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快乐学习,
初中成绩却呈断崖式下降,
重视素质教育,
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却比较薄弱,
初中阶段,
既要完成国家课程参加中考,
又要为高中的国际化课程作准备,课时紧张又难以兼顾,
中文水平用进废退,
乃至上学后就开始恶化…
这是留学全知道了解到家长们对于双语学校的担忧与顾虑。他们担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中西教育融合之路仍然道阻且长,希望找到一所学术严谨,素质教育与标考成绩能够两手抓的双语学校。
在上海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就坐落着这样一所一贯制的双语学校:它的学生,不仅有八成以上收获了英国前10名校的Offer,还屡获全国及市级中文作文比赛大奖。
在培养学生学术卓越及国际化视野的同时,它也夯实了孩子们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让他们重新爱上中文与中国文化,中英双语两不误。
此次,留学全知道特意走访了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与它初中部的国际课程主任及中方课程主任分别聊了聊,看看这样一所小而精的学校,是如何培养真正的“双语”孩子。
直击中国学生学习痛点的英语课
英国人Luke老师在中国有近10年的执教经验,也是复旦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的硕士,对中英两国的教育文化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
据他的观察,在英语学习及培养英语学术能力方面,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存在以下的问题:
- 受第一语言干扰,如「he」、「she」不分,「let」、「make」不分
- 对词汇及语法规则死记硬背,运用能力差
- 小初阶段,即使用中文学习了学科知识,也很难用英语输出
- 初中阶段,国家教材覆盖的学科知识全面,但缺乏之后IGCSE及A-Level课程中所要求的英语学术能力,如写学术报告的能力
* A-Level:全称为英国高中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为英国全民课程体系,相当于中国的“高考”
IGCSE:全称为普通中等教育证书(Internationa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为英国普通初级中学毕业文凭,相当于中国的“中考”
Luke老师说,中国学生尤其缺乏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他们平时做很多语法与词汇的专项练习,往往在单项选择和简答题中能取得高分,但却很难把学到的新单词和语法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各类文体写作与演讲当中,而这正是英国课程体系及考试中所强调的。
比如让六年级学生用英语写一封约朋友见面的简信,他们一是容易错写成正式文体,误用「yours sincerely」等词,二是不会使用一些寒暄语或生活化的用语自然过渡,而是生硬地直入主题,听起来不是像机器人,就是像个小孩。最后,对于将来发生的事,他们虽然知道通常得用将来时,但却不知按原定计划安排将来的事,需要用现在进行时,错把「We are meeting here」写成「We will meet here」,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过关。
而康德双语整个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意在逐一击破这些痛点。
Luke老师告诉我们,除语文及音乐课外,在初中阶段,康德双语所有的科目都会用双语教授。中方老师按照统编教材及中考知识点教授课程,外方老师则精讲部分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同时,外方老师还会额外注重为中考所忽略、但在之后的IGCSE及A-Level课程中却特别强调的学术技能,适时增加这一方面的授课内容。
一堂科学课上,中方老师讲解化学式与化学原理,教学生了解认识化学成分,英方老师则针对理论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开展诸如研究牙膏成分的实验。
每位学生都会拿到一张长达数页的工作记录表,引导他们从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到撰写实验报告,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英语学术能力。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既可以在初中毕业后转回体制内,也可以继续学习国际化的课程。而即使他们出国后再回到国内学习,也会因为前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游刃有余”,Luke老师说。
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的同时,也能够运用英语来写实验报告、文章评论、散文等不同文体与结构的文章。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扎实而又有针对性的学术训练,使六年级写一封友人信尚不熟练的学生,到了九年级,就能完全正确地使用文体、结构、时态及地道的习惯用语,自信地表达与沟通。
在去年,康德双语的毕业生中,有八成以上拿到了英国前十大学的Offer,六成以上拿到英国前五大学的Offer,其中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
想要了解更多康德双语信息
或参加线上校园开放日
可以关注留学全知道获取更多信息
探索中西教育的最佳结合之路
英国康德学院(Concord College UK)久负盛名,曾被《金融时报》评选为英国最有价值的寄宿制中学第一名,学术排名始终位列各大排行榜前茅。
作为全球唯一的姐妹学校,上海康德双语共享英国康德的所有教学资源,同样追求学术卓越。
去年,Luke老师带领团队前往英国康德实地考察一周,深入研究它的教育体制,并把英式教育体系中的精华带入上海康德双语。
- 开设PSHE课程
PSHE源于英国,它的全称为 「个人、社会、健康和经济教育」(Personal,Social,Health and Economic),意在让孩子学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实现心理、社会、健康和经济教育四个方面在内的全面教育。
Luke老师的团队引入了英国康德学院PSHE课程的体系,挑选适合中国学生的内容进行落地化的处理。
在晨课时,老师们教导学生如何在校园里交朋友、合理分配收入与支出、应对工作面试等等,避免他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却缺乏基本礼貌、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处理人际关系或适应不了社会等情况。
- 中英双导师制,确保学生全面成长
两位比班主任更细心的中英导师,掌握学生完整的「学习地图」,在学习及生活方面予以每位学生全面的指导。
与英国康德循序渐进的跟踪系统如出一撤,上海康德双语的导师们也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他们的薄弱环节并给予帮助,“学生应该与自己纵向比较,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横向地与他人争高下”。
除学习以外,导师们也会留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方方面面的成长,这也是历来英国公学教育中所强调的Pastoral Care(人文关怀),帮助学生个性化地成长,养成良好的身心健康。
- 外教比例高,文化意识强
在全市,康德双语拥有几乎最高的外教比例,教学模式为中外籍老师紧密合作。除在英国本土或国籍学校拥有丰富的执教经验外,外教们也需要有很强的文化适应性。
Luke老师说:“我们需要外教们有很高的文化意识,能理解中国学生的文化背景,合而不同,尊重他们的想法与观点”。
此外,英国康德与上海康德双语两校交流频繁,正在建立全球线上教育课程平台,共享由英国团队设计的高质量专业教学材料及最新研究成果。
每位上海的学生,都有机会前往英国康德的夏校。英国康德资深的大学申请顾问也将造访上海,提供专业的申请帮助。
“打开一双世界眼之前,
先给孩子们一颗中国心”
双语学校孩子的生源不一,课时“骨感”,以出国为主要诉求的大部分学生又相对轻视中文。他们见多识广,聪慧机敏,通读一遍课本后基本就能把握中心思想,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八九不离十。如果再采用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方法,恐怕更难激起孩子们的中文兴趣。
师从「人民教育家」于漪的陈涛老师,带领整个团队对中文课程去芜存菁,课程内容重主干去枝叶,讲求一课一得。他们还探索互动性、体验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于年代久远的课本也能产生代入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冯骥才的短文《花脸》,讲述少年主人公喜爱花脸,在新年买了一张关羽的花脸面具,过年时一直戴着人见人夸,自己也十分高兴与自豪。
尽管孩子们对文章内容不感兴趣,对花脸脸谱也不甚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读完文章后就马上能回答:“老师,文章在表达‘我’对成为英雄的渴望。”
不过,陈涛老师却认为,这样机械训练与泛泛而谈之后得到的答案,并没有多大意义,学生也没能真正地听进去。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教室里挂上孙悟空、李逵、荆轲等多张花脸,让学生们挑选自己中意的一张花脸并阐述理由。
《花脸》的主人公“我”,与学生们的年纪相仿,在集市上一眼相中关羽的花脸时,也并不知道关羽是谁。此刻,学生们挑选花脸的心理,立马与文章主人公的生命体验有了应和,仿佛瞬间置身在主人公所处的情境里头。他们变得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一位选择了项羽花脸的女生说:“他额头上的标记看起来很威风,但眼睛却是下垂的,让人有一种悲伤的感觉。”
另一位同学说选择额头有白色月牙花纹的花脸:“它黑白分明,我猜是一个审案子很厉害的古代官员。“
陈涛老师说,康德双语的中文课,不会填鸭式地教育,让学生背诵与抄写中文,但也不会为了拓展而拓展,而是希望通过学生的个人体验,把中文与中国文化的甘露滴灌进每位孩子的心灵,“打开他们的世界眼之前,先给他们一颗中国心”。
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古文《陈太丘与友期行》,老师们设计了配音环节,让学生化身为古人,根据动画情节来配音,用第一视角体味古文的节奏、语气与表达。
周敦颐的《爱莲说》,老师们先给了英文版本让学生翻译,再把他们翻译的文章与原文进行比照,让学生不禁感叹:“原来中文表达,也可以那么凝练、那么美。”
莫怀威的散文《散步》,老师让每位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自己心目中的标题。学生们从故事内容、情感角度、细节表达等各个方向创作标题,丰富了文章的主题,也让彼此的观感与知识得到了互补。
成果也是惊人的。在完全没有补课的情况下,学生们的会考成绩在全区排名前列,先后还获得了多个作文竞赛奖项,包括区作文竞赛二等奖,古诗文大赛三等奖,“中文之星”全国双语学校,国际学校中文写作大赛一、二、三等奖等。
捕捉孩子最原始的阅读体验
从普通老师、中级老师、高级老师到学科骨干,拥有近20年教龄的陈涛老师从体制内转到康德双语,说他教学上最大的一个变化之一,就是会更注重学生最原始的阅读体验。
根据陈涛老师的观察。在体制内呆久了的学生,往往很会揣摩老师的命题思路:老师为什么这样出题,他期待的答案是什么样的。
“从应试的角度,这显然是对的。但是从成长的角度,意义就不大。”陈涛老师说:“因为你还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与范式中。你努力揣度别人的想法,琢磨出正确的答案以得到高分。”
康德双语的老师们会更注重学生的原始体验,这是每个孩子对所学知识建立的初识认知,认知水平可能有深浅却不必过分强调绝对的对错。而只有重视与肯定这样的原始体验,学生才更愿意学习与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才更有可能建立开放性的思维,培养思维的路径,最终活在自己的期许当中。
所以,陈涛老师从不刻意让学生大动干戈地进行预习。尽管预习可能会让老师变得轻松,但借助教辅和搜索平台来预习的常态做法,也会让学生有意无意地继承别人的知识与观点。他们自己最鲜活、最真实的感受可能就被压制。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陷入不可逆的衰减。
陈涛老师说,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与思维路径上,老师们会给孩子搭建脚手架,让他们慢慢地按照自己的路线往上爬。
比如在进行整书阅读时,老师们都给予学生详尽的任务单,里面的问题由浅至深,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也让学生的阅读水平从信息获取与情节猎奇,提升到了参与式的文本解读和二度创作之中:
任务单的部分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整书阅读
“剑桥体系的语文课程,更着重议论时事与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我们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阅读的能力,也希望与他们之后要学的IGCSE及A-Level体系下的语文课能有一个贯通。”
可以看到,无论是外方团队还是中方团队,康德双语的老师们都在致力打开学生双语的思维开关,并且不断训练并强化这种能力。
英国与中国的教育系统各有所长,康德双语也正在探索中英教育的最佳融合之路,使学生既能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不落下必要的知识点参加中考取得好成绩,但也能前置英国课程体系中一直强调的英语学术能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激发他们自我探索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