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即日起,本报推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专栏,全面展现新时代健康中国发展成就,报道卫生健康行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见证者和建设者,都是改革者和实践者。“我们的新时代”子专栏记录和讲述的是卫生健康行业人员笃行不怠、踔厉奋发、勇于筑梦的故事。

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每年我国新出生的先心病患儿有15万~20万名。为了让这些患者获得创伤小、效果好的治疗,我国医学工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走上了微创介入治疗之路。“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在追赶西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潘湘斌坦言。潘湘斌带领团队进行长期的攻关,在国际上首创以超声替代放射线引导介入治疗的新方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01 双重刺激带来赶超动力

潘湘斌对阜外医院在先心病介入治疗方面的成就如数家珍:198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先心病介入治疗研究,2004年牵头制定我国第一部先心病介入技术指南,多年来推动先心病介入技术在全国推广……

但一走出国门,这些鼓舞人心的进步却略显窘迫。他永远记得多年前在美国参加的一次心脏病领域会议。“会议规格非常高。我作为中国医生代表上台发言,介绍了我们近年来做的多种疑难手术。之后主席说了一句我此生不会忘记的话,他说‘中国同行们用勤奋再次证明了我们的技术是如此的优秀’。”潘湘斌承认,这话深深刺痛了他。“我们无论做得多努力、手术做得多好,只要不是自己的原创技术,就永远是别人的科技‘打工仔’。”

比技术跟跑更刺痛他的,是临床遭遇的无力感。“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碰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潘湘斌记得,那是位患有先心病、粗大动脉导管未闭的孕妇,如果继续妊娠会有生命危险。“由于外科治疗创伤大,对孕妇和胎儿来说都有很大风险,而介入治疗需要在放射线引导下进行,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最终她不得不终止妊娠。”

潘湘斌介绍,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往往需要借助建立体外循环让心脏短时间停跳,打开心脏进行修补治疗。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开胸手术、体外循环,每一步都会对患者造成不小的损伤。20世纪,西方国家开创了经皮介入手术。借助X射线和造影剂,医生在不开胸的情况下也能看清患者心脏内部的情况,并通过穿入体内的一根细导管对患处进行治疗,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它的弊端是,X射线对医患双方都有辐射损伤,而造影剂需要通过肝肾进行代谢,可能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损伤。因此,孕妇、肿瘤患者等不宜接受射线辐照的患者、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以及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等,都不宜接受介入治疗。

国外交流的经历和临床需求的双重刺激,成了潘湘斌和同事们的双重动力。“我的导师、院长胡盛寿提示我们,既然不想在人家的赛道上跟人家比,那么就要建自己的赛道。于是,我们思索,能不能避免使用放射线。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尝试一种更便捷、对医患双方损伤更小,又能很好地‘看清’心脏的方法——超声引导技术。”潘湘斌说。

02 跨界融合造就技术升级

几年后,又一名患儿走进了他的诊室。

那个因患白血病接受了骨髓移植的小女孩,又被查出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需要尽快手术治疗。外科开胸?白血病患儿身体承受不住。内科介入?有很大概率会导致移植骨髓变异。两条路都走不通,父亲带着女儿失望地走了。

“我下诊后,在医院大厅又遇到了女孩的父亲。一个大男人泪流满面。我试图安慰他,先心病患儿家庭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再生个孩子。可他告诉我,其实他大儿子已经上大学了,这个女儿是弃婴,明知道她有很多病,他还是捡回来,这些年一直带着她在全国奔波看病。”潘湘斌回忆说,“我问他,愿不愿意尝试一项新技术?”

在这位父亲的支持下,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潘湘斌和同事们把多年探索的超声引导技术应用于介入治疗,成功完成了这台先心病手术,实现了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从理论到临床的应用。这项新技术不开刀、不用放射线、不用造影剂、不用全麻,治疗费用还更低。

既然超声引导技术有这么大的优势,为什么此前没人做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潘湘斌早有准备。“其实这个方法有很多人想过。我们拿着成果去国外交流,人家说这个方法他们试过,不可能,超声看不到的。”他坦言,曾遇到很多质疑,并对此表示理解,“因为超声跟放射线的工作原理完全不一样。放射线是把一颗三维的心脏投影到一个二维的平面。传统介入手术中,X射线引导加上造影剂显影,医生可以直观看到心脏、血管的平面结构和相关手术器械、材料,对着这些画面直接操作即可。但超声呈现的是心脏的一个个切面,医生要通过不间断的超声扫描图像来观察这些切面,并在大脑中进行三维立体重建,来判断导丝的位置和患处情况。传统做介入的医生,因为没有接受过外科解剖的充分训练,很难具备这种能力。”

而潘湘斌兼跨内外科。他再次提起了自己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胡院士提倡,外科医生要一手拿手术刀,一手拿导管,做一个复合型临床专家。我早年在心脏外科领域求学10年,后来胡院士又支持我到欧洲学习心脏内科介入技术。”潘湘斌介绍,他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心脏外科、心脏内科双学科博士生导师。正是这样的专业背景,让他有机会把外科经验与内科技术融会贯通,使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手术成为现实。

面对外国专家的质疑,他的态度很明确,“你怀疑,我就做给你看”。近年来,潘湘斌团队多次受邀到法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等21个国家和地区现场手术,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同行的认可,中国医生为全世界的心脏病治疗领域提供了“升级方案”。

03 底层创新激发连锁效应

从X射线到超声,看似只是引导方式的不同,实际却是重要的底层技术突破、方法学创新。类似子弹与导弹的差别,引导方式的改变推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门内的一切由此焕然一新。

潘湘斌介绍,继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成功治疗房间隔缺损后,他所在的这个包含多学科的复合技术团队充分磨合,又相继攻克了卵圆孔未闭、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等常见先心病,共取得16项国际首创技术,实现了对常见结构性心脏病的全覆盖。该技术从早期的单一手术技术逐渐发展成一套可持续攻克更多疾病的方法学,从早期应用于孕妇、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等特殊患者发展到广泛应用于普通先心病患者。

技术的进步又催生了器械的创新。“之前,我们手术用的器械都是欧美国家研发的,为的是更好地服务于X射线引导。这以后,我们致力于研发更便于在超声引导下操作的器械。”潘湘斌介绍,瞄准这一目标,根据临床需求,他和团队成员自主研发出一系列增强超声显影性能的引导/输送器械:全球首款超声引导专用导丝已经获得药监局批准正式上市,这种新型导丝更方便超声定位,明显降低了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新型室缺输送系统也出现了,它的超声显影性能增强,且更适应心血管生理弯曲,降低了超声引导难度;他们在发明的多款超声引导系统上顺序标记数字刻度,辅助超声判断器械插入人体的深度,防止插入过深损伤心脏;依托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研发的可吸收封堵器也已经上市,成为世界首款完全可吸收封堵器,杜绝了远期并发症,是“人无我有”的创新,开辟了先心病介入治疗的无残留时代;他们研发的多功能封堵器,实现多种途径治疗多种先心病……随着该团队的不断研发和改良,现在,超声介入技术已经成为面向轻症成年人的门诊手术,患者无需住院,手术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

器械的创新,更为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创造了条件。“我国有2500多家三级医院,但能做先心病介入治疗的不足400家。”潘湘斌介绍,器械创新带来的技术门槛一降再降,该团队已经可以通过培训让县级医生掌握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潘湘斌表示,近年来,该项目组先后制定了先心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2部、临床指南1部,建立了经皮及经外科途径两个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及培训基地,培训了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学员,并将该技术推广到国内400多家医院,包括100多家基层医院。得益于项目组长期的质控及培训工作,我国每年先心病介入治疗已超3万例,成功率在98%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

据悉,要开展传统心脏病介入技术,需要建设相应的导管室,成本一般在5000万元以上。巨大的资金投入,将绝大部分基层医院挡在门外。“新技术使用的便携超声机仅需100多万元,患者治疗费用也相应大幅降低。”潘湘斌表示,“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用最新的技术看好病。”

先心病介入治疗费用与开胸哪个高(先心病介入治疗)(1)

先心病介入治疗费用与开胸哪个高(先心病介入治疗)(2)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编辑:管仲瑶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先心病介入治疗费用与开胸哪个高(先心病介入治疗)(3)

先心病介入治疗费用与开胸哪个高(先心病介入治疗)(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