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右玉县小南山森林公园。 冯晓光摄
一
汽车启动的时候,已近傍晚。从太原出发,目的地是右玉。
“右玉”,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其实,从坐上汽车的瞬间,“右玉”这个名字就已经萦绕着我。
“熟悉”,是因为影视剧还有新闻媒体,让右玉好像插上长长的翅膀,飞临每个人的身边;那为什么还“陌生”呢?好像仅是知道,真正细问起来,却并不清楚右玉的真正内涵及精神姿态。
采访右玉,是想从“林业和草原”的角度入手,去书写“七十载林业草原故事”。
二
右玉,位于晋西北边陲,隶属山西省朔州市。北面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的凉城、和林格尔毗邻,东面连接大同市的左云县,南面则与山阴县接壤。这样一个地理位置,让人立刻联想到漫天的风沙。
来到右玉县内的杀虎口,恰巧又是黄昏时分。
杀虎口,千百年来就是兵家对峙之地。这里还有天下闻名的“走西口”。西口,指长城以北的口外,除山西的杀虎口,还有陕西府谷口等地。
只要说到“走西口”,耳边就会想起悲壮的歌声,从歌声中听出一种苍凉的况味。那况味,是背井离乡的无奈和忧伤。可是,右玉这片地方,真是很难留下来,不可思议的漫天黄沙,把所有生存的想法都遮蔽了,似乎只剩下逃离这最后一条路。
在右卫老城的城墙根下,右玉人挖出了一段古城墙,其他地段依旧保留过去的样子。巨大的土坡,要是没有这段城墙,你根本看不出来这里曾经是城池,以为就是高高的山坡。正是这段挖出来的古城墙,让我们看到当年风沙的凶猛。
数百年来,来自塞外的风沙每年以十几米的疯狂速度,向右玉等广大内陆地区推进、覆盖,眼前这数十米高的城墙,在过去的年代里,就那么轻而易举地被覆盖住,变成一片好像没有任何故事发生过的平地。
那时候,这片被称作“黄沙洼”的地区,是右玉周边地区最大的风蚀地带,一年到头伴随人们生活的,永远是遮天蔽日的风沙。
一个叫李云生的老者,是右玉当地的种树大户,几年前承包了万亩山地种树。他告诉我们,他的曾祖父就在这里生活,在几代人的记忆里,甭管什么季节,只要出门,一定要戴上风镜,否则寸步难行。正是因为恐怖的风沙,一些人才去“走西口”,径直去了内蒙古,乃至更加遥远的地方。
仔细想一想,这哪里是“走”,分明就是“逃”。
三
在一个叫“苍头河”的地方,有一片茂密的树林,走进去,犹如走进一片热带丛林,空气中带着潮湿的气息。就是在那里,我看到了“守”,看到与右卫老城城墙外面完全不同的场景。
右玉县林业局的张局长告诉我,这里是“苍头河湿地公园”,历史上曾是不毛之地。
一棵种植于1950年的“小老杨”,在“苍头河湿地公园”入口处,静默地宣示“守”的威严。
看旁边的一个木牌子,这才知道,原来这棵“小老杨”,是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第一位县委书记张荣怀种下的。
我无法看到六十多年前张荣怀带领右玉的乡亲们种下第一棵树时的场景,但是,看看右玉县博物馆里那一张张惊心动魄的黄沙图景,那一眼没有尽头、没有一棵树木的生存历史,再看眼前树木茂密的“苍头河湿地公园”,谁能不感慨?
要知道,眼前的树林,是右玉百姓在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任县委书记的带领下,一棵、一棵,日积月累种下来的,是在强劲的风沙中,被右玉百姓倔强地“按”在土地上的。被风吹跑了,接着“按”,有的时候,一棵树要被“按”上几十次,才能在狂沙中“安下家”来。
“小老杨”是右玉人对学名“小叶杨”的亲昵称呼,这是一种乡土树,耐寒耐旱,面对干旱沙丘,也能牢牢扎根大地。“小老杨”不高大,也不威武,但就是这种普通的树,代表了右玉人性格中那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是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右玉人顽强地抵挡住千百年来肆虐大地的风沙,将荒漠变成绿洲。
六十多年来,二十任县委书记带领右玉百姓,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坚持不懈种树防沙。他们彻底改变生存环境的故事,令人感动。
四
七月的骄阳下,当地林业局的同志带着我去寻找绿色背后的故事。
在已经变成科学教育基地的“四五道岭”,我看见右玉过去的荒山照片,看见当年人们在荒山荒地吃住、种树的场景,人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树种,行走在漫天黄沙之中。当时的口号,现在读来依旧让人感动——“镢头加窝头,觉悟加义务”。这是怎样的朴实呀,说得明白、透彻。如今,在这片1.06万亩的土地上,右玉的“林业人”通过“林草间作”“乔灌混交”“针阔结合”的营林办法,还有数十年的坚持不懈,把“四五道岭”变成右玉的一张“森林名片”。
在松涛园,骄阳已经被绿树丛林完全阻隔,这里已成为一片清凉的森林公园,仿佛不是在塞北,而是在江南。松涛园原先的名字叫“贾家窑山”,距离右玉县城大约五公里,有一万多亩土地。这片万亩荒地,治理时间要比“四五道岭”晚一些,同时这里也是早期全县干部义务植树的地区之一,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如今已经成为令人瞩目的“绿色生态走廊”。
右玉县林业局的同志告诉我,最后再去全县的“制高点”,到那里就能看到全县风貌,看到别致的绿色景观,看到右玉治沙历史。
“制高点”在小南山森林公园。
我们坐上汽车,开始沿着森林甬道向上攀爬。
从车窗向外望去,感觉两边树木几乎要把汽车完全淹没。不像是在走山路,倒像是在绿色大海中蜿蜒穿行;汽车好像也不是汽车,仿佛一只快乐的鸟儿,在大地和天空之间,唱响着动人的绿色之歌。
终于来到山顶。四面远眺,那一刻,似乎只想到“辽阔”两个字。然后,张大眼睛去看吧,只要能够看到的地方,都是绿树成荫。
还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远处有风力发电的白色巨大风车,还有点染红色的百姓住宅。我还看到,右玉百姓在历任县委书记的带领下,凭着“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的精神理念,与狂虐的风沙搏斗半个多世纪,硬是凭借不服输的精神,创造出感人的绿色风景。这是真实的风景,不是画在纸上,而是刻在大地上,刻在千百年来的风沙之地上。
在迷人的七月里,在满眼荞麦花、油菜花的清香中,我看见一座高耸的石碑,写着“右玉绿化功臣”,在那上面刻着那么多的治沙英雄、植树模范的名字,他们有领导干部,也有普通百姓;有老人,也有青年……
林海涛涌。风光无限的右玉,让我看到了奋斗者的坚守。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4日 08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