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面对的不光是美军超强的炮火,同时还要面对美军各种大规模杀伤武器,在公认的三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除了原子弹美国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使用,其他两种都用上了,其中美军使用细菌武器的事情广为人知,而使用化学武器的情况就鲜为人知了。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1)

美军使用化学武器按照志愿军的记载是从到1953年7月开始,一共使用200多次,造成志愿军2000余人中毒,其中300余人死亡。应该说美军使用化学武器对于志愿军的杀伤还是有一定效果的。美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主要集中在后期的阵地战阶段,在运动战阶段的五次战役中,由于是双方攻防转换比较快,战线变化快,客观上不利于使用化学武器。到了阵地战阶段,双方都是深沟高垒、掘壕据守,战线相对固定,这种情况下美军使用化学武器的次数也开始增加。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2)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使用毒气攻击对方只是一种单向的的行动,中朝方面由于国家化学工业的落后,属于只能被动防御的一方,美军一方虽然毒气的产量有保证,但是使用的毒剂还是以窒息性、全身中毒性、糜烂性、刺激性这些一次世界大战中已经使用过的毒剂为主。虽然美军缴获了德国生产的大量神经性毒剂,但是这些毒剂已经被销毁,而美国当时又没有能力生产,所以就没有使用。在这些毒剂中,美军使用最多的是刺激性毒剂和全身中毒性毒剂,糜烂性毒剂使用的较少,主要是糜烂性毒剂芥子气和路易士气的潜伏期比较长,这两种毒剂的潜伏期长达3-12小时,时间太长,而且这两种毒剂的染毒地带持续时间太长,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占领了阵地以后也不能据守,这样就失去了占领的意义。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3)

而作为防御的一方,志愿军方面最大的问题还是各种防护器材的不足,中国当时没有生产防毒面具的能力。在所谓的“黄金十年”期间,国民政府的巩县兵工厂按照文献的记载是可以每天生产50具左右的防毒面具,在抗战前生产了20万具,不过经过淞沪战役,这些生产出来的防毒面具基本上都被损失掉了。而生产防毒面具的两种重要原料,活性炭和氯丁橡胶都是到了五六十年代才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所以所谓的生产应该就是利用进口材料进行来料加工,这种情况下产品的产能是无法保证前线的需要。事实也是如此,志愿军在国内大量搜集国民党留下来的日式、美式防毒面具,但也只能保证需要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只能用防毒口罩代替,这样终于是保证了前线的志愿军防化器材人手一件。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4)

除了器材的不足,人员的情况也不乐观,对于化学武器的防护首先是要对于化学武器有一定的了解,而这需要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而当时大部分志愿军官兵并不具备这种知识。虽然志愿军开办了防毒训练班,培训了一些基层指挥员,不过由于数量还是很少,相关的情况并不乐观,经过突击培训只能是勉强满足了要求。在后来美军释放毒气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但是总体来说,志愿军的防护工作远远比国军强得多,在后来美军使用化学武器时,志愿军基本上还是能够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损失相对较小。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5)

美军使用化学武器主要是使用化学炮弹,配合大口径榴弹炮首先破坏志愿军坑道口的防毒措施,之后在发射毒气弹杀伤坑道内的志愿军人员;或者是占领志愿军表面阵地以后,用刺激性毒剂对付坑道内的志愿军。这种情况下,志愿军提出了 “把仗打到坑道外”,就是不放弃表面阵地,坑道只是用来藏身、储物,但是战斗一定是要在坑道外进行,同时坑道内和后方通过无线电进行联络,坑道内的部队可以得到后方一定的炮火支持,这样也可以使美军无法迅速攻克志愿军阵地,美军的化学兵也无法放肆地使用各种毒气。不过在占领表面阵地后,如果条件允许,美军还是会使用诸如刺激性毒剂来对付志愿军,在电影《上甘岭》里边就有这样的片段。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6)

电影《上甘岭》中美军向坑道内释放毒剂时的剧照,美军使用的估计是刺激性毒剂。

不过,美军使用毒气,主要的释放手段还是使用毒气弹,而且是和普通炮弹混合在一起使用。在1953年6月4日,美军对于朝鲜九化里西南菊洞的志愿军炮兵44团1连使用毒气的方式最为典型。美军从9时开始炮击,志愿军人员进入坑道并放下防毒帘。到11时30分,美军发射炮弹400余发,其中夹杂有毒剂炮弹,志愿军的第2、4号阵地坑道被击毁8米,防毒门帘被打坏,毒气进入坑道,大部分人员中毒,部分佩戴了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的人员跑出坑道离开染毒区。随后附近的部队派出医护人员和本部的医护人员前来进行抢救,但是由于救护不及时而且进行救护时是在坑道内就地救治而没有将中毒者移出染毒区,这次美军毒剂袭击造成52人中毒,其中12人死亡。过了十几天,6月18日,美军再次使用毒剂炮弹袭击该处阵地,由于防毒门帘尚未修复,再次造成14人中毒,在抢救过程中又有18人中毒,前后共有32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7)

志愿军在练习使用防毒面具,有关于志愿军使用防毒面具的图片极少

面对美军频繁使用毒气,志愿军方面自然也是积极进行对抗,首先是进行人员的培训,在1952年6月、9月,志愿军首先选派280余人回国接受防化集训,10月又从全军抽调营连排干部中抽调8200余人进行培训,使得每个连级单位都有1—2人接受过培训。同时,在军师团各级增加防化参谋,同时在一线各连建立防毒小组和防毒监视哨,这样从人员上保证了防化工作的实施。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8)

美军使用毒剂主要是使用炮兵发射毒剂炮弹

从1952年1月开始,志愿军为各部队配发31万具防毒面具(主要是缴获的日、美产品),防毒口罩和防毒眼镜80万付,基本上做到每人都有防毒器材,同时利用布袋、军服、棉被等材料制作3-4厘米厚的防毒门帘,并且作为坑道“七防”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在每个坑道口安装2道防毒帘。

朝鲜战争中七天攻势(朝鲜战争阵地战阶段)(9)

通过在人员和器材两个方面的努力,志愿军在对抗美军使用化学武器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美军在2年的时间里施放毒剂200余次使用频率略低于日军在中国8年使用化学武器2000次以上,而抗战中中国军队中毒伤亡超过8万人。而且,日军的化学武器对战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至于日军把毒气称作“决胜瓦斯”,所谓的日军攻无不克,其实就是只要遇到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就马上使用毒气,而没有防化装备的中国军队只能是被动挨打。以至于到了七十年代末日本人在写架空历史小说《第三次世界大战-苏军在日本登陆》时,依旧认定中国军队的防化能力极弱。而美军虽然也大量使用了化学武器,但是对于战役的结果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志愿军的防化工作做得还算非常到位的,最终美国还是老老实实地签订了停战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