,也是跟随刘协东迁的汉廷旧臣。

侍中杨琦,黄门侍郎丁冲、钟繇,尚书左丞鲁充,尚书郎韩斌,与傕将杨奉、军吏杨帛谋共杀(李)傕。--袁宏《后汉纪》

丁冲能够得到曹操信赖,是因为他与曹操均出身豫州沛国,有“乡里”之亲。

丁仪字正礼,沛郡人也。父(丁)冲,宿与太祖亲善。--《魏略》

沛国曹氏、丁氏、夏侯氏累世婚姻,以籍贯姓氏而论,丁冲应该是曹操原配丁夫人的同族。

注: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亳州城南、城西南及涡河以北先后清理发掘近二十座东汉墓葬。墓葬分属三个家族,以曹氏为主,其次是丁氏、夏侯氏。见马艳茹《曹操宗族墓葬出土玉猪鉴赏》一文。

在东迁的汉廷臣僚中,丁冲与曹操的关系最为密切。丁冲称赞曹操“有匡佐之志”,曹操则夸奖丁冲“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

(丁冲)见国家未定,乃与太祖书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时矣。”--《魏略》

昔吾(指曹操)同县有丁幼阳(丁冲字幼阳)者,其人衣冠良士,又学问材器,吾爱之。--《太平御览》

可知曹操重用丁冲,与刘备重用糜芳相似,均属于任人唯亲。

(3)钟繇

钟繇是丁冲之后的继任司隶校尉,可知也是曹操所信赖的人物。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魏书 钟繇传》

钟繇和丁冲一样,均是东迁的汉廷旧臣。在曹操诛戮汉臣的背景下,他能够得到重用,说明他早已倒向曹操。

钟繇出身颍川,与曹操的谋主荀彧、郭嘉、戏志才等人为“乡里”,凭此关系,他自然更容易融入曹氏集团。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魏书 钟繇传》

同时,钟繇又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他曾与曹丕诗文唱和,互赠礼物,言辞颇为肉麻,在宦途钻营方面比较上心。

文帝在东宫,赐(钟)繇五熟釜,为之铭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干心膂。”--《魏书 钟繇传》

太祖征汉中,太子(指曹丕)在孟津,闻(钟)繇有玉玦……繇即送之。--《魏略》

李傕郭汜被谁灭掉(驱虎吞狼李傕郭汜覆灭问题浅探)(2)

钟繇与曹丕诗文唱和

建安元年(196)跟随刘协东迁的臣僚中,议郎赵彦、尚书冯硕、侍中台崇等人先后被曹操所杀;董承、伏完、种辑等人阴谋造反,可见也不受曹操重用;刘艾、杨众被夺官;罗邵、赵蕤、韩斌湮灭史册;独有钟繇发迹,在魏位居三公。这充分说明,他是较早改换门庭,投靠曹操的人物。

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后汉书 灵帝纪》

建安元年,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种辑、尚书仆射钟繇、尚书郭浦、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刘艾、左冯翊韩斌、东莱太守杨众、罗邵、伏德、赵蕤为列侯。--袁宏《后汉纪》

综上所述,在讨伐长安割据政权的军事行动中,曹操一方面不得不任用刘协旧部——因为他们久居长安,对关中的形势比较了解;另一方面,曹操对刘协旧部的任免,也是有选择性的。

马腾、韩遂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在讨伐李傕的战争中,马腾、韩遂为代表的凉州贼军与曹操相互配合,他们被称作“关中诸将”。

遣谒者仆射裴茂率关西诸将(即关中诸将)诛(李)傕,夷三族。--《魏书 董卓传》

此处的关中诸将,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需要特别说明。

关中即“四关之中”,即潼关、散关、武关、萧关之间的地区。关中有时也被写作“关右”或“关西”,即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泛指雍凉。

以地理概念而论,李傕、郭汜等出身凉州、占据长安的人物,无疑也在“关中诸将”之列。

以地域背景而论,李傕集团的覆灭,本质即是关中诸将的内讧火并。简而言之,即韩、马为代表的凉州人,攻灭李、郭为代表的凉州人。

这也可以与上节的问题相呼应,即曹操讨伐关中,为什么不派遣自己的心腹嫡系,却要任免裴茂、丁冲、钟繇等汉廷旧臣——这是因为汉廷旧臣久居长安(190-195),与关中诸将有旧,能够招募韩遂、马腾;而曹操的兖、豫旧部则做不到这一点。

(丁)冲为司隶校尉。后数来过(关中)诸将饮。--《魏略》

(钟)繇至长安,移书(马)腾、(韩)遂等,为陈祸福。--《魏书 钟繇传》

李傕郭汜被谁灭掉(驱虎吞狼李傕郭汜覆灭问题浅探)(3)

钟繇至长安,移书马腾、韩遂

讨伐关中(197-198)的战役中,充当主力的是韩、马的凉州贼军。按记载,郭汜死于郿县,李傕则被张横、梁兴围歼在黄白城下。

(郭)汜为其将五习所袭,死于郿。--《魏书 董卓传》

李傕移保黄白城。梁兴、张横等破之,送其首。--《典略》引自《太平御览》

郿县在长安以西,是董卓坞(郿坞)所在地,也是昔日马腾的驻兵之地。

时(指兴平元年)征西将军马腾屯郿而反,(刘)焉及(刘)范与(马)腾通谋,引兵袭长安。--《蜀书 刘焉传》

黄白城在长安西北的池阳县,是李傕的食邑所在。

黄白城在池阳,时李傕封池阳侯,故欲帝幸黄白城。--《三国志考证》

至于围剿李傕的张横、梁兴,都是关中酋帅,他们在建安十六年(211)参与了马超之乱。

建安十六年,(马)超与关中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韩遂等,凡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典略》

由此可见,平定李傕、郭汜的战役,其实是曹操利用“曾供职于长安”的汉廷旧臣,策反与李、郭不睦的关中诸将,达到驱虎吞狼、坐收渔利的目的。

丁冲“数来过诸将饮”,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裴茂“督率关西诸将”等行为,其实都是对此任务的执行。

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此次事件,另有隐情。

马腾、韩遂与曹操素无来往,而且长期割据独立,这样的人物,凭什么要听从曹操的命令,出钱出粮出人,与李傕、郭汜作战?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从《钟繇传》的记载看,韩、马等人最初拒绝遣子入质,必须要钟繇“为陈祸福”。可见双方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钟)繇至长安,移书(马)腾、(韩)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魏书 钟繇传》

从《卫觊传》的记载看,在李傕死后(198),曹操对关中的态度极为羁縻,他甚至对关中诸将与自己争夺人口的恶劣行径,不置一词,任由马腾、韩遂肆意妄为。

(卫觊)留镇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卫)觊书与荀彧曰:“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诸将各竞招怀,以为部曲。郡县(指曹操的辖区)贫弱,不能与争。”--《魏书 卫觊传》

李傕郭汜被谁灭掉(驱虎吞狼李傕郭汜覆灭问题浅探)(4)

关中诸将招诱四方还民,引为部曲

直至建安七年(202),钟繇还在说“袁氏方强,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

(钟)繇曰:“袁氏方强,(郭)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魏书 钟繇传》

钟繇的“顾吾威名”之说,纯属自我吹嘘,当然不可置信;但关中诸将的跋扈嚣张,却可见一斑。

以此论之,恐怕曹操昔日与关中诸将曾经做过私下协议,关中诸将负责讨平李傕、郭汜,曹操则代表汉廷承认关中诸将的既得利益。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韩、马敢于公开掠夺钟繇辖区的人口,曹操为什么要说“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

太祖谓荀彧曰:“关西诸将,恃险与马,征必为乱。”--《魏书 杜畿传》

这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曹操以“征张鲁”的借口对关中实行“假道伐虢”时(211),关中诸将“十部俱反,其众十万”。因为关中本来就是凉州诸将的独立王国,曹操在法理上无权干涉。

段煨、贾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裴茂督率关中诸将讨伐长安时(198),董卓旧部出现了显著分化。其中部分成员,不仅不肯援助李、郭,甚至还倒向了曹操。

这就是段煨为代表的武威人。

建安三年,(汉廷)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后汉书 献帝纪》

段煨屯驻弘农华阴县,在刘协东迁时(195-196)曾参与过迎奉天子的行动,不过由于段煨与杨奉、种辑不睦,最终未能随驾赴洛阳。

车驾进至华阴,宁辑将军段煨乃具服御及公卿以下资储,请帝幸其营。--《后汉书 董卓传》

弘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恰好处在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之间,因此裴茂西征,必然会遇到段煨。

段氏“世为西土著姓”,段煨又是“凉州三明”之一段颎的族兄弟,对汉廷存在一定的感情。他此时调转风口,与裴茂合作,讨伐李傕。

其实段煨的立场变换,另有隐情。

段煨与裴茂合作,可以视作他对汉廷的情感体现;但段煨同时也是董卓旧部,还是董卓麾下少数几个“中郎将”之一,最初地位高于李、郭、张、樊(四人最初均为校尉)。因此段煨倒戈的原因,比较值得分析。

昔日董卓在世,曾任免女婿牛辅屯驻弘农陕县(今河南三门峡),抵御袁绍的关东联军。可知段煨驻守的弘农,地处要害,充当了抵御关东的桥头堡。

初,(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典兵别屯陕。--《魏书 董卓传》

段煨的立场变换问题,反映出凉州武威人的普遍心态。

段煨出身凉州武威,与贾诩、张济、张绣为“乡里”。张济是弘农的旧日守将;贾诩则是凉州军谋主,在长安担任吏部尚书。

董卓败,(张)济与李傕等击吕布,为(董)卓报仇……(张)济屯弘农。--《魏书 张绣传》

(李傕)乃更拜(贾)诩尚书,典选举。--《魏书 贾诩传》

兴平年间(194-195)三辅饥荒,李傕郭汜却日夜争斗,张济叔侄赴长安“和解诸将”,未果,之后逃往荆州。贾诩则弃官出走,赴弘农依附段煨。

建安元年,骠骑将军张济自关中走南阳。--《后汉书 刘表传》

(李)傕、(郭)汜等斗长安中……(贾)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贾)诩同郡,遂去(李)傕讬(段)煨。--《魏书 贾诩传》

李傕郭汜被谁灭掉(驱虎吞狼李傕郭汜覆灭问题浅探)(5)

贾诩弃李傕、投同郡段煨

可以想象,张济叔侄的出走,无疑给同乡段煨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时,通过贾诩的见闻,段煨也一定了解到长安的乱局。因此在裴茂远征军来临之际,他便很自然地做出倒戈的选择。

同为武威出身的张绣,当时驻扎在荆州南阳,摄帅张济余部。贾诩受到张绣招募,前往南阳。

张绣,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张)济族子也。--《魏书 张绣传》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魏书 贾诩传》

从贾诩的流徙路径与依附对象,可以看出,凉州集团成员有着相当保守的地域色彩。

贾诩出身凉州武威,先后依附同乡段煨与张绣;而李傕(凉州北地)和郭汜(凉州张掖)虽然也出身凉州,但对贾诩的吸引力则相对小许多。

(李)傕,北地人。(郭)汜,张掖人,一名多。--《英雄记》

宛城之战时(197),贾诩已经是张绣的谋主,由此可知,贾诩离开段煨,无疑在段煨归顺裴茂(198)之前。

换言之,贾诩在不经意间改变了段煨的政治立场,并影响到后续的历史进程。

小结

李傕、郭汜为代表的董卓旧部,以挟天子之势,对汉末局势一度产生过重要影响,不过他们的相关记载却极为疏阔,是为一憾。

本文主要在于梳理史料线索,探讨建安初年(197-198)许县汉廷讨伐长安割据势力的历史事件。

曹操利用汉廷旧臣(丁冲、裴茂),招募凉州贼军(韩遂、马腾),策反董卓旧部(段煨),对李傕、郭汜展开联合围剿,其本质是驱虎吞狼,坐收渔利。

不过此事也有负面影响。曹操既然借用了诸将之力,便不得不长期放纵凉州军团,导致关中逐渐尾大不掉,最终在建安十六年(211)双方迎来了决战。

即使如此,曹操能够借外力平定李、郭,也实属意外之喜。李傕、郭汜悍勇绝伦,在时人眼中,被董卓称作“小戆”的孙坚,都比不上李、郭。

(董)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愚莽刚直),颇能用人。”--《山阳公载记》

(刘)艾曰:“(孙)坚虽时见计,故自不如李傕、郭汜。”--《山阳公载记》

曹操在荥阳败于徐荣(189),徐荣死于李、郭之手;曹操在濮阳败于吕布(194),吕布也败于李、郭之手。

以此论之,彼时(198)即使曹操亲征,恐怕也很难在董卓旧部身上讨到便宜。

(曹操)到荥阳汴水,遇(董)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魏书 武帝纪》

(李傕)率军数千,晨夜西行。王允闻之,乃遣(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徐)荣战死,(胡)轸以众降。--《后汉书 董卓传》

对曹操而言,韩遂、马腾盘踞关中,总归好过李傕、郭汜盘踞关中。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理所当然。

驱虎吞狼,借刀杀人,无疑是此次事件的历史注脚。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