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来源:西门杨二)

襄阳旅游随记(你需要了解襄阳的前世今生)(1)

至少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襄阳先民开始尝试磨制石器,制造工具,渔猎采集,刀耕火种兼有。 经调查,襄阳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点达180余处, 它们基本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较为密集地分布,尤其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逐步在汉水中游北岸的南阳盆地西南部、西岸的襄宜平原和东岸的随枣走廊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较大规模聚落群,在山体较大的 鄂西山地边缘也有少量分布。

战国争霸,楚不敌秦。前223年,秦灭楚,今境入秦。秦置郡县,今境分属南郡、南阳郡 。南郡治江陵,领六县,其中邔、鄀、鄢为今境宜城市;南阳郡治宛,领十四县,其中邓、筑阳、山都、酂等县属今境。

西汉今境依然分属南郡、南阳郡,而两郡则同隶荆州刺史部。今境共置十二县,南郡有襄阳、宜城、中庐、邔、鄀;南阳郡有邓、山都、阴、酂、筑阳、蔡阳、舂陵等。约汉高祖 六年(前201年)建襄阳城,置襄阳县,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今境属 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为十五道,今境属山南东道。襄州襄阳郡领七县: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宜城、乐乡。 州治、道治于襄阳县。今境之枣阳市属随州汉东郡枣阳县、唐城县。今境之保康县属房州 房陵郡永清县。

清代今境初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属湖北布政司,今境之县与明代相同。

1912年废襄阳府,今境共置8县(均州与保康县隶属互换)。初属安襄郧荆道,后改属鄂北道。1914年设襄阳道,治襄阳,领20县,其中今境有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七县。

1949年组建襄樊市,隶属桐柏行署第三专署。1950年5月,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次年6月,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

1979年,襄樊市升格为省辖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1983]164号函批准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

2001年8月31日,撤销襄阳县,设立襄樊市襄阳区。将原襄阳县的张湾镇、东津镇、双沟镇、张家集镇、峪山镇、黄龙镇、程河镇、朱集镇、古驿镇、伙牌镇、黄集镇、石桥镇、龙王镇和襄樊市樊城区的米庄镇划归襄阳区管辖。

2010年12月9日,据鄂政函[2010]366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襄樊市更名的通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正式更名为襄州区。至此,襄阳市所辖政区为: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宜城市、枣阳市、老河口市;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襄阳高新技术开发区、鱼梁洲经济开发区、襄阳经济开发区(东津新区)。

邓城一夜入襄阳具体是咋回事?

襄阳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襄阳城是由邓城-夜搬来的。不论年老的、年少的都这样说。倘若不信,襄阳城的城墙砖上还写着“邓城”字样的砖。襄阳真的是从邓城搬来吗?当然,这只能是一种传说。通过探访不少“襄阳通”,方知传说的依据有三点。

一、襄阳城墙上,除了有邓城字样的城砖,尚有带“光绪”年号,“太平兴国”年号和有“岳”字的砖。过去修城用的砖都是官府指派到各地烧制的。每地所烧的砖都“刻印”有烧砖的地方和年号。“太平”和“匠”字破,估计是宋朝年间加修城墙所烧制的城砖。“岳”字砖也许是岳飞镇守襄阳时所绕的砖(这砖在襄阳城北的酒厂附近)。“太平”年号的砖发现在襄阳城墙的西南。那么,带有“邓城”字样的城砖就有可能是由邓城一带烧制的城砖呢!

二、邓城由于历史及地理条件的变化----长期的战乱和政治、经济地位被樊城和襄阳取代而没落,邓城可能逐步被“遗弃”,所以有邓城搬到襄阳的说法。

三、由于邓城战略地位的下降,到了明朝洪武初年,邓城已成了一座废弃的空城。明时为了加强襄阳城防,又在今新城湾加修了一部分城墙,可能使用一部分邓城遗留下来的 “现成”的城砖。这也可能成为老百姓所传邓城一夜搬到了襄阳的证据。

襄阳城,一直以来,三面据水,一面环山,兵家必争之地的险要地理军事位置所为世人熟知。

襄阳欢迎您!

(图文来源:西门杨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