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于春风,山东德州人,山东农业大学园林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国兰花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兰花协会副秘书长,现任济南幽兰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80后,于春风大学毕业时,父母希望她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做一个农村人羡慕的城市白领。但她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毅然放弃了众多条件优厚的工作岗位,投身于花卉产业,做一名新时代的职业农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济南幽兰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已经成长为拥有会员单位130多家,年产值1200万元,带动270多家农户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花卉标杆企业。
多年来,幽兰花卉合作社秉承“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以国兰生产销售为主,兼顾植物租摆和绿地精品养护,不仅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更将国兰文化、环境生态的理念融入到产品中,为传统文化的发扬,永续发展理念的践行做出了贡献。自2013年至今,公司先后创立了 “王者香”“大地幽兰”和“幸福花”等知名品牌,2014年幽兰花卉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于春风本人获得山东合作社长打擂台“金星奖”,2015年“大地幽兰”被评为山东节庆推广品牌,2016年于春风荣获山东省优秀林业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
幽兰花卉合作社多次代表济南市参加国家级、省级兰展,为济南乃至山东花卉苗木事业发展赢得极大的荣誉。在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参与山东室内场馆的兰花设计布展并荣获金奖,在山东省日活动上幽兰花卉项目得到推荐。
创业历程
幽兰花卉合作社所在的山东省,是我国传统的养兰大省和兰花消费大省,素有“南兰北养”的美誉。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不仅有着“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美景,更有着2000年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爱兰养兰的文化氛围、群众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山东兰花协会的大力宣传引导下,在幽兰花卉合作社推广下,济南市民品兰、爱兰成风,隐然已经形成浓厚的新时代兰花文化。
(一)儿时的梦想成真
于春风自幼就喜欢花。小时候在奶奶家的院子里,她就常常用毛地黄、野菊花、黄花菜等野花把奶奶的农家小院装饰的春意盎然。跟着父母在田地里放驴的时候,看见野葡糖迷人的样子,也忍不住亲自用小手移种过几颗。也许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童年记忆,在她心里播下了美的种子。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一次机缘巧合,让她和山东省兰花协会结缘了。当她第一次看见这些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兰花,闻到芳菲四溢的兰香时,她就深深地迷上了兰花。儿时对美丽乡村的憧憬,又一次浮上了心头。她不顾家人反对,利用业余时间到兰花协会兼职帮忙。在省兰协,她一头扎进兰花里,边干边学,就这样兼职了不到一年,不仅学到了不少护兰、养兰的知识,还读了好几本大部头的兰文化书籍。正是这些古今文人雅士,赏兰、咏兰、爱兰、画兰的独特文化滋养,他们那种修道立德,坚贞不渝的兰花精神激励,让于春风毅然决定了今后从事兰花事业。
(二)品牌的打造和探索
“坚持自己的初心和主旋律,为市民提供美好生活,带动农民发展。”是她创业至今一直坚持的理念。合作社逐步得到顾客认可后,她认为有必要注册自己的商标,推广自己的品牌,让顾客享受“兰文化”的熏陶。2013年于春风先后注册了“大地幽兰”“幸福花”和“王者香”商标。为了提高自身园林知识、向客户提供更大的让渡价值,2015年,她又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人事教育司组织的园艺师培训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7年参加了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
多年来,幽兰花卉合作社始终以“传承国兰文化、推动国兰产业发展”为己任,与云贵、湖广等省份大型兰花种植基地建立了稳定密切的业务合作;和山东林科院泰安分院等多家省、市科研机构组培、研发、推广兰花新品种;与多家省、市级企业合作量身打造优雅美好的环境,使国兰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发展以兰花为主题礼品花卉配送,花艺团体培训,花艺沙龙活动;与《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济南日报》等媒体联合,走进省市高校中小学开展兰花知识普及讲座三十多场。
“金牌银牌不如自己的品牌,金杯银杯不如自己的口碑”,合作社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怀着让生活更美好的情怀,传承国兰文化,倡导绿色消费,为泉城美化、绿化做最真诚,最美丽的服务。
自我点评我是一个爱兰、植兰、赏兰、咏兰之人,从兰花身上吸取到道德的力量,从而自觉塑造、提升、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
我把自己的事业与幽兰花卉苗木合作社的上百家农户的利益和事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国兰文化的精神指引下,带动全体合作社全体成员披荆斩棘,励精图治,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幽兰花卉苗木合作社将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提供行业上下游链条服务,力争5年内新增合作农户200家,把“大地幽兰”“幸福花”和“王者香”做成济南乃至山东省、全国的花卉苗木界叫得响的大品牌,积极创建院士工作站,通过院士团队做出新品种,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深入挖掘和推广兰文化,用兰文化推动产业发展,随着绿色发展、绿色经济越来越受到重视,让以兰为代表体现美、创造美的花卉苗木事业在新的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内容节选自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人发展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