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1)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为什么要读中国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虽然不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但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1935年5月24日,红军长征到达了一个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四川安顺场的大渡河渡口。

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是在此兵败被俘。

此时红军的处境和石达开一样,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身后是穷凶极恶的追兵。

熟读历史的毛教员深知石达开兵败的两个致命原因,一是没有搞好民族团结,二是渡河速度拖拖踏踏。

所以,红军正是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才避免重蹈覆辙。

本期书单关键词:【中国史书单】,帮助我们读史明智,观古鉴今。

1《半小时漫画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想找一部轻松有趣的中国历史入门书,作为打发时间的消遣读物,这部《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最合适不过。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不仅改变了以为历史叙事的枯燥单调,而且以诙谐漫画的形式,非常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

比如,把周朝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描述成“周老师成功挑战了高冷妹海拔三万英尺的笑点,代价就是莫名其妙地被隔壁班的野孩子戎狄跑来打了一顿结实。”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其实相对于漫画版的历史教科书,沿着时间顺序把东周列国以来的历史卡通化。

所以,如果你想把读中国史作为一项研究,还需要读专门的史学著作。

2《剑桥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3)

《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一样,都是西方学者学习了解中国历史的教材,比较具有权威性。

而且,作为纯历史的专业书,对历史叙述的方法完全不同于我们接触较多的唯物史观。

相当于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

但是,这部《剑桥中国史》也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短板。

一方面是,作者费正清别看名字像中国人,其实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史,屁股决定脑袋的政治倾向也很明显,特别是对近代中国史的论述。

另一方面,《剑桥中国史》对中国史的研究是不完整的。

不仅从秦汉的历史开始叙述,缺失了更远古时期的中国历史,而且对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复杂历史局面的描述更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

3《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4)

中国史,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也是全世界人的记忆。

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坐标体系内进行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新视角。

在漫长的中国史上,历史学家们习惯于按照“善恶忠奸”这个简单的思路,对复杂的历史记忆进行整合。

导致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也是习惯于给每个历史人物贴上“善恶忠奸”的历史标签。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刻板印象。

所以《简读中国史》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总结出了历史背后大的规律。

比如,为什么一套制度下,西汉清廉而东汉腐败。

比如,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邦的区别。

比如,封建社会的朝贡体系到底是现实需要,还是面子外交等等。

4《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5)

在这些泛黄的历史里,有曾经的荣耀、光辉和没落,也有照进未来的经验和智慧。

只有我们轻轻翻过的时候,才会发现她们耀眼的光芒。

中华文明,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却是人类最精彩、最连续的文明。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并不是时间上的叙事流水账,而是从权力、改革、奋斗、气质、情感等方面为切入点,寻找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公约数。

比如,情感篇中,刘邦的老婆吕雉“年少不懂吕太后,读懂已是伤心人”,诸葛亮的老婆黄月英“颜值是婚姻的最低标准”。

中国历史的洪流,大多起于细小的尘埃。

中国历史的精彩,也正是这一个个微如草芥的小人物串联而成。

5《看不够的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6)

写中国史,可以切入点角度有非常非常多。

《看不够的中国史》,这部由人民日报主板的《国家人文历史》期刊编辑部,从真相、趣味入手,给我们一个观察学习历史的全新角度。

比如,在户籍制度上,从汉朝的公民与私民,讲到唐朝的良民与贱民,再到宋朝的城民与乡民,社会阶层一步步固化。

在比如,征兵制度上,从先秦时期的国人兵役制,到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到三国两晋的府兵制,再到明清的卫所兵制,在军权和财力的相互作用下,兵制的演变从未停止。

其实,历史就是一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戏剧,这些熟悉的名字背后,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浓缩了每个时代的变革和发展。

6《中国远古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7)

书如其名,《中华远古史》是从中国的原始社会到西周末这一段的“远古断代史”。

由于缺少足够的史料,远古史远不如先秦和秦汉以后的历史足够精彩和清晰。

但是,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却更有价值和意义。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华夏民族的诞生,并不是天然的“唯我独尊”,而是一部奋斗的血泪历史。

在春秋时期以前,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除了华夏族人建立的几十个城邑据点之外,周围环绕着的全是不同种姓、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

这个就是“华戎杂处”时期,而且这种现象,越往上推就越普遍。

商王朝的殷墟周围就散布着鬼方、土方、羌方、虎方、夷方和周方等很多少数氏族。

甚至周克商时所联合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八大氏族,也都是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远古史》,比其他中国史书更能增长见识、了解华夏。

7《疑案里的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8)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现在了解的很多历史,其实都是被粉末修饰后的。

有的不仅不是历史事实,反而与真相背道而驰。

《疑案里的中国史》,就是从繁多的史料之中,抽丝剥茧,还原真相。

比如,很多野史杜撰秦始皇的生父吕不韦,《疑案里的中国史》结合众多史料,对这种杜撰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吕不韦把自己怀孕的歌姬嫁给了嬴政的父亲。

但是又说“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大期”在古代至怀孕十个月的意思。

古代没有验孕措施,一般是2-3个月才能知道是否怀孕。

所以,如果吕不韦送歌姬的时候已经怀孕,就不太可能十个月后剩下嬴政。

所以,《史记·吕不韦列传》前后记载也是有矛盾的。

8《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9)

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除了文字史料,就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了。

我们不仅能从浩瀚如烟的史料中认识历史,还能从博物馆里重新发现中国。

因为,很多文物中都蕴含着很多我们尚未完全解读的历史密码。

我们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还可以发现隐藏在青铜器里的周朝兴衰。

比如,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楚王子午鼎,见证了春秋时期楚国替西周天子代行职责的历史。

另外,《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还让我们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窥探了鲜卑族崛起的秘密,从唐代的茶叶与瓷器故事中洞悉了“茶马古道”的踪迹。

9《知行合一五千年:度阴山讲中国史》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10)

中华民族不仅喜欢历史、铭记历史,更敬畏历史。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用立书作传的方式记录历史、净化心灵、进化人格。

这与今天的我们读史明智、观古鉴今的道理是一样的。

就像度阴山在《知行合一五千年》中强调的“知行合一”,我们在历史中学会了勤奋、智慧、和平,学会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正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知行合一”智慧的认知,度阴山在这部中国通俗史中,虽然言语浅显易懂,却处处藏着引人哲思的地方。

比如,在讲述尧禅位给舜时,暗授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意思就是人心险恶,要心怀善心、谨慎行事、知行合一。

只可惜这部《知行合一五千年》才刚刚出版到西汉时期,还远未终结。

10《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历史上的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读史明智观古鉴今)(11)

费正清,作为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历史教授,也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却特别热衷研究中国历史。

这部《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记录了公元前632年至公元1556年之间的几次重要且典型的战争。

战争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书中有野战与围城,有外征与内讨,还有御侮与平乱。

尽管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成熟的军事理论,但是中华民族从血脉之中是重文轻武的。

就连《孙子兵法》中都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兵戎相见的战争手段,是最低等的。

特别是在孔孟之道的加持下,中国人认为君子应该能不借助暴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所以,纵览古代中国的战争史,仁义的君子之道就是中国的战争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