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成长是一场谋杀(家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从何而来)(1)

《狗十三》是一部讲述青春期成长的电影。因讲故事的角度过于平实,没有说教意义,会让两代人在观影之后依旧保持原来的分歧。不同于只描述青春成长的电影,《狗十三》还可看做是揭示关系隔阂秘密的电影——家人之间的情感疏离从何而来。

1957年休·艾弗雷特三世提出了“多世界诠释”,这个概念不仅存在于物理界和科幻片里,也存在于12岁李玩的期待里。她幻想自己的生活因平行宇宙得到圆满,在那里她能解决买红毛衣还是绿毛衣的纠结,也能实现自己不再孤独又享受孤独的渴望。

所有事物都有两面,平行宇宙也不例外。在《狗十三》中,李玩没等来帮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平行宇宙,却等来随青春期而至的平行宇宙——与家人的“平行生活”。

在发展心理学中,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不同于第一个自我意识发展的婴儿期,家长不再是孩子眼中的权威和全世界,这使得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成长充满矛盾。电影用一件件小事,讲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和她的家长们在应对时的局促不安。

当孩子自我意识觉醒后,家长们的内心同样矛盾重重。他们依旧习惯地把子女看做“不懂事的孩子”,但又不得不用自己的刻意缺席让孩子成长,情感疏离便趁机而入。

李父因工作、再婚等原因,不能陪着女儿李玩成长,但并不代表他是“坏爸爸”。在他的认知世界里,学好英语、“保送高中”是李玩应该争取的机会。为了女儿唾手可得的好前途,李父不惜在老师面前和女儿撕破脸、改掉她的兴趣小组,还打电话请侄女帮女儿补习英语。

在改兴趣小组的过程中,李父显得粗暴又不讲理,表现出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霸道。李玩整个过程也只是一语不发,委屈地哭着接受。离开老师办公室后,李父开始哄女儿,没有道歉,而是常规的哄孩子“三板斧”——“给零花钱、倒苦水、说都是为了你好”,导向一个观点——“你这孩子不懂事”。

在《狗十三》中,每个故事都在努力保持中立。关于李玩学业的戏份不多,但一样维持中立,让站在不同角度的人看到不一样的故事。

在李玩的学业选择上,李父做了大部分父母都会做的事——在自己的认知里,为孩子选一条更好的路,拼上自己能拼的资源。强制女儿改课外兴趣小组、在女儿英语考试取得好成绩后破例挤出时间带她去喜欢的天文展、为答谢侄女帮女儿补英语送其价值不菲的名牌包、还会为女儿的学业组饭局……

如果从父母或家长的角度看,李玩的种种反应显得太任性、不懂事。不过是改个兴趣小组,爸爸赚钱那么辛苦、那么忙,连新的小家都顾不上,为了她的学业还是一大早赶到学校,怎么那么不体谅地把爸爸晾在校门口?爸爸为了赚钱养家应付酒局,她怎么还能为了去看天文展中途离场,不顾及在场其他人的感受,不在乎爸爸的面子?

从孩子的视角看,李玩做了一个孩子能做的一切,甚至比大部分孩子做得都好。

面对父亲在自己学业上的霸道,李玩委屈着接受,同时又为了拉近自己与父亲的距离,一次次表现出父亲所期待的样子。她接受堂堂的补习,英语成绩升到年级第一;陪父亲去酒局应酬也能表现出比同龄孩子更强的社交能力,不爱喝牛奶也会在酒桌上喝牛奶,痛失爱狗后面对宾客专为自己点的红烧狗肉也笑着吃掉说“谢谢”……一个稚气未脱的初中生,以一种残酷的形式,在家长的“刻意缺席”中成长、成熟。

李玩像个受困于“家”的小可怜。她的学业自己不能做主,为了迎合父亲参加英语演讲,终因为不喜欢在比赛现场当众出丑。她接受了父亲为缓和关系送来的狗,当狗丢失后却发现没有人能与她共情,甚至找来另一只狗代替,全家一起撒谎说就是原来的那只;同父异母的弟弟在1岁时,自己才知道他的存在,家人的刻意隐瞒竟然是“怕她难以接受”。

情感疏离是双向的,在家里,每个人似乎都很在乎李玩,但又似乎并不在乎她。

堂堂发现男友高放喜欢李玩,毅然提出分手,继续做自己的好姐姐。在“姐姐让着妹妹”的魔咒里,李玩是这段三角关系中的小透明,只有在高放表白时才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家人盯着李玩的英语成绩时,却不知道她参加了物理比赛,直到奖状寄到家里后才又忙着为她庆祝。在这个片段中,作为主角的李玩依旧像个旁观者。爷爷拆开了寄给李玩的信,奶奶打电话通知了爸爸,李玩出席了一个为庆祝自己得奖的饭局,请的客人却一个都不认识。

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是青春期的心理矛盾之一,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李玩,拥有这个层面中较强烈的感受。她会为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出现裂痕及情感疏离而烦恼,但也会努力保持思想独立,做些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比如晚上一个人煮面,比如去参加物理比赛。

李玩和家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但连通他们情感的隧道却藏得很深,只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若隐若现地出现。妈妈突然打过来的电话,让父女二人有了难得坦诚相待的机会,但整个过程矜持又隐忍。父亲一味地哭,说自己不是好爸爸,李玩想打破僵局,却发现只能跟着一起沉默。

李玩期待有平行宇宙解决自己的烦恼,在好似生活在平行宇宙中的家人面前,问题却变得更复杂。他们每个人都在用力地爱着对方,用对方不能接受的方式。这样的联结模式不止存在于青春期,有时甚至会伴随终身。

学业不是电影的主线,但会是理解《狗十三》较浅显易懂的角度。那两条叫爱因斯坦的狗是故事的主线,它们的出现满足了李玩需要被陪伴、被理解、被特别宠爱的渴望,它们的离开意味着李玩接受了成长的洗礼,在不舍和妥协中长大、蜕变。

(本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