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祖园的北端,古槐碑亭的西边,坐落着古朴庄严的祭祖堂。堂面宏伟,庭院宽敞,走进里间,香火缭绕。在幽雅静谧的气氛中,一批又一批人们来这里祭祖跪拜。
如果说祭祖园是一篇古朴典雅的大文章,古槐亭是文章的中心的话,那么,祭祖堂便是这篇文章的题眼。寻根与祭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又是人们前来履行的某种使命。在这里,寻根的含意如果说更具象的话,那祭祖的蕴含就要更宽泛一些,可祭自己的姓氏之祖,族脉之祖,更可祭祀我们的华夏之祖,人文之祖。
人文之祖,它有着多么深广的意义。它可以追溯到太古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也可以追溯到史书纲鉴上的上古三皇,即:伏羲、神农、黄帝。虽说祭祖园祭祖似乎寄寓明初移民之祖,这只是表层之意,谁不想追至太古、上古之祖呢?
“祖斯”;
“桑梓”。
这是院门内外门额木匾上,书法家张一先生的题词。字体端庄文雅,观之令人生敬仰之情。祖斯,我们的祖先即在此地:欢迎四方八面的游子前来寻根祭祖。桑梓,家乡的桑树梓树是父母所植,游子理应虔诚祈福,回报故土。
在祭祖堂里,姓氏寻根是一项重要内容,来自四方八面的游子,谁不想弄清自己的姓氏之源?这里,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姓和氏现在是一个意思。在上古时代却是两个概念。女生为姓,源于母系社会,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人为一姓,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以避免近亲婚配,使族人种姓退化。氏为姓的分支,同姓之人可因封地改氏,可以官职命氏,不一而足。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男子称氏,氏随父亲”。如黄帝为姬姓,曰轩辕氏,炎帝为姜姓,曰神农氏;尧本是姬姓后人,因其母为炎帝族伊耆姓,故从母姓为伊耆,号陶唐氏。同姓之人有氏者贵,无氏者贱。故氏在上古时期有着分别贵贱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后,随着父权的进一步加强,姓氏合二为一,姓和氏便都是以父姓而定,再无分别。
自古以来,我国的姓氏流变很多,几达数千家。现在的华人大多始于炎、黄,可以说大都是帝尧同族远祖的后人。在姬姓后代中,帝尧陶唐氏这一支又分出伊、祁、傅、路、唐、刘、杜、范等数千个姓氏。许多大姓如张、李、王等,虽不出唐尧,但在历史上均有尧的后裔改为上述诸姓或婚嫁这些姓氏者。如舜与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生儿育女,他们仍然有帝尧血脉。遍布全球的陈、胡、袁、姚、王、虞、田、孙、车、陆十姓的华人皆属舜的后代,总人数有2亿之多。再加上禹的后裔夏、沈、越、邓、诸、鲍、计等和尧舜的大臣契、稷、伯益、皋陶等十余人的后裔汤、祖、孔、秦、赵、黄、李、吕、岳等一大批姓氏,总数在300多个。这些姓氏多数在《百家姓》中,均排在前面,属于大姓。这些尧、舜、禹及其大臣后裔,连同与他们有血统关系的华人子孙,大体可囊括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
面对列宗列祖,只有长跪三拜,才可表达游子的祭祀与怀念之情。
作者:张文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