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维辋川的文化坐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王维的辋川山河之王维辋川二十景)

王维辋川别墅二十景

三、王维辋川的文化坐标

王维在辋川长达二十年左右的半官半隐不仅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和山水画,以及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惨淡经营的二十景之外,还依其善良的心,高超的艺术才能,善行善举,在辋川的土地上,世代相传的口碑中留下了许多经年弥久的珍贵史料,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下面摘其要者以备忘记。

1、银杏树。兀立在鹿苑寺的银杏树已成为专家学者以及游览凭吊王维者的唯一文化地标。因为鹿苑寺、文杏馆王维母子坟莹均被毁掉。这棵银杏树据世代传说是王维亲手栽植,至今已历千载。树高二十二米,树粗五围,树冠覆盖面积四十平方丈。挺拔茁壮,枝叶繁茂。开花结果,累年弥盛。叶子春发秋落。每年夏季浓阴蔽日,供人消暑纳凉,每年秋季硕果累累。叶黄时折扇轻摇,笑看人间。深秋叶落满地金黄,随风顺水洒落辋川,似是王维轮回,遍赏辋川风光。那么为什么王维把一棵银杏栽在寺院门呢?而且这棵树千年不败,还愈发旺盛呢?这得从地理学、伦理学、民俗学等方面去论证。中国民间早就流播有“杨柳槐树不进宅,银杏梧桐枣桔桂”之说。何况唐代时是风水学特别发达的时期。王维作为“一代宗师”,焉能不知此理?至于旺宅的“鸽子竹子蜂”更是人人皆知。故鹿苑寺后是“斤竹”修篁,前植银杏。与东南有两条小溪,门前是辋水长流。是藏风得水的理想之地,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几十年来凡到过鹿苑寺的人都会看到在银杏树的树身中有一个树洞、蜜蜂筑巢,飞进飞出嗡嗡嘤嘤。何况银杏有是佛家崇拜之物。清代诗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记载:“江都刘氏园中有银杏一株,百馀年物也,亦被伐及。工人施刀锯,则木之文理有观音大士像二,妙天然”。可见银杏是有灵性之物。王维是佛家理手,故在门前植银杏一株其寓意是不言而喻的。

2、灯盏窑、在辋川现存的“灯盏窑”有五处,即苜蓿沟、银湾、山底、新村大万山和官上村舍身崖上。笔者亲自测量,石審均高89厘米,宽厘75米,深60厘米。断面光滑,看不出任何刀劈斧凿之痕迹。光大万山半山腰石壁上一处就五孔之多。近看令人十分惊奇。舍身崖因山高风水浸蚀,只剩一孔,但异常清晰,不容置疑。这种历史遗存,国内史书似无可考。者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文系教授萧驰君的指点,后经民间座谈,亲自勘查,方才获得。世代相传灯盏窑是王维营建欹湖时请民间石匠开凿的。是晚上安置巨型石蜡或搁置灯火,为欹湖航船指引方向的“航标”。民间还有“五老放灯”的传说每年正月十五,或有王维的诗朋好友游览欹湖时,就有五位老人在五座山顶上同时放灯,煞为壮观。这五个山顶是“堡子崖”、“官上庙嘴子(临湖亭)、“栾家濑”、“舍身崖”和“大万山”(木兰柴)。“舍身崖”原名“惺侯(猫头鹰)崖”因放灯的一位老人失足摔死,王维特将此崖更名为“舍身崖”并厚葬了这位老人。丧葬老人时,王维特请“自乐班”为老人送葬,自己跪在灵前披麻戴孝,行“头恭礼”。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岩上放灯的习俗。另外,根据王维佛教信仰,“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的教义,夜晚在山上点灯,意在驱除黑暗,替辋川人民消除免祸。

3、望亲坡。座落在闫家村对面,高为海拔800多米是一座土山,坡面土质丰厚,十分肥沃,现是闫家村的主粮为独产地。山岭柏树非常茂盛。有近一亩地大的台原地。山势雄伟,与“空空山”相连。与“金竹岭”对峙。相传是王维自长安城往返辋川眺望祭祀母亲的孝山。其名为“望亲坡”或。的“望娘坡”。乡间老人传说王维每登此山,必面朝南(鹿苑寺方向)行大躬礼,作揖叩头,祝愿母亲的在天之灵。时间长了,也感动了唐朝皇帝,便赐给王维两块金砖安放在“望亲坡”山头作为垫脚的支点。还在山头修建有富丽的亭子,名为“望娘阁”(清代改名“聚远阁)”于是这座山也成了王维往返京城与辋川的必经之道。笔者也走过此路。由欹湖下船过登此山到白鹿原一小时光景。白鹿原步行至长安(西安)两小时样子。比较辋谷口凶险栈道,着实安全而便捷。更神神奇的事“望亲坡”山顶上的老柏树受了王维孝心的感动,长势都是弯腰屈背,树头向南。成了千年不衰的“相思树”。

4、哑呼村。该村位于“哑呼岭”,是鹿柴的所在。相传王维营置鹿柴时,找了一位姓李的哑巴住在鹿柴的山洼里,为其看守鹿群。这山周围高中间低,地势开阔,水源丰富避风向阳,是块宝地。哑巴尽职尽责,王维非常喜欢。有年秋天。叶落山空,有一只老虎悄悄地窜进了鹿柴,窝居在山洞里。有一天王维沿着“鹿走沟”上山去看望哑巴时,与同行者边走边聊,说说笑笑。这一下惊动了老虎。这只虎冲出洞穴后,跳上一块大石,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怒吼。藏在密林中的鹿群被吓得满山乱窜。这一幕恰被站在山顶瞭望的哑巴看在眼里。哑巴飞快地跑下山顶,手持棍棒向老虎逃窜的山腰扑去。由于惊吓,便连呼喊了几声。这一喊王维听得清清楚楚。哑巴跑得很急,不小心将一块巨大的悬石踏落,这大石砸在了老虎的身上,老虎便与大石一体滚到了沟底,仓惶地逃跑了。

王维一行被哑巴的义举深深感动后又与哑巴一起勘查了周围的山林。把哑巴居住的山洼名为“哑呼岺”意即哑巴也会呼喊,也会说话了。把老虎藏过的山坳起名为“老虎圈”随后又顾人上山砍伐了许多木材作为栅栏把山围起来。听民间传说,虎狼最怕圈套。所以栅栏上绑了许多藤萝绾成的圈圈套套。这样尔后就也没有出现老虎伤害鹿群的事。又过了几年,王维遇到一位从秦岭深处沿门乞讨的女人,三十开外,带着一个小女孩。这女人是“半语子”。小女孩倒还伶俐,自己介绍说父亲去世,母子无依无靠,只得乞讨。王维善心顿起,好生款待母子俩。翌日差人将母女俩送到哑呼岭鹿柴与哑巴见面。这母子看此情景,心想眼前的男人虽然也哑,但人很白净,身体高大壮实,定是一个好劳力。双方心领神会,就成了亲。婚后夫妻恩爱有加,开荒种地,看护鹿群,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王维对这小女孩非常疼爱,教她识字绘画,做人礼仪。

又过了几年,有姓吴的也住进了对面的山凹里。两家遥遥相望,彼此帮衬,生儿育女,互结连理。终于成为一个村落。这就是“呼哑村”的来历,有人也叫“鹿柴村”。

5、“仙井”。在辋川镇白家坪的村中间有一眼井叫“仙井”,已流传了一千多年。井水甘甜,洁净,永不枯竭。你若爬在井口向井底望去,井水还不断地泛起涟漪。我奇怪的是井的位置并不在低洼处,而是在土丘上。清代《辋川志》也有关于“仙井”的记载。白家坪村人有个不约而同的习俗,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给这口井点上一枝神烛,以谢水神的大恩大德。村里人说这是一个多年前先人们流传给后人的,决不能丢,也是对王维的永远怀念原来王维隐居鹿苑寺时,白家坪已住有七八户人家。村前“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景色十分宜人王维常在周围赏景作画,与野老促膝交谈。村里有什么难解之事王维都帮他们解决。这种“动为苍生谋”的善缘思想成为佳话。在如此长年的交往中,王维看到村子里吃水原来是河道水。水中漂浮物清晰可见。于是就决心为乡邻们打一口井。他把此想法告诉给寺里的僧侣后,无不拍手赞赏。于是到了春天,僧人们结伴勘察地形,确定泉源,决定放在较高的方便之处。以避免雨水灌入,也避免旋风带来脏物,还伐木搭篷。动土那天,乡邻们深受感动。提壶携浆,鞭炮齐鸣僧侣共庆,热闹非凡。经过十多天的劳作,一眼深十几米的井终于打成。后乡佬们多次感谢,王维坚不接受。还念念有词说“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尔后王维特作诗道:“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见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殇忽不御,惘怅远行客”以示纪念。

后来有村里人用三块大石头将井口围起来。有一天一位过路人口渴,肚子又有些隐隐作疼。便从村里要一小桶打出井水美美地饮了个饱。谁知这一饮,即不渴了,肚子也不疼了。于是这人便拾取一棵树枝在井旁的墙上写了一副对联曰:“三石一面井原是仙井,久柏九棵树乃为龙树”,横批是“仙境龙壳”。村里人不解期意,就请王维亲自解释。王维宛尔一笑说:“久柏乃指千年古柏,久‘与九谐音,可对龙壳‘指古柏身上的疤瘤。这种树你们村后就有。”以后经许多人细数,那久柏龙壳树果然是九棵。从此这“仙井”及“久柏龙壳”就永远地留传下来了。

6、感配寺的疑似位置

蓝田县文管所原研究员樊维岳在《王维辋川别墅今昔》一文中推断:“感配寺”的地理位置应在“华子冈”至“竹簧寺”之间。近年来根据笔者多次查阅资料及专访坐谈,“感配寺”的可能位置应是“华子冈”山腰的十几亩地的台塬地。其理由是①、樊维岳说出的结论是经过十几年勘察、查找资料和专家会诊得出的不应有误。②、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中所书写的“憩感配寺,与山僧饭屹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网,辋水沧涟,与月上下”。应是两天内往返而巡回的游程,而不是一天内行踪的一次性叙述。即作者从“孟城坳”岀发,翻过堡子岩一段山路,到“宫槐陌”(此处有梵宇僧舍)与僧侣座谈论道后,再到“感配寺”与山僧饭屹”这是头一天的路程。须知古代不是现在,即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根据笔者记忆,这座山路,也许一天时间。何况诗人那是已过“知天命”之年,又是一介文弱书生,游览作画,岂能匆匆赶路而已。如果第二天才从“感配寺”出发,出辋川谷口,到灞水,等到再次返回“华子冈”欣赏月光映照在辋水中,辋水沧涟的美景。其实用不着夜登“华子冈”,此时诗人就住在“华子冈”的梵宇圣刹之中。这里的“夜登华子冈”在现在都是有生命危险的,何况在千二百年的唐代?所以据此可断定“感配寺就在华子冈”山腰。③、根据当地人祖传,“华子冈”半山腰的平台地约十几亩,上古时期至一九五八年之前就是规模可观的一座古庙。辋川人称“寺园子”,主持及僧侣达五、六人之多。一九五八年平整土地时才将古庙拆除。其房砖屋瓦均填入左右沟渠内。除此之外,唐代在辋谷内,再也没有比“感配寺”和“鹿苑寺”大的寺庙了。

再说,王维在它的《辋川)之升》中曾十数次地书写“感配寺”。王维又是佛教徒,与几十位僧人都有密切交往。常饭憩“感配寺”或游览于此,也就是司空见惯了。

那么“感配寺””中的“感配”二字何以解释呢?《辞海》

曰:“感”者,“感谢、感激、感恩、感德”也。“配”者,指“囡敌”“媲美”《书.君牙》有:“追配于前人。”《楚辞.九思》有:“配稷契兮恢唐功”其中“稷”指“谷神”、“社稷”指土地神。“契”指人名,传说中是商的始祖。“唐”指“广大”。“感配寺”就是要感谢和牢记大地给人的恩惠和恩赐。所以当地人也将“感配寺”称作“苍神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