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牛群冯巩这对天作之合裂穴之后,冯巩就开始在春晚舞台上开始了争议之旅。

何故?除了冯巩的春晚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之外,其中一个很大的争议点在于,冯巩有很多作品标明的是属性是相声剧,但好多观众都认为他表演的那个其实应该算小品。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

阴谋论认为,冯巩之所以把他的小品叫相声剧,是为了避开小品的锋芒,在“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评选中拿到曲艺类一等奖。

不信你看,随着我最喜欢春晚节目评选的结束,近些年冯巩的作品就不叫相声剧了,而是叫小品。

不光是冯巩,近些年也有一些相声演员在同一问题上陷入争议,比如郭麒麟在参加《欢乐喜剧人》时也曾有相声剧作品,但同样被很多人吐槽应该算小品。

那么问题来了,相声剧到底算小品吗?两者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不光是相声剧,近些年关于脱口秀和单口相声的区别,化妆相声和小品的区别,群口相声和小品的区别,相声和二人转的区别,再加上始终存在的单口相声和评书的区别等等,这问题多了去了。

笔者就从相声的八种表现形式说起: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2)

一、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定义很简单,一个人说的相声,故事性较强,属于传统叙事结构的相声。

和评书比,一般来说单口相声脱胎于评书,其作品篇幅相对较小,不像评书那样可以说一两个月。当然,单口相声有一些原创的作品篇幅也不短。两者之间还有个区别就是,单口相声的娱乐性较强,评书叙事和悬念强。换句话说,单口相声相当于电影里的喜剧,评书这相当于长篇电视连续剧。

和小笑话比,虽然两者之间也有模糊地带,但显然单口相声篇幅更长。

和脱口秀比,单口相声逻辑性强,叙事性强。脱口秀虽然也用相声的表演技巧,但其内容逻辑性和叙事性和单口相声区别很大,像周培岩说的《路怒症》就不能称之为单口相声,而属于脱口秀范畴。像周立波所谓的海派清口,当然也应该属于脱口秀。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3)

二、对口相声

相声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但也有能和其产生交叉的表演形式,评弹和二人转。

苏州评弹别看观感上和对口相声差别很大,但二者在结构上是雷同的,区别在于唱词和伴奏。

近些年经常有网友吐槽现在的有些相声越来越像二人转,其实这个说法不是很准确,应该是像以小沈阳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二人转。

产生这种吐槽的原因在于,现在的很多相声在表演上火候太过,狗血太多,显然是超越了相声的表演规范,开始向语言和动作比较夸张的现代二人转看齐。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4)

三、群口相声

群口相声不一定只是三个人说的,原则上讲是可以很多人说,比如常氏相声的《酒令》和德云社版的全本《八扇屏》。

马季和赵炎等人的《五官争功》以及姜昆周炜等人的《专家指导》等作品,则属于现代群口相声。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5)

而石富宽阎月明等人的《跑题》,侯耀文王佩元崔金泉的《新潮商人》则属于改良的群口相声,在形式上看似乎有些像小品,但其内在结构和包袱都是相声的典型特点,因此不能算小品,只能是群口相声。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6)

四、化妆相声

有些相声里捧哏演员包个头或者逗哏演员披个假发,这并不属于化妆相声。化妆相声是演员大范围化妆,同时布置道具的表演形式。

比如1987年的春节晚会上,王刚和赵连甲曾表演过一个《拔牙》,那个就属于典型的化妆相声。除此之外,像相声常家曾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表演过《打面缸》等很多化妆相声,常宝霆甚至在舞台上演过女孩。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7)

2001年春晚上,冯巩和郭冬临表演的《得寸进尺》也属于化妆相声,所谓化妆相声最大的特点是,你把演员的化妆道具去掉,他们照样能用相声的传统形式表演出来。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8)

五、相声剧

相声剧大概是相声表现形式中争议最大的一个了。

一般来说,相声剧应该属于化妆相声的加强版,是用戏剧的形式去表演相声,但是,二者区别是如果去掉化妆和道具,相声剧的内容则很难用相声传统表现形式表演出来。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9)

现在比较公认的相声剧包括台湾省赖声川的《我们说相声》系列,姜昆的《明春曲》,德云社的《中国相声史》等,但从一般观众的观感看,这些相声剧似乎和话剧有些雷同,二者界线有些模糊。

无独有偶,本文开头说的冯巩和郭麒麟的相声剧,则又和小品界线模糊,也让一般观众看不懂。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0)

笔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小品应该属于小型化、片段化的话剧,这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小品概念并不是从1984年春晚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开始的,在他们这个节目之前很多年,小品就存在于戏剧学院的课堂中,只是一种训练和表演形式。

一般观众理解的小品其实是一种狭义的小品,也就是以逗乐搞笑为目的的小品。严格说起来,这种狭义的小品和话剧的关系还没有和相声的关系大。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1)

以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为例,这个小品不仅有戏剧中的肢体动作表演,也有相声中的包袱语言,因此它也可以算是改良版的相声剧。而陈佩斯朱时茂的另一个小品《胡椒面》才是正宗的广义小品。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2)

像侯耀文和赵丽蓉的《英雄母亲的一天》,黄宏和侯耀文的《打扑克》等作品,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算相声剧或者化妆相声,因为其包袱的表现方式都是相声的方式。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3)

此外,相声剧也并非是从冯巩或者赖声川开始的,远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北京曲艺团就排演了很多相声剧,这些相声剧从各方面上看和狭义的小品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归根到底,相声剧是遵从相声的艺术特点,通过类似三翻四抖这样的技巧从语言上找包袱的戏剧化作品,而小品应该是遵从戏剧表演艺术特点,通过剧情推进、反转和肢体语言找乐子的戏剧化作品。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4)

也就是说,冯巩那些相声剧还确实是相声的表现形式,而像近些年冯巩参演的《小棉袄》,虽然四个演员里有三个相声演员,但这个作品是以剧情反转为卖点的,所以算小品是没错的。因此,之前我们吐槽冯巩的相声剧应该算小品,其实还是有些冤枉他了。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5)

而有些小品演员表演的小品,比如陈佩斯朱时茂早期的《吃面条》《拍电影》《姐夫与小舅子》等作品,赵本山宋丹丹的《昨天今天明天》《说事儿》等,包括上文提到的《打扑克》,这些小品很多内容都是从语言上通过翻和抖、吃了吐找包袱,因此说这些作品是相声剧也不是不可以的。

所以,相声的表现形式里包含相声剧,也包含一些有相声剧特点的小品。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6)

六、相声TV

这种活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相声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口型表演。

演员的语言和台词采用相声原版,演员在影视剧一样的环境中对口型表演剧情和动作,这种表演形式就是相声TV,和歌曲MTV特点是一样的,因为歌曲MTV里出现的歌手也是对口型。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7)

七、相声电影

用电影的形式去表演相声作品,我们可以称之为相声电影,最典型的相声电影就是侯宝林主演,郭启儒郭全宝和刘宝瑞担任配角的《游园惊梦》,这种相声电影和相声TV的区别在于,演员在电影中是可以有台词的。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8)

八、相声电视剧

将相声拍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是不是有点儿太难了?

你别说,还真有,李保田张国立王刚主演的《宰相刘罗锅》,取材于单口相声《君臣斗》,很多核心剧情几乎没有变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宰相刘罗锅》也可以算相声电视剧。

相声的四种表现形式(相声八种表现形式)(19)

相声的其他表现形式还有,比如相声MV,也就是相声演员用相声内容表演的相声长视频。还有相声纪录片,比如1979年录制的相声纪录片《笑》等。

相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只要和语言技巧挂钩的节目,都可以从相声中找到本源。

用相声的行话讲,这叫“万象归春”。春,就是相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