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年有部电影,叫《芳华》,冯小刚导演的作品,里面的主人公刘峰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他在片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活雷锋形象,帮大家托包裹,吃碎掉的饺子皮,帮忙追猪,帮炊事班班长打沙发,把进修名额让给别人,在负伤之后全然不顾自己的伤势而坚持守护战友的尸体等。这些事件,把刘峰善良、真诚的形象彻底烘托了出来。

当时我在电影院,一个人观摩这段剧情,想着稿子怎么去写时,突然感受到这种人格所带来的震撼力。

怎样才能不做讨好型人格(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1)

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经常发现身边有许多人有着讨好的状态。

初来到职场,看到许多新同事,人生地不熟的,觉得很尴尬。为了缓解这种气氛,主动地迎合在他们周围,给他们端茶倒水、中午买饭,想尽各种办法去维护好同事关系;

新谈了一个女朋友,很激动,生怕她不爱自己,于是为了维持这段关系,你是各种讨好,不管女友提出什么要求,你都尽量满足她。情人节、圣诞节、国庆节……各种节日都带她出去玩,给她买各种好看的礼物。

但是令人痛苦的是,如此体恤别人感受的你,依旧会被嫌弃,在职场上被人欺负,被人套小脚,人际关系一直相处不佳;情感问题始终困扰着你,不管你如何实心实意地去对待任何一个人,总有人对你不满意,还经常闹分手,让你苦不堪言。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这一现象。

02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亲社会行为,就是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的行动。就是说,即使当事者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在这里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利他主义”的亲社会行为模式。

发生这样的行为,通常有可能是出于“利己主义”,他们亲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希望得到某种回报。比如疫情期间,你缺钱,我借给了你五千块,帮你度过难关,这种人情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典型例子。

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利他主义是纯粹为了有利于其他人,自己没有获利,例如许多消防员,为了救助陌生人逃离火灾,丝毫不顾自己的危险而去救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

怎样才能不做讨好型人格(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2)

造成利他行为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社会文化、个人品质以及心境方面的影响。倘若一个人本身人格比较完善,且所在的文化圈子里面是崇尚这种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受此熏陶,做出这样的行为就很普遍。

不过,我们还得认识一个概念,就是助人的成本和报酬。

在心理学上,还有个概念叫做社会交换理论,这个理论解释了我们人类所做的许多事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成本的动机。换句话说,我们做出助人行为的背后,其实内心里也有着最大化社交付出以及回报的心理预期。

助人行为可以以多种方式获取回报,之前我们刚刚举了个例子,我借给你五千块,到时我要是家里有难,你得帮我,不一定以金钱方式帮,也有可能我儿子要考高中,需要通点关系,这时候“五千块”的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相当可观的证据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看见他人受难的时候会觉得困扰,而当他们助人的行为发生,是为了减轻他们自己的痛苦,通过帮助他人,可以得到来自他人的社会赞许并增强自尊心。

同时,助人也会有成本。当代价很高时,助人行为会减少,同时也会遗留或者造成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个人缺钱向你借十万块钱,你借,还是不借?你要是借了,对方不还,你心里面是否会觉得很有压力?要是不借,是否会失去挚友的危险,造成人际关系破裂?

基本上,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在于这点,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即当人们做的事对他们自身来说代价很高时仍然助人,是不可能的发生的,当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怎样才能不做讨好型人格(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3)

看到这,大家仔细思考,是否开始理解《芳华》的刘峰为什么讨好总是被人嫌弃,然后大家都不怎么看待他、挖苦他的原因了吧?

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心理:你一直帮助别人,讨好别人,总是利他,自己呢?你为了什么?你这样的人太假了!一点都不真诚,我们不信!

也许看到这,你会觉得社会交换理论是一个愤世嫉俗、颇为人性之恶的观点,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在这个社会上,纯粹的利他主义,为了别人而不顾自己利益的人是非常少的。即使有,像刘峰这样的人存在,我们也会怀疑,他脑袋是不是秀逗了,这种人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只有在自己条件各方面都很充裕的情况下,才能做这事。比如你有几十亿的资本,拿个一两千万元出来助人,丝毫不计回报,这可以理解,要是你只有一万块,别人要你出九千块帮助他,你自然心里面会忐忑不安,在做出行动时就会疑虑。

因此这就是为什么“讨好型”的人在身边总是会被大家不待见的原因了,我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怎么可能?因此内心对讨好型人格的人就会十分不满,打从心底不会认同或者欣赏。

然而我们应当感到欣慰的是,人类获得满足的方式之一就是帮助他人,这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崇高价值感的体现,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交换理论的存在,而完全否定助人为乐、不计回报的行为,发扬和赞美这种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不然就不会有消防队员、医生、教师这些职业存在了。

人性之恶的背后,也会有人性之善的美好。

03

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从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理论的专业角度来说,要改变讨好型的人格,首要的是让自己的认知变得合理,理解不同场景之下帮助他人的意义。

讨好型人格的问题在于,过于看重别人的感受和做法,试图以他人的眼光和态度来评价自己,从而获得自身的自尊心和满足感。然而,这种评价是在于他人,而没有自我,丧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之中的平等和相互看待。

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会有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因素,比如父母总是打压孩子,孩子为了试图获得父母的尊重,而通过讨好的方式来博取他们的同情和理解,长大以后,由于这种模式太过根深蒂固,以致于在平等的人际关系里也会陷入“条件反射”的行为之中,不知不觉就把这种状态代入进去了。

如何看待助人的认知,理解他人,同时在这过程里能够维护自我的感受,这就需要在认知上去进行调节的。

比如在心理咨询工作里面,专门有个ABC的理论,专门引导和理解来访者如何针对客观情境、行为情绪以及信念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统一的改变过程。

怎样才能不做讨好型人格(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4)

这种调整是必须加强和改进的。

其次,培养自信和自我成就感的过程。这个非常重要,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这是调整讨好型人格的关键环节,如何从他人的评价和社会赞许之下,转化到内心的自我认同和满足感,这是改变的核心。

许多讨好型的人,在面对问题和调整的过程里,缺少自我成就方面的需要,此时就需要在调整的过程里,实施一些正性方面的强化。

比如咨询师在工作中,会帮助来访者进行成就感方面的练习,布置任务和目标,让其完成,并在完成的过程里给予积极反馈和引导,并适时给予奖励。当这种自我内心逐渐成长起来,个体不再需要通过帮助他人能获得成就感,自己也能寻找到目标和动力时,讨好的过程会逐渐改善,即使以后助人,也会懂得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去进行面对。

怎样才能不做讨好型人格(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5)

这里面咨询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里,还会加强来访者对于认知的调整,让其明白助人的意义和过程,并对这里面的认知信念进行矫治,看如何更好地在生活中进行面对。

从个体来讲,如果要想自己去改变讨好型的人格,可以有以下做法:

一是看一些人际关系以及沟通方面的书,学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技巧,在助人方面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有什么问题是需要避免发生的;

二是采取其它方式去进行调整。比如参与社区服务或者志愿者的行为,把帮助别人、助人的行为变得合理化,这种助人行为不仅更为贴切,而且具有计划性,可以在社区组织等帮助下获得正确的助人意识;

怎样才能不做讨好型人格(如何有效改变自身的讨好型人格)(6)

三是请求身边好友的帮助,比如有懂心理学方面的,通过与他们交流,然后去合理探讨自己的交往模式在平时生活中存在哪些困扰,通过朋友的一些感受和建议,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个专业的咨询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和办法,教一些比较好的调整模式,然后不断在生活中去练习面对,随着调整逐渐到位,讨好型的模式也会慢慢转变。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调整过程里会有反复,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改善,大家都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