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亲手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颁发给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这个通过多年奋斗彻底告别贫困的陕北山村,成为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名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名单(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郝家桥村)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村名单

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亲手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奖牌颁发给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这个通过多年奋斗彻底告别贫困的陕北山村,成为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2014年,作为吕梁山区重点贫困村的郝家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36户、548人,贫困发生率30.7%。而近年来,这个在革命年代留下深深红色印记的陕北山村,紧抓脱贫攻坚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村党支部带头谋发展、兴产业,全村上下一心,走出了一条属于郝家桥村的脱贫致富道路。

郝家桥村坐落在绥德县城西南10多公里处的山区,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子。然而数年前,通往郝家桥的路却是“晴时一身土,雨时一脚泥”,让村民吃尽了苦头。

脱贫攻坚以来,郝家桥村首先向薄弱的基础设施发起了冲锋。经过多年奋斗,先后建成了郝家桥村小学、幼儿园、卫生院、幸福院、供销社、污水处理站等。学校的建成,让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将孩子带了回来,在家门口上学;幸福院专门为村里的老人提供伙食,老人每天交4元伙食费,即可吃到丰盛的营养餐……基础设施完备了,村容村貌改善了,村民们获得了更多幸福感和自豪感。

“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两步走,两步都要走好。基础设施的改善让村民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产业发展则让村民鼓起了‘腰包’。”郝家桥村第一书记高广军告诉记者。

2018年,郝家桥村乘着“三变”改革的东风,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选举产生了董事会和理事会,注册各类商标43个,按照“宣传动员、清产核资、制定方案、明确股份、建章立制、颁发股民证”六步法,将全村所有荒地、坡地流转至村集体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集山地苹果、温室大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将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的利益联结起来,带动贫困群众逐步从“耕者有其田”向“耕者有其股”转变,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增收,使其真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村民郝志奇2014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多年前,他靠外出务工养活一家5口,供3个孩子上学,自己患病还欠下不少外债,生活一直十分困难。帮扶干部得知他的情况后,多次入户帮他想办法。在帮扶干部的积极鼓励下,郝志奇壮着胆子承包了一座村集体经济建起的温室大棚发展蔬菜种植业。

此后,在帮扶干部的积极协调下,村里的种植大户、县里的农技人员,都成了郝志奇的大棚里的常客。他们手把手教郝志奇提高大棚种植技术,硬是让这个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的贫困村民很快掌握了大棚种植的多项技术。“前半年种芝麻蜜香瓜,后半年种黄瓜和西红柿。2019年我一年收入3万多元。”采访中,尝到了甜头的郝志奇告诉记者,去年他又承包了一座大棚。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他的3个孩子也都找到了工作,他家的债务去年底基本还清,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郝家桥村既有像郝志奇一样承包大棚脱贫致富的群众,也有不少人在村子发展产业中通过就地务工脱贫致富。今年59岁的刘汉阳就是其一。

村里的土地流转前,刘汉阳同祖辈一样过着“年成好不好全靠老天爷”的日子。土地流转后,刘汉阳和大儿子有了新工作。“种果树、修路……”村里的产业项目建设需要工人,每天120元至200元不等的务工费让刘汉阳不用外出就能挣到钱。如今,刘汉阳家原本破旧的土窑洞、院落焕然一新,二儿子还在县城买了一套单元房。手里有了余钱的刘汉阳开始琢磨干点什么,让“腰包”更鼓一点。

2020年,是郝家桥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成效最为显著的一年。按照“林果粮上山、设施农业到滩、规模养殖进沟”的绿色产业布局,全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使村里产业园区走上高标准发展之路。其中,全村山地苹果产业按照“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先后建成山地苹果生态果园2000余亩,栽植苹果苗7.6万株。此外,通过村集体经济建起的日光温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全部由村民承包经营,县上有关部门还专门选派了2名技术员,定期为村民进行培训和指导,解决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截至去年底,郝家桥村集体经济共收入120余万元,向村民分红8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43元,这个昔日贫困的陕北山村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

“山沟沟里把温棚建,荒山一下变花果园;千年长来万年长,永远不忘共产党……”曾任郝家桥村会计的马兴业用自编的唱词道出了村民的心声。这位见证了郝家桥村变迁史的84岁老人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我们老了,但郝家桥却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