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路上的大蜗牛天晴时躲哪里(雨过初晴去年越狱)(1)

雨后路上的大蜗牛天晴时躲哪里(雨过初晴去年越狱)(2)

■幼儿园的小朋友观察蜗牛爬过玻璃和刀锋。韩扬 供图

雨后路上的大蜗牛天晴时躲哪里(雨过初晴去年越狱)(3)

■一场小雨过后,院子里的盆景上也出现了小蜗牛。 戴懿 摄

雨后路上的大蜗牛天晴时躲哪里(雨过初晴去年越狱)(4)

■非洲大蜗牛。本报拍客 云中竹 摄

“蜗牛蜗牛,下雨不愁,背着房子,东游西游。”下雨过后,公园草地上、小区绿化带上、田间菜地里随处可以见到蜗牛,有指甲盖大小的小蜗牛,也有拳头般大小的大蜗牛。昨日是夏至,梅雨季进入尾声,盛夏拉开序幕。去哪里可以找到蜗牛呢?其实蜗牛是夜行动物,晚上在小区的草地上说不定你就能邂逅它们。

“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宋代辛弃疾的这句词,是对蜗牛生活习性的真实写照,蜗牛最大的特征就是背着“房子”慢慢爬行。不过,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拿蜗牛的角来做文章,如白居易的“蜗牛角上争何事”,劝人不要斤斤计较。而埃及谚语“世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却是在赞赏蜗牛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的精神。

不论蜗牛代表着什么形象,这个季节,蜗牛却实实在在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

记者 戴懿

去年“越狱”的中华白玉蜗牛 再出现时长大了一圈

连日的阴雨给陈肇圣带来了惊喜,在东坪山李家小院里,天刚放晴,一只蜗牛爬了出来。陈肇圣发现,这正是去年10月“越狱”的中华白玉蜗牛之一。它不仅成功越冬,而且身上还长出了一圈漂亮的生长线。“蜗牛都是先长壳再长肉的,壳口那一圈浅黄色的部分就是新长出来的,特别明显。”

陈肇圣,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蜗牛哥”。他的蜗牛养殖基地在外地,但是他在东坪山上也养殖了少量的中华白玉蜗牛,用于自然观察和体验。中华白玉蜗牛是人工选育的养殖品种,一般都在温室养殖,野外很少。去年10月,一次蜗牛观察体验项目结束后,“蜗牛哥”打算把几十只蜗牛煮了吃。可是装蜗牛的箱子忘了盖上盖子,等他发现的时候,蜗牛已集体“越狱”了。所以,当再次看到这只中华白玉蜗牛时,陈肇圣非常惊喜,原来它自然越冬了。

“蜗牛哥”说,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最佳生长温度是22℃-28℃,它们昼伏夜出,白天都在避暑,或者躲在洞里、树叶底下,甚至会把自己的身体埋进土里,晚上再出来溜达,因此夜间比较容易看到蜗牛。最近下雨,所以白天也容易遇到蜗牛。“如果天气太热或者太冷,它们都会进入休眠状态。” 陈肇圣说。

幼儿园组织孩子们观察 蜗牛爬过菜刀刀锋不会受伤

韩扬是咪咪卡幼儿园的老师。前几天,她在上班的路上发现了许多蜗牛,就随手抓了十多只带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观察。其实,上学期幼儿园里就组织过蜗牛观察项目,但是当时没有遇到这样的好天气,在公园里并没有发现蜗牛。一名家长就从岛外抓来了十多只蜗牛,给孩子们观察。

为了观察了解蜗牛的形态、运动特征以及如何进食,幼儿园的王芬和吴敏老师还拆下了一扇透明玻璃窗,将蜗牛放在玻璃上,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从两面观察蜗牛。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有两万多颗牙齿。那么蜗牛爬过锋利的刀片是否会受伤呢?”老师们一边发问,一边让蜗牛爬过一把刀。结果,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蜗牛一点儿都没有受伤。“因为它们的牙齿比刀刃还要细。”老师告诉孩子们。

有一次,幼儿园的老师还发现了一只休眠状态的蜗牛,就带回来让孩子们观察。蜗牛缩进壳里,壳口有一层膜,老师滴上几滴水后,过了一段时间,蜗牛就慢慢爬了出来,它醒了。

除了观察蜗牛,咪咪卡幼儿园的孩子们还用绘画表达了自己对蜗牛的认识,学唱与蜗牛有关的歌曲,听与蜗牛有关的故事,甚至在教育戏剧课堂上即兴表演与蜗牛有关的故事。

用养殖的蜗牛黏液止痒 野外的蜗牛不要吃

在野外开展自然观察的时候,“蜗牛哥”总会带上几只自己养殖的蜗牛。他说,蜗牛的黏液有止痒的功效,一旦被蚊虫叮咬,只要把蜗牛放在被叮咬的地方,就能止痒。不过,“蜗牛哥”提醒,最好不要用野外抓到的蜗牛来涂抹蚊子叮咬处,因为野外蜗牛身上的寄生菌比较多。比如,非洲大蜗牛是许多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如广州管圆线虫。此外,也不要直接捕捉食用野外蜗牛。

从事蜗牛研究20多年的董启农说,其实市民经常看到的大蜗牛,就是人们常说的非洲大蜗牛,学名叫褐云玛瑙螺。这种蜗牛原产地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后来被带入东南亚国家。非洲大蜗牛进入厦门的时间是19世纪中末期。据说,陈嘉庚1921年创办厦大的时候,从南洋引种了一些植物,里面也藏着非洲大蜗牛,因此这种蜗牛在厦大校园也比较常见。不只是在厦门,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非洲大蜗牛也很多。

董启农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发利用蜗牛。“蜗牛蛋白质含量很高,除了食用,还有很多药用价值。在闽南周边农村,还有不少农家饲养蜗牛。”董启农说。

【链接】

蜗牛约有四万种

能食用的并不多

蜗牛属腹足纲的软体动物,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西方语言中,一般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仅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世界上约有四万种蜗牛,但有饲养和食用价值的种类却很少。

虽有数万颗牙齿

但无法咀嚼食物

蜗牛是牙齿最多的动物。尽管拥有数万颗牙齿,但它们无法咀嚼食物。这是因为它们用的是带状结构的齿舌,上面布满牙齿。蜗牛一生之中,微小牙齿会慢慢磨损钝化,而后被更锋利的新牙取代。蜗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叫气孔。它会把粪便排在自己的身上,通过腹足和黏液最终将粪便留在地上。

《本草纲目》上记载

蜗牛具有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中早有以蜗牛治病的记载。近代中医学也公认蜗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治消渴等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气管炎、前列腺炎、恶疮和癌症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