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序

《序》曰:《易》称天以一生水,故气微于北方,而为物之先也。《玄中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载地,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及其气流届石,精薄肤寸,不崇朝而泽合灵宇者,神莫与并矣。是以达者不能恻其渊冲,而尽其鸿深也。昔《大禹记》著山海,周而不备;《地理志》其所录,简而不周;《尚书》、《本纪》与《职方》俱略;都赋所述,裁不宣意;《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所谓各言其志,而罕能备其宣导者矣。今寻图访赜者,极聆州域之说,而涉土游方者,寡能达其津照,纵仿佛前闻,不能不犹深屏营也。余少无寻山之趣,长违问津之性,识绝深经,道沦要博,进无访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三反之慧。独学无闻,古人伤其孤陋;捐丧辞书,达土嗟其面墙。默室求深,闭舟问远,故亦难矣。然毫管窥天,历筒时昭,饮河酌海,从性斯毕。窃以多暇,空倾岁月,辄述《水经》,布广前文。《大传》曰: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归于海。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躔,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经》有谬误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载,非经水常源者,不在记注之限。但绵古芒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乃不同。川渠隐显,书图自负,或乱流而摄诡号,或直绝而生通称,在诸交奇,洄湍决澓,躔络枝烦,条贯系夥。《十二经》通,尚或难言,轻流细漾,固难辨究,正可自献径见之心,备陈舆徒之说,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所以撰证本《经》,附其枝要者,庶备忘误之私,求其寻省之易。

水经注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吗(水经注原文译文)(1)

卷二十三

水经注 卷二十三 阴沟水、汲水、获水

【原文】

汳水又东迳葛城北①,故葛伯②之国也。孟子曰:葛伯不祀。汤问曰:何为不祀?称无以供祠祭。遗③葛伯,葛伯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牺牲④。汤又遗之,又不祀。汤又问之,曰:无以供粢盛⑤。汤使亳⑥众往,为之耕,老弱馈⑦食。葛伯又率民夺之,不授者则杀之,汤乃伐葛。葛于六国⑧属魏,魏安釐王以封公子无忌⑨,号信陵君,其地葛乡⑩,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

【注释】

①汳(biàn)水:古水名,在今河南省境内。汳:后来写作“汴”。葛城: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②葛伯:夏时诸侯,为殷所灭,以葛伯为氏。

③遗(wèi):赠送。

④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⑤粢盛(zī 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内供祭祀的谷物。

⑥亳(bó):古都邑名,在今河南省商丘市。

⑦馈(kuì):赠送。

⑧六国:指战国时位于函谷关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⑨魏安釐(xī)王:战国魏昭王子,名圉(yǔ),谥号安釐。无忌:魏国昭王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

⑩葛乡:故址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南。宁陵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河南省宁陵县南。

【译文】

汳水又东流经葛城北,葛城是过去的葛伯之国。孟子说:葛伯不祭祀。汤问道: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回答说:没有供品可以祭祀。汤给葛伯送去供品,葛伯又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回答说:没有牛羊供祭。汤又送给他牛羊,葛伯还是不祭祀。汤又问他,葛伯答道:没有谷物供祭。汤就从亳派了许多人去为他耕种,让老弱人去送饭。葛伯又领了一批人去夺取,不肯给他的人,就把他们杀掉,汤于是才出兵伐葛。葛在六国时属于魏国,魏安釐王把这地方封给公子无忌,封号叫信陵君,那地方叫葛乡,就是这葛城,位于宁陵县西十里。

【评析】

阴沟水是古代淮河水系的河流。《经》文说:“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蒗荡渠就是卷二十二的《渠》(又作渠水或渠沙水),说明此水是从渠水分流出来的。但《经》文后来又说:“东南至沛,为过水。”所以它的下流注入过水。从这一句《经》文以下,《注》文记载的全是过水及过水的其他支流,最后出现的一条支流是北肥水,一直写到过水入淮,从此不再提及阴沟水,这一带历史上河流变迁很大,河流名称与河流本身都很不稳定。此水现在当然不再存在。汲水也是鸿沟水系的河流之一,《经》文说“汳水出阴沟于浚仪县北”,说明三国时代的汳水是从阴沟水分出来的一条支流。《注》文解释《经》文:“阴沟,即蒗荡渠也,亦合汲受旃然水,又云丹、沁乱流,子武德绝河,南入荥阳合汲,故汲兼丹水之称。”说明在北魏时代,虽然浚仪、荥阳都在郦道元可以亲自考察的北魏疆域之内,但由于河道播迁,河名改易,别名众多,所以在当时就分辨不清楚了。获水按《经》文所说:“(汲水)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余波南至睢阳城中。”又说:“获水出汲水于梁郡蒙县北。”由此看来,古代获水是汲水的下流。获水最后注入泗水,这是《经》文和《注》文都一致的。这些水道,现在当然都变迁了。

卷二十四

水经注 卷二十四 睢水、瓠子河、汶水

【原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以为砀郡①。汉高祖尝以沛公为砀郡长,天下既定,五年为梁国。文帝十二年,封少子武为梁王,太后之爱子、景帝宠弟也。是以警卫貂侍②,饰同天子,藏珍积宝,多拟京师;招延豪杰③,士咸归之,长卿之徒,免官来游。广睢阳④城七十里,大治宫观、台苑、屏榭,势并皇居。其所经构⑤也,役夫流唱,必曰《睢阳曲》,创传由此始也。城西门即寇先⑥鼓琴处也。先好钓,居睢水旁,宋景公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宋人家家奉事之。南门曰卢门也。《春秋》:华氏居卢门里叛。杜预⑦曰:卢门,宋城南门也。司马彪《郡国志》曰: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⑧,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⑨,亦曰升台焉,当昔全盛之时,故与云霞竞远矣!《续述征记》⑩曰:回道似蠡,故谓之蠡台。非也。余按《阙子》,称宋景公使工人为弓,九年乃成。公曰:何其迟也?对曰:臣不复见君矣,臣之精尽于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景公登虎圈之台,援弓东面而射之,矢腧于孟霜之山,集于彭城之东,余势逸劲,犹饮羽于石梁。然则蠡台即是虎圈台也,盖宋世牢虎所在矣。晋太和中,大司马桓温入河,命豫州刺史袁真开石门,鲜卑坚戍此台,真顿甲坚城之下,不果而还。蠡台如西,又有一台,俗谓之女郎台。台之西北城中有凉马台,台东有曲池,池北列两钓台,水周六七百步。蠡台直东,又有一台,世谓之雀台也。城内东西道北,有晋梁王妃王氏陵表,并列二碑,碑云:妃讳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也。齐北海府君之孙,司空东武景侯之季女,咸熙元年嫔于司马氏,泰始二年妃于国,太康五年薨,营陵于新蒙之,太康九年立碑。东即梁王之吹台也,基陛阶础尚在,今建追明寺。故宫东即安梁之旧地也,齐周五六百步,水列钓台。池东又有一台,世谓之清泠台。北城凭隅,又结一池台。晋灼曰:或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亦或言兔园在平台侧。如淳曰:平台,离宫所在,今城东二十里有台,宽广而不甚极高,俗谓之平台。余按《汉书·梁孝王传》称:王以功亲为大国,筑东苑,方三百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复道自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即睢阳东门也。连属于平台则近矣,属之城隅则不能,是知平台不在城中也。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故齐随郡王《山居序》所谓西园多士,平台盛宾,邹、马之客咸在,《伐木》之歌屡陈,是用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注释】

①砀(dànɡ)郡:古郡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

②警卫:警戒保卫人员。貂侍:宫中近卫侍从,因冠饰貂尾,故称。

③招延:延请。豪杰:才能出众之士。

④睢(suī)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商丘市。以在睢水之阳得名。

⑤经构:建筑。

⑥寇先:春秋时宋国人,曾以钓鱼为业。

⑦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人,进爵当阳县侯,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⑧秀广:高耸广阔。

⑨蠡(lǐ)台: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城内。即下文的“虎圈之台”。

⑩《续述征记》:晋人郭缘生撰。

余:我,郦道元自称。按:探寻,考究。《阙子》:据《汉书·艺文志》:一篇,未录撰者。

彭城:古县名,秦置,春秋时宋邑,治今江苏省徐州市。

饮羽:中箭,箭头射入。

大司马:官名,掌邦政,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桓温:晋朝人,字元子,封南郡公,加大司马。河:黄河。

鲜卑:指鲜卑族慕容氏。戍:守卫。

如西:以西。

东莱:古郡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莱州市。曲城: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山东省莱州市东北。

司空东武景侯:指三国魏人王基,字伯舆,死后追赠司空,谥曰景侯。东武:古县名,汉置,治今山东省诸城市。

此下有脱文。

晋灼:晋朝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官至尚书郎,著《汉书音义》。

【译文】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在此设置砀郡。汉高祖曾以沛公的身份当过砀郡长,天下平定后,到五年(前202)就以此地为梁国。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封小儿子刘武为梁王,刘武是窦太后的爱子、景帝的宠弟。因此梁王手下有警卫和侍从,穿戴与装饰同天子一样,储藏的金银珠宝多得可与京师相比;他延请天下豪杰,四方贤士纷至沓来,甚至如司马长卿之辈,也弃官来投奔他。他扩建睢阳城为七十里,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宫观苑囿,亭台屏榭,建得就像帝王的居处一样富丽堂皇。营建宫苑时,民夫们都传唱着《睢阳曲》,这首曲子就是从那时创作并开始流传下来的。城西门就是寇先弹琴的地方。寇先喜欢钓鱼,住在睢水岸边,宋景公向他询问道术,他不肯说,被宋景公杀了。十年后,他来到这座城门前弹琴之后离去,宋人家家户户都奉祀他。南门叫卢门。《春秋》记载:华氏居住在卢门里,后来反叛了。杜预说:卢门是宋城南门。司马彪《郡国志》说:睢阳县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极其高耸宽广,巍然矗立,超然独上,称为蠡台,又叫升台,从前在它极盛的时期,真可与云霞争高呢!《续述征记》说:登台的梯级回旋而上,像蠡(螺)一样而称为蠡台。其实不然。我查考过《阙子》,说宋景公叫工人为他制弓,九年才制成。宋景公问:为什么做得那么久?工人回答道:我不能再见到你了,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张弓上了。那工人献了弓回家去,三天后就死了。景公登上虎圈台,拉弓搭箭向东方射去,箭飞过孟霜山,最后落在彭城东边,余势剩力,仍能深深穿进石桥中。那么蠡台就是虎圈台了,这是刘宋时关虎的地方。晋太和年间(366—371),大司马桓温抵达大河之滨,命豫州刺史袁真打开石门,鲜卑族慕容氏坚守此台,袁真屯兵于坚城之下,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只好撤兵而回。蠡台之西,又有一台,俗称女郎台。台的西北面,在城内有凉马台,台的东面有曲池,池北有两个并列的钓台,池周围约六七百步。蠡台正东,又有一台,民间称为雀台。城内有一条东西向大道,北端有晋朝梁王妃王氏墓,墓前并列立着两块墓碑,碑上刻着:王妃名粲,字女仪,东莱曲城人。齐北海府君的孙女,司空东武景侯的小女儿,咸熙元年(264)嫁给司马氏,泰始二年(266)立为妃,太康五年(284)去世,在新蒙营建陵墓,太康九年(288)立碑。陵墓东面就是梁王的吹台,台址和台阶柱础还在,现在建了追明寺。故宫东是安梁旧地,周围五六百步,池岸排列着几个钓台。池东又有一台,民间称清冷台。北城靠城角,又建有一处池台。晋灼说:有人说平台在城中东北角,也有人说兔园在平台旁边。如淳说:平台是梁王离宫所在的地方,现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座台,相当宽广,但不很高,俗称平台。我考寻《汉书·梁孝王传》中的记载:梁王凭着功劳和皇亲关系受封大国,他修建的东苑方圆三百里,扩建睢阳城七十里,大兴土木,建造宫室,修筑天桥,这些天桥从王宫一直连接到平台,有三十多里。这些天桥从王宫东出杨之门,左阳门就是睢阳东门。说天桥连接到平台大致上差不多,说连接到城的东北角就不可能了,由此可知平台不在城中。梁王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常在平台上尽情游乐,因此正如齐随郡王《山居序》中所说的:西园士人鼎沸,平台盛筵宾客,邹、司马等名流都在,他们常唱《伐木》之歌,借以追思昔日的欢愉,神游千古,所以也是一时的盛事。

【原文】

暨汉武帝元光三年,河水南泆①,漂害民居。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②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还,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上悼③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宁,功无已时兮吾山④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⑤,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⑥,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何不仁⑦,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⑧,久不返兮水维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⑨,北渡回兮迅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河公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⑩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隤竹林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焉。平帝已后,未及修理,河水东浸,日月弥广。永平十二年,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千乘,一千余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瓠子之水,绝而不通,惟沟渎存焉。

【注释】

①泆(yì):通“溢”,漫溢。

②瓠(hù)子:古水名,自今河南省濮阳市南分黄河水东出,经山东境内,东注济水。

③悼:伤心,悲伤。

④吾山:古山名,又称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黄河西。“吾”、“鱼”古音相同。

⑤正道:正常的河道。弛:废弛,毁坏。离常流:离开了正常的流通之道。

⑥归旧川:回归到原来的河道。沛:盛大,伟大。

⑦皇:这里指汉武帝。河公:即河伯,黄河水神。

⑧啮(niè)桑:古邑名,在今江苏省沛州市西南。浮:漂浮。淮: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泗(sì):古水名,源出今山东省泗水县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在今山东省中部。

⑨汤汤(shānɡ):水流大而急的样子。激:激荡。潺湲(chán yuán):声势浩大的样子。

⑩卫人:卫地人。颜师古曰:“东郡本卫地,故言此卫人之罪也。”东郡:古郡名,秦王政置,治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

隤(tuí):崩落,败坏。这里指砍伐。楗(jiàn):河中用来堵水的柱桩。

乐浪:郡名,汉武帝灭朝鲜所置,治今朝鲜平壤市。王景:东汉人,字仲通,汉明帝时治水有功,官至庐江太守。

千乘(shènɡ):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高青县。

疏决:疏通。壅(yōnɡ)积:堵塞堆积。

【译文】

到了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河水向南泛滥,淹没民房。元封二年(前109),武帝派遣汲仁、郭昌征发役卒数万人,堵塞瓠子河的决口。于是武帝从万里沙回来,亲临决河的地点,把白马玉璧沉入水中,并令群臣将军以下都去背木柴堵塞决口。武帝悲叹堵塞决口没有成功,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了,怎么办啊?滚滚洪涛,只怕遍地全成江河!全成江河呵,大地不安宁,治河永无尽时,连吾山也掘平。吾山掘平呵,巨野洪流横溢,鱼群不安地翻腾呵,水天已相接!河道已废呵,河水乱流,无羁的蛟龙呵,恣意远游!神灵的大水呵!快回旧河来!不登山祭天,又哪知远近内外!河神呵,你怎么如此不仁?你无休无止地泛滥呵,真愁死人!啮桑被淹没了呵,淮、泗也已高涨,大水迟迟不退呵,人也久不回乡!另一首歌是:大河滚滚奔腾呵,激起一片涛声,急流难以北渡呵,只好回舟暂停。拉起长竹索呀,把美玉下沉,木柴接不上呵,尽管河神已答应!木柴接不上呵,是卫人的罪!草木都烧光呵,拿什么来抵挡洪水?拿枯树石头来堵呵,再砍下竹林,堤防都填好了呵,幸福就来临!于是终于堵塞了瓠子口,就在口上建了一座宫,称为宣房宫,因此,也称瓠子堰为宣房堰,水也就以瓠子命名了。平帝以后,未及时修理河堰,河水向东漫卷,受淹的范围愈来愈大。永平十二年(69),显宗下诏命乐浪人王景筑堤治理河渠,从荥阳开始,向东直至千乘的一千多里的范围内。于是王景在那些水道要冲处建造了堤防堰坝,并疏通壅塞的河道,瓠子河的水从此就不通了,只留下沟渠。

【原文】

《从征记》①曰:汶水②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③,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④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⑤,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⑥,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⑦,山壑俱响。凌高降深⑧,兼惴栗⑨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⑩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人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又有少许山田,引灌之踪尚存。

【注释】

①《从征记》:东晋戴延之著,又称《西征记》,全称为《从刘武王西征记》。

②汶(wèn)水:古代济水的支流,今称大汶河,已成为黄河水系的一条河流。

③莱芜(lái wú)谷:在山东省莱芜市西南。

④水隍(huánɡ):水沟渠,这里指水流。

⑤林藿(huò):树木丛林。绵蒙:浓密茂盛的样子。

⑥倾岑(cén):倾斜欲坠的高山。阻:阻拦。

⑦鸣条:风吹树枝发出声响。

⑧凌:攀登,翻越。降:走下,走入。

⑨惴栗(zhuì lì):恐惧战栗。

⑩悬度:古代有些地方地形艰险,没有道路,只有使用绳索等凌空穿越,即为悬度之法。

薪爨(cuàn):用柴烧火做饭。烟墨:烟火熏燎的黑迹。

致密:严密,茂密。

鲜(xiǎn):少。

引灌:引水灌溉。

【译文】

《从征记》说:汶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流;又说,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边山峦连绵一百多里,水道大都经过乱石累累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林莽茂密,断崖峭壁,遥相对望。有的地方,险峻的山峰挡住去路;有的地方,环绕的岩石隔绝深谷,山风吹动,枝梢鸣声响彻幽谷。攀登高峻的山峰,走入幽深的山谷,都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比绳索引渡更加艰险。离出谷还有十多里,在一座孤峰下另有一处山谷,山谷里有清泉,泉上数丈处有两个石洞,能容人行走,进入洞口一丈多,洞内高约九尺,宽广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的地方,洞里还留有柴火做饭留下的黑烟痕迹。山谷中树木茂密,人迹罕至。但还能见到少许山田,留有引水灌溉的痕迹。

【评析】

这一卷作为篇名的有三条河流。睢水今称睢河,但河道与《水经注》记载的已有很大变化。从《经》文到《注》文,相隔不过两百多年,变迁也已不小。《经》文说:“(睢水)又东过相县南,屈从城北东流,当萧县南,入于陂。”但《注》文却说:“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迳相城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这里,《经》文和《注》文的差别,不一定是《经》文的错误,很可能是这两百多年中河流和水文的变化。《水经注》记载的睢水,最后是“东南流入于泗,谓之睢口”。由于人工的改造,睢河下游现在有偏北的老睢河和偏南的新睢河两条水道,都在今江苏省的泗洪县附近注入洪泽湖。瓠子河是古代在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南)从黄河分出的一条小河,循黄河往东南流,经今山东省梁山北折,注入济水。西汉元光三年(前132),黄河决于濮阳瓠子口,从决口处东南漫注入巨野泽(今山东省巨野县附近)。造成黄河一带的严重水患。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瓠子河督工堵口,据《史记·河渠书》记载:“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司马迁在当时也是参加负薪的从官之一,感受甚深,所以在其《一百三十篇》(即以后所称的《史记》)中专写《河渠书》一篇,开创了我国正史《河渠志》的传统,而且在此篇中写下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水利名言。这次堵口使黄河纳入故道,瓠子河就逐渐枯竭,到《水经注》时代已经成为一条小河,以后就不复存在。汶水在《水经》和《水经注》中各有两条。这一条是古代济水的支流;另一条收入卷二十六,在今山东半岛,是潍水的支流。这一条在《经》《注》中都说注入济水,所以古代确系济水支流无疑。后来济水湮废,水道就发生很大变迁。现在,这条汶水称为大汶河,下流分成两条,北支叫大清河,经东平湖注入黄河;南支从南旺镇附近注入运河,但1960年已经筑坝堵塞,所以大汶河目前已成为一条黄河水系的河流。

卷二十五

水经注 卷二十五 泗水、沂水、洙水

【原文】

《从征记》①曰:洙、泗二水交于鲁城东北十七里,阙里②背洙面泗,南北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门各有石阃,北门去洙水百步余。后汉初,阙里荆棘自辟③,从讲堂至九里。鲍永④为相,因修飨祠,以诛鲁贼彭丰⑤等。郭缘生言泗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国语》⑥,宣公夏滥于泗渊,里革断罟弃之⑦。韦昭云:泗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⑧,咸言葬孔子于鲁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春秋孔演图》⑨曰:鸟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爵衔书,上化为黄玉。刻曰:孔提命⑩,作应法,为赤制。《说题辞》曰:孔子卒,以所受黄玉葬鲁城北,即子贡庐墓处也。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命曰孔里。《孔丛》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有铭碑三所,兽碣具存。《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诸异树,不生棘木刺草。今则无复遗条矣。泗水自城北南迳鲁城,西南合沂水。

【注释】

①《从征记》:东晋戴延之著。

②阙里: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城中。

③自辟:自己除去。

④鲍永:东汉光武帝时人,字君长,上党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人。

⑤彭丰:东汉时人,董宪起兵时,任裨将。

⑥按:探寻,考究。《国语》: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亦称《春秋外传》。

⑦里革:春秋鲁宣公的大夫。罟(ɡǔ):渔网。

⑧《冢记》:当做《冢墓记》,具体不详。王隐:西晋人,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撰有《晋书》,今已亡佚。《地道记》:即《晋书地道记》,王隐所作。

⑨《春秋孔演图》:谶纬之书,撰者不详。

⑩提命:犹如耳提面命。

赤制:谶纬家指汉朝的国运期限。

子贡:即端木赐,春秋卫国人,字子贡,孔子弟子,孔子尝以瑚琏(hú lián)称之。子贡庐墓处: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孔丛》:即《孔丛子》,旧传为孔子后裔孔鲋所作。孔鲋:字甲,秦末儒生。

封:坟墓。

《皇览》:书名,三国魏人王象、缪袭等撰,记载先代冢墓之处,以供皇王省览,故称《皇览》。

【译文】

《从征记》说:洙水和泗水在鲁城东北十七里处相汇,阙里背靠洙水面临泗水,南北一百二十步,东西六十步,四面城门都有石门槛,北门离洙水一百多步。后汉初期,阙里的荆棘开始被清除,从孔夫子的讲堂到九里。当时鲍永任宰相,于是在阙里修建了飨祠,将鲁贼彭丰等人处死。郭缘生说泗水在城南,是错误的。我查考过《国语》,夏天宣公在泗渊撒网捕鱼,里革割断渔网,把它扔掉了。韦昭说:泗水在鲁城北。《史记》《冢记》、王隐《地道记》,都说孔子安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上。如今泗水南有孔子墓。《春秋孔演图》说:鸟变成了书,孔子捧着书向上天祷告,有一只红雀飞到书上,变成一块黄玉,上面刻着:孔子受天之命,立法规,定国运之期限。《说题辞》说:孔子死后,人们把他得到的那块黄玉一起陪葬在鲁城北,就是子贡墓屋所在的地方。谯周说:孔子死后,鲁国人来到孔子墓边居住的有一百多家,以后这里就称为孔里。《孔丛》说:孔夫子的墓方圆一里,在鲁城北面六里的泗水畔。孔氏宗族的坟墓共五十多座,人名辈分已辨别不清,墓铭碑有三所,各种石兽石碑还在。《皇览》说:孔子的弟子们从各地带来珍奇的树苗,种在墓地上,因而墓地上有许多异树,不生荆棘和刺草。而到今天,那树木已没有了。泗水从城北南流,经鲁城西南与沂水汇合。

【原文】

永平中,锺离意①为鲁相,到官,出私钱万三千文,付户曹孔欣②,治夫子车③,身④入庙,拭几席⑤、剑履。男子张伯⑥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⑦意。意令主簿⑧安置几前。孔子寝堂⑨床首有悬瓮,意召孔欣问:何等瓮也?对曰:夫子瓮也,背有丹书,人勿敢发也。意曰:夫子圣人,所以遗瓮,欲以悬示后贤耳。发之,中得素书⑩。文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锺离意;璧有七,张伯藏其一。意即召问伯,果服焉。

【注释】

①锺离意:东汉人,字子阿,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为鲁相。

②户曹: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的官署。孔欣:东汉永平年间人。

③治:修。夫子:孔子。

④身:亲自。

⑤拭:擦洗。几:古代凭倚、坐卧的器具。

⑥张伯:东汉永平年间人。

⑦白:禀告。

⑧主簿:官名,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⑨寝堂:寝室。

⑩丹书:朱笔书写的文字。

素书:写在帛绢上的文字。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著有《春秋繁露》传世。

笥(sì):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

会稽:郡名,秦置,治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译文】

永平年间(58—76),锺离意任鲁相,上任时,拿出自己的钱一万三千文,交付给户曹孔欣,要他整理孔子的车,他亲自入庙,擦拭孔夫子的旧物:几、席、佩剑和鞋子。男子张伯割除堂下杂草时,在土中发现七枚玉璧,张伯把一枚藏了,拿了六枚去禀告锺离意。锺离意令主簿把玉璧安放在几前。孔子卧室床头挂着一只瓮。锺离意叫来孔欣问:这是什么瓮?孔欣回答:这是夫子的瓮,背后有朱砂写的红字,人们都不敢打开。锺离意说:夫子是圣人,他之所以留下这个瓮,是想启示后世的贤人。开瓮后,里面有一块白绢,上面写着:后世编纂我的书的,是董钟舒;保护我的车、擦我的鞋、开我的箱的,是会稽锺离意;玉璧有七枚,张伯藏了一枚。锺离意立即叫来张伯询问,张伯果然招认了。

【原文】

孔庙①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②之南阙,北百余步③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④,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⑤。故王延寿⑥赋曰:周行⑦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⑧。殿之东南,即泮宫⑨也,在高门直北道西,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东西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成结石为之,《》所谓思乐泮水也⑩。

【注释】

①孔庙: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②灵光:即灵光殿,故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

③步:古代长度单位,历来定制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当时尺小,一尺约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

④廊庑(lánɡ wǔ):厅堂周围的屋子。别舍:其他房舍。

⑤整:完整。

⑥王延寿:东汉辞赋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作子山,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昌市)人,有《鲁灵光殿赋》传世。

⑦周行:绕行。

⑧汉景帝:即西汉皇帝刘启。程姬:汉景帝的妃子。鲁恭王:汉景帝第五子,徙为鲁王,坏孔子旧宅,于墙壁中得古文经传。

⑨泮(pàn)宫:古代的学校。

⑩《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本称“诗”、“诗三百”,“经”是汉儒加上去的。思乐泮水:出自《诗经·鲁颂·泮水》。

【译文】

孔子庙东南面五百步,有一对石阙,就是灵光殿的南阙,北面一百多步就是灵光殿旧址,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一丈多;东西两边是廊屋,中间方七百多步;石阙北面有一个浴池,方约四十步;池中有个钓台,方十步,台的基岸都用石头砌成,遗基还较完整。所以王延寿作赋说:绕行数里,仰头不见天日。这是汉景帝妃子程姬的儿子鲁恭王修筑的。殿的东南面,就是泮宫,在高门正北的大路西边,宫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池东西一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池南北四百步,东西六十步,台池都用石块结砌,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在泮水之畔多么快乐!

【原文】

延之盖以《国语》云①,吴王夫差起师②,将北会黄池③,掘沟于商、鲁之间④,北属之沂⑤,西属于济⑥,以是言之,故谓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求之⑦,止有泗川⑧耳。盖北达沂,西北迳于商、鲁,而接于济矣。吴所浚广⑨耳,非谓起自东北受沂西南注济也。

【注释】

①延之:即戴延之,东晋小说家,名祚,江东(今安徽芜湖以下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人,著有《西征记》,今佚。《国语》: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亦称《春秋外传》。

②夫差:春秋吴王,困勾践于会稽,后被勾践灭国。起师:起兵。

③黄池:在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当济水与黄沟交汇处。

④商:春秋诸侯国宋的别称。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为商。鲁:古地区名,春秋时鲁国故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沭河流域),秦汉以后仍沿称这些地区为“鲁”。

⑤属(zhǔ):连接。沂(yí):古水名,泗水支流,原来汇泗水入淮。由于泗水湮废,今水道已完全改变。今沂河发源于山东,流入江苏。

⑥济(jǐ):古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

⑦余:郦道元自称。以:按照。求:探求,考察。

⑧泗(sì)川:即泗水,源出今山东省泗永县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在今山东省中部。

⑨浚(jùn)广:疏通并拓宽。

【译文】

戴延之大概是根据《国语》所说,吴王夫差起兵,将北上黄池,在商、鲁之间开掘渠道,北面与沂水连接,西面通到济水,凭这点记载,所以说这条水是吴王开掘的。其实并非如此。我根据水路探察,此处只有泗水。北通沂水,西北流经商、鲁,而与济水相接的就是泗水。吴王只是疏浚过,并拓宽了水道,不是说从东北起开掘,引入沂水,西南流注于济水。

【评析】

泗水原来是淮河下游的最长支流,今称泗河,发源于山东省新泰市蒙山大平顶西麓,沿途接纳洙水、淮水、沂水、沭水等,直到今淮安市注入淮水,全长五百多公里。金章宗明昌五年(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注淮入海,泗水的流路受阻,逐渐形成了所谓南四湖,即在今山东省南境与江苏省接址处的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湖面狭长,南北一百二十多公里,东西宽约五到二十公里,今泗河在济宁市附近注入南四湖。沂水是泗水支流,原来汇泗水入淮。由于泗水湮废,今水道已完全改变。今沂河从山东省进入江苏省后注入骆马湖,下游已疏凿了一条新沂河,循新沂河从燕尾港注入黄海。此水从山东省沂蒙山发源到注入骆马湖,长近三百公里。洙水在古代曾是泗水的支流,后因水道变迁,今一般地图已不绘此水。

卷二十六

水经注 卷二十六 沭水、巨洋水、淄水、汶水、潍水、胶水

【原文】

《列女传》①曰:齐人杞梁殖②,袭莒③战死,其妻将赴④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⑤。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⑥焉?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公旋车吊诸室⑦,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⑧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哀感皇天,城为之堕⑨。即是城也。

【注释】

①《列女传》:西汉刘向撰。

②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杞梁殖:春秋齐国人,袭莒而死。《文选》李善注:杞梁,字;殖,名。

③莒(jǔ):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辖境有今山东省安丘、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市县间地。

④赴:奔丧。

⑤吊:祭奠死者。

⑥辱命:玷污使命,这里是指“玷污吊唁的名声”。

⑦旋车:掉转车头。诸:“之于”的合音。

⑧《琴操》:琴曲著录,记述四十七个古琴曲的故事,相传为汉蔡邕所作。

⑨堕:崩塌。

【译文】

《列女传》说:齐国人杞梁殖在袭击莒城时战死,他的妻子前去迎丧,路上碰到齐庄公,庄公正要去为杞梁殖吊丧,杞梁妻说:如果殖死得有罪,怎敢劳驾您来吊唁呢?如果他死得无罪,还有祖先留给他的旧宅在,我不敢在郊外为他吊丧。齐庄公立即回车,在他家里举行了丧礼,杞梁殖妻在莒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所以《琴操》说:杞梁殖死后,他的妻子持琴歌唱道:人间的欢乐呀,哪有胜过相逢新知己;人间的悲痛呀,哪有甚于死别生离!她深沉的悲哀感动了上天,城也因此而崩塌了。说的就是此城。

【原文】

巨洋水自朱虚①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②注之。水出西溪③,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④,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⑤之为冶泉祠。按《广雅》⑥,金神谓之清明⑦。斯地盖古冶官所在⑧,故水取称⑨焉。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⑩,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筍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寔可凭衿。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寔亦洁并飞鳞。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

【注释】

①朱虚: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临朐(qú)县东南。

②熏冶泉水:在山东省临朐县西南海浮山下。

③西溪:在今山东省临朐县北。

④濑(lài):急流。穷坎:深壑。

⑤目:命名,叫做。

⑥按:考求。《广雅》:三国魏张揖为增补《尔雅》所作的辞书,保留了很多先秦两汉的古语词和古义。

⑦金神谓之清明:《广雅·释天》中的文字。金神:旧五行神之一,主金。

⑧冶官:管理开采、冶炼金属的官署。所在:地方。

⑨取称:获取名称。

⑩澄明:清澈明净。清泠(línɡ):清凉。特异:异常特别。

浅:浅浅的。这是因为水折射使得渊深的水底看起来很浅。镂:刻镂。沙文:沙子呈现的纹路。

微:稍微。功:劳作。

先公:亡父,这里是指郦道元的父亲郦范,字世则,后除平东将军、青州刺史。

作镇:镇守。海岱: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一带。海:渤海。岱:泰山。

余:郦道元自称。总角:借指儿童,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

侍节:侍奉,尽孝道。东州:谓冀兖州,这里泛指东边。

火流:出自《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后来用“流火”、“火流”代“七月”。

命:召唤,延请。

桂筍(sǔn):竹名,这里指代用这种竹子做的撑船用的竹篙。寻:探寻,追逐。

轻林:嫩绿的树林。委浪:因拂着水面而使波浪弯曲。委:弯曲。

【译文】

巨洋水从朱虚向北流入临朐县,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飞奔的泉水在深坑下面流泻,在溪岸上,源头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庙,名为冶泉祠。据《广雅》记载,金神名叫清明。此处是古时冶官的驻地,水就因此取名。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别清凉,深渊底下少有岩石,因为水的折射使得渊深的水底看起来很浅,这浅浅的沙底保留着水流冲荡而像雕镂成的纹路。中间有古台,与祠参差相对,后人稍加修饰,把它作为嬉游的处所。南北两侧高峻的陡岸凌空而起,疏疏落落的枝柯接连交错。太和年间(477—499),先父镇守青州,当时我还年幼,跟着父亲到东方来。每当炎夏七月,困倦无聊时,就携了琴,邀了好友,整天地尽情嬉游。我们撑起竹篙,荡着一叶扁舟,逐浪漂流,在岸边林木的绿荫底下,穿过低垂拂水的柔枝。我们弹琴唱歌,互相应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这清幽可爱的林泉间,向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稍东有一口湖,湖上出产鲜美的竹笋,不但气味芳香可与芍药相比,而且也像鱼儿一般洁白清净。溪水往东北流入巨洋,称为熏冶泉。

【原文】

阳水①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②。其水北流注井,井际③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④之音,惊川聒⑤谷,漰渀之势⑥,状同洪河⑦,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⑧其下,于中阔绝⑨,乃积绵载⑩,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羇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注释】

①阳水:在今山东省青州市。

②礕(pī)头山:在今山东省青州市。

③际:靠近,接近。

④澎赑(pénɡ bì):瀑布形成的轰鸣声。

⑤聒(ɡuō):惊吵。

⑥漰渀(pēnɡ bèn):水流奔腾激荡的样子。

⑦洪河:大河,古代多指黄河。

⑧极游:形容游玩的次数很多。

⑨阔绝:分别,离别。

⑩绵载:多年。绵:久长。

王事:王命差遣的公事。

郭金、紫惠:人名,不详。

羇心:客游之心。羇:羁旅,旅居。

但:只是。恨:遗憾。通塞:畅通与绝流。

【译文】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入。这支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礕头山。此水北流注入一口大井,紧靠广城东侧,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轰隆的声音震撼山谷,惊天动地的水势如同大河一样,北流注入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多次游玩于瀑布下面,中间阔别多年,后来又因公事重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赋诗抒怀,终日嬉游,作客他乡,能终日畅游真是莫大的慰藉了,只是此水时通时断,令人遗憾而已。

【原文】

山上有长城①,西接岱山②,东连琅邪③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竹书纪年》④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⑤,入长城。《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我,伐长城者也。

【注释】

①长城:从泰山到琅邪的战国长城。

②岱山:泰山。

③琅邪(lánɡ yá):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

④《竹书纪年》:晋武帝时出土的写在竹简上的战国古书,是完成于战国末年的魏国史书。

⑤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人名,不详。

【译文】

泰山上有长城,西面连接泰山,东面延伸到琅邪大海,全长一千多里,是田氏所筑。《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前350),齐国修筑防御工事,造了长城。《竹书》又说:晋烈公十二年(前404),派遣韩景子、赵烈子、翟员讨伐齐国,侵入长城。《史记》所说的齐威王经过赵国侵犯我国,攻打长城,就指此事。

【原文】

琅邪,山名也。越王勾践之故国也。勾践并吴,欲霸中国①,徙都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皇之所筑也。遂登琅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之琅邪台②。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③巨海。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④三万户于琅邪山下,复⑤十二年。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⑥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⑦七年,以为王国,文帝三年,更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

【注释】

①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②琅邪台:故址在今山东省胶南市西南琅邪山上。

③傍滨:依傍,滨临。

④黔首:老百姓。

⑤复:免除赋税。

⑥斋洁:洁净地斋戒。

⑦吕后:即吕雉,刘邦的皇后。汉惠帝薨,吕后临朝称制凡八年。

【译文】

琅邪是山名,原属越王勾践的国土。勾践吞并吴国后,妄想称霸中国,就迁都到琅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灭齐国,就把琅邪设立为郡,郡城是秦始皇所筑。秦始皇登上琅邪大乐山,在山上修筑了层台,称为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里,孤傲地矗立着,在众山之中显得格外突出。这些山周围二十里有余,位于大海之滨。秦始皇很高兴,因此在这里逗留了三个月,他把三万户平民迁移到琅邪山下,豁免十二年赋税。他修筑的高台,台基有三层,每层高三丈,上层平坦宽敞,二百多步见方,宽广五里。又刻石立碑,记载秦始皇的功德。台上有个神渊,非常灵验,如有人将水弄脏,它就会枯竭;如心怀诚敬,使它保持洁净,水就畅通。这里的神庙是齐地八祠之一,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汉高帝吕后七年(前181),把这里立为王国,文帝三年(前177),改名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

【评析】

这一卷列篇的共有六条河流,都是发源于山东半岛的河流,除了沭水流入江苏省以外,其除各水都不出山东半岛,或汇入干流或单独入海。沭水今称沭河,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脉,南流入江苏省,与沂河平行。进入江苏省后,水道纷乱,水灾频仍。1949年进行整治改造,用人工开凿新河道,经连云港北的临洪口入海,称为新沭河。巨洋水今称弥河,发源于沂山南麓,在昌乐县附近注入莱州湾,全长近二百公里。淄水今称淄河,是小清河的支流,发源于莱芜市鲁山东南麓,东流经临淄县,经广饶县注入小清河,全长约一百四十公里。汶水今称汶河,是《水经注》立篇的两条汶水之一。此河是潍河的支流,发源于临沂市沂山,东流至寿光、昌邑一带注入潍河,全长一百多公里。潍水今称潍河,发源于山东半岛南部五莲县五莲山,北流注入莱州湾,全长二百四十多公里。胶水今称胶河,发源于山东半岛胶南县铁镢山,北流注入渤海湾,全长约一百七十公里。它的下游河道,在元朝已经过人工开凿,即今胶莱河。当时曾想在此开凿一条运河,称为胶莱运河,使南粮从海道北运途中可以避开半岛东端的成山角之险,但结果没有凿成,所以称为胶莱河。

卷二十七

水经注 卷二十七 沔水

【原文】

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①,因即②地势,不起坟垄③,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④,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⑤。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云⑥:臣闻周人思召伯⑦之德,甘棠为之不伐⑧;越王怀范蠡之功⑨,铸金以存其像。亮德轨遐迩⑩,勋盖来世,王室之不坏,寔赖斯人,而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黩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谓宜近其墓,立之沔阳,断其私祀,以崇正礼。始听立祀斯庙,盖所启置也。

【注释】

①其山:即定军山,在今陕西省勉县城南。

②因即:依照,依随。

③坟垄(lǒnɡ):坟墓。

④攒(cuán):聚集,丛生。蔚(wèi):草木茂盛。川阜:水边山冈。

⑤野祭:在野外祭祀。

⑥步兵校尉:官名,掌管宿卫兵。习隆:三国蜀汉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中书郎:即中书侍郎,典掌诏命。向充:三国蜀汉人,官至尚书,协赞大将军姜维。共表:共同上表。

⑦召(shào)伯:召公姬奭为诸侯之长,称伯。

⑧甘棠为之不伐: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听政其下。自侯伯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怀甘棠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即《诗经·召南·甘棠》。

⑨范蠡(lǐ):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报会稽之耻。

⑩德:高尚的德行。轨:垂范。遐迩:远近。

寔:同“实”,的确,实在。

巷祭:在道路上祭祀。

戎夷:戎和夷,古民族名,泛指少数民族。

存:思念。

追述:追思,追念。在昔:往昔,从前。

黩(dú):轻率。典:制度,法则。

逼:逼迫。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堂。

圣怀:皇上。疑:犹豫不决。

谓:以为,认为。

沔(miǎn)阳:古县名,西汉置,治今陕西省勉县东,以在沔水之阳得名。

【译文】

诸葛亮死后,遗嘱把他葬在定军山上,安葬时依山形地势,而不高筑坟垄,现在那里唯有一片蓊翳的松柏,茂盛地丛生在水边和山冈上,而他的坟墓却不知究竟在何处。山的东面叫高平,是当年诸葛亮的宿营地,建有诸葛亮庙。诸葛亮死后,百姓在野外祭祀。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同上表说:我们听说周朝人思念召伯的恩德,就不再去砍伐那棵他曾在下面休息过的甘棠树;越王为怀念范蠡的功绩,铸了一尊金像作为纪念。诸葛亮的德操垂范天下,功勋空前绝后,今天王室之所以能巩固不衰,靠的全是他,而今让百姓在街巷里祭奠,戎夷在野外祭祀,这不是纪念他的恩德和功勋的办法。今天若要完全顺从民心,那么就会流于轻率而无章法;如将祠庙建于京城,又势必侵逼宗庙,这正是圣上心里犹疑不定的原因。我们以为最好是在墓地近旁,就在沔阳立祠,这样就可以断绝民间的私祭,尊重正规的礼仪。这座祠庙就是在习隆、向充启奏后修建的。

【原文】

汉水又东合褒水。水西北出衙岭山,东南迳大石门①,历故栈道下谷②,俗谓千梁无柱③也。诸葛亮《与兄瑾书》云:前赵子龙④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⑤,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人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⑥,不可强也。又云:顷大水暴出⑦,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⑧,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⑨。后诸葛亮死于五丈原⑩,魏延先退而焚之,谓是道也。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振动,无不摇心眩目也。

【注释】

①大石门:杨守敬按:《方舆纪要》“大石门”即“斜谷口”,斜(yé)谷口: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

②栈(zhàn)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此处栈道为褒斜(bāo yé)道。下谷:下面的深谷。

③千梁无柱:只有木梁而没有柱子。因为悬崖峭壁与山坡或山下溪涧河流的距离甚远,所以无法立柱。

④赵子龙:即赵云,常山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三国蜀汉大将。

⑤赤崖:古地名,在陕西省留坝县东北,褒斜阁道所经。阁道:栈道。

⑥穷极:艰难到了极点。

⑦顷:不久。暴出:暴发。

⑧邓伯苗:即邓芝,义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蜀汉大将军。

⑨但得:只能够。相闻:互通信息。

⑩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城南。诸葛亮病卒于此。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人,三国蜀汉大将。

摇心:心惊胆战。

【译文】

汉水又向东流,汇合了褒水。褒水发源于西北面的衙岭山,东南流经大石门,流过旧时的栈道下谷,俗称千梁无柱。诸葛亮《与兄瑾书》说:先前赵子龙退兵时,烧坏了赤崖以北沿着山谷周围的阁道长达一百多里,阁梁一头通入山腰,另一头在水中立柱。现在山水大而急,已无法立柱,困难已到了极点,不能勉强了。又说:近时山洪暴发,赤崖以南的桥梁阁道全都冲毁了,当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个在赤崖驻防屯田,一个驻防于赤崖口,双方只能沿着崖边互相呼应而已。后来诸葛亮死于五丈原,魏延首先撤退,焚烧了栈道,就是这条栈道。自此以后,那些按照旧道修路的人,都不再在水中立柱了。过往行人在摇摇晃晃的浮桥上经过,无不提心吊胆、头晕目眩的。

【原文】

《汉中记》①曰:自西城涉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②,峻崿百重③,绝壁万寻④,既造⑤其峰,谓已踰崧、岱⑥,复瞻前岭,又倍过之。言陟羊肠,超烟云之际,顾看向涂⑦,杳然有不测之险。山丰⑧野牛、野羊,腾岩越岭,驰走若飞,触突⑨树木,十围⑩皆倒。山殚艮阻,地穷坎势矣。

【注释】

①《汉中记》:书名,不详。

②西城:古县名,秦惠文王置,治今陕西省安康市。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都在今陕西省汉中市。

③峻崿(è):峻峭的山崖。百重(chónɡ):百层,这里指层层叠叠。

④万寻:万丈。寻: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

⑤造:到达。

⑥踰:同“逾”,超过。崧:即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市北,为五岳之中岳。岱:即泰山,在山东省,为五岳之首。

⑦顾:回头。向涂:刚才的路。涂:通“途”,道路。

⑧丰:富饶。

⑨触突:抵触碰撞。

⑩围:计量周长的约略单位,说法不一,现多指两手或两臂之间合拢的长度。

殚(dān):尽,竭尽。艮(ɡèn)阻:艰难险阻。艮:艰难。

穷:尽,竭尽。坎势:危险之势。

【译文】

《汉中记》说:从西城翻越黄金峭、寒泉岭、阳都坂,高山峻岭,层层叠叠,绝壁万丈,攀上一座山峰,以为已经翻过嵩山、泰山那样的高峰了,可是抬头再看前面的山岭,却比过来的山还要加倍险峻。攀登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之间,置身于缥缈的云雾之上,回头瞻望走过来的路,迷蒙深杳,到处隐伏着不可预测的凶险。山上有很多野牛、野羊,翻崖越岭,奔跑如飞;那些巨兽一撞到树木,合抱的大树也会被撞倒。山势的险峻,地形的起伏,真是已到了极点。

【评析】

卷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卷为《沔水》(但卷二十九除沔水外还有其他几条立篇的小河流)。《沔水》是《水经注》全书中占三卷篇幅的大河之一,即今汉江,是长江的支流之一。因为《禹贡》说“浮于潜,逾于沔”,所以汉江很早就被称为沔水。但古代也有称汉水的,《汉书·地理志》说:“汉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所以“沔”、“汉”是同水异名。不过《水经》只称沔水,不称汉水。《水经注》则“沔”、“汉”并见。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全长1500公里,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

卷二十八

水经注 卷二十八 沔水

【原文】

沔水又东迳万山北①,山上有《邹恢②碑》,鲁宗之③所立也。山下潭中有《杜元凯碑》,元凯好尚④后名,作两碑并述己功,一碑沉之岘山⑤水中,一碑下之于此潭,曰: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⑥也?

【注释】

①沔(miǎn)水:水名,汉水的上游,在陕西省,古代也指整个汉水。万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北。

②邹恢:沈钦韩认为:邹恢疑是郗(xī)恢之误。熊会贞按:恢为郗鉴之孙。

③鲁宗之:南朝宋鲁爽之祖,字彦仁,历官至南郡太守,封南阳郡公。

④好尚:喜好。

⑤岘(xiàn)山:在湖北省襄阳市。

⑥深谷为陵:深谷变成山陵。语出《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译文】

沔水又东流经万山北,山上有鲁宗之所立的邹恢碑。山下水潭中有杜元凯碑,杜元凯喜欢身后留名,刻了两块石碑,记述自己的功绩,一块石碑沉在岘山水中,另一块沉在这个水潭中,他说:过一百年后,怎么知道低谷就不能变为山陵呢?

【原文】

水又东入侍中襄阳侯习郁鱼池①。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②,陂长六十步,广四十步,池中起钓台,池北亭,郁墓所在也。列植松篁于池侧沔水上③,郁所居也。又作石、洑④,逗引⑤大池水于宅北作小鱼池,池长七十步,广二十步,西枕⑥大道,东北二边限⑦以高堤,楸竹夹植,莲芡⑧覆水,是游宴之名处也。

【注释】

①侍中:官名,秦置,两汉沿袭,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而显贵。习郁:东汉刘秀时人。习郁鱼池:故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

②范蠡(lǐ):春秋时期楚三户(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字少伯,晚年自号陶朱公。陂(bēi):池塘。

③列植:成行栽种。篁(huánɡ):竹子。

④洑(fú):水在地面下流。

⑤逗引:疏导,引导。逗:引,疏导。

⑥枕:临近,靠近。

⑦限:阻隔,阻拦。

⑧芡(qiàn):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池中。像荷叶,浮在水面,略像鸡头,故亦叫鸡头。

【译文】

陂水东流注入侍中襄阳侯习郁的鱼池。习郁根据范蠡的《养鱼法》,造了个大池塘,塘长六十步,宽四十步,池中筑了钓台,池北的亭子,就是习郁墓所在的地方。在池旁的沔水岸边种了一片松林和竹林,这就是习郁的住处。他又用石块砌了一条弯曲的暗沟,把大池中的水引到住宅北面,造了个小鱼池。小鱼池长七十步,宽二十步,西边紧靠大路,东北两边筑了高堤,堤岸两边种遍楸树林和翠竹,池中莲芡盖满水面,真是游乐宴饮的好去处。

【原文】

谓之疏口①也。水中有物如三四岁小儿,鳞甲如鲮鲤②,射之不可入。七八月中,好在碛上自曝③,厀头似虎,掌爪常没水中,出膝头④,小儿不知,欲取弄戏,便杀人。或曰,人有生得者,摘其皋厌⑤,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

【注释】

①疏口: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小河镇附近。

②鲮(línɡ)鲤:即穿山甲,哺乳动物,体和尾有覆瓦状的角质鳞。

③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曝(pù):晒。

④膝头:膝盖头。

⑤皋厌:鼻子。一说水虎的生殖器官。

【译文】

汇流处称为疏口。水中有一种动物,像三四岁的小孩,身上有类似穿山甲的鳞,箭也射不进去。七八月间,喜欢在沙石滩上晒太阳,膝头像虎,脚掌和爪子常没在水中,只露出膝头,小孩子不知道,想去拿来玩,它便会把人弄死。有人说,如果能捉住一只活的,把它的鼻子割下,就可以驯服它。这种动物叫水虎。

【原文】

沔水又东得浐口①,其水承大浐、马骨诸湖水,周三四百里,及其夏水来同②,渺若沧海,洪潭巨浪,萦连江沔③,故郭景纯④《江赋》云:其旁则有朱、浐、丹、漅是也⑤。

【注释】

①得:到。浐(chǎn)口:在今湖北省仙桃市西北。

②同:汇合,交汇。

③萦连:回绕连接。江沔:长江和沔水。

④郭景纯:郭璞,字景纯,东晋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曾经注释的《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等皆流传至今。

⑤朱:即朱湖,在今江苏省溧(lì)阳市东南。丹:即丹阳湖,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南。漅(cháo):即巢湖,在今安徽省中部,湖面跨合肥市、巢湖市及肥西、肥东和庐江县。

【译文】

沔水又东流,到浐口,这条水承接大浐、马骨等湖水,周围三四百里,到了夏水汇流进来,就变得像大海一样辽阔无际了,水深浪阔,与江沔萦纡曲折地连在一起,所以郭景纯《江赋》说:旁近则有朱、浐、丹、漅诸水。

【评析】

这一卷《沔水》,《经》文起于堵阳县,此县在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已经接近南阳盆地,属于中游河段了。山势险峻的地区不再出现,支流开始增加,《经》文最后一句是:“又南至江夏沙羡县北,南入于江。”沙羡县在今湖北省武昌市附近,《注》文称这个地方为沔口,汉江从这里注入长江,古今形势并无大变。沔水既已入江,所以之后就是长江的流程,与汉江已无关系了。

卷二十九

水经注 卷二十九 沔水、潜水、湍水、均水、粉水、白水、比水

【原文】

《尚书·禹贡》①,汇泽②也。郑玄曰③:汇,回也。汉与江斗④,转东成其泽矣。

【注释】

①《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历来被奉为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

②汇泽:即古代的彭蠡(lǐ)泽,今称鄱阳湖,在今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③郑玄: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自成学派,被后世称为“郑学”,今存《毛诗传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④汉:汉水,即今之汉江,发源于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江:长江,中国第一大河。斗:相遇。

【译文】

彭蠡泽,按《尚书·禹贡》,就是汇泽。郑玄说:汇就是回的意思,汉水与江水相遇转而东流,形成了汇泽。

【原文】

水西有《汉太尉长史邑人张敏碑》①,碑之西有魏征南军司张詹墓②,墓有碑,碑背刊云: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③不藏,嗟④矣后人,幸勿我伤。自后古坟旧冢,莫不夷毁,而是墓至元嘉初尚不见发⑤。六年大水,蛮⑥饥,始被发掘。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有二朱漆棺,棺前垂竹帘,隐⑦以金钉。墓不甚高,而内极宽大。虚设白楸之言,空负黄金之实,虽意锢南山⑧,宁同寿乎?

【注释】

①太尉长史:官名,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张敏:人名,不详。

②征南军司:杨守敬按:《魏志·杨俊传》徙为征南军师,是魏特置之官。此征南军司,本即军师。……杜佑云:晋避讳,改“军师”为“军司”也。张詹墓: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北。

③丹器:当为“瓦器”之讹,即陶器。

④嗟(jiē):叹词。

⑤见:被。发:发掘,打开。

⑥蛮:我国古代对长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⑦隐:隐藏,这里指钉着。

⑧锢:通“固”,坚固。南山:泛指大山。

【译文】

水的西面有汉朝太尉长史本县人张敏碑,碑的西面有魏朝征南军司张詹墓,墓前有碑,墓碑背面刻着:没漆过的楸木棺材,容易腐朽的衣裳,铜器铁器都不放入,陶器也不入藏,哎哟,后世的人啊!请别把我毁伤!自那以后,古坟旧墓没有免遭平毁之难的,而这座墓到元嘉(424—453)初年还没被盗掘过。六年(429)发大水,蛮夷闹饥荒,才被发掘出来。有人说:坟墓刚打开时,金银铜锡之类器物及朱漆雕刻等饰品光彩灿烂夺目,有两口朱漆棺材,棺前挂着竹帘,上面钉着金钉。坟墓不很高,但墓内极宽敞。墓碑上假意写了白楸棺材之类的虚言虚语,来掩饰以金银财宝厚葬的事实,虽然立意是希望像密封南山似的牢固,难道就能和它一样长久了吗?

【原文】

湍水又迳穰县为六门陂①。汉孝元之世,南阳太守邵信臣以建昭五年断湍水②,立穰西石竭。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六门竭也。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余顷③,汉末毁废,遂不修理。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更开广④,利加于民,今废不修矣。

【注释】

①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支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州以东注入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穰(rǎnɡ)县: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邓州市。六门陂: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

②南阳太守:南阳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南阳郡:古郡名,战国秦昭王置,治今河南省南阳市。邵信臣:《汉书》作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③新野: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新野县。昆阳: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叶县。

④镇南将军:官名。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

【译文】

湍水又流经穰县,形成六门陂。汉朝孝元帝时,南阳太守邵信臣在建昭五年(前34)堵断了湍水,修筑了穰西石堰。到了元始五年(5),又开了三道水门,成为六门,所以叫六门竭。这项水利工程可灌溉穰、新野、昆阳三县五千多顷农田。汉朝末年石塘毁废,就没有再修复了。晋太康三年(282),镇南将军杜预又增修扩建,老百姓深受其益,现在又毁废不修了。

【评析】

这一卷中立题入篇的河流有七条之多。其中《沔水》其实在上卷已经从沙羡县注入长江,所以篇中所记叙的已经是长江的流程。但是在此篇的第三句《经》文“又东过牛渚县南,又东至石城县”以后,《经》《注》都对长江下游作了错误的记叙。郦道元在此篇中的最后几句话,实事求是地说明了他并不了解这个地区的河川水利。潜水是一条存在疑问的古代河流,因为《禹贡·荆州》提及“九江孔殷,沱、潜既通”,但《禹贡·荆州》提及“岷蟠既艺,沱、潜既通”,则在今湖北省与四川省都各有一条沱水和潜水。不过《水经》说“潜出巴郡岩渠县”,岩渠在今渠县东北,则此潜水当在今四川省,是嘉陵江的支流。但《水经注》的说法与《水经》存在分歧,按《水经》,潜水出于巴郡岩渠县,则此水当是古代的岩渠水,是嘉陵江的东支。而《水经注》说:“刘澄之称白水入潜,然白水与羌水合入汉,是犹汉水也。”《注》文所说的汉水,前面已有说明是西汉水,既然“白水入潜”,白水即今白龙江,则此潜水应为嘉陵江的干流。古籍上的这类问题不少,至今存疑。湍水今称湍河,是白河支流,发源于南阳盆地以北的伏牛山,在邓县以东注入白河,全长二百多公里。均水是今何水,至今尚不明确。《汉书·地理志》认为此水是清水,郦道元同意此说,包括近代杨守教、熊会贞的《水经注疏》,都认为均水就是清(育)水。粉水今称粉青河,是发源于湖北省神农架的一条小河,东流在今毂城县附近注入汉江。白水是今何水,也无法论定。此白水与嘉陵江上游今称白龙江的白水并不相同。《水经注》也说不清这条河流,《注》文说:“邑郭沦移,川渠状改,故名旧传,遗称在今也。”说明此川在郦道元时代也已经是个“故名”和“遗称”了。比水今称唐河,按《经》《注》文字核对,并无不符之处。可以考定它是汉江的一条支流。

卷三十

水经注 卷三十 淮水

【原文】

颍阴刘陶为县长①,政化②大行,道不拾遗③。以病去官④,童谣歌日:悒然⑤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⑥。见⑦思如此。

【注释】

①颍(yǐnɡ)阴: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许昌市。刘陶:字子奇,一名伟,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县长:县里的行政长官。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称县令,万户以下的称县长。

②政化:政治教化。

③道不拾遗:路上有丢失的东西,无人捡拾,多形容民风淳厚。

④去官:弃官,辞官。

⑤悒(yì)然:忧愁不安的样子。

⑥安:安抚,使……安居。下民:百姓。

⑦见:被。

【译文】

颍阴刘陶当县令时,大力推行政治教化,因而道不拾遗。后来刘陶因病辞官,童谣唱道:心里郁郁不乐,怀念我们的刘君,他什么时候再来呵,使我们小百姓安宁!他是如此受到人民的怀念。

【原文】

慎水①又东流,积为燋陂;陂水又东南流为上慎陂;又东为中慎陂;又东南为下慎陂,皆与鸿郤陂②水散流。其陂首受淮川③,左结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④奏毁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邓晨欲修复之⑤,知许伟君晓知水脉⑥,召与议之。伟君言:成帝用方进言毁之,寻而梦上天,天帝怒曰:何敢败我濯龙渊⑦?是后民失其利。时有童谣日:败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当复,明府⑧兴,复废业。童谣之言,将有征⑨矣。遂署都水掾⑩,起塘四百余里,百姓得其利。

【注释】

①慎水: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南。

②鸿郤(xì)陂:在今河南省正阳县、息县境,汝、淮两水之间。

③淮川: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

④翟方进:字子威,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

⑤汝南太守:汝南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汝南:古郡名,西汉置,治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人。

⑥许伟君:许杨,字伟君,汝南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人。《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有记载。水脉:水的运动变化规律。

⑦败:毁坏。濯(zhuó):洗涤。

⑧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

⑨征:应验。

⑩署:任命。都水掾(yuàn):官名,职掌治水。

【译文】

慎水又东流,汇聚成燋陂;陂水东南流,就是上慎陂;又东流,是中慎陂;又东南流,是下慎陂,都同鸿郤陂的水散流。这片陂塘上口由淮河给水,左边连接鸿陂。汉成帝时,翟方进上奏朝廷毁堤。建武年间(25—56),汝南太守邓晨立意修复,知道许伟君熟悉水脉,就请他来商议。许伟君说:成帝采纳翟方进的建议毁堤后,不久就梦见自己上天,天帝发怒道:你怎敢毁坏我的濯龙潭!从此老百姓就失却水利之益了。当时童谣说:有个翟子威,毁坏我塘堤,一反又一覆,塘堤该修复,贤明的知府兴工修复废弃的陂塘。童谣里的话就要应验了。于是任命许伟君为都水掾,筑塘四百多里,百姓都受到水利之益。

【原文】

昔吴将伐齐①,北霸中国②,自广陵城东南筑邗城③,城下掘深沟,谓之韩江④,亦曰邗溟沟,自江东北通射阳湖⑤,《地理志》所谓渠水也⑥。西北至末口入淮⑦。

【注释】

①吴:古国名,传至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王勾践所灭。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

②中国:泛指中原地区。

③广陵城、邗(hán)城:故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④韩江:同下文的“邗溟(mínɡ)沟”,即今之邗沟,古运河名。

⑤射阳湖:古湖名,在今江苏省北部里运河和串场河之间,跨宝应、淮安、盐城、建湖、阜宁等县市之境。

⑥《地理志》:班固《汉书》中的内容,两卷,是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也是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始祖。渠水: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⑦末口:在今江苏省淮安市北。淮:即淮河,古四渎之一,源出河南省桐柏山,流经安徽省,入江苏省洪泽湖。

【译文】

从前吴将伐齐,在北方称霸中国,就从广陵城东南筑邗城,在城下掘深沟,称为韩江,又叫邗溟沟,从大江往东北通射阳湖,这就是《地理志》所说的渠水。此沟西北流向末口,注入淮水。

【原文】

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①。《山海经》②所谓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苍梧③徙此云。山上犹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珪④之叙《述初赋》,言郁洲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焉。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⑤,顾⑥非已及也。即其赋所云:吾夕济于郁洲者也。

【注释】

①郁洲:在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北云台山一带。

②《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包括山川、道路、物产等。

③苍梧:山名,亦称九嶷(yí)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部。

④崔季珪(ɡuī):崔琰(yǎn),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⑤休休然:安闲的样子。不谈不对:不说也不回答。

⑥顾:乃。

【译文】

东北海中有个大岛,称为郁洲。《山海经》说郁山坐落在大海之中,说此山是从苍梧移来的。山上还有南方的草木,现在是郁州的治所,所以崔季珪在《述初赋》序中,说郁洲从前是苍梧的山峰。心里喜欢它又感到好奇,听说山上有修仙者的石室,于是就前往参观。看到有个道人悠然独处,不开口,也不答话,这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境界。这就是赋中所说的:晚间我渡海到郁洲。

【评析】

江、河、淮、济古称四渎。但在《水经注》中,《河水》有五卷,《江水》有三卷(其实还应加上《沔水》的最后一卷),《济水》也有二卷,唯独《淮水》只有一卷。其实,《水经》对淮水的记载尚称详细,《水经》记淮水有194字,记渭水仅130字,而《渭水》分成三篇,《沔水》也分成三篇。其实,《沔水》从发源到入江,也仅243字,比《淮水》只多49字,所以《水经注》的卷篇安排,完全是郦道元按当时情况的处理。而且在宋初亡佚后,又经过后人的分析拼凑,所以不能以卷篇字数来衡量河流的重要和次要。何况卷二十一《汝水》,卷二十二《颍水》《洧水》《溟水》《漕水》《渠》,卷二十三《阴沟水》《汲水》《获水》,卷二十四《睢水》,卷二十五《泗水》、《沂水》、《洙水》,卷二十六《沭水》,在古代都是淮河水系的河流,所以《淮水》的篇幅在《水经注》中还是较大的。《水经》与《水经注》的淮水,就是现在的淮河,但干支流的情况,古今已有较大变化。支流的变化情况,已见以上各卷《题解》,而淮河干流,古今情况也很不相同。《水经》记载淮水:“又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三国的魏淮浦县即今江苏省的涟水县,淮水当时在此入海。《水经注》认可了《水经》的说法,无非再加上了一条入海处的北支游水。但现在的淮河已经全非如此,淮河从发源到河南省与安徽省之间的洪河口为上游,从洪河口到洪泽湖为中游。洪泽湖以下,大部分水量通过洪泽湖南端的三河闸,经高邮、邵伯二湖,从扬州市南的三江营注入长江,这一段是今淮河的下游。另一部分水量经洪泽湖大堤北端的高良闸,循苏北灌溉总渠,从扁担港注入黄海。古淮水和今淮河已经大不相同了。

卷三十一

水经注 卷三十一 滍水、淯水、隐水、灈水、亲水、尺水、涢水

【原文】

张衡《南都赋》曰①:其川渎则滍、澧、药、浕②,发源岩穴,布濩漫汗③,漭沆洋溢④,总括急趣⑤,箭驰风疾者也。滍水又历太和川⑥,东迳小和川,又东,温泉水⑦注之。水出北山阜,七源奇发⑧,炎热特甚。阚骃⑨曰:县有汤水⑩,可以疗疾。汤侧又有寒泉焉,地势不殊,而炎凉异致,虽隆火盛日,肃若冰谷矣。浑流同溪,南注滍水。

【注释】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天文学家、文学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南都:南阳郡治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②川渎(dú):泛指河流。滍(zhì):古水名,今称沙河,颍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东流经漯河市注入颍河,称为沙颍河。澧(lǐ):即澧水,源出河南省桐柏县西南,入唐河。药(yào):古水名,在今河南省泌(bì)阳县境内。浕(jìn):古水名,在今湖北省枣阳市境内。

③布濩(huò):遍布。漫汗:广大的样子。

④漭沆(mǎnɡ hànɡ):水广阔无垠的样子。洋溢:漫溢散流。

⑤总括:总纳,容纳。急趣:急流。

⑥太和川:及下句的“小和川”,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境。

⑦温泉水:在今河南省鲁山县西。

⑧奇发:异发,在不同的地方发源。

⑨阚骃(kàn yīn):字玄阴,北凉时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人。

⑩汤水:热水,这里指温泉。

不殊:不同。

炎凉:冷暖。异致:不同状态。

隆火盛日:炎热似火的日子。

肃:肃杀,阴森。

浑流:交汇的河流。同:汇合。

【译文】

张衡《南都赋》说:那地方的水有滍、澧、药、浕,发源于岩穴之间,分布地区很广,河阔水盛,汇成巨流,湍急奔腾,势如疾风飞箭。滍水又流过太和川,东经小和川,又东流,有温泉水注入。温泉水出自北山阜,七道山泉在不同的地方发源,热不可挡。阚骃说:县里有温泉,可以治病。温泉旁边又有寒泉,地势并无不同,而一热一冷却迥然各异,虽然在赤日炎炎的酷暑,却寒气森然,有如冰谷一般。二泉混合同流于一溪,南流注入滍水。

【原文】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冢①,冢前有碑,基西枕②冈城,开四门,门有两石兽,坟倾墓毁,碑兽沦移③。人有掘出一兽,犹全不破,甚高壮,头去地减一丈许④,作制甚工⑤,左膊上刻作“辟邪⑥”字,门表壍上起石桥⑦,历时不毁。其碑云:六帝四后,是谘是诹⑧。盖仕自安帝,没于桓后⑨。于时阍阉擅权⑩,五侯暴世,割剥公私,以事生死。夫封者表有德,碑者颂有功,自非此徒,何用许为?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万古,祗彰诮辱。呜呼,愚亦甚矣!

【注释】

①中常侍:秦置,汉因之,兼用士人,无常员,多以为加官,得出入禁中。长乐太仆:太后宫官,主驭宦者为之,秩二千石。州苞:人名,《后汉书》作“州辅”。

②枕:靠近,接近。

③沦:陷入地中。移:挪动。

④去:距离。减:大约。许:左右。

⑤作制:形状,形制。甚工:非常精妙。

⑥辟邪:古代传说中能辟御妖邪的神兽,似鹿而长尾,有两角。

⑦表:外。壍(qiàn):同“堑”,坑,壕沟。

⑧谘(zī):同“咨”,跟别人商量。诹(zōu):商量,咨询。

⑨桓后:东汉皇帝刘志。后:皇帝。

⑩阍阉(hūn yān):宦官。擅权:专权。

五侯:汉桓帝时同时封侯的五人:新丰侯单超、武原侯徐璜、上蔡侯左倌(ɡuàn)、东武阳侯具瑗、汝阳侯唐衡。暴世:肆虐于世。

割剥:侵夺,残害。

封:加封,分封。表:表彰,彰显。

自非:如果不是。此徒:这类人。

许:如此,这般。

祗(zhǐ):仅仅。彰:显示,显现。诮辱(qiào rǔ):嘲讽耻辱。

【译文】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成侯州苞墓,墓前还留有墓碑的基座,西边靠着冈城,开了四座门,门口有两头石兽,墓已坍毁,墓碑和石兽也已沉埋或移动了。有人曾掘出一头石兽,还完好无损,样子十分高大,头部离地大约一丈,雕得十分精致。石兽左前腿上刻了“辟邪”字样。墓门外壕堑上建了石桥,历久未曾毁坏。墓碑上说:六位皇帝、四位皇后,都来咨询,听取意见。从安帝时开始任职,到桓后时亡故。当时宦官专权,五侯凌虐百姓,掠夺公私财物来满足生前或死后的贪欲。封侯为的是表彰有德,立碑是颂扬有功,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又哪里用得着这样做?这样的墓碑与其千载长存,倒不如早点毁掉的好。州苞墓保存到千秋万代,只不过更显得可笑可耻罢了。啊,真也太愚蠢了!

【原文】

朝水①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②。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③取其陂。故谚曰:陂汪汪④,下田良,樊子失业⑤庾公昌。昔在晋世,杜预继信臣之业⑥,复六门陂⑦,遏⑧六门之水,下结⑨二十九陂,诸陂散流,咸入朝水。事见《六门碑》。六门既陂⑩,诸陂遂断。

【注释】

①朝水:今名刁河,源出河南省内乡县西北,流经邓州市、新野县入于白河。

②樊氏陂:在今河南省新野县西北。

③庾氏:当时南阳望族。

④汪汪:水深广的样子。

⑤失业:失去产业。

⑥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信臣:即邵(shào)信臣,《汉书》作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⑦复:复兴。六门陂:故址在今河南省邓州市西。

⑧遏:约束,阻拦。

⑨结:聚结,聚集。

⑩陂(bēi):聚集成塘堰。

【译文】

朝水又向东南流,分成两条,一条向东北分流,成为樊氏陂。这片陂塘东西长十里,南北宽五里,民间称为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居,樊氏灭绝后,庾氏取得他们的陂塘。所以民谚说:陂塘一片汪洋,下边土肥田良,樊子丢了产业,庾公于是兴旺。从前在晋时,杜预继承了信臣的产业,恢复了六门陂,他堵住六门的水,在下游积潴成二十九个陂塘,这些陂塘的水分散流泄,都注入朝水。此事见于《六门碑》的记载。六门筑塘之后,诸陂就都断水了。

【原文】

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①。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②,盘基③所跨,广圆④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原众阜之中,为诸岭之秀⑤。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⑥,岩高皆数百许仞⑦。入石门,又得钟乳⑧穴,穴上素崖⑨壁立,非人迹所及。穴中多钟乳,凝膏⑩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幽穴潜远,行者不极穷深,以穴内常有风热,无能经久故也。

【注释】

①涢(yún)水:今仍称涢水,发源于湖北北部大洪山,在刘家隔附近汇合北河,在新沟注入汉江。大洪山: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南,接京山县界。

②随郡:古郡名,南相齐置,治今湖北省随州市。竟陵:古郡名,西晋置,治今湖北省钟祥市。

③盘基:盘踞的山基。

④广圆:指面积。

⑤秀:高耸,挺拔。

⑥夹鄣:两边相对的山崖。层峻:高峻。

⑦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⑧钟乳: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逐渐从水溶液中析出积聚而成。也叫石钟乳。

⑨素崖:无草木覆被的山崖。

⑩凝膏:凝固的石膏。

微津细液:纤细的水流。

潜远:深邃。

不极穷深:达不到深洞的尽头。

风热:热风。

【译文】

涢水发源于蔡阳县东南的大洪山。大洪山在随郡的西南、竟陵的东北,山脚盘踞的地面,方圆一百多里。有一座高峰叫悬钩峰,在平原上众多的丘陵之中,显得分外挺拔突出。山下有石门,两边山崖层沓,极其险峻,崖高都有数百仞。进了石门,又有个钟乳石山洞,山洞上方,草木不生的断崖峭峻如壁,是人迹不到之处。洞中钟乳石很多,由膏汁凝结而成,自洞顶下垂,看来就如同雪白的冰锥一样,岩中渗出一丝丝极细的水,滴滴答答地滴个不停。洞穴极深邃,没有人曾走到尽头,因为洞里常有热风,人是不能久留的。

【评析】

这一卷立篇的共有七条河流,除了淯水与涢水以外,都是淮河水系的河流,古今当然已有很大变迁。滍水今称沙河,是颍河的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与外方山之间,东流经漯河市注入颍河,称为沙颍河,全长达三百多公里。清水今称白河,是唐白河支流,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南流入湖北省,在襄樊市汇合唐河,全长约三百公里,最后汇入汉江。隐水是颍水的支流,在古代,它实际上是颍水的正源。灈水属于汝河水系,是亲水的北支,原在灈阳(今河南遂平以东)与亲水汇合。但现在这里建有宿鸭湖水库,河道已发生很大变化,一般地图上已不绘此河。亲水原是汝水的支流,现在已成为汝河的正源。今一般地图虽仍绘有此河水道,却已不标注河流名称。亲水是汝河支流,现在称为洪河,是淮河的支流之一,在河南省新蔡县附近与南汝河会合,全长达三百六十公里。涢水今仍称涢水,发源于湖北省北部大洪山,在刘家隔附近汇合北河,在新沟注入汉江。《水经》说它“又东南入于夏”,并不直接入汉水。这个地区的河湖,古今存在着很大变化,《水经》所说的夏水到底是什么河流,现在也已无法考证了。

卷三十二

水经注 卷三十二 漻水、蕲水、决水、沘水、泄水、肥水、施水、沮水、漳水、夏水、羌水、涪水、梓潼水、涔水

【原文】

决水之入淮,俗谓之浍口。非也,斯决、灌之口矣①。余往因公,至于淮津,舟车所届②,次于③ 决水,访其民宰④,与古名全违⑤,脉水寻《经》⑥,方知决口。盖灌、浍声相伦⑦,习俗害真耳⑧。

【注释】

①决:即决水,今称史河,发源于安徽和湖北二省边境的大别山,北流进入河南省,在固始县以北与灌河汇合,称为史灌河,北流注入淮河。灌:即灌河,出河南省商城县南黄柏山,东北经固始县西南,北注史河。

②届:至,到达。

③次:临时驻扎。

④民宰:百姓和官员。

⑤全违:全部不同。违:差异,违背。

⑥脉:考求,考寻。寻:探察,考求。

⑦相伦:相似。

⑧习俗:流俗。害:妨害。真:真实情况。

【译文】

决水入淮处,民间称为浍口。不对,这是决水、灌水的入口。从前我曾因公到过淮津,舟车到后,就在决水边歇宿,我走访老百姓和地方官,地名与古名全不一致,探究水脉,查考《水经》,才知道这是决口。只因灌、浍读音相同,民间沿用惯了,反而把真名埋没罢了。

【原文】

肥水自黎浆北迳寿春县故城东为长濑津①。津侧有谢堂北亭,迎送所薄②,水陆舟车是焉萃止③。又西北,右合东溪。溪水引渎北出,西南流迳导公寺西。寺侧因溪建刹④五层,屋宇闲敞⑤,崇虚携觉也⑥。又西南流注于肥。肥水又西迳东台下,台即寿春外郭东北隅阿之榭也⑦。东侧有一湖,三春九夏⑧,红荷覆水。引渎城隍⑨,水积成潭,谓之东台湖,亦肥南播⑩也。肥水西迳寿春县故城北,右合北溪,水导北山,泉源下注,漱石颓隍。水上长林插天,高柯负日。出于山林,精舍右,山渊寺左,道俗嬉游,多萃其下,内外引汲,泉同七净。溪水沿注,西南迳陆道士解南精庐,临侧川溪,大不为广,小足闲居,亦胜境也。溪水西南注于肥水。

【注释】

①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入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黎浆:在今安徽省寿县。寿春县:古县名,秦置,治今安徽省寿县。长濑津:在今安徽省寿县境内。

②薄:迫近,止。

③萃(cuì)止:聚集。

④刹(chà):佛教的寺庙。

⑤闲敞:空阔宽敞。

⑥崇虚:高耸。携觉:一作“嶕晓”,峻峭,高耸。

⑦外郭:外城。隅阿之榭:楼台亭榭。

⑧三春:暮春。九夏:夏日。

⑨城隍:护城河。

⑩播:扩散,流散。

漱:冲刷。颓:水向下流。

精舍:佛寺,塔庙。

道:僧人和道人。俗:世俗之人。

内外:寺内寺外。引汲:打水。

七净:佛教词语,佛教中本指不染白净,以花比喻七种净德,又称七净花,这里取清净之义。

【译文】

肥水从黎浆北流,经寿春县老城东,就到长濑津。旁边有谢堂北亭,迎宾送友都要来到这里,无论是水路陆路,过往舟车都要聚集在这里歇息。又西北流,在右边汇合了东溪。溪水引了一条水渠北出,往西南流经导公寺西。寺旁临溪建塔,高五层,寺院屋宇闲静宽敞,塔高耸峻峭。又西南流,注入肥水。肥水又西流,经东台下,此台就是寿春外城东北角的水榭。东边有湖,暮春、夏日里红艳艳的荷花盖满湖面。流水经沟渠引入城河,积成水潭,叫东台湖,也是肥水南流形成的。肥水西流经寿春县老城北,在右边汇合了北溪。溪水发源于北山,泉水奔泻而下,冲刷着溪石,流泻于山涧中。山涧头上,密林插天,高高的树上挂着太阳。涧水流出山林,僧舍的右边,山渊寺的左边,僧道和世俗男女常聚集在那边嬉游,寺内寺外的人都从溪里汲水,泉水十分清净。溪水西南流,陆道士解南精庐就建在溪旁,庐舍大的不显空旷,小的也足够安居,也是一处胜境。溪水西南流,注入肥水。

【原文】

昔在晋世,谢玄北御苻坚①,祈八公山②,及置阵于肥水③之滨,坚望山上草木,咸为人状,此即坚战败处。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④也。

【注释】

①谢玄:字幼度。苻坚入侵,谢玄以前锋都督,率精锐八千,大破苻坚百万于肥水。苻(fú)坚:氐族人,字永固,杀前秦皇帝苻健子苻生而登王位,于五胡中最为强盛。

②八公山:在今安徽省寿县城北。八公,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见的八位仙人,皆有驻衰之术。

③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入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

④惑:神志昏乱。

【译文】

从前晋时,谢玄抗御苻坚南侵,在八公山祈祷,在肥水之滨布置战阵,苻坚遥望山上草木,好像都是人的模样,这里就是苻坚战败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八公的神灵在保佑晋军,实际上是苻氏将亡,所以神志昏乱之故。

【原文】

昔岑彭与臧宫自江州从涪水上①,公孙述②令延岑盛兵于沈水,宫左步右骑,夹船③而进,势动山谷,大破岑军,斩首、溺水者万余人,水为浊流。

【注释】

①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光武帝时奉命击蜀,公孙述震惊。臧宫:字君翁,颍川郏(jiá,今河南省郏县)人,光武帝时封期思侯。

②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公元25年自立为蜀王,定都成都。

③夹船:在船的两边。

【译文】

从前岑彭和臧宫从江州出发,循涪水而上,公孙述命令延岑在沈水部署强大的兵力,臧宫左翼为步兵,右翼为骑兵,在两边拥着船只前进,声势震动整个山谷,大败延岑军,斩首和落水淹死的有一万多人,把整条江水都弄浑浊了。

【评析】

这一卷立题的共有十四条河流,是《水经注》全书立题河流最多的一卷。多数都是支流小河,分属长江和淮河两个水系。漻水是涢水的支流,发源于湖北、河南二省边界上的桐柏山。上游今已建成先觉庙水库,下流在今随州市以南的淅河注入涢水。一般地图上已经不标出此河名称。蕲水今仍称蕲水,又名蕲河,是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安徽二省边境英山县大浮山,西南流在蕲春县附近注入长江,全长仅一百多公里。决水今称史河,发源于安徽和湖北二省边境的大别山,上游在安徽金寨县建有梅山水库,北流进入河南省,在固始县以北与灌河汇合,称为史灌河,北流注入淮河,全长约一百二十公里。沘水又称渒河,发源于大别山,北流在正阳关附近注入淮河,全长约二百五十公里。泄水今称汲河,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东南,东流至霍丘县注入城东湖与淮河汇合,全长一百一十公里。肥水今称东肥河,发源于肥西县北大潜山,北流至寿春县注入瓦埠湖,然后在八公山附近注入淮河。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施水发源于今合肥市以西,上游今已建成董铺水库,东流经合肥市而南折注入巢湖。由于巢湖通过裕溪口与长江沟通,所以施水也是长江的支流。沮水今称沮河,是长江的支流,此水发源于湖北省保康县西南,南流在当阳县南与漳河汇合,称为沮漳河,在江陵市附近注入长江,全长二百多公里。漳水今仍称漳水,也名漳河,发源于湖北省南漳县西南,南流至当阳县南与沮河汇合,称为沮漳河,注入长江。夏水按《水经》也是沔水支流,但现在地图上可以与夏水相当的河流有大富水和溾水两条,都是北河支流,北河东流与涢水汇合,然后注入汉江。但郦道元的说法与《水经》不同,他说:“夫夏之为名,始于分江,冬竭夏流,故纳厥称,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当其决入之所,谓之堵口焉。”又说:“自堵口下,沔水兼通夏目,而会于江,谓之夏汭也。”所以郦氏之意,夏水只不过是沔水的若干汊道中的一条而已。羌水今称白龙江,是嘉陵江上游支流之一,发源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上游在甘肃省,到四川广元注入嘉陵江,全长达五百七十公里。涪水今称涪江,是嘉陵江的南支,发源于松潘县雪宝顶,南流到合川县注入嘉陵江,全长约七百公里。梓潼水今称梓潼江,是涪江支流,发源于川北江油县龙门山,南流至射洪县注入涪江,全长三百多公里。涔水在卷二十七《沔水》中已见于《经》文:“(沔水)又东过成因县南,又东过魏兴安阳县南,涔水出自旱山北注之。”在这条《经》文之下,《注》文长达一千五百多字。但对于涔水,郦道元除“涔水出西南而东北入汉”一句外,没有其他任何解释。现在《涔水》在此卷单独立题设篇,《经》文仍说:“涔水出汉中南郑县东南早山,北至安阳县,南入于沔。”郦道元对此水的《注》文稍多,如“涔水即黄水也”“(成固)城北旧有桁,北渡涔水”“黄水右岸有悦归馆,涔水历其北”“涔水北至安阳,左入沔,为涔水口也”。按魏晋的安阳县在今陕西省石泉县南,在这一带找不到可以和涔水或黄水相当的河流。郦道元在《沔水》和《涔水》此篇中,只字不提《水经》两度指出的涔水发源地旱山。熊会贞在《水经注疏》的《沔水》篇中作了一条按语:“郦氏置早山不论,隐有不从《经》文之意,正其矜慎处。”现在的地图上,在西乡、石泉两县间,汉江的较大支流有牧马河和泾洋河,是否是《水经》涔水,无法论证。

卷三十三

水经注 卷三十三 江水

【原文】

岷山①,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②,江水所导也。《益州记》③曰: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④下,缘崖散漫⑤,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⑥,而历天彭阙,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⑦为蜀守,冰见氐道县⑧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⑨,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⑩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江水自天彭阙东迳汶关,而历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分蜀郡北部置汶山郡以统之。县,本秦始皇置,后为升迁县也。《益州记》曰:自白马岭回行二十余里至龙涸;又八十里至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至石镜;又六十余里而至北部,始百许步;又西百二十余里至汶山故郡,乃广二百余步;又西南百八十里至湿坂,江稍大矣。

【注释】

①岷(mín)山:山名,古称汶山。自四川、甘肃两省边境绵延到四川境内,主体部分在四川省北部。即下文的“渎山”、“汶阜山”。

②徼(jiào)外:塞外。

③《益州记》:书名,著者不详。

④羊膊(bó)岭:在四川省松潘县西北岷山之麓,岷江发源于此。古人以为岷江是长江的主源,因而有大江发源于此岭的说法。

⑤缘崖:沿着山崖。散漫:分散漫溢。

⑥白马岭:在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⑦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凿离堆以灌溉诸郡,沃野千里,而无水患,号为陆海。

⑧氐(dī)道县:古县名,即湔(jiān)氐道,本湔氐地,秦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北。

⑨阙(què):官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有道路,台上起楼观。

⑩发源滥觞(1àn shānɡ):语出《荀子·子道篇》:“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

扬雄: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

蜀郡:古郡名,战国秦置,治今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汶山郡:古郡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茂县。

升迁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

回行:迂回奔流。龙涸:故址在今四川省松潘县。

蚕陵县:古县名,西汉置,因在蚕陵山下得名,治今四川省茂县北叠溪。

北部:即北部都尉治。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

【译文】

岷山就是渎山,水叫渎水;又叫汶阜山,远在塞外,江水就发源在那里。《益州记》说:大江的源泉,按现今所知,开头是从羊膊岭下流出,水沿山崖散开,涓涓细流多以百计,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向东南流泻一百多里,到达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叫天彭谷。秦昭王派李冰当蜀郡太守,李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形状如门,称为天彭门,又叫天彭阙。江水从这里起,上流十分细弱,所谓发源时只能浮起酒杯,就是指此。汉元延年间(前12—9),岷山崩塌,堵塞了江水,以致三日不流。扬雄作赋,在《反离骚》中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屈原,名为《反骚》。江水从天彭阙东经汶关,又流过氐道县北。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划蜀郡北部设置汶山郡,以管辖该县。氐道县原是秦始皇所置,后来改为升迁县。《益州记》说:江水从白马岭萦纡流奔二十多里,到龙涸;又八十里,到蚕陵县;又南下六十里,到石镜;又六十多里到北部,江宽才有一百多步。江水又西流一百二十多里,到达旧汶山郡时,宽度才有两百多步;又向西南奔流了一百八十里,到湿坂,江才稍大了一点。

水经注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吗(水经注原文译文)(2)

【原文】

李冰作大堰①于此,壅江作堋?譺?訛,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③。《益州记》④曰:江至都安⑤,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⑥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⑦,坐致竹木⑧,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⑨,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⑩,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邮在堰上,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踰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注释】

①大堰:即今都江堰,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岷江中游。

②堋(pénɡ):分水的堤坝。《太平寰宇记》记载:蜀人谓堰为堋。

③郫(pí)江:任乃强认为即今之毗河。在四川境内,自都江堰市分岷江东流,经郫县至成都,与锦江合。捡江:在四川省境内。任乃强认为:今云走马河,自宝瓶口外,分水东南流,至成都东南,与郫江合。

④《益州记》:书名,不详著者。即下文的《记》。

⑤都安:古县名,三国蜀置,治今四川省都江堰市东。

⑥正流:主干流。

⑦因山:凭借山势。颓水:颓落江水。

⑧坐致竹木:把竹木从山上滑落入江水中,随流漂至,不需搬运,故曰“坐致”。

⑨羊摩江:即今羊马河,是分外江(岷江正流)水以灌溉外江以西农田的一条干渠,故云“灌江西”。与岷江平行南流,至新津复入岷江。

⑩玉女房:在今白沙街西龙溪山崖上。白沙邮:即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八里的白沙街。邮: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白沙街当白沙河与岷江汇合处,位于成都市至岷江上游地区的出入口,故置邮。

刻:雕刻,刻记。要:约定。

从人:顺从人的意愿。

饥馑:古代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谨。泛指灾荒。

陆海:物产富饶之地。陆:高而平的土地。海:万物所出。

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著有《三都赋》,名重一时,“洛阳为之纸贵”。《蜀都赋》:《三都赋》之一,另外两赋是《魏都赋》和《吴都赋》。

征丁:征召的兵丁。主护:主管保护。

【译文】

李冰在这里造了一条大堰,截住汇流,堰坝左右两边都有出水口,称为湔堋。大江流入郫江、捡江以便通航。《益州记》说:大江流到都安,在右边筑堰堵水,在左边造堤控流,江的干流于是就移到东边,位置在郫江右面了。利用山势滑放竹木入江,不费力气就可运到,水还可以灌溉诸郡。李冰又凿穿羊摩江,灌溉江西的田地。在玉女房下的白沙邮,造了三个石人,立在水中,并在石人身上刻记着与水神的约定:枯水时不露脚,涨水时不没肩。因而蜀人天旱时可用来灌溉,多雨时不堵塞水流。所以《益州记》说:水旱都任人安排,饥荒绝迹,沃野千里,因此世人号称陆海,又叫天府。邮亭就在堰上,民间称此堰为都安大堰,也叫湔堰,又称金堤。左思《蜀都赋》说:向西越过金堤,即指此堤。诸葛亮北征时,将此堰视为农业的命脉,国家赖以给养。他征召了一千二百名兵丁负责护堰,并设堰官。

【原文】

江水又东迳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①。左则汤溪水②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③界,南流历县,翼带④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⑤。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⑥《晋书·地道记》曰: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⑦,水火相得⑧,乃佳矣。

【注释】

①博望滩: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外国,经此船没,因以名滩。

②汤溪水:在今重庆市云阳县。

③上庸:古郡名,东汉置,治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④翼带:两边连缀。

⑤巴:指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一带。资:依靠。自给:自己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⑥王隐:西晋人,字处叔,陈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撰有《晋书》,今已亡佚。

⑦火井:出产可燃天然气的井,古代多用来煮盐。伦:类,流。

⑧相得:相配比例恰当。

【译文】

江水又东流,经瞿巫滩,就是下瞿滩,又叫博望滩;左岸有汤溪水注入。汤溪水源出县北六百多里的上庸边界,南流经历县境,两岸有盐井一百多处,巴、川就靠这些盐井来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就像一把张开的伞,所以叫伞子盐。有的虽然不呈伞状,但也一定是方形的,和普通的盐不同。王隐《晋书·地道记》说:从汤口进去四十三里,有石头可以煮出盐来,石头大的像升,小的像拳头,煮到水都干尽,盐也就结成了。这大概也是蜀地的天然气井一类,水火互相配合,才能煮出好盐来。

【原文】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①,斯乃三峡之首也。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②,厥势殆交③。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④渊中,寻即降雨。常璩⑤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⑥。《蜀都赋》⑦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夏水回复⑧,沿泝所忌⑨。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⑩灵验,刺史二千石迳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水,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猨,猨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狢兽渡汶而不生矣。

【注释】

①广溪峡:杨守敬认为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

②颓岩:颓落欲坠的岩石。倚木:相互支撑的林木。倚:倚拄,支撑。

③厥势:其气势。殆交:大概要交接在一起。

④秽:污秽,弄脏。

⑤常璩(qú):东晋史学家,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人,撰有《华阳国志》,为现存最早的古方志书之一。

⑥嘉泽:好雨水。

⑦《蜀都赋》:左思著,《三都赋》之一。

⑧回:回绕。复:形成旋涡。复:即“澓(fú)”之省体,回旋的水流。

⑨沿:顺流而下。沂(sù):同“溯”,逆水而上。

⑩尤至:极其,非常。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设置。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不能尔:不必那样。

飨(xiǎnɡ):设酒食祭祀。荐:进献。

猨(yuán):同“猿”,猿猴。

放著:放到。

初不:一点也不。

狢(hé)兽:像狐狸。狢:同“貉”。汶:汶水,古代济水的支流,发源于山东省莱芜市北。今称大汶河。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经广溪峡,这是三峡的上端。峡长三十里,其间惊险的危岩,斜出的树木,看来几乎两边要互相交接似的。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达一千多丈,俯临神渊。当地人看到它又高又白,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天旱时在岸上焚烧树木,把灰烬推到深潭中,弄脏潭水,立刻就会下雨。常璩说:县里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就一定应验,会有甘霖喜降。这就是《蜀都赋》所说的:一敲鼓就会下雨。峡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夏天洪水激起旋涡,上滩下滩都要提心吊胆。瞿塘滩上有座神庙,尤其灵验,刺史二千石一级官员经过这里,都不可吹号打鼓。商旅上水时,怕碰到石头发出声响,就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现在虽不必这样做了,但祭祀进献水神还是没有中断过。峡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却没有猿猴——这里不是仅指某一处,有人捕捉了猿猴放到北山去,却一点也听不到它的叫声了,也许就像貉那样,过了汶水就不能生存了。

【评析】

卷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这三卷是《江水》,因为长江是全国著名大河,在前面《河水》篇中已经说明,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江”是长江的专名。江水是古代对长江的正规名称,简称就作“江”。《水经注》全书中有近二十篇提及“江”,指的就是长江。另外,如同黄河被称为“大河”一样,长江也常被称为“大江”。《水经注》中也有十多个卷篇提到“大江”这个名称。但包括《经》文和《注》文,《水经注》全书中没有出现“长江”这个名称。不过从现存的古籍查索,“长江”一名在三国时代已经出现。《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又《鲁肃传》:“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但大概由于这种称谓当时尚未广泛流行,所以《水经》和《水经注》中均未使用。

卷三十四

水经注 卷三十四 江水

【原文】

江水又东迳巫峡①。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②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③,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④,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⑤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⑥,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⑦,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⑧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⑨,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⑩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注释】

①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

②郭仲产:南朝宋尚书库部郎,撰有《襄阳记》《南雍州记》等。

③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④颓岩:颓落的岩石。所余:所剩余的。

⑤非惟:不仅仅。

⑥偕:同,等同。衡:即衡山,五岳中的南岳。主体部分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和衡山、衡阳两县境内。疑:即九嶷(yí)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⑦就:靠近。霄汉:天空。

⑧夏后:大禹的儿子启,夏朝的国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⑨其衣有血者执之:郭璞云,不直者则血见于衣。

⑩丹山:即巫山。

丹阳: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南。

行:出嫁。

高唐之阻:一作“高唐之姬”。

行雨:游移的雨滴。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穿过巫峡,巫峡是杜宇所凿,以疏通江水。郭仲产说:按《地理志》,巫山在巫县县城西南,但现在县城东却有巫山,或许这是郡县治所地址常有迁移变动的缘故吧。江水穿过山峡东流,经过新崩滩。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此处山崩,晋太元二年(367)再次山崩。山崩那天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水涌高达数十丈。现在滩上有很多巨石,圆的如饭箩,方的如房屋,都是从山崖上塌下的,致使急流奔腾怒吼,所以叫新崩滩。崩塌后留下的石峰,与许多别的山岭相比起来,显得还是相当高峻的。下流十多里有大巫山,这座山的高峻不但是三峡所没有的,而且可以与岷山和峨眉山一争上下,与衡山和九嶷山互比高低,周围相连的群山,都是高入青云,只有攀登到天上,才分辨得出它们的高下。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涂的居处。《山海经》说:夏启的臣子孟涂,在巴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涂的住所来告状,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迹的人抓住,决不滥杀无辜,而有好生之德。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郭景纯说:丹山在丹阳,属巴郡。丹山西就是巫山。此外,赤帝的女儿也住在这里,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的小女儿,名叫瑶姬,她还没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精魂化成草,结成灵芝。这就是所谓居于高唐险阻处的巫山神女,早上她是飘荡的云,向晚她是游移的雨,每天早晚,都在阳台下面。次日一早,楚王起来一看,果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于是就为她修建庙宇,称为朝云。山峡从起点到终点长一百六十里,称为巫峡,大概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重岩迭嶂③,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④,不见曦月⑤。至于夏水襄陵⑥,沿诉阻绝⑦,或王命急宣⑧,有时朝发白帝⑨,暮到江陵⑩,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①自:在。三峡:“长江三峡”的简称,其说不一,一般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但《水经注》以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

②略无:全无,没有一点。阙处:空隙、缺口。

③重岩迭嶂(zhànɡ):重重叠叠的高山险峰。嶂:形势高险像屏障的山峦。

④自非:除非。停午:正午。夜分:半夜。

⑤曦(xī)月:日月。

⑥至于:等到。夏水:夏季的洪水。襄陵:水漫上山陵。

⑦沿:顺流而下。诉(sù):同“溯”,逆水而上。阻绝:阻隔,隔绝。

⑧或:有时候。王命:朝廷下的命令。急宣:急速传达。

⑨白帝:古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⑩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

虽:即使。乘奔:骑着快马。御风:驾御疾风。

不以疾:也算不上急速。

绝巘(yǎn):极高的山顶。怪柏:奇形怪状的柏树。

飞漱(shù):疾速地冲荡。

良:极其,非常。趣味:情趣。

晴初:雨后刚放晴。霜旦:秋季的早晨。

林寒:山林中气候寒冷。涧肃:溪涧里清冷。

高猿:处在高山上的猿猴。长啸:拉长声音呼叫。

属引:连缀和鸣。凄异:特别凄凉。

哀转:悲哀婉转的声音。久绝:很长时间才消失。

【译文】

三峡七百里的水路间,两岸山脉连绵不绝,其间没有一点空缺之处。层沓的岩石和峰峦,遮住天空,掩住阳光,不到中午和夜里,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大水升涨,淹没了丘陵,不论上水还是下水就都阻断了。如果朝廷颁发诏令火急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间就可到江陵,其间行程一千二百里,虽然骑着快马,乘着疾风,也没有这般迅速。春天和冬天时节,又另是一番景象:白浪轻扬,澄潭泛绿,清波间映着倒影,陡峻的峰峦上长满奇诡的柏树,悬崖上的瀑布飞奔直下,这种林泉山石的奇秀风光,真是引人入胜。每逢初晴的日子和凝霜的清晨,山林寒寂,涧水无声,高处却常常传来猿猴一声声不断的长啸,声音十分凄楚,空谷里回荡着袅袅的余音,久久方才消失。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原文】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①,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迭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②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③,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④,虽途迳信宿⑤,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⑥,回望如一矣。

【注释】

①黄牛山:与下文的“黄牛滩”,均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②色:形状。

③成就:形成。分明:清晰逼真。

④纡(yū)回:回旋,环绕。

⑤信宿:两三日。

⑥纡深:回环幽深。

【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滩,叫黄牛滩。南岸峰岭层叠而起,最外重的高崖间有一块岩石,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色黑,牛色黄,完全是天然形成,形象十分清晰,但那是人迹不到的地方,也就无法去看个究竟了。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所以行人编了一首歌谣说:清晨从黄牛起程,晚上在黄牛栖身,三个清晨又三个晚上,黄牛还是这般模样。歌谣是说水路迂回深曲,回头眺望时,仿佛总是还在同一个地方。

【原文】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①,《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③,山谷传响④,泠泠⑤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⑥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⑦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⑧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⑨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迭崿秀峰⑩,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释】

①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为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

②形容:形状。像类:相像类似。

③至清:极其清越响亮。

④响:回声。

⑤泠泠(1ínɡ):形容声音清越。

⑥山松:即袁山松,名一作崧,东晋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曾任宜都太守。

⑦书记:书中记载。

⑧曾无:全无,没有一个。

⑨践跻:亲自登临。

⑩迭崿(dié’è):重重叠叠的高崖。秀峰:高峻的山峰。

固:的确。难以辞叙:很难用言辞描叙。

离离蔚蔚:浓密茂盛的样子。

霞气:彩霞和云气。表:外边。

弥习弥佳:越看越美妙。习:反复,屡次。

信宿:两三天。

履历:经历,经过。

惊:惊喜,惊异。

【译文】

江水又东流,经过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境内,到峡口的百里左右航程中,山水环绕曲折。两岸高山峻岭层层叠叠,不到正午或夜半,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岩石色彩缤纷,形状常常很像某种事物。树高林密,经冬常绿不凋。猿鸣声极其清越,山谷里回声荡漾,久久不绝。所谓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听人们说,峡中水流险急,书中的记载和口头的传闻,都是讲述身临险境时的可怕情景,以此来相告诫,却没有人谈到这里山水之美的。待到我亲身踏上这片土地,一到这里就满怀欣喜,这才相信耳闻总不如亲见了。那层叠的崖壁、秀丽的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实在难以用笔墨形容;林木参差,郁郁葱葱,高与云霞相接,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感美妙,流连游赏了两天,不觉乐而忘返;平生亲眼所见的景物,没有像这样壮丽的了。我一边为自己能一睹这样的奇观而高兴,一边又想,山水如果有灵,那么千秋万代之中能够得到一个知己,也该感到惊喜了!

【评析】

《经》文说“入南郡界”,又说“过巫县南”。秦置南郡时,巴东确隶南郡。但巫县在今四川巫山县,所以此卷是从今四川东部开始,江水在峡谷中奔流。《水经注》全书中的几篇绝妙佳文,都在这一卷之中。郦道元虽然没有到过这些地方,但是他博览目击者的记叙,经过他的精心选择、细致加工,写出了让后人百读不厌的千古文章。

卷三十五

水经注 卷三十五 江水

【原文】

又东,右合油口①;又东迳公安县②北。刘备之奔江陵,使筑而镇之。曹公闻孙权以荆州③借备,临书落笔。杜预克定江南④,罢华容⑤置之,谓之江安县,南郡⑥治。吴以华容之南乡为南郡,晋太康元年,改曰南平⑦也。县有油水,水东有景口,口即武陵郡⑧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东通澧水及诸陂湖。自此渊潭相接,悉是南蛮府屯也⑨。故侧⑩江有大城,相承云仓储城,即邸阁也。江水左会高口,江浦也。右对黄州,江水又东得故市口,水与高水通也。江水又右迳阳岐山北。山枕大江,山东有城,故华容县尉旧治也。大江又东,左合子夏口,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也。大江又东,左得侯台水口,江浦也;大江右得龙穴水口,江浦右迤也,北对虎洲,又洲北有龙巢,地名也。

【注释】

①油口: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北,为古油水入长江口。

②公安县:即下文的“江安县”。三国吴之公安县,晋改为江安县,故城在今湖北省公安县。

③荆州: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各一部,东汉治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东晋时定治今湖北省江陵县。

④杜预:西晋文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传世。克定:平定。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⑤华容: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潜江县西南。一说在监利县北。

⑥南郡:古郡名,战国秦置。三国吴移治今湖北省公安县,西晋又移治今湖北省江陵县。

⑦南平:古郡名,西晋置,治今湖北省公安县西北。

⑧武陵郡:古郡名,汉高祖置。东汉治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⑨南蛮府:熊会贞按:《晋书·职官志》,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江左初省,寻又置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屯:屯田。

⑩侧:临近,靠近。

相承:相传。仓储城:故址在今湖北省公安县东北,又叫“邸阁”。

高口:在今湖北省石首市西北。

浦(pǔ):小水流入大水的交汇口。

黄州: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南。

得:到达。

阳岐山:在今湖北省石首市西。

枕:接临,靠近。

华容县尉:华容县武官治;官署所在地。

迤(yǐ):延伸。

【译文】

江水又东流,右边汇合油口;又东流,经公安县北。刘备逃奔到江陵时,派人筑城镇守。曹操正在写信,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吃了一惊,不觉把笔掉在地上。杜预平定江南后,撤废华容,另行设县,叫江安县,是南郡的治所。吴把华容南乡设为南郡,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南平,县里有油水,水东有景口,靠近武陵郡边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流与景水汇合,又东流与澧水和各陂湖相通。从这里开始,深潭接连不断,岸上全都是南蛮府驻军的地方。旧时江边有大城,相传是仓储城,就是军粮军需仓库。江水左岸汇合高口,是个牛轭湖,右岸与黄州相望。江水又东流,到故市口,这里的水与高水相通。江水右边又流经阳岐山北。阳岐山靠近大江,东边有城,是旧时华容县尉的治所。大江又东流,左边汇合子夏口,江水向左分出支流,奔向北方,与夏水相通,所以叫子夏。大江又东流,左岸有侯台水口,是个牛轭湖;右岸有龙穴水口,也是牛轭湖,右岸有港汊通入,水口北对虎洲,洲北有龙巢,是个地名。

【原文】

船官浦东即黄鹄山①,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②。山下谓之黄鹄岸③,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④,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⑤,凭墉藉阻,高观枕流⑥。上则游目⑦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寔⑧舟人之所艰也。

【注释】

①船官浦、黄鹄(hú)山: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

②谯郡:古郡名,东汉置,治今安徽省亳州市。戴仲若:戴颐,字仲若,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野服:穿上山野村夫的衣服,这里指当平民。

③黄鹄岸:及下文“黄鹄湾”,均在今湖北省武汉市。

④夏口城: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

⑤开势明远:地势开阔辽远。

⑥高观:瞻望高远。枕流:临近水流。

⑦游目:纵目,放眼四望。

⑧寔(shí):同“实”,实在,的确。

【译文】

船官浦东就是黄鹄山,山林溪涧十分优美,谯郡戴仲若当山野村夫的时候就住在这里。山下叫黄鹄岸,岸下有湾,名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与夏口城相望,此城是魏黄初二年(221)孙权所筑。夏口城倚山临江,视野开阔,有坚城和天险可恃,高高的城楼俯临江流,城楼上可以眺望奔流的大江,城楼下是激浪汹涌的险流,船夫在这里航行,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评析】

这一卷是《水经注》记叙长江的最后一卷,但《水经》只写到下雉县(今湖北省阳新县一带),而《水经注》也只记到青林山(即青山,在安徽省当涂县一带),而且语言寥寥,实际尚未涉及长江下游。戴震为此作了勉强的解释,他在武英殿本此卷末尾作了按语:“《水经》于《沔水》内叙其入江之后所过,盖与江水合沔之后,详略两见。”但全祖望的说法就不同,他在《水经注江水篇跋》中说:“《江水》失去了第四篇,而青林湖以下境无考。”现在我们无法论证,这种情况是否产生于郦道元对南方河流的疏昧,因他在卷二十九《沔水》篇如前面已经说过的“东南地卑”以下的一段话。但也有可能如全祖望所说:“《江水》失去第四篇。”因为此书从宋初缺佚五卷以后,许多问题都难以判断了。

卷三十六

水经注 卷三十六 青衣水、桓水、若水、沫水、延江水、存水、温水

【原文】

郡西南二百里得所绾堂琅县①,西北行,上高山,羊肠绳屈②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绳索相牵而上,缘陟者若将阶天③。故袁休明④《巴蜀志》云:高山嵯峨⑤,岩石磊落⑥;倾侧萦回⑦,下临峭壑;行者扳缘⑧,牵援绳索。三蜀⑨之人,及南中⑩诸郡,以为至险。

【注释】

①得:到。绾(wǎn):管辖。堂琅(lánɡ)县:古县名,汉置,在今云南省巧家县东。

②羊肠绳屈:像羊肠和弯曲的绳子一样。

③缘陟:攀登。阶天:登天。

④袁休明:晋人,撰《巴蜀志》。

⑤嵯峨:山势高峻。

⑥磊落:壮大众多的样子。

⑦倾侧:倾斜。萦回:回绕,环绕。

⑧扳(pān)缘:攀缘。扳:同“攀”。

⑨三蜀:古时称蜀郡、犍为、广汉为“三蜀”。

⑩南中:古地区名,三国以后指今四川省南部及云南、贵州两省地区。因在蜀汉以南,故名。

【译文】

郡城西南二百里有该郡所辖的堂琅县,往西北走,羊肠小道弯弯曲曲地爬上高山,路程八十多里,有的地方要攀着树木上登,有的地方要用绳索互相牵挽着爬上去,登山真是有如登天。所以袁休明《巴蜀志》说:高山险峻巍峨,岩石参差错落;山径曲折斜行,下临陡峭绝壑;行人攀缘登山,还须牵挽绳索。三蜀以及南中诸郡的人,都认为这是一条极其险恶的路途。

【原文】

自朱提至僰道有水步道①,水道有黑水、羊官水②,至险难。三津之阻,行者苦之。故俗为之语曰:楢溪、赤水③,盘蛇七曲④。盘羊乌栊⑤,气与天通⑥。看都濩泚⑦,住柱呼伊⑧。庲降贾子⑨,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颊⑩坂,其艰险如此也。

【注释】

①朱提(shú shí):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昭通市。僰(bó)道: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四川省宜宾市。水步道:水路和步行的陆路。

②黑水:任乃强认为,即云南省盐津县之普耳渡。羊官水:任乃强认为,即云南省大关县之大渡。

③楢(yóu)溪:长满楢树的溪流。楢:古书上指一种质地柔软的树木。赤水:一作赤木。

④盘蛇:像盘踞的大蛇。七曲:指很多弯曲。

⑤盘羊乌栊(lónɡ):任乃强认为,二山名,乌栊即鸟蒙山,在朱提、堂琅界上。

⑥气与天通:言山势极其高峻。

⑦看都濩泚:看着都会大汗淋漓。都:表甚至。濩:水泉涌流不绝的样子。泚:汗水。

⑧住柱:肩负者用丁拐支撑所负而休息。呼伊:语气词,表示疲劳痛苦的叹息声。

⑨庲(1ái)降:在今云南省镇雄县附近。贾子:这里指贩贸于南中的商贾。

⑩牛叩头、马搏颊(bó jiá):任乃强认为,形容牛马负重经过时,竭力引首向下,以长膂力,至于额颊抵地,而后能进,艰苦之至也。头直下,则额抵地,直下至于顿颡,犹不能进,则偏其首,以颊抵地,较叩头又进一步之形容语也。

【译文】

从朱提到僰道有水路和步行小路,水路有黑水、羊官水,极其艰险难行。要过三处险渡,行人深以为苦。所以民间谚语说:楢溪、赤水,就像盘蛇,东流西转,弯弯曲曲。绕着羊肠小路的乌栊,山势极其高峻,山间赶路,大汗淋漓,拄杖小憩,哎哟叹息。庲降小贩,行路苦疲,左肩挑担,苦熬七里。又有牛叩头坂和马搏颊坂,道路是这样艰险难行!

【原文】

区粟建八尺表①,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望北辰星②,落在天际。日在北,故开北户以向日。此其大较③也。范泰④《古今善言》曰:日南张重⑤,举计⑥入洛,正旦⑦大会。明帝问:日南郡北向视日邪?重曰:今郡有云中、金城者,不必皆有其实,日亦俱出于东耳。

【注释】

①区粟(ōu sù):古林邑国名,故址在今越南境内。八尺表:当是日晷一类的东西。即古代用来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

②北辰星:北极星。

③大较:大略,大概。

④范泰:字伯伦,南朝宋车骑将军,撰《古今善言》三十卷。

⑤日南:古郡名,西汉置,治今越南广治省。张重:《太平御览》卷四引《后汉书》:字仲笃,汉明帝时举孝廉。

⑥举计:即上计。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户口、赋税等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谓之上计。

⑦正旦:正月初一。

【译文】

区粟立了一支高达八尺的标竿,日影移到南边八寸。因为此影以南都在太阳的南边了,所以就以日南为郡名。在这里望北斗星,已从上空低低地沉落到天际了。太阳在北,所以房屋都开北窗面向太阳。这是大略情况。范泰《古今善言》说:日南张重去洛阳向宫廷进献记录当地财政收支的账簿,在元旦朝会时,明帝问道:日南郡是不是朝北望太阳的?张重说:现在郡中有云中、金城,不一定都是名如其实,太阳也都是从东方升起的。

【原文】

豫章俞益期①,性气刚直②,不下曲俗③,容身无所,远适④在南,《与韩康伯⑤书》曰:惟槟榔树⑥,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⑦。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⑧,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归哉?

【注释】

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俞益期:东晋时人,具体不详。

②性气:性格。刚直:刚强正直。

③不下:不屈服。曲俗:流俗。

④适:到,往。

⑤韩康伯:即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东晋名士,官至太常卿,撰《周易注》传世。

⑥槟榔(bīnɡ lánɡ)树:常绿乔木,果实可以吃,生长在热带地方。

⑦恨深:非常遗憾。恨:遗憾。

⑧增思:增加思念。寄意:寄托思乡之情。

【译文】

豫章俞益期性情刚直,不肯迎合流俗,因而弄得无处可以容身,于是远去南方,他在给韩康伯的信中说:南游中最值得观赏的是槟榔树,但性不耐霜,不能移植到北方,故而也不能让您老人家看看,这是非常令人抱憾的。看到飞鸟留恋乡土,更增添了一份怀乡之情,并在此寄意,我要说,这种鸟背青腹红,一片丹心都流露在外面,啼鸣表达不出它的感情,一天到晚只是叫着:归飞!归飞!可是却飞不了几千里,而路途却是万里迢迢,又怎能归去呢?

【原文】

九真①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②,风行象林③。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④耕艺,法与华⑤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⑥,十月登⑦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⑧萌芽,谷月代种⑨,穜稑早晚⑩,五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桑蚕年八熟茧,《三都赋》所谓八蚕之绵者矣。

【注释】

①九真:古郡名,公元前3世纪末,南越赵佗置,在今越南清化省。

②俗化:风俗化导。交土:即古交州之地,包括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

③风行:风化流行。象林:古县名,治今越南广南省。

④火耨(nòu):用火烧锄草。

⑤华:中国。

⑥火作:火耕。

⑦登:成熟。

⑧甲:浮壳,这里代指种子。

⑨代种:交替种植。

⑩穜稑:泛指稻谷。穜:早种晚熟的谷。稑:晚种早熟的谷。早晚:有早有晚。

秀:谷类作物抽穗开花。

功:劳作。重:繁重。

《三都赋》:左思所作,即《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八蚕之绵:出自《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译文】

九真太守任延开始教百姓耕犁,在交州已历久成俗,并风行到象林。自从人民知道耕田以来,六百多年间,刀耕火种的方法,都和中国相同。叫白田的都种白谷,七月间火种,十月成熟;叫赤田的都种赤谷,十二月间耕作,次年四月成熟——这就是所谓双季稻。至于种子萌芽,稻谷每月交替耕种,稻谷下种和成熟的早晚各有不同,但每月都有作物抽穗开花的,耕耘所费的劳力大,收获所得的利益小,这是因为成熟快的缘故。稻米从不外流,国家经常丰足。养蚕一年收茧八次,就是《三都赋》所说的八蚕之绵。

【原文】

王氏《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①,与交州②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极③之外,对合浦,徐闻县④。清朗无风之日,迳望朱崖州,如困廪⑤大,从徐闻对渡⑥,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余里,径度⑦八百里,人民可⑧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⑨,而女多姣好,白皙、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服德教。儋耳先废,朱崖数叛⑩,元帝以贾捐之议罢郡。杨氏《南裔异物志》曰:儋耳、朱崖,俱在海中,分为东蕃。故《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

【注释】

①朱崖:一作“珠崖”,古郡名,汉置,治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儋(dān)耳:古郡名,汉设,治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

②交州: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

③南极:大陆最南边。

④合浦:古郡名,汉置,治今广西合浦县东北。徐闻县:古县名,汉置,治今广东省徐闻县。

⑤困廪(qūn lǐn):圆形的大粮仓。

⑥对渡:渡海到对岸。

⑦径度:直径。

⑧可:大约。

⑨被发:披散头发。雕身:纹身。

⑩数(shuò)叛:多次反叛。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汉元帝采纳他的意见撤除朱崖郡。

杨氏:杨孚,字孝元,南海(今广东省广州市)人,东汉章帝、和帝时人,撰《南裔异物志》。

【译文】

王氏《交广春秋》说:朱崖、儋耳两郡,和交州一同开拓,都是汉武帝所设置的。两郡都在大海中,在大陆南端的海外,与合浦、徐闻隔海相望。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遥望朱崖州,大如粮仓,从徐闻渡海到对岸,刮北风一昼夜可到。周围两千多里,直径八百里,人民十万多家,都是异族,他们披散着头发,身上刺着花纹,但女的俊俏秀丽的颇多,她们肤色白净,鬓发又长又美,人们像牲口一样群居在一起,不遵从什么伦理教化。儋耳先被撤废,朱崖则多次反叛,元帝采用贾捐之的建议,废除郡制。杨氏《南裔异物志》说:儋耳、朱崖都在海中,处于东部藩属的地位。所以《山海经》说:在郁水以南。

【原文】

《俞益期笺》曰①:马文渊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②,有遗兵十余家不反,居寿泠?譻?訛岸南而对铜柱。悉姓马,自婚姻④,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⑤,号曰马流⑥,言语饮食,尚与华⑦同。

【注释】

①俞益期:东晋时人,具体不详。笺(jiān):写信,信札。

②马文渊: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占婆,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

③寿泠:古县名,三国吴置,治今越南广治省。

④自婚姻:自己同姓内部相互通婚。

⑤交州: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流寓:流落他乡而居住。

⑥马流:一说是“马来”的别译,即马来人。

⑦华:中国。

【译文】

俞益期的书信中说:马文渊在林邑岸北立了两根铜柱,有十多家兵士留下不回去,定居在寿泠岸南与铜柱对面的地方。他们全都姓马,娶妻成家,现在已有两百多户。交州因为他们是流寓在这里的,所以称他们为马流,言语饮食也还和中国相同。

【评析】

此卷立篇的河流共达七条,都是我国西南的河流。清陈澧所撰《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卷首《序》中说:“郦道元身处北朝,其注《水经》,北方诸水,大致精确,至西南诸水,则几乎无一不误。”这种议论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一部古籍名著,不能单纯地从这个方面进行评价,何况北方诸水之中,也有错误的,乾隆皇帝不就特地派人实勘,写了《滦源考》等几篇文章纠正《水经注》的错误吗?这个道理恐怕研究古籍名著的人都清楚,不必我在此多说。在此卷七水之中,青衣水今称青衣江,发源于四川邛崃山,东南流在乐山市以西与大渡河汇合,注入岷江,全长近三百公里。桓水是嘉陵江上游白龙江的支流,卷三十二《羌水》篇中已有记叙,若水即今雅砻江,但《经》文和《注》文都说若水至僰道入江。僰道即今宜宾市,所以《注》文若水,实包括雅砻江以及雅砻江注入金沙江直至宜宾的这一段金沙江在内。沬水今称大渡河,是岷江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南流东折,在乐山市附近注入岷江,延江水今称乌江,发源于贵州省西境乌蒙山,东流贯穿贵州省全境,北折在四川省涪陵市注入长江,全长约一千公里。存水为今贵州省境内北盘江的一段,但《经》文和《注》文记载的此水都存在错误。《经》文说:“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注》文说:“存水又东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水变名也。”其实,存水与周水并非一水,周水是贵州省独山附近的龙江,今称打狗河,是柳江的支流。此河在柳州注入柳江,到来宾以后才与红水河(北盘江下流)汇合,同入西口。温水按《水经注》当是今南盘江,但《经》文和《注》文都提及郁水。《经》文“东北入于郁”下,《注》文长达六千多字,是全书中的一个长篇,按郁水当今西江上源右江,但其下流包括今西江,《注》文也常称郁水。其间错误甚多,河流混杂,名称参差,不一而足。陈澧所说“几乎无一不错”,仅仅从河川水道一端而论,情况确实如此。

卷三十七

水经注 卷三十七 淹水、叶榆河、夷水、油水、澧水、沅水、泿水

【原文】

郡有叶榆县①,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②,众鸟千百为群,其会,呜呼啁哳③,每岁七八月至,十六七日则止,一岁六至。雉雀来吊,夜燃火伺取之,其无嗉④不食,似特悲者,以为义则不取也。俗言,凤凰死于此山,故众鸟来吊⑤,因名“吊鸟”。

【注释】

①叶榆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云南省大理市北。

②吊鸟山:在今云南省大理市。

③呜呼:鸟鸣声。啁哳(zhāo zhā):鸟鸣声。

④嗉(sù):鸟喉下盛食物的囊。

⑤吊:祭奠死者。

【译文】

郡里有叶榆县,叶榆县西北八十里有吊鸟山,成百上千的鸟聚集成群,会集时,繁杂细碎的叫声连成一片。鸟群每年七八月来到,十六七日就停止,一年来六次。当雉雀来吊时,夜间点火守候捕捉,有的嗉囊里空空的,却不肯吃东西,好像特别悲哀似的,人们以为这是义鸟,就不捉它。民间相传,凤凰死在这山上,所以百鸟都来吊丧,因此叫吊鸟。

【原文】

夷水又迳宜都北①,东入大江②,有泾、渭之比③。亦谓之佷山④北溪。水所经皆石山,略无⑤土岸。其水虚映⑥,俯视游鱼,如乘空⑦也。浅处多五色石,冬夏激素飞清⑧;傍多茂木空岫⑨,静夜听之,恒有清响⑩,百鸟翔禽,哀鸣相和。巡颓浪者,不觉疲而忘归矣。

【注释】

①夷水:古水名,即今湖北省西部长江支流清江及其上游小河。宜都:古县名,三国蜀置,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

②大江:长江。

③泾(jīnɡ):泾河,发源于宁夏,经过甘肃、陕西流入渭河。渭: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

④佷(hěn)山:在今湖北省长阳土家自治县西北。

⑤略无:全无,一点也没有。

⑥虚映:因清澈见底而显得空虚无物。

⑦乘空:在虚空中浮游。

⑧激素:激起洁白的水花。飞清:飞流的清泉。

⑨空岫(xiù):空寂的山谷。

⑩响:回声。

巡:追逐,追寻。颓浪:倾泻的水流。

【译文】

夷水又经宜都北,东流注入大江,二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夷水也叫佷山北溪,水流所经都是石山,基本上没有土岸。溪水澄清,仿佛虚空无物,俯视游鱼,就像在空中浮动似的。浅处多五色石子,不论冬夏,清流奔泻,飞溅起白雪似的浪花;溪旁是茂密的林木,空寂的山谷,静夜谛听,常常传来清脆的水声,各种鸟类婉转优美的鸣叫声相互唱和。人们逐浪畅游,不但不感到疲惫,而且还乐而忘归了。

【原文】

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①,为明月池、白璧湾②。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③,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檝④嬉游,徘回爱玩⑤。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⑥,秀⑦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⑧,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⑨,绿萝蒙羃⑩,颓岩临水,寔钓渚渔咏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

【注释】

①沅(yuán)水:即沅江,发源于贵州,流入湖南。临沅县:古县名,汉置,故城在今湖南省常德市西。

②明月池:在湖南省沅陵县东二百里。白璧湾: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③风籁(1ài):风声。空传:在空中传荡。

④檝(jí):同“楫”。船桨。

⑤徘回(pái huái):往返回旋而不离开的样子。爱玩:喜爱玩赏。

⑥鼎足均跱(zhì):三方均匀耸峙。跱:同“峙”,耸立。

⑦秀:高耸。

⑧便娟:修长而美好的样子。

⑨带:环绕。绿萝山:在今湖南省桃源县南。

⑩蒙羃(mì):蒙覆遍布的样子。

颓岩:危耸欲坠的岩石。

寔(shí):通“实”,实在,的确。钓渚渔咏:垂钓吟咏。

信:的确。

【译文】

沅水又东流,经临沅县西,就到明月池、白璧湾。湾呈半月形,澄清的潭水明彻如镜,头上风声在空中回荡,脚下流泉淙淙不绝。经过这里的人无不来荡桨嬉游,流连忘返。沅水又东流,经三石涧,涧中有三石鼎足而立,距离匀称,其高耸仿佛是斧削而成。旁边翠竹袅袅婷婷,引人玩赏。沅水又东流,绕过绿萝山,绿油油的松萝如纱帐垂披,危耸的山岩凭依着水边,真是垂钓吟咏的好地方,回音荡漾,有如钟声一般,真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了。

【原文】

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①。骘到南海②,见土地形势,观尉佗③旧治处,负山带海④,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⑤,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⑥,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佗因⑦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⑧,逶迤⑨曲折,朔望升拜⑩,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

【注释】

①步骘(zhì):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三国吴将军。交州:即交州刺史。东汉建安八年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治今广东省广州市。

②南海:古郡名,秦始皇置,治今广东省广州市。

③尉佗:即赵佗,刘邦立为南越王,真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④负:背靠。带:环绕。

⑤沃衍(yǎn):肥美平坦的土地。

⑥鼋(yuán):大鳖。鼍:扬子鳄。鳄(è):体躯庞大并且非常凶猛的马来鳄。

⑦因:凭依。

⑧复道:上下两重通道,即空中通道。回环:回旋环绕。

⑨逶迤(wēi yí):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⑩朔:夏历每月的最初一天。望:夏历每月十五。

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汉武帝时设置。郡守:古代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迁:调动官职。除:任命官职。

升履:登临。

原薮(sǒu):原野湖泽。殷阜:富足。

【译文】

建安年间(196—220),孙吴派遣步骘去当交州刺史。步骘到了南海,纵览那个地区的形势,观看尉佗旧时的治所,那地方依山面海,平旷开阔,一望无际,高处是桑园,下面是沃野,山麓林莽间的鸟兽应有尽有。还有海怪鱼鳖、鼋、鼍、鳄鱼、珍宝异物,千奇百怪,种类万千,不胜枚举。尉佗凭倚山冈修建高台,高台朝北,面向汉土,圈出地基,方圆千步,陡峭高百丈,顶上面积约三亩,在四周建了回旋曲折的复道,每逢初一、十五,就登台遥拜,名为朝台。前后各任刺史、郡守,新来上任时,无不乘车而来,登台畅游。步骘登高远望,看到大海一片茫茫,俯视原野湖泽,殷富丰盛,于是说道:这里真是海岛上的肥沃之地,是宜于建立都城的地方。

【评析】

淹水是长江水系河流,但《经》文与《注》文记载的淹水并非同一条河流,所以郑德坤《水经注图·总图部分》绘有两条淹水,即“《经》淹水”、“《注》淹水”,“《经》淹水”为今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注》淹水”为今普渡河,此河源出洱海,北流在禄劝县以北注入金沙江。《叶榆河》篇,篇名就不同一般,在《水经》全文中,凡河流均称水,称“河”的只有两条,即卷十四《沽河》和卷三十七《叶榆河》。但在《水经注》中,“沽河”一名在卷十四《湿余水》《沽河》《鲍丘水》三篇之中,均出现过一次。所以虽然郦道元极少用“河”字简称河流,但“沽河”之名至少是他认可的。至于“叶榆河”,郦道元在此篇《注》文和相关的其他篇中,均称“叶榆水”,绝未使用“叶榆河”之名。前面已经指出,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江”是长江的专名。以后这两个专名作为通名使用,因此北方的河流多称“河”,如海河、淮河、泾河、渭河等等,而南方的河流多称“江”,如珠江、湘江、赣江、钱塘江等等。当然,把这专名用于通名的习惯,是后来慢慢形成的,所以沽河一名,由于沽河在北方,这或许是一种特例,而叶榆河一名,由于叶榆河在南方,这很可能是《水经》的错误。《汉书·地理志》益州叶榆县说:“叶榆泽在东。”叶榆县在今云南大理县以北洱海沿岸的喜州附近,所以汉叶榆泽就是今洱海。但《水经注》叶榆水,其一部分流程似乎与今元江和越南的红河相合,却又和滇池、温水等相纠缠,所以错误极多。陈澧在《水经注西南诸水考》中已有论及。夷水今称清江,是长江支流,发源于湖北省利川市以西,东流在宜都附近注入长江,全长四百多里,流域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公里。油水在《经》文和《注》文中都相当明确,记及它流经孱陵县。三国吴孱陵县在今湖北省松孱县南,这一带河湖错杂,水道变化甚大。今松滋以西,古代油水或即今界溪河。但松滋以东,由于水道纷歧,已经无法考实。澧水今仍称澧水,为注入洞庭湖的四大水之一,发源于湘、鄂两省边境,下流从津市进入河湖水网区,在安乡县附近汇合沅江,注入洞庭湖,全长近四百公里,流域面积达一万八千多平方公里。沅水今称沅江,是洞庭湖四大水之一。发源于贵州省苗岭,在天柱县以东流入湖南省,东北流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一千多公里,流域面积约九千多平方公里。《泿水》一篇,《经》文和《注》文都有许多错误。从《水经注》内容来看,可以发现整篇是由许多的资料拼凑起来的。按《注》文,此水上流指今广西东北部的洛清江,中下流则接柳江、黔江和西江。最后有一段即在《经》文“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之下,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今珠江三角洲。

卷三十八

水经注 卷三十八 资水、涟水、湘水、漓水、溱水

【原文】

东入衡阳湘乡县①,历石鱼山②下,多玄石③,山高八十余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④。开发一重⑤,辄有鱼形,鳞鬐⑥首尾,宛若刻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

【注释】

①衡阳: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湖南省湘潭市西。湘乡县:古县名,东汉置,治今湖南省湘乡市。

②石鱼山:在今湖南省湘乡市西。

③玄石:黑石。

④理:纹理,纹路。云母:矿物,主要成分是铝硅酸盐,耐高温,不导电,是重要的绝缘材料。

⑤开发:发掘。一重:一层。

⑥鬐(qí):鱼脊鳍。

【译文】

东流入衡阳湘乡县,经过石鱼山下,(山上)多黑石,山高达八十多丈,方圆有十里,岩石呈黑色,纹理好像云母一般。开采出一层,就有鱼形出现,有鳞有鳍,头尾齐全,仿佛雕刻描绘出来的一般,鱼长数寸,形态完备。用火来烧,就发出鱼膏的腥气,因此名为石鱼山。

【原文】

湘、漓同源①,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②《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③,则觞④为之舟;至洞庭⑤,日月若出入于其中⑥也。

【注释】

①湘: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最大河流。漓(lí):今称漓江,以风景绝胜著名。

②罗君章:即罗含,晋耒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字君章,累迁廷尉,长沙相,著有《湘中记》。

③阳朔:地名,在广西,以风景秀丽驰名中外。

④觞(shānɡ):酒杯。

⑤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境内,为湖南众水之总汇,我国第一大淡水湖。

⑥日月若出入于其中:语出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译文】

湘水、漓水一同发源,却分流成为二水。南边的一支是漓水,北边的一支是湘水,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的酒杯可以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

【原文】

湘水又北迳衡山县东①。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②,一名石囷,一名芙容。芙容峰最为竦杰③,自远望之,苍苍隐天④。故罗含云:望若阵云⑤,非清霁素朝⑥,不见其峰。丹水⑦涌其左,澧泉⑧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⑨,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⑩。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注释】

①湘水: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最大河流。衡山县:古县名,西晋置,治今湖南省衡山县南。

②紫盖:及下文的“石囷”“芙容”,均在今湖南省衡山县。

③竦杰:高耸。竦:同“耸”。

④苍苍:苍茫。隐:隐没。

⑤阵云:浓密如战阵的云层。

⑥清霁(jì):雨后或雪后天晴。素朝:早晨天亮的时光。

⑦丹水:水名,不详。

⑧澧(lǐ)泉:不详。

⑨《山经》:即《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内容包括草木、鸟兽、医巫、风俗等,岣嵝(ɡǒu lǒu):山名,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

⑩祝融:帝喾(kù)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祝融冢:在今湖南省衡山县西北。

血马:杀马取血,以为祭祀之用。

学者:读书人。

向:面对。背:背靠。

【译文】

湘水又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一座叫紫盖,一座叫石囷,一座名芙容。芙容峰最高峻,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所以罗含说:遥望衡曲有如阵云,不是雨后放晴,或清晨射出日光的时候,就看不见山峰。丹水在左边腾涌,澧泉在右边流奔。衡山,《山经》称为岣嵝,就是南岳。山下有舜庙,南边有祝融墓。楚灵王时,山崩墓毁,却得到《营丘九头图》。禹治洪水时,杀马祭山,得到《金简玉字之书》。芙容峰东有仙人石室,读书人经过时,常常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衡山东南两面濒水,倒映于湘江中;从长沙到这里,沿湘水的七百里航程中,有九次面山,九次背山。所以渔歌说;风帆随着湘水转,眺望衡山有九面。山上有飞瀑下泻,与下面的青林相映,直向山麓倾泻而下,望去宛如挂在山间的白绢。

【原文】

武溪水①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②界。崖峻险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③,霾天晦景④,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

【注释】

①武溪水:亦名泷水,源出湖南省临武县,经乐昌县至广东曲江县,南流为北江。

②曲江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广东省韶关市。

③交柯(kē):树枝交错。云蔚:郁郁葱葱的样子。

④霾(mái):遮掩,覆盖。晦(huì)景:使日色昏暗。

【译文】

武溪水又南流进入重山,山名蓝豪,方圆五百里,都在曲江县境内。山上悬崖峭壁,险阻难行,山岭的巨岩高入云天,密林繁枝交错,绿荫如云,荫天蔽日,称为泷中。瀑布萦纡流泻,激起崩裂的浪头,声震山谷,称为泷水。

【原文】

林水①自源西注于泷水。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②,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③投之,俄顷④即热。

【注释】

①林水:及下文的“云水”,都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北。

②汤泉:温泉。

③腥物:生的东西。

④俄顷: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

水经注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吗(水经注原文译文)(3)

【译文】

林水从源头西流,注入泷水。泷水又与云水汇合。云水发源于县北的温泉,温泉水源沸腾汹涌,上面飘浮着浓厚的云气,如果投入生的东西,很快就会变成熟的。

【评析】

此卷五水,包括了长江和珠江两个水系。资水今仍称资水,发源于广西西北越城岭,从资源县以北流入湖南省,东北流在益阳市附近注入洞庭湖,为洞庭湖四大水之一,全长达六百七十公里。涟水今仍称涟水,是湘江支流,发源于邵阳市附近,在湘潭市境注入湘江,全长二百多公里。湘水今称湘江,为洞庭湖四大水中的最大河流,发源于广西海洋山,在全州东北流入湖南省,到湘阴市附近注入洞庭湖,全长八百多公里。漓水今称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是桂江的上流,从桂林到阳朔一段,长八十二公里,以风景绝胜著名。溱水是珠江水系河流,《注》文所说上源的武溪,现在仍称武水,溱水的下流是珠江三大支中的北江。《经》文说:“南入于海。”《注》文说:“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今河道与《注》文一致,北江是汇合西江而注于海的。

卷三十九

水经注 卷三十九 洭水、深水、钟水、耒水、洣水、漉水、浏水、买水、赣水、庐江水

【原文】

洲西,即蔡伦故宅①,傍有蔡子池。伦,汉黄门②,顺帝之世,捣故鱼网为纸,用代简素③,自其始也。

【注释】

①蔡伦故宅:故址在今湖南省耒阳市西南。

②黄门:太监,东汉时黄门令、中黄门诸官,皆由太监充当。

③简素:竹筒、木简和帛绢。

【译文】

(蔡)州西边,就是蔡伦的故居,旁边有蔡子池。蔡伦是汉时一个太监,顺帝时,蔡伦用破渔网捣烂造纸,以代替竹简和帛,造纸术就是蔡伦创造的。

【原文】

县出燃石①,《异物志》②曰:石色黄白而理③疏,以水灌之便热,以鼎著其上④,炊足以熟。置之则冷,灌之则热,如此无穷。

【注释】

①燃石:一种遇水可以自热的石头。

②《异物志》:书名,作者不详。

③理:纹理。

④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著:放置,放在。

【译文】

该县出产燃石,《异物志》说:燃石黄白色,质地疏松,浇水就会发热,把锅子搁在上面,就可以把东西烧熟。放着就冷,浇水就热,可以无穷无尽地用下去。

【评析】

此卷立篇的河流共达七条,都是我国西南的河流。在此卷七水之中,青衣水今称青衣江,发源于四川邛崃山,东南流在乐山市以西与大渡河汇合,注入岷江,全长近三百公里。桓水是嘉陵江上游白龙江的支流,卷三十二《羌水》篇中已有记叙,若水即今雅砻江,但《经》文和《注》文都说若水至僰道入江。僰道即今宜宾市,所以《注》文若水,实包括雅砻江以及雅砻江注入金沙江直至宜宾的这一段金沙江在内。沬水今称大渡河,是岷江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南流东折,在乐山市附近注入岷江,延江水今称乌江,发源于贵州省西境乌蒙山,东流贯穿贵州省全境,北折在四川省涪陵市注入长江,全长约一千公里。存水为今贵州省境内北盘江的一段,但《经》文和《注》文记载的此水都存在错误。《经》文说:“东南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注》文说:“存水又东迳郁林定周县为周水,盖水变名也。”其实,存水与周水并非一水,周水是贵州省独山附近的龙江,今称打狗河,是柳江的支流。此河在柳州注入柳江,到来宾以后才与红水河(北盘江下流)汇合,同入西口。温水按《水经注》当是今南盘江,但《经》文和《注》文都提及郁水。《经》文“东北入于郁”下,《注》文长达六千多字,是全书中的一个长篇,按郁水当今西江上源右江,但其下流包括今西江,《注》文也常称郁水。其间错误甚多,河流混杂,名称参差,不一而足。陈澧所说“几乎无一不错”,仅仅从河川水道一端而论,情况确实如此。

卷四十

水经注 卷四十 浙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原文】

浙江又北迳新城县①,桐溪水②注之。水出吴兴郡③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迭④,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名曰浣龙池。池水南流迳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⑤合,水出县西百丈山⑥,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盘石,石长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⑦,盖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东南流迳白石山⑧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⑨,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砢⑩,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

【注释】

①浙江:即钱塘江,上游指新安江。新城县:古县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富阳市西南。

②桐溪水:在今浙江省桐庐县东北,发源于於潜县北的天目山,入桐庐县为桐溪。

③吴兴郡: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湖州市。

④竦迭:高耸重叠。竦:同“耸”。

⑤紫溪:熊会贞按,紫溪自今昌化县(今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西东流,至於潜县南,入桐溪。

⑥百丈山:即潜山,在今浙江省临安境内。

⑦赤濑(1ài):即紫溪。濑:沙石上流过的水。

⑧白石山: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南。

⑨反项:背对。项:脖颈。

⑩磊砢(lěi luǒ):壮大的样子。

【译文】

浙江又北流经过新城县,桐溪水注入在此。桐溪水发源于吴兴郡於潜县北的天目山。此山十分高峻,悬崖绝岭,重重叠叠,其西陡峭,下有深涧。山上有霜木,都有几百年的树龄,称为翔凤林。东面有瀑布,注入广达数亩的深沼,称为浣龙池。池水南流经过於潜县西,成为县的西溪。西溪水又东南流,与紫溪汇合,紫溪发源于县西的百丈山,即潜山。山水东南流,就是紫溪,溪两岸有紫色磐石,望去像朝霞一般,又称此水为赤濑,因为倒影映入水中紫溪又东南流,经过白石山北,山势十分高峻,北临紫溪。又东南流,两岸山岳连绵,在双峰夹水耸峙之处,往往是岩崖石壁,项背相对。在十多里的溪流中,礁石累累,相互扶持。溪底是白沙细石,好像霜雪一样。溪水与林木相映,泉流与山石争晖,这一段溪流称为楼林。

【原文】

浙江又东迳乌伤县①北,王莽改曰乌孝,《郡国志》②谓之乌伤。《异苑》③曰:东阳颜乌④,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致慈乌⑤,欲令孝声远闻,又名其县曰乌伤矣。

【注释】

①乌伤县:古县名,汉置,在今浙江省义乌市。乌伤为古越语地名。

②《郡国志》:即《后汉郡国志》,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内容,五卷,见于范晔所撰《后汉书》中的“志”。

③《异苑》:《隋书·经籍志》收录:十卷,宋给事刘敬叔撰。

④东阳:古郡名,三国吴置,治今浙江省金华市。颜乌:汉乌伤(今浙江省义乌市)人,以纯孝闻名。

⑤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此鸟能反哺其母,故称。

【译文】

浙江又东北经过乌伤县北,王莽把县改为乌孝,《郡国志》称为乌伤。《异苑》说:东阳有个名叫颜乌的人,他的纯洁的孝心,闻名于乡里,后来有大群乌鸦,衔了泥土帮助他修坟墓,以致乌鸦的口都受了伤。乡里以为这是由于颜乌的无上孝心,所以才能招来慈祥的乌鸦,为了使他的孝声远闻,所以把县名称为乌伤。

【原文】

其水分纳①众流,混波②东逝,迳定阳县③。夹岸缘溪,悉生支竹,及芳枳④、木连,杂以霜菊、金橙。白沙细石,状如凝雪⑤。石溜湍波⑥,浮响无辍,山水之趣,尤深人情⑦。

【注释】

①分纳:分别接纳。

②混波:汇合的波浪。

③定阳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浙江省常山县。

④芳枳(zhǐ):木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也叫枸橘(ɡōu jú)。

⑤凝雪:固体雪粒。

⑥石溜:从石上流淌的水流。湍波:急流。

⑦尤深人情:非常深入人心,这里指很受人们喜爱。

【译文】

定阳溪水接纳许多支流,汇合东流经过定阳县。沿溪两岸,都生长着支竹、香枳、薛荔,并且夹杂着白色的菊花和黄色的橙橘。溪滩上则是白沙和细石,看去宛如积雪。急流刷石,潺潺不息。游山玩水的乐趣,非常深入人心。

【原文】

《钱唐记》曰:防海大塘①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②,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③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④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注释】

①塘:堤。

②议曹:郡守的属吏,掌言职。华信家:人名,不详。

③斛(hú):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④旬月:一个月。

【译文】

《钱唐记》说,防海大塘约在县东一里,郡的议曹华信家,建议建造此塘以防御海水。于是开始征募土石,凡挑来一斛土的,给钱一千。一月之间,挑土的人云集而来,因为塘没有修筑而不给钱,人们只好抛掉土石回去,土石成堆,塘因而修成,所以改名为钱塘。

【原文】

浙江又东与兰溪①合,湖南有天柱山②,湖口有亭,号曰兰亭③,亦曰兰上里。太守王羲之④、谢安⑤兄弟,数往造焉⑥。吴郡太守谢勖封兰亭侯⑦,盖取此亭以为封号也。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晋司空何无忌⑧之临郡也,起亭于山椒⑨,极高尽眺矣。亭宇⑩虽坏,基陛尚存。

【注释】

①兰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

②天柱山:在浙江省绍兴市境内。

③兰亭:亦名兰上里,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兰渚山下。

④太守:古代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号为“书圣”。

⑤谢安:字安石,东晋时著名的能臣。

⑥数(shuò):屡次,多次。往造:前往。

⑦吴郡:古郡名,东汉置,治今江苏省苏州市。谢勖(xù):人名,具体不详。

⑧何无忌:晋东海剡(山东省郯城县)人。

⑨山椒(jiāo):山顶。

⑩亭宇:亭台屋宇。

基陛:地基和台阶。

【译文】

浙江又东流与兰溪汇合,湖以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称为兰亭,也叫兰上里。太守王羲之和谢安兄弟曾多次到那里。吴郡太守谢勖被封为兰亭侯,即以此亭作为封号。太守王廙之把亭移到湖中。晋朝的司空何无忌到此郡做官,把亭修在天柱山山顶,登亭远眺,一望无余了。现在亭宇虽已塌废,但基础仍然存在。

【原文】

浙江又东北得长湖口①,湖广五里,东西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所②,下溉田万顷,北泻长江。

【注释】

①得:到。长湖口:即后来的镜湖、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

②所:处。

【译文】

浙江东北流,和长湖口汇合,此湖宽五里,东西长一百三十里。沿湖开水门六十九处,可以灌溉湖下万顷农田,向北注入长江。

【原文】

昔大禹①即位十年,东巡狩②,崩于会稽③,因而葬之。有鸟来,为之耘④,春拔草根,秋啄其秽⑤。是以县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鸟,犯则刑无赦⑥。

【注释】

①大禹:古代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曾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期间有“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

②巡狩:天子出行视察邦国。

③会稽:郡名,秦置,治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治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④耘:耕耘。

⑤秽:杂草。

⑥刑无赦:施加刑罚而不赦免。

【译文】

从前,大禹即帝位十年,到东方巡视邦国,死于会稽,就葬在这里。从此就有鸟飞来耕耘,春天拔除草根,秋天又啄除杂草。因此,县官禁止百姓捕杀此鸟,否则就判刑不赦。

【原文】

江水导源乌伤县①,东迳诸暨县②,与泄溪③合。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④,凡有五泄⑤。下泄悬三十余丈,广十丈;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

【注释】

①乌伤县:古县名,汉置,治今浙江省义乌市。乌伤为古越语地名。

②诸暨县:古县名,秦置,治今浙江省诸暨市。

③泄溪:在今浙江省诸暨市。

④造云:直插云霄。壁立:像墙壁一样耸立。

⑤五泄:五道瀑布。泄:当时当地人把“瀑布”叫做“泄”。为古越语。

【译文】

浦阳江发源于乌伤县,东流经过诸暨与泄溪汇合。泄溪宽达数丈,沿岸两旁有陡峭的高山耸入云霄,像墙壁一样耸立,共有五道瀑布。下泄高悬三十多丈,宽十丈;其中有三泄不能到达,攀登到山上远望,才能看见,水悬挂达百余丈,山高水急,水声震耳,响及溪外;上泄悬流二百多丈,看去好像是白云下垂。这其实就是瀑布,当地人称为“泄”。

【原文】

居延泽①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②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③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

【注释】

①居延泽:在今内蒙古西北部额尔济纳旗境内。

②流沙:古代指我国西北的沙漠地区。

③弱水:上源指今甘肃省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与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

【译文】

居延泽在居延县旧城东北,就是《尚书》中所称的“流沙”。它的形状像五日的新月。弱水注入流沙,所谓流沙,就是河流与沙一起流动。

【评析】

这是《水经注》的最后一卷。内容与别卷相比颇不相同,而其中《浙江水》是一个整篇。其余其实都具有附录的形式。浙江水就是今钱塘江。古称浙江(浙江省名即因此江而得),因为这个地区原是越人居住的地方,通行越语,至今还保留着许多越语地名。《山海经》称此水为浙江,大部分古籍也都称浙江,而《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水经》则称渐江,《庄子·外物篇》称涮河。

谢谢您的阅读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