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给人起绰号屡见不鲜,而且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绰号,有褒有贬,爱憎分明。有意思的是,在涉及官员的绰号中,有一类“菜名绰号”专门点赞古代的清官,千百年来为人津津乐道。诸如——

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任南阳太守。一次,有个府丞听说羊续爱吃鱼,便托人买了两条鲤鱼,一清早给羊续送去。羊续婉言辞谢,不肯收受。府丞混迹官场多年,老于世故,笑着说:“区区两尾小鱼,又不是金银财宝,大人何必认真?!”说着,把鱼往案上一搁转身走了。羊续无法退回,便把两条鱼高悬于官衙中,以示拒贿。因此得名“悬鱼太守”,留传千古。

有啥好听的菜名(古代清官的菜名绰号)(1)

被钓之鱼

葫芦尚书。唐朝大历年间,郑馀庆当过兵部尚书,太子少傅、少师,被封为荥阳郡公,食邑两千户,有条件过奢靡生活了,可他历来清贫节俭。有一次请客,他吩咐厨师说:“一定要去毛,蒸烂了,脖子别折断啊。”大家觉得,无非是鸡、鸭、鹅什么的,结果把菜端上来,竟然是一盘蒸葫芦,所以被称“葫芦尚书”。据说,他死之时没钱办丧,皇帝特意多批他一个月的俸禄。

埋羹太守。明洪武末年,·王琎任宁波知府,为官清廉,自奉俭约。一天,在吃饭时见有一道鱼羹,他就对妻子说:“你不记得我们吃草根的时候了吗?”然后让妻子把鱼羹撤下去,埋掉。于是被人称为“埋羹太守”。

豆腐御史。明朝永乐年间监察御史丁俊,不畏权贵,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爱戴。他虽然贵为朝廷大员,但生活却非常简朴,每顿饭只有一个用豆腐做的菜,因此,被世人称为“豆腐御史”。

蔬菜知县。明代胡寿安,为官清廉,生活朴素。永乐年间,他任信阳知县,任满离职时,其家当还是到职时的那几件简朴的行李。调任新繁知县后,为节约开支,他在官府后园中种了很多蔬菜,其中,种得最多的是葫芦,既可食用,壳还可当礼品送人。于是,他的下属和当地百姓,便称他“蔬菜知县”。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终生从政,清廉无私,崇尚节约,甘于淡泊。据《于清端公政书》载,他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只有一只平时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儿子回家路上的菜肴,因此得名“半鸭知县”。后人有诗赞之:“半鸭知县古来殊,为政清廉举世无。徜使官员皆若是,黎民安泰乐斯乎!”

豆腐汤。清代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自费买了三头骡子,一头驮着被褥和书箱,主仆各骑一头,被守关把总误以为赶考的书生。上任不足三个月,潼关各州县奸滑之徒纷纷收敛,百姓安居乐业。他为官清正,平时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百姓们亲切称他为“豆腐汤”。

重温上述清官的清贫品质,在倡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今天,对我们很有教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