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最初叫做《诗》,一共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是“有目无词”也就是目录上有它的名字,但是没有内容,所以真正的诗歌作品三百零五篇。

据说《诗经》原来有三千多首,被孔子删了十分之九,这是司马迁说的。后面经过学者的考证,“孔子删诗”这个说法应该是假的。孔子只是参与了《诗经》的音乐整编。

这些诗篇,创作的时间很长,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涵盖了大约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些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按照内容体质和音乐性质,可以分为风、雅、颂。其中,依照宋朝郑樵《通志》所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内容和分类(学诗笔记-诗经的来历与分类)(1)

《诗经》内容来源途径一是献诗,二是采诗。有些诗是在朝廷上,公卿大夫献给天子的,有些诗是派人到各地采集民歌。无论是献诗还是采诗,最后都要集中到太师那里。太师是周王室的乐官,由他整理,配上音乐,反映给天子。

对于《诗经》的创作,传统说法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指作品的分类,赋比兴是指创作方法。

赋就是直接描写,主要做法是铺成。例如《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这首诗依照日历,从七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一直写到第二年的正月、二月,在配合其他各章的描述,整呈现出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景象,非常写实。这就是“赋”的写作方法。

比就是比喻,让抽象的事物更具体,让具体的事物更生动。例如《诗经·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用大老鼠来比喻横征暴敛的官吏,可以说是非常生动而精确的。

兴,是兴起,兴发的意思。先写外在客观的自然景物,接着写主观的内在情意,看起来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关联,其实通常彼此有一种类似的性质,那外在的景物才能引起注意,而召唤出类似的情感。例如《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一看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景色,心里充满青春、美丽、喜悦的那份情怀就被触动了,所以信手拈来,接着推展“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主题。这样的脉络,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可以说是“起兴”的一个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