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弘扬传统美德,彰显文化魅力,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以美德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以美德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

以美德为话题的中考满分作文 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

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弘扬传统美德,彰显文化魅力

【话题分析】

对一个民族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精神源泉。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以中考作文为载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汲取精神与力量。在游戏里,有传统文化,象棋、猜谜、折纸、空竹……走进文学殿堂,可见纵横捭阖的诸子散文,可品唐诗宋词的不尽意境……这些,无不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纵观2021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传统文化类考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呈逐年增长态势。主要类型分两种——

1.弘扬传统美德类。如山东东营卷要求考生以“家风”为题写一篇文章;四川德阳以“教养”为题;广西南宁让考生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写这类文章时,注意要“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可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文物、绘画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不论怎样写,都要回到作文所给的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上。如果是议论文,围绕一个论点加以阐释即可,同时需突出“融”字,如将传统文化元素按照主题相互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日常生活相融合,在描摹其外在之美、外在之趣的基础上,带动读者进行深度思考,走进其诞生的精神层面。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有“中国”这个连接点,但时代距离又容易遮盖其相同点。

所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首要就是拉近时空,从传统文化“入时”“入心”两点上用力,比如引入现代手段中的某一特征(如“潮”)与对传统文化“认同”这一结果进行逻辑连接。在理解古人用心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感召,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彰显文化魅力类。如黑龙江齐齐哈尔卷以半命题作文“______的魅力”为题,甘肃定西卷以“每逢佳节”为题等,写这类文章时,需要着重突出文章的文化韵味,例如,可根据需要,将学过的古诗词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发掘出文化事物中的寓意。

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物象都具有象征性,比如柳象征了依依惜别之情,燕子寄托了人们的乡愁等,可以在细腻的描写后附上自己的观点,提炼出主题。还可以采用截取诗词加重组的方式变成自己的语言,如在写在关于家乡的文章时,可将“枯藤老树昏鸦”“烽火连三月,家書抵万金”这几句诗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传达得更富有神韵。

【预测金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华文明中,爱国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苏武;“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秋瑾,还有彭士禄、徐悲鸿、黄大年……请以“仰望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出你对“爱国”精神的认识与理解。

【思路点拨】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爱国人物的素材,能够关注当下,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能够很好地将“小我”与“大我”联系起来,汲取成长必须的精神力量,能够为国担当,这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写作中,首先要理解题意,正确补题。可以“实”补——补出具体的人名;可以“虚”补,补出具体的精神。从文体上来说,应当区分得清楚:一是记叙文,可以有两种结构安排的方法:可以以时间为纵线,写出一个人的主要事迹,可以以品质为关键点,以并列的方式安排主要事迹。二是议论文,可以仰望一个人的几种精神,也可以仰望不同人的几种精神,或是不同人的同一种精神。中心论点应非常明确。三是散文,可以以“阅读”“主题班会”等为载体,表达“仰望”之意。

【素材速用】

施一公曾到美国一流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由于勤奋刻苦,还未完成博士后研究课题,就被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聘为助理教授。但是在施一公的心里,祖国一直都令他魂牵梦绕。40岁时,身为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的施一公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他拒绝了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毅然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

2015年,施一公率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

【预测金题】

2.泰岱的雄伟绝奇,华山的峭拔险峻,庐山的紫烟飞瀑,雁荡的嶙峋怪石,都因有了文化的记载,更显风韵。

一个朴素的院落,一处安静的居所,因为有了文化名人的生活和居住,就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你的旅行,会不会因为有了文化的渗透而更有收获?走进你所仰慕的大家的世界,走进诗词歌赋所描绘的真实世界,你有了怎样不一样的发现?请以“朝思暮想,就是你”为题,写出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思路点拨】

本文的写作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是感受大家风范,第二是在置身山川时感悟诗词歌赋之美。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道作文题不仅满足于欣赏自然景观,更期待借助蕴含其中的文化让考生理解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感受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

探访故居,务必要选取自己熟悉并且印象深刻的人物或处所,可以在景物描写之中穿插诗词歌赋。比如,可以借助想象对故事进行生动的还原,跟随张岱一起欣赏“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的妙趣;可以站在岳阳楼上,一览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美景,表达文正公的胸怀与抱负……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写作过程中,文化内涵的呈现必不可少。其次,要充分理解题目中的“朝思暮想”的意思,充分表达自己的倾慕之意;要注意“就是你”中的人称问题,让语言更有亲和力。

【素材速用】

前段时间,壁画师张丽佳把自己画壁画的场景分享到视频平台。视频中,她辛苦地从几米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拿着铲刀、劈刀挥舞,凸凹不平的泥子在她手中变成了一幅幅浮雕画,有时是敦煌的九色鹿,有时是传统的中国山水图。高空作业虽然辛苦,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在她看来,传统壁画寄托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文化就像夜空中的耀眼星光,长明于天际,而年轻人追光不止。

佳作示例

蜀 绣

一针一线绣出巴蜀韶华。

一丝一缕记录厚重底蕴。

虫鱼花鸟惟妙惟肖,山川江河气势磅礴,这是蜀绣;竹叶青翠而欲滴,竹竿直挺而倔强,这是蜀绣。当绣娘以“细腻的针法、淡雅的色彩、水墨画的格调”绣出一幅幅颇有神韵、颇为丰盈的图画,我怦然心动……

那次去成都小姨家,见到小姨家墙上挂着的“熊猫戏竹”,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我以为是一幅画,细看却是绣品,一针一线居然带出毛茸茸的质感!

我一下就黏在了这幅蜀绣上,缠着小姨讨教这是怎么绣出来的。小姨笑着,很神秘地告诉我要带我去“蜀绣工坊”。

一走进去,满目绚烂的花鸟、走兽、山水就点亮了我的眼眸,林林总总,全都惟妙惟肖,不细看,真以为是工笔画。环顾四周,两个身着旗袍、面容姣好的绣娘端坐那里,正专注于手中的绣工。我面前的这个绣娘绣的是两朵凌霄花,纤巧银针在她的指尖翻转,银色的丝线穿梭于锦缎之上,优雅轻巧,婉若指尖芭蕾。

我不知何时竟在她旁边坐下了,目不转睛地盯着看。针一点点地穿过缎面,线上的色彩留在锦缎之上,一点一点地加厚,一层一层地加深,疏朗而明快。那花是橙色的花瓣,花瓣里边,明晃晃的黄色。花下的叶子,颜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靠近左边的叶,是那种碧中透黄的绿,最右边,就是那种嫩嫩的绿了,这些竟然都是用针线一下一下绣出来的!

小姨又带我到另一位绣娘身边,告诉我,这位绣娘绣的是双面绣,两面图案都不一样。我俯身看看,这位绣娘绣的是猫,正面的猫肚皮上是柔软的绒毛,脊背上棕色和黄色交杂,背面的猫头上是白色,双眼间有一个咖啡色的小点,整个身体却像奶牛,棕色在白色间点缀着。小姨说,这位绣娘不仅绣的是双面绣,而且她用的是传统的晕针和飞针手法,我赞叹不已!

后来,我们买下了一幅《竹》。那竹枝,翠色欲滴,直挺不弯,那竹叶是最变化多端的,近处的竹叶,绿得发黑,稍远一点的竹叶,便是以那稍浅的绿著的色,而那最远处的竹叶,则是绿得发亮。有的枝干,和主枝颜色并不相同,但那从主枝上抽出的部分,却并不显突兀。最让我惊讶的,是竹旁的题字“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细细观摩,每一笔也都毫不含糊。

后来,就一直喜欢看这蜀绣。这精美源于严谨,这神韵出自细心,这形神具备,靠的岂不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于是我这才明白,这蜀绣,这竹,这不可名状的美的后面,是一份值得传承的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