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母亲的故事。这是个特困的家庭。儿子刚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娘儿俩互相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地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有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候,村里没有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字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地将母爱密密麻麻地缝进了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发黄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竹笋,蹭蹭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充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关节病,干不了农活,有时母亲连饭都吃不下。

关于母爱的真人故事(民间故事单亲妈妈)(1)

许多的事情都是母亲一个人完成, 换上了很严重的关节病。干不了农活,有时母亲连饭都吃不下去。

那时的一中,每个学生每个月都要带30斤的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是拿不出来的,便说,娘,我要退学,我要帮您干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里高兴,但是书非读不可。放心,娘有办法。你先到学校去报名,我随后把米给你送过去。儿子固执地不去。母亲说快去。可儿子还是不去。母亲挥起了粗糙的巴掌,结结实实地甩在了儿子的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地沉思。没过多久,现役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走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登记的熊师傅打开米,抓起来一把,紧皱眉头地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你这边有早稻,有中稻,有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成杂货铺了。这位母亲红着脸对师傅说了声对不起。师傅见状也没有再说什么,把米收下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五块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你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后,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叮叮当当开玩笑地说,怎么,女士?街边卖茶叶蛋的吗?母亲的脸又红了,支支吾吾地道了声谢,一瘸一拐地走了。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打开米袋儿,眉头紧锁着,还是杂色米。他说,是不是上次没有和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是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砸在一起,否则没办法煮熟,煮来的米饭也是夹生的,下次再这样,我们就不收了。

关于母爱的真人故事(民间故事单亲妈妈)(2)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难道你们家一亩田还能种出百样的米吗?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没有再理他。第三个月的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刺刺儿地说,我说你们这些做妈的怎么这么顽固不化,怎么还是这种米呢?你今天怎么背来的,你就怎么背回去,这次我说啥也不能再收了。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他颤抖地说道,师傅,我跟您说句实话吧,这些米是我讨来的,所以才会什么样的都有。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天说不出话。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了一双僵硬变形的腿。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的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别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她又向熊师傅解释道,他一直瞒着乡亲们,更怕儿子知道了伤他的自尊心。他每天天蒙蒙亮就揣着空米袋子,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里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摸溜进村,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搀着这位母亲说,好,妈妈呀,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让学校给你们家捐款。母亲慌忙摇着手说,别别别,千万别这样,如果我儿子知道是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了他读书,就不好了。熊师傅,您的心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母亲一瘸一拐地走了。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儿,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的那一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台。此时他很纳闷儿,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淘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袋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母亲讨来的三袋米,这是世界上用金钱无法买到的粮食。下面就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地往台阶上挪。我们不知道儿子那一刻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相信对他的震撼绝对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缕有些花白的头发散落在墓前。儿子扑上前去,抱住她嗷嚎大哭,娘啊,我的娘啊。这个就是伟大的母爱的故事。

关于母爱的真人故事(民间故事单亲妈妈)(3)

母爱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