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边疆有这样一群默默守护的人,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利物浦感谢本泽马?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利物浦感谢本泽马(只要能爬得动山)

利物浦感谢本泽马

在祖国的边疆

有这样一群默默守护的人

他们中有的是人民警察

有的是退役军人

有的是普通党员

他们为国巡边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守住了国

守住了家

“00”后新战士

首次踏上边防线

“向XX号界碑出发!”

在位于阿拉套山深处的某边防连

传来教导员范勇浑厚的口令声

迎着风雪

八名战士整装出发

又一次踏上了巡逻路

与以往不同的是

这次的巡逻队伍里

出现了四个新面孔

“00”后新战士

这也是他们军旅生涯的首次巡逻

战士巡逻的防区位于阿拉山口地区

这里大风三六九

小风天天有

一年到头八级以上的大风

多达160天

加上群山连绵纵横、地形复杂

每到冬季

厚厚的积雪和持续的酷寒

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战士

“同志们

这次巡逻我们要负重15公斤

徒步30公里

大家要分配好体力!”

上士班长杨振带着关心的语气提醒新战士

队伍一路向前

在空旷的山谷中

除了战士踩在积雪上的嘎吱嘎吱声

就是寒风掠过的呼呼声

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跋涉

巡逻队终于成功登顶

看着眼前的界碑

四名“00”后新战士

难掩心中的兴奋与感动

大声呼喊:

“终于到啦!

我们终于看到界碑啦!”

雪山之巅

战士们小心翼翼地

拂去界碑上的积雪

拿出毛笔蘸上红漆

在“中国”两字的笔画上轻轻地描着

随后

他们面向界碑

重温入伍誓词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我宣誓……”

在边防线

在界碑前

四名新战士举起右拳

清澈而洪亮的声音拂过冰雪

回荡在山间

久久不息……

边防战士们

坚守岗位

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坚守一天容易

难得是坚守一生

在边境一线

在守护边境的队伍里

有这样一群人

为国守边

一生无悔

为国巡边五十多年

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

中哈边境

茫茫萨尔布拉克草原

有一个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

魏德友和老伴刘景好

在这里已经住了五十多年

与他们作伴的

是100多只羊

老魏家向西8公里

就是中哈边境173号界碑

老魏一边赶着羊群

一边协助边防战士盯着边境线的一举一动

1964年4月

魏德友从北京军区转业后

响应国家号召

和战友们一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第九师161团兵二连

时光流转

魏德友和他的老伴刘景好选择了留守

一留,就是五十多年!

清晨

魏德友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

没有国歌

也没有观众

他却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

升完旗

魏德友便出门牧羊巡边

草原上除了老魏的身影外

就是他的羊群

沿着边境线来回放羊

巡边十几公里

五十多年来他走了近20万公里

算下来

相当于绕地球5圈

说到自己

他总是一句

“我其实就是个普通人

什么也没做”

说到巡边

他说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

就会在这里一直干下去

一段国境线

三代守边人

马关县金厂镇有这样一个家庭

从1950年到如今

三代人肩负起守边员的职责

地处马关县金厂镇中越边境的

罗家坪大山

海拔2002米

山高坡陡

谷深林密

熊光泽家所在的罗家坪村

就在罗家坪大山下

距边境线仅1公里

是一个苗族村寨

70多年来

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员的巡逻足迹

遍布罗家坪村

每一块界碑

每一个山口

每一道河沟……

熊光泽说:

“每一块界碑就是我们的‘传家宝’

每一代人都要负责看好”

70多年里

有多少艰难险困

酷暑风霜很难一一说清

三代人有多少感人的故事

很难件件叙述

传承的路上

熊光泽一家人肩挑家国大义

把守土卫国的使命融入血脉中

60岁巡边员为国巡边55年

身着迷彩服

腰挂开山“剽牛刀”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普洱市西盟县

驻守着一位老巡边员岩聪

5岁随父巡边

守护4块界碑

7.9公里边境线

为祖国巡边55年

走了10多万公里

“其实山上本没路

走得次数多了

才有了这巡边路”

岩聪说

他打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巡边

1983年父亲因病无法上山

他就开始沿着父亲用佤刀辟出的山路

查看并维护大黑山山脚到山顶的3根界桩

“我跟这里最早的界桩同龄”

他颇为自得地说

岩聪远没有准备“退休”

他早就问过

护边员没年龄限制

有人问岩聪为啥现在依然坚持巡边

他总会用阿爸的话来回答:

“守护国界

就是守护我们的土地

就像保护我们自己的身体

没了土地

我们咋会有好日子?

他说:“我的生命在界碑旁

我要一直坚守下去”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

致敬守护祖国的他们!

谢谢你们

有你们在

我们才平安

制图:柏灵(华东政法大学)

来源: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