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精讲二水气病,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水气病 金匮要略治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水气病 金匮要略治疗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精讲二水气病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上一次课,我把十四篇概述讲完之后,讲了原文第1条的前半部分,就是风水和皮水的主要脉证。
今天,我接下来,把风水和皮水的情况,给大家复述一下,然后,再横穿一下,原文的第3条、第5条,作一下风水、皮水的鉴别,之后,再讲正水和石水的脉证,关于“风水,其脉自浮”,这就是说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风邪,然后和水邪互结,结于表,因此脉浮,即风邪阻滞于肺卫,所以,它脉见浮象,“外证骨节疼痛”,我给大家补充了,若水湿在肌表,除了疼痛,还应该身体痠重,得有沉重感,“恶风”,是风邪所致,“皮水,其脉亦浮”,在脏腑辨证上,如果说和风水的区别,它不感受风邪,感受的是湿邪,因此,在脏脏辨证上,是归属于脾和肺,这个脉浮也是说皮水初起的阶段,也是在表,因此,脉浮,“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通,那么,我给大家补充的,是提足旁的“跗”,来证明它的浮肿,是从下肢先肿,或者是说肿于足踝开始,或足踝肿甚,“按之没指”,这说明有一种可凹性的水肿,这是皮水,下面接着说“不恶风”,因为它和风邪无关,是以湿邪为重的,“其腹如故”,验之临床,作为风水也好,皮水也好,还属于在表之证,风水是表中之表,或者说在阳水的范畴里面的,隶属关系,风水为阳中之阳,我说“表中之表”,这是《金匮要略》当初的认识,表中之表,而皮水,就是表中之里了,所以,它不会出现腹水,它是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还是体表部位为重,“按之没指”也是一个标志,比方说下肢,咱们在临床检查的时候,就表现为下肢胫前部,指压肌肤有凹陷性水肿,“不渴”的问题,说明它里无郁热,因为渴症是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它(皮水为)里无郁热,因此,口不渴,这是关于风水和皮水,还是病在表,因此,一再强调“其脉自浮”,“其脉亦浮”。最后结论,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用汗法来治疗,也证明腹部不应该像鼓一样地肿起,第1条涉及到风水和皮水的脉证,以及它感邪的程度,和脏腑辨证的病位,以及病性,我已经给大家作了一个,大体的介绍,那么,风水,它具有风性的特点,善行而数变,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而皮水,起病相对来说缓慢,是和脾相关的。
下面,我们来看第3条原文,继续来论述风水的机理和脉证,请大家看第3条,这也是个一类条文,和刚才的第1条是同样的,因为重点论述风水: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一类)
“目窠”,这个字念(ke1),眼窝,那是指的眼泡,上眼睑肿起来了。这个“蚕”字是多出来的,在咱们[校勘]第一个就写了,《脉经•卷八》无“蚕”字,所以,有好多书,包括《讲义》,都说它“目窠上微拥”,肿起像一个蚕“卧起”,给它画一下,蚕匍匐前进的时候,拱起来,所以,说眼泡肿,就像一个蚕在那卧着,实际上不是,是应该念“如新卧起状”,眼泡肿的样子,像什么呢?就像咱们睡醒刚起床那样,微肿。
“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再一次把风水的脉证给予解释,前面第1条已经讲了,风水,应该初起的时候和风邪相关,因此,它病在表,这种水邪停聚于肌表,则寸口脉浮,现在,又提到“脉沉滑者”,为什么?我们说作为风水,它的特点就是善行而数变,水肿立即就蔓延起来了,那么,“中有水气”,这个“中”,也是说明,风水已经从体表开始蔓延到肌肤了,怎么来证明呢?“面目肿大”,也就是说,风水的特点,起于面目,而且在面目的部分,是眼泡肿甚,“中有水气”,是风邪挟着水气所致,因此,发病迅速变化、蔓延起来,“目窠上微拥”,特点上,面目先肿,而且,以目窠肿为明显,肿甚,“微拥”的程度,就像人刚刚起床的样子,再说肿势增剧,还表现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前后这两句话,来表示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上肿甚,而且,是肿势迅速蔓延或者增剧,是表现的从面目开始蔓向到全身,“按其手足上”,已经到四肢了,“陷而不起”,是可凹性水肿的样子,迅速蔓及全身,所以,风水,具有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那么,风水蔓延到周身以后,它仍然是属于表中之表,拿什么来说明呢?前面我们讲它具备的一派表证,一个是脉浮,再一个,“恶风”,还有“骨节疼重”,现在,这个条文里面,继续说了“有热”,“有热”,怎么理解?为什么“面目先肿”?因为水湿留滞于胸劲以上,卫气被郁,所以,头面先肿,那么,这种发热,也是和水邪和风邪相兼挟,出现的一种发热,因为它毕竟在脏腑辨证上,偏于肺,偏于卫表,所以兼有发热。然后,又提到了,“其颈脉动,时时咳”,颈脉是什么地方?足阳明胃经循行部位所过的地方,正好是喉结两侧,人迎脉处,和水肿病相提并论的原因,就是因为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之后,肺的宣发受到抑制,所以,不仅伴有发热,而且“颈脉动”,人迎脉动,实际咱们临床看,西医同志他也特别注意颈静脉的情况,那特别是关系到心、肺的功能,它这也是注意了人迎脉的情况,肿甚的话,其搏动会相对来说就掩饰一下,所以,能看见颈脉动,而且“时时咳”,“咳”来说明,水邪对于肺的宣发功能影响到多重,如果兼有咳,那显而易见,就是水渍于肺,肺失宣发所致,所以他要咳嗽。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所见,咳嗽的症倒不一定出现,发热是肯定的,而且总是从头面,特别是从眼睑开始,迅即蔓延周身,正好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变态反应,而且,开始都是咽峡部的链球菌感染,所以,它与表证一样,发热、咽痛,脉开始确实见浮象,当水肿蔓延以后,这个脉,《讲义》上说,张仲景提示应该是沉滑,水气迅速蔓延了,这个发病过程,确实具备风性特点,而且,整个所见的情况,提出它风水的特点,头面先肿,以目窠肿甚,眼睑先出现,真就是这样,然后,延及周身的时候,为可凹性的水肿。关于咳嗽,还是发热,再一次提示和肺相关。
这是第3条的风水,和第1条结合起来,我最后给大家归纳,下面,再请大家看第5条,第5条讲: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方见下)。”(一类)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不是“黄”,而是“洪肿”,三点水的“洪”,大家看[校勘]的下面一行,“黄肿”,《脉经》“黄”作“洪”,为什么呢?就是这个“黄”字,上面是这样写的,底下是个“由”,正好是上下结构,洪多出三点水,就是说,这个“洪”字,被丢了三点水,给加上了一个“由”字,传讹了。所以,一定是“一身面目洪肿”,什么叫“洪肿”呢?就是水势马上就蔓延,像洪水来的那样,这形容的不是正水、石水那种里水,而讲的是皮里之水,因此,本条是论述皮水的证治。“里水者”,不是指石水、正水,不是阴水,是皮里之水,“一身面目洪肿”,因为肿势提示你了,它属于皮里之水,是皮水之证治。“其脉沉”,也是从“脉亦浮”讲到了“脉沉”,这也是来说水势在迅速地蔓延,从皮毛已经深入到里,而且,它出现的是,“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我们现在先不说这个方子是什么意思,要说的是,脉证已经从“寸口脉亦浮”发展到“脉沉”,说明肿势也随着加剧,“一身面目洪肿”,这个病机怎么来理解?我昨天讲到了脏腑辨证,涉及到脾和肺的问题,因此,是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气潴留于哪里呢?为了要解释里水,是皮里之水,或者说(水气潴留于)皮中,都行,水湿潴留于皮里,这一定是皮水,这是关于解释“里水者”,为什么“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现在说“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它既不能从皮毛外泄,又不能从小便通利,因此,聚水而肿,聚湿而肿,这证明,它的症状应该加上,小便不利症,有小便不利的情况,水湿无从排泄,因为肺不能够宣发,直接影响到,下输膀胱,通调水道的问题,这是由于脾失健运,肺失通调,不能够下输膀胱,通调水道所致,因此,小便不利。关于用越婢加术汤的问题,我们曾经讲过越婢加半夏汤,是麻黄配石膏,发越水气,这里得是兼清热,因为有石膏,而且用量是半斤八两,因此它一定得有发热情况,就是兼有郁热,不仅小便不利,这是因为作为湿邪,无从排泄,所以,它兼有里热。
那么“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就是说要是小便通利了,而且表现为渴症,那越婢加术汤就不能再用了,因为它毕竟属于发汗法,这通过口渴的问题,来提示小便通利以后,有伤津液的表现,因此,越婢加术汤不能再用了,这是提示,本来是个发汗法,小便得以通利,若出现兼有口渴症,那就证明了津液有被伤的倾向,因此告诫你,只要小便通利了,也得汗了,不要等到口渴,还连续用药,要把越婢加术汤停下,不能再用了,就这个意思。这是四肢俱肿,“一身面目洪肿”,也是迅速地从表及里,但是,仍然属于表中之里,这是风水和皮水。
下面,我把这1条、3条、5条,三个原文,给大家归纳一下,即风水、皮水的异同点,首先说风水、皮水,两者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呢?都属于水气聚于表,聚于体表部位的水肿,这是一个,也就是说,都是水湿泛滥肌肤,水气浸于表,浸于外,泛滥于肌肤,肿在体表,所以均有脉浮,均可以用汗法,相同点就是这么几个。一个是从脉证,一个是从它肿势的病位,水气都是大病位上浸于表,泛滥于肌肤,所以,脉象上都是脉服,治疗上都应当发其汗。
所不同的,第一,风水是表中之表,病因与风邪有关,也就是说,内有水气,外感风邪,在症状上,把1条和3条,给大家总结在一起,就是脉浮或寸口沉滑,由浮脉到脉沉滑,表证应当具有恶风、骨节疼痛,包括身体痠重、有热,后面有的条文还涉及有汗出,就是我说,郁热熏蒸的话,向外,它就会表现为汗出,这是越婢加术汤,从方测证得的,因为用石膏八两,肺胃郁热,因此,用石膏也就证明了它有汗出的情况,然后,以浮肿为主症的表现,为面目肿大,“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也就是说,它的特点,病程特点上表现,肿起于头面,目窠先肿,或者目窠肿甚,然后波及全身,表现为“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还有,因为涉及到,水湿留滞于胸颈以上,因此“其颈脉动,时时咳”,这是把1条、3条合起来说,风水的主要脉证,大体上是这样。脏腑辨证,在肺,病性,表中之表,病势,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刚才我还说了,这个病总体来讲,根据风性特点,善行数变,而且是以头面肿、眼睑先肿,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仅供参考。关于皮水,病因病机上,内有水气,郁于皮中,是外感湿邪所致,水气和湿邪相搏,为什么叫作里水、皮里之水,就是因为脾失健运,肺失通调,水气潴留于皮中。在主要脉证上,1条和5条合起来看,“其脉亦浮”或“脉沉”,因为和风邪无关,因此,不恶风,不汗出,“外证跗肿”的问题,这个“跗肿”,如果是提足旁的,它提示了是足踝先肿,或者下肢肿甚,特别是“按之没指”,“一身面目洪肿”,标志它肿势增剧,“其腹如故”,就是说没有腹水的现象,“不渴”,没有郁热,这就和刚才所讲的风水所具备的症,有出入,有区别了,“小便不利”,在脏腑辨证上归脾和肺,病性上为表中之里,病势,起病缓慢,这是风水、皮水不同点。我们从主要脉证、脏腑辨证、病性、病势,给大家归纳了。
下面,回到第1条,看正水和石水。正水、石水的脉证,在这个条文里面叙述得很简略了,他讲:“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他形容它(石水)比它(正水),更深重,“其脉自沉”,相对而言,“外证腹满不喘”。所说的“正水”什么含义?为什么取名叫“正水”?我们在讲水液代谢里面,已经讲了水液代谢,和肺、脾、肾、三焦、膀胱都有关,昨天我还特别给大家引了,《素问•水热穴论》,关于“肾为胃之关”的问题,对于聚水,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也,所以,它就会发生水肿,在整个三脏之中,尤其以肾为病机要点,这就是作为水气病和痰饮病,在病机上怎么鉴别,这个是重在肾,肾的气不化水,所以,病机命名,叫作水气病,肾为水脏,又是胃之关,当关门不利的时候,聚水为肿,作为正水,由于肾脏关门不利了,聚水而肿,叫作“正水”。在脉象上,他说“沉迟”,沉主里,迟主寒,所以,这也说明,它肾阳衰弱,水气停聚,这个沉迟的脉,概括了它的病机,是肾阳的衰弱,水气停聚,气不化水,所以,脏腑辨证上直接用脉象推论,就是肾,肾阳的衰弱,水气停聚,也就是我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也,所以,水气停聚而成为水肿病。在症状上,比方说,为什么要“喘”?提出一个喘的问题,和肾的关系怎么理解?足少阴肾脉,当它水气潴留以后,要上射于肺的,所以,肺失肃降,气逆而喘,由肾的寒水上逆,影响到肺的功能,所以肺气上逆而喘,它突出了喘症,也说明了它的肿势,所以,我们应该给补充两个症,一个是腹满,它两个,上、下条文相对应,一个是肿甚,这种寒水之邪才能够上逆,才能够射肺,影响到肺气的宣降,所以叫作肺气逆而喘,给大家补充腹满症应该有,它这是上、下文一种省文的写法,这叫“互文见义”,把腹满症补充进来,而且也标志着浮肿肿甚,这在脏腑辨证属肾,也就是和风水、皮水相对应来说,属于里中之表,属于阴水范围里的阴中之阳。
作为石水,这个“石”字,来表示水肿居于少腹以后非常板硬,肿满坚硬的程度像石板一样,起名叫“石水”了,因此,在病位上就比正水更沉重了,居于下焦,那就涉及肝肾了,这就是石水。我一说症状大家就明白了,除了它在原文里说的,“外证腹满不喘”,是强调腹满的程度很重,腹满程度重到什么样子呢?刚才我说像石板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少腹硬满如石状,是因为阴寒凝聚下焦,而且结于少腹。水邪,我强调了比饮邪,更大量,更为清稀,而且它泛溢到周身各个地方,那么,现在是结于哪了呢?阴寒的水液凝聚在下焦,影响到肝、肾,结于少腹,因此,少腹肿满,坚硬如石状,名为“石水”,水聚于下,为什么它反而不喘了呢?相对而言,就是对肺的影响不那么明显了,因为它仅仅结于下焦,没有搏结于上,因此,相对来说不喘,对不喘的理解,是和正水相对应,而腹满症比较起来,石水更为深重,这个原文就说到这里了,这是第1条,石水和正水的部分,石水,就是里中之里,或者说阴中之阴,因此,病势比较重,有关正水和石水,在治法上提出是逐水法,针对它水湿重,而且应该急则治标,提出逐水,但是没有提出具体方药,这需要和《痰饮病》篇,结合起来考虑,等到我讲到它的治则的时候再说。
所以,通过这1条、3条、5条,把它横穿以后,重点放在风水、皮水的鉴别上,刚才我已经说了,相同点、不同点,从脉证、病因、病机、病位,包括它的病性、病势,这就是让大家懂得,在水气病的分类里面,特别是四水,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含义是什么?它们在临床的表现特征是什么?关于“黄汗”,我想放在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算三类条文,一般了解。
下面,我们接下来讲,有关的病因病机,是第9条和第19条,专论病因病机问题,请大家看第9条: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三类)
“水不沾流”,有的人念成dian流,实际应该念“水不沾zhan流”。
这里我不想一句、一句,给大家解释,就请大家自学以后,抓住我刚才说的,水液环流的整个过程,作为水气病,重在肾,因为少阴主肾、主水。昨天特别提到了肾失开合的问题,当气化不利的时候,就会出现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也就是关门不利,因此,聚水而肿,这里,也就是它讲到肾阳不足,我认为,还讲得比较轻,应该是肾阳的衰弱,寒自内生,阳气不能够随着三焦来敷布于周身,所以,它不仅是肿,而且要痠痛,这就是我刚才在风水里面,说身体疼痛,应该加上身体痠痛,就是根据这个条文来的,因为阳气不能够,随着三焦敷布于周身,所以“骨节疼痛”,并且伴有身体痠重感,得有湿邪的特征,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所以小便不利,这是形成水气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第9条,大家理解就行了。
下面,第19条,这个条文,集中显示了用脉象来论述,和肺、脾、肾、三焦、膀胱,之间的关系,而且又讲到了“血不利则为水”,这个血分的概念,请大家看19条原文: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二类)
这是讲的“寸口脉沉而迟”,什么意思,下面又说“趺阳脉伏”,沉伏于里了,“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把脾和胃分别来论述,临床表现应该什么样子呢?脾气衰,大便出现鹜溏,胃气衰,就得水肿病。“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什么是“少阳脉”,什么是“少阴脉”,含义是什么?然后,它又提到,“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现在有关水气病的病机问题,就到“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后面的话,我要和20条,有关妇人的月经问题,和水肿的关系一起来论述,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我现在要说的,是有关水气病的病因病机,就到“妇人则经水通”就得了。
下面,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寸口脉”,寸口脉主肺,来表示肺的功能如何,它现在讲沉迟脉,沉主水,迟主寒,寸口脉的脉位提示了,是和肺的功能失常有关系,因此,这就是肺气不宣,阳气被寒水所阻,那么,也就是导致,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常了,因此发生水肿,这说“寒水相搏”,寒水相搏的结果,就是肺气不宣,肺失治节,这讲肺的治节功能失常,实际就是作为“肺为水之上源”,它(肺)不能很好地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了,因此聚水而肿,这是和肺的关系,用脉象怎么表述呢?沉而迟,沉而迟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沉主水,迟为寒,阳气被寒水,或者寒饮所阻,阳气被寒水所阻,所以肺的治节功能失常,发生了水肿病。“趺阳脉伏”,趺阳候脾胃,脉伏是沉伏于里,也是阳气不足,脉伏,它分别来说,脾胃的衰弱则水谷不化,我们通常都是说,脾胃虚衰怎么样啊?现在,张仲景以“互文”法,把脾胃衰弱则水谷不化具体来说,又区别开,“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因此,关于发生水肿的证,他归结到趺阳脉候脾胃,特别是和胃的关系,我们说,当然是脾阳虚,胃的纳谷和水液代谢发生了失职,所以,讲到了脾气衰则大便鹜溏,像鸭子粪一样,也属于水谷不化的一个表现,因为脾主运化,胃主纳谷,所以“胃气衰则身肿”,不是来强调胃的纳谷功能不够了,还是回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肿的意思,脾胃衰弱,水谷不化,表现在脾虚衰为主,则大便如鹜溏,我们通常都知道的,是脾胃衰弱,则表现为水谷不化,说下利清谷,或者说鹜溏,那都是属于脾阳虚,运化失司。现在讲“胃气衰则身肿”,就是落实到肾的关门不利,而发生水肿的原因,是胃气衰,肾阳不足,落实到这,所以说,趺阳脉本来候脾胃,说到身肿,还是落实到关门不利造成的水肿病。“少阳脾卑”,什么叫“卑”?少阳主三焦,“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它和水液环流密切相关。什么叫脉卑啊?不足,低下。少阳脉卑说少阳脉弱的意思,因此,是三焦决渎功能低下,也影响到水液代谢,这是说三焦决渎功能失常,或者说功能低下,直接影响到水液代谢,因此,也是水肿的原因之一,也能够发生水肿。下面又说,“少阴脉细”,少阴主肾,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少阴脉细”也是精血的不足,脉细为血虚,作为肾的少阴脉细。精少,肾阳不足,因此,它要分别来说,“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脉细,我说它是主肾虚血少,因为心主血脉,所以肾虚血少两个方面,少阴脉主肾和心,当它细脉出现的时候,意味着肾虚而血少。在男子,小便不利,责之于肾虚,肾阳的不足,妇人的经水不通,经水不利,是血少所致,这是通过寸口脉主肺,趺阳脉候用脾胃,特别是胃气衰则身肿,落实在肾的关门不利,而不是来说胃的纳谷功能低下,脾运不足,脾运不健,则出现大便鹜溏,少阳脉候三焦,“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此,它的“脉卑”就是脉弱,决渎功能失常,或者功能低下,影响到水液的环流,少阴脉的细,意味着肾气不足,肾虚和血少,候肾和心,在男子表现为肾虚,气化不利,小便不通,在妇人,则经水不通,经水不利,这就是把整个水气病的,病因、病机概括出来了。
关于血分,它提到了月经血,“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就是说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我们下面再讲20条。
休息一下。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精讲三血分、水分
好,我们上课。
19条,这个部分,我觉得经典的语言,在于说,“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这对于《水气病》篇,是一个很重要的立论,对于我们现在,关于痰、瘀相关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就源于“血不利则为水”,水血互患,这在研究上很有启发意义。为什么说,“血不利则为水”呢?就其原文的原义来讲,他是要命名,什么叫“血分”,因为有一类的水肿病,是和妇女的月经相关,请大家看20条: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二类)
首先来说,作为月经血,它为什么会影响到水肿病?“经水前断,后病水”这说明是由血病,而影响到水分,所以引起水肿,病机上,应该理解成,是瘀血阻滞水道所致,也就是说,什么叫“血分”呢?他用原文来说,大家一定要记住,“经水前断”表示月经先闭止,闭经的表现,结果,“后病不”,《金匮》开始第一篇的时候,我们讲,杂症辨证要分先后,病有先后,治有缓急,现在,月经病的闭止情况和水肿,谁先谁后呢?“经水前断,后病水”,这就叫“血分”,而且,概括成“此病难治”,为什么“难治”?首先来说,病因病机上,刚才我提示了一句,是因为它瘀血阻滞水道所致。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瘀血阻滞水道了呢?这是因为阳气不足,血寒而凝,造成的经闭,阳气不足。因为反复讲肺、脾、肾、三焦、膀胱,少阴脉细,有血少的问题,有肾阳不足的问题,这一定要联系19条原文,因为是少阴脉细,肾阳的不足血少,血少而经闭,也有的注家认为,血少、血寒而凝,两个意思都有,所以,要把19条的后半部分,什么叫血分,和20条的什么叫血分、水分,联系起来看,我首先点到了,之所以叫做经典理论,“血不利则为水”,因为水血互患,相关的疑难杂证,从痰、瘀相关的理论理解,有很重要的启发意义。
现在,具体来说什么叫血分,我们通过少阴脉细,来解释它的病因、病机,是阳气不足所致,哪的阳气不足呢?肾的,在男子为小便不利,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或者说经水不利、经水的闭止,因此,除了血少以外,有血寒而凝这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经闭,经闭之后出现水肿,是因为瘀血阻滞了水道,此病为什么难治?我认为,它之所以阻滞水道,一定得是伴发着水肿,因此,由月经闭止而导致的水肿,叫血分。治疗上,必须得解决,瘀血阻滞的问题,活血化瘀不象利水那么容易,你必须得祛除瘀血,使小便通利,水肿才能解决,因此,“此病难治”,是指治疗需要一段过程,什么方?没提,说难治,我们也得治,而且临床常见这种病证,月经不调,出现水肿,特别有经前紧张症表现的人,她首先,月经前乳房胀、疼,心烦,眼睑浮肿,非常明显的,也有的表现为大便溏,或者是不爽,兼有湿证,所以,这属于肝脾不调的性质,血分不通,是因为有肝脾不调的原因,在《妇人三篇》里面,比方当归芍药散,妇人妊娠腹痛和妇人杂病腹痛,妇人妊娠腹痛,当归芍药散,232页:
“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这个字我念的是“[xiu]痛”,也有念“[jiao]痛”的,两个含义不一样,一个,是属于腹中急痛的话,是念“[jiao]痛”,若是绵绵作痛,病势缓的,就念“[xiu]痛”,是小痛的意思,我就念成“[xiu]痛”了。病因上,我们第5条原文[提要]说了,论述妊娠肝脾不和所造成的腹痛,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就是,请看这个方的组成,有归、芎、芍齐调肝血,我曾经给大家讲过这个问题,正好归、芎、芍三味药走血分,因为肝藏血,女子以肝为主,方中归、芎、芍,三个入血分的药都具备了,茯苓、白术、泽泻,可以帮助健脾利湿,可以概括为,三个入水分的药,因此,这六味药组成的当归芍药散,它就有调和肝脾的作用,因为有气血瘀滞的问题,所以,本方也,有化瘀利水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张仲景提出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特别是通过调和肝脾,来化瘀利水,对于我刚才讲到的,妇人经前紧张症,伴有眼脸浮肿、浮房胀,心烦、易怒这样的一系列症有效,有的女患经前期还出现小痘痘,即脸上痤疮经前期加重,这些都属于肝脾不调所致,有肝郁而血滞,脾虚而湿盛这种情况,所以,要调和肝脾,用什么方?当归芍药散,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剂,它就是通过调畅血分,使瘀血阻滞的问题得到缓解,月经就随之而来,所以,说难治,不是不治,而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特别是这种月经调整,有的时候需要看,三个月的周期情况,有的可能一方而愈,这就根据,她瘀血阻滞水道的程度来说。
再一个,更加常用的方,我觉得就是逍遥散方,逍遥散也有调和肝脾的作用,活血化瘀的作用不够,加什么药比较合适呢?益母草,即坤草这味药,单味作用就是化瘀利水,既能够行血,又能够利水,为什么叫做“坤草”?女子专用,男子不是不能用,就是说,对女子的这种血分病有特效,能达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的作用,这是关于血分。
从他(仲景)简短的一句话,就说和月经病是相关的,先月经闭止,“前断”,“而后病水”,发生水肿病,为什么难治?因为它在病因病机上,是瘀血阻滞水道,瘀血阻滞水道怎么来的?是通过19条说的“少阴脉细”,标志着肾阳的不足,而且,有血少的血寒而凝的意思,因此,月经不畅、月经不利,不通才是经闭,月经闭止,这个病机还是侧重在瘀血阻滞水道,它还伴有小便不利、水肿,首先得解决瘀血阻滞的问题,血行则水行通利,所以,得有活血调经的药物,活血调经需要一段时曰。
关于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这叫“水分”,此病易治。说它好治,是相对而言,这么一说,它的病因病机就好解释了,是由水病而影响到血分,水液阻滞血道,水病就浅,所以,当通利水道以后,月经自下,因此在治法上,我觉得,确实比较容易一些,比方我们反复讲,五苓散,其中桂枝既能化气,又能解表,而且桂枝也能够通阳、通血分,所以,用五苓散,先通利水道,然后,月经随之而下,这就是特指月经病出现的水肿,也包括象经前紧张症这一类疾病,或者说,有不明原因的水肿,有的时候你通过调经,也可以达到消肿的目的,有这样的一个调治作用,五苓散、当归芍药散,或者四苓汤均可用于此病,如果说这浮肿,尤其是临床表现,不仅是眼睑肿,下肢也肿,而且月经前表现明显的患者,你甚至可以给她加一点大毛,就是大腹皮,消肿作用很好,就是我提示用益母草,应该对症,不管是“经水前断,后病水”的“血分”,还是“先病水,后经水断”的水分,效果均好,当然,在底方上有区别,“水分”以五苓散打底儿,其中桂枝,有通阳、通血道的作用,那么,你加上益母草,或者是再加上大毛,有利于水道的通利,而且达到调经的作用。
这是关于19条和20条,提出的和妇女月经相关的,一种水肿病,这确实有临床意义,水湿和血瘀的关系,久病入络,都是可以考虑的,我们《讲义》上,还特别引出月经病和冲脉的关系,请大家看167页,第1行,因为女子的月经和冲脉相关,而冲脉又和肾有联系,《灵枢•动腧篇》说,“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因此,讲“少阴脉细”,是阳气的不足,血寒而凝,故在妇女则月经闭止,月经的来源是血,经闭后发生水气病,显然是和血有关,因此叫做“血分”,这就是把19条的后段,和20条联合起来,就是让你回答,什么叫“血分”,什么叫“水分”,这可以作为概念题,也可以作为鉴别题,两者(“血分”、“水分”),有什么区别啊?为什么“血分”难治,而“水分”易治?就在于我刚才分析的,病因病机,它临床表现的先、后病,怎么治,病在血分,以活血调经为主,而水分病,就应该通利水道,兼以调经,好了,这是20条,讲完了。
下面,就请大家看一下,有关四水之外,他又提到了五脏水的问题,这就算一般了解,是13条心水、14条肝水……在165页,13条~17条,五脏水,这可以说是张仲景在他当时,对于一些医家对水气病,水在五脏脉证的一个总结,他兼收并蓄,放在本篇里面,可以说是帮助我们,便于在临床上,按照脏腑经络辨证,给予提示,看心水13条: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三类)
14条:“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三类)
15条:“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三类)
16条:“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三类)
17条:“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三类)
我觉得,不管水是在哪一脏,它共有的症都是肿,第二,如果水湿增加的话,就表现为腹水、小便不利,或者是小便难,包括肝水中,为什么叫做“小便续通”呢?就是尽管肿势很厉害,但是,它还可通利,只不过时少、时断,而不是一点儿都不通,这都是涉及到小便难,小便不利、或者小便续通。现在我要说,不要一一与西医病名对号,“心水”是不是心脏性水肿啊,“肝水”是不是肝性的腹水啊,“肾水”是不是肾性腹水啊,不能这样一一对号,但是,它可以启发你,脏腑经络辨证,在临床所见的一些表象,你比方,特别是“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这都是按照肾经所循行的部位,包括了腰、脐,外阴,特别是“其足逆冷,面反瘦”,更是足少阴肾经所过之处,“手足逆冷”,是肾阳虚衰的表现,这仅作参考。这是这5条里面,关于五脏水肿的证候,大家自学。
下面,我们重点要讲的,就是关于治疗原则,治疗原则,涉及到第18条、第11条,首先来看第18条,18条的治疗原则,这也是大家已经共知的,到目前《中医内科学》里面,也是推崇这个治疗原则的指导意义,第18条说: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一类)
这是对水气病,提出的一般治疗原则,必须遵照,“诸有水者”,说凡属于水肿病的病人,怎么办?首先他说“腰以下肿”,为什么拿“腰部”为界,腰为肾之外府,我们说,它的病机要点,应该是责之于肾,因此,拿腰部来定病位,判断肿势,“腰以下肿”,从阴阳属性来说,“以下”,病属里、属下,阴阳属性为阴,从脏腑的辨证上,它应该和谁相关呢?肾与膀胱,我们说因势利导的治法,应该是祛邪(以水邪),居于近处而驱之。现在,病位离膀胱近,就应该“洁净府”,就是《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里面提出的,叫做“洁净府”的办法,利小便,“腰以下肿”,为什么要“当利小便”,这在原因上,就说邪居之处,就其近处而驱之,因离膀胱最近,所以采取“洁净府”的办法,这都是按《内经》的思想,因势利导,要利小便,使水邪要有出路,象打开一个闸门一样,让水邪得以通利,肿就能消。“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同样道理,怎么判断的呢?病属腰以上,属表、属上,为阳,就应采取“开鬼门”的办法,《素问•汤液醪醴论》指示,“开鬼门”,汗法,打开鬼门,给水邪以出路,不管是发汗,还是利小便,都是“因势利导”法,为什么叫“开鬼门”、“发汗”?我从脏腑上来说,肺合皮毛,所以,对于体表的水邪,打开出路,就是用汗法,“开鬼门”的办法了。
这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的“开鬼门、洁净府”的,治法体现,实际上就象我们《讲义》,所说的[按语],这里为治疗水气病提出来的原则,临床实践指导性,价值很大,它并不能代替水肿病的具体治法,因为人体的脏腑经络,内外上下都是密切联系的,同时,患水肿病的脏腑,也常常互相影响,因此,对于发汗法和利小便法,往往不能截然分开,这一个治疗原则,只能适合于水气病的实证,而且临证的时候,要具体分析,可以汗、利两法并用,但是,必须是属于实证,或者是病初,才可这样的应用。比方说,五脏水的话,你要分阴阳属性,什么为阳?什么为阴?我认为,心、肺居于上,可按在上、在表,或者是为阳,肝、脾、肾就为阴了,肺水和心水就可以汗法吗?不可能,还得是具体病证具体分析,这就是一般的阴阳属性,咱们就这么讲的,再说脏腑辨证离何而近,肝、脾、肾属阴,完全利小便吗?那也得看辨证,比方说,11条就提出来的是逐水法,若真是深重到,石水、正水的程度,属于肝水、脾水、肾水这情况,发汗、利小便也不行,这里说实证用,久病必虚,要是标急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应用逐水法。
下面,请大家看11条: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二类)
这就是把水气病,严重情况下的表现,概括为什么呢?一个是“目下有卧蚕”,这个卧蚕还是说水肿,眼目水肿得明显,象卧蚕一样,这里可确实是拿卧蚕来形容的,因为卧蚕匍匐的话,得先把身体拱起来,再慢慢放平,在往前进,这里确实是,拿“卧蚕”来形容目窠上肿,但是,不是说风水,是水肿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了,“面目鲜泽”,这是来说水肿的外象,表示光亮,和有留饮“面目鲜泽”,意思是一样的,是水证,“脉伏”,沉伏于里,“其人消渴”,这也是来说明津液,不能被化生,也不能上承,因此,这里的“消渴”,是一个口渴隐隐的症,不是消渴病,“病水腹大”,已经出现腹水,小便不利也到了一定程度,所以,已经有腹水的情况,“脉沉绝者”,这是说水势非常的明显,沉伏于里,沉绝的程度,所以,这种肿势严重,急则治标,就采取“可下之”。“可下之”,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里面,所说的“去苑陈莝”,要把这种瘀滞打开,要通利水道,就得用不是一般的利小便法,而是攻逐水邪,峻下逐水之义,叫做“可下”,这是功效,采取峻下逐水法,没有出具体的方药,这证明了,张仲景也让你,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用药,什么方子可以借鉴呢?也等于启发你,把《水气病》篇,和《痰饮病》篇,结合起来学习,象《痰饮病》篇里,提到的十枣汤,是不是逐水法啊?而且也体现了,顾护胃气用10枚大枣,送服三味峻下逐水药,还有就是己椒苈黄丸,我特别强调了,它有强心利尿的作用,不管是肺心病的心衰,还是心脏性的水肿,肾性的水肿,都可以用己椒苈黄丸,所以,这是两篇合起来,作一个启发。
关于治疗原则,涉及到18条和11条,11条表达水肿的严重程度,就不用按条文那么记了,就记住,它原文所说的严重情况,最后说的也是,“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肿势特别严重的时候,汗、利法,已经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就用逐水法,峻下逐水,“可下之”,好了,在这些指导原则的指导下,我们现在看一下,在它的具体方治上,给了哪些启发,首先说风水证治,风水证治,先看23条原文,一类条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一类)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原文写的是“不渴”,[校勘]《心典》说“脉浮而渴”,为什么“而渴”?这“不渴”和“而渴”,可是两回事啊,这得有根据,怎么知道他得有渴证呢?越婢汤里用了半斤八两的石膏,一定是有郁热的,所以一定有渴症,若不渴,就等于方和证不符了,这不能死记,原文说“脉浮不渴”,应该记住“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赵婢汤主之”。
所以,刚才我为什么说有热,再给大家补充汗出,我说有郁热的问题,这从23条也得到印证,说“风水恶风”,我已经解释过了,因为它和外感风邪相关,风主疏泄,风为阳邪,所以,因风而致水,病在表,作为风水,它一定是表现为恶风,有一系列的表证,现在说“一身悉肿”,刚才说谁“一身面目洪肿”啊?皮水,也是形容肿势非常的快,突然地就肿起来了,这写的是“一身悉肿”,“悉”,范围副词,全都肿了,也来说风水面目肿大,“视人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都是来证明它的肿势,程度和它的迅急,具有风邪的特点,所以“一身悉肿”,也是表示其肿势迅速蔓延,周身肿起来了,“脉浮”,这也是水邪和风邪在表,为什么“渴”?刚才我也说,从方测证来说,它应有热,热在哪里?应该说是和风邪化热有关,肌表虽无大热,但是,内里有热,因此,这还是要涉及到,不仅要给水邪以出路,采取发汗法,而且要兼清郁热,这种郁热,从石膏半斤八两的量上,也能看出来,是肺、胃的郁热,出现了口渴,才可以用越婢汤。这个“自汗”,坚决不能理解成表虚自汗,是肺、胃郁热薰蒸的结果,迫汗而出,因此,是连续不断地有汗出,这个“自汗”,是应该加引号的“自汗”,“无大热”来表示肌肤无大热,总出汗,肌肤不热,但是,里热并不能随着汗解,用越婢汤治疗,什么法?尽管有石膏,一定是发汗法,“开鬼门”,因为我已经说,风水是表中之表,邪气“在表者,汗而发之”,因此,符合“开鬼门”的办法,这是越婢汤原方,我在上次讲第七篇的时候,侧重讲越婢加半夏汤,和小青龙加石膏汤,都是饮热互结的情况,作为越婢汤,一定是怎么样啊?因为石膏用八两,现在,我们作一下比较和分析,第七篇的越婢加半夏汤,在86页,看越婢加半夏汤的成份,麻黄用了六两,石膏是半斤、八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就是越婢汤加上了半夏,作为越婢汤的主方的含义,就是我今天要强调的,叫做“发越水气,兼清郁热”,发越水气靠谁?就是麻黄,石膏重于麻黄,这样的配伍,就是越婢汤的重点,石膏半斤八两多于麻黄,起什么作用呢?发越水气,为什么要兼清郁热,若肺、胃的郁热不清,它就是要薰蒸迫汗,所以,“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但是口渴,至于甘草、大枣,这都是补中益气的作用,生姜是配合麻黄,加强辛散温通之力,发越水气,不然的话,你看看,半斤八两的辛、甘、寒之药,量是比较大的,取其兼清郁热的作用,重点要发越水气,靠麻黄和生姜相伍为用,宣散发越水湿,一定是辛、温,辛散温通,因为从肺来发越,因此,它是一种宣散水湿的作用,配合石膏,兼清郁热,除其口渴,止其汗,这是越婢汤的方义。
请看“方后注”,“恶风者加炮附子一枚”,这里面加炮附子什么道理?为什么要加炮附子?附子本来是辛、热之品,是温经复阳的作用,为什么要加它?特别强调的是“恶风者”,他汗出,不是属于郁热逼迫汗出嘛,怎么还恶风了呢?不是已经强调,“自汗出”不是表虚、不是气虚吗?为什么要加上炮附子了呢?这就是,认为汗多,它伤阳,能通过附子来温阳、复阳,达到止汗作用,却不是用白术、黄芪,象玉屏散的那种止汗法,所以我说,首先得把“续自汗出”理解了,它不是表虚自汗出,而是肺胃郁热,迫汗而出,但是,汗出过多以后伤阳气,因此,用炮附子辛、热之品,来温阳、复阳,达到止汗之力,这是加炮附子一枚的道理,再说“风水加术四两”,当时在张仲景时代,“术”都是白术,不是苍术,加白术,显而易见,是什么作用呢?我们刚才说,麻黄配生姜,宣散水湿,如果加上白术,就能更好地健脾祛湿了,等于表里同治,因此说,风水的主方是越婢汤,但从“方后注”,他又给你两个加法,一个是“恶风”,如果是阳气被伤的话,加一枚炮附子,达到温经、复阳的作用,以止汗,如果觉得宣散水湿,仅用汗法也容易伤表气,加上白术,健脾除湿,表里同治,尽管主张用汗法,但是,它时时要顾护阳气,散水祛湿的同时,要顾护阳气,我们在第二篇,已经讲过了三个方子,比方麻黄加术汤,麻黄汤里为什么要加术?虽发汗不得过汗,一定要遵照“微发其汗”的原则,麻杏苡甘汤,对有化热倾向的,要把它变成辛凉剂,从辛湿剂变成辛凉剂,如果表虚的话,是用防己黄芪汤,都属于汗法范畴,一定要遵照“微发其汗”的原则。现在,我们这也是,为了使水气病的水湿有出路,从汗而解,也是不要过汗,包括它自己的“续自汗出”,是肺胃郁热薰蒸的结果,也要防止它由于汗出连续不断,而伤了阳气,加上炮附子,因为它恶风了,如果说,使它这水气从汗解,不伤及阳气,应该用白术健脾除湿消肿,使它表里兼治,这都是有关系的。比方说,再回过头来想一想,“三附子汤”里面,我们讲了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还有甘草附子汤,也是时时顾护阳气之义,现在加炮附子,同样的道理,这是风水的挟热证,一定是兼有郁热,因此,也可以叫做风水挟热证,挟热的标志,就在于“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但是口渴,这是风水,“一身悉肿”,但是有渴证,有“续自汗出”,“肌肤无大热”,就表示这个证了,风水的第二个方子。
在22条上,就是防己黄芪汤,这个方子已经在第二篇讲过了,我们作为一个复习,为什么一方能够两治?“异病同治”的意思,防己黄芪汤,既可以治同湿在表表虚证,现在是风水在表表虚证,条文一样,就是一字之差: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一类)
多出一句“腹痛者加芍药。”防己黄芪汤治疗风水,请大家注意,不管是在第二篇治疗风湿在表,还是在《水气病》篇里面,治疗风水在表,一定强调的是表虚证,因为现在,我已经看到有些参考书,将表虚证改成气虚证,因为有黄芪,就说成风水在表气虚证了,一定是前后一样的,一个方能够既治风水,又治风湿,因为病机相同,证候相同,治法才相同,因此,一律都是在表而表虚,用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汤,它是配黄芪,来加强补卫固表的作用。防己是利水除湿的作用,这和我在第二篇讲的道理,是一样的,腹痛加芍药的作用,芍药是一味酸敛的药,在这里面,强调它缓急止痛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血痹,而止腹痛,腹痛加芍药,加白芍,通血痹而缓急止痛,这就是多出来的这句话,实际,防己黄芪汤在第二篇,在“方后注”里面,也是讲了这个,请大家看一下31页,简单地来说一下,黄芪益气固表,防己和白术配合除风湿,甘草和姜、枣调和营卫,在“方后注”里面,第一,是“喘者加麻黄半两”,第二,是“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所以,这里,直接在条文里面,写出“腹痛加芍药”,就是通血痹,而缓急止痛,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之功,治疗风水,就是这两张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