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好听呢,彝族的月琴有其独特的音律。”3月18日上午,西昌市绿荫学校新启用的花西子楼三楼非遗文化传习教室内,由该校学生弹奏的月琴声阵阵传来,悦耳的旋律吸引了不少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和老师们驻足聆听并点赞。当天,由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联合花西子母公司浙江宜格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凉山薪火传承计划”启动仪式在西昌市绿荫学校举行。

据了解,“凉山薪火传承计划”由浙江省宜格慈善基金会提供项目资金500万元,分5年实施,凉山州教育基金会负责该项目的统筹协调,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专业支持,布拖县薪火公益服务中心负责项目的执行和实施。

凉山州近十年的教育变化(凉山薪火传承计划)(1)

5年后将有10万余名学生直接受益

记者了解到,这项公益项目落地我州后,计划在未来5年,将凉山非遗文化推广到我州各县市100所学校的课堂里,帮助我州青少年去接触、学习和传承有特色的非遗民族文化项目。据估算,5年后估计将有10万余名学生直接受益。

据介绍,该项目旨在打造一批以非遗项目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进示范学校和班级,并有效复制推广示范经验,提升学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参与,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提高民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种子。

凉山州非遗中心主任晓夫在启动仪式上表示,非遗项目应该成为与群众生活有关联的活动,才能在传承和发展中找到根。在这样的背景下,“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才有意义。非遗产品的形成会有效提高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应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更应该做到“非遗在校园”“非遗在社区”,让非遗文化在基层在民间再次生长发芽,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非遗文化的良性传承和发展该有的格局,期待凉山近千项非遗项目在国家、省、州各级各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进校园”这种形式,薪火相传,开出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花西子副总裁朱健表示,为让更多的凉山孩子有机会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将以前期已形成的民族文化课堂成功经验为样板,采用“非遗传承人 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将民族非遗文化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让学生更快速、全面地了解非遗知识,掌握民族技艺,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凉山州近十年的教育变化(凉山薪火传承计划)(2)

“凉山薪火传承计划 ”有望形成我州非遗进校园的公益新模式

此次启动仪式所在的西昌绿荫学校,是首批“凉山薪火传承计划”试点的2所学校之一,接下来,将会有省级非遗传承人来到学校给孩子们教授彝族月琴等的基础演奏技法课程,另一试点喜德县瓦尔学校的孩子们,则会得到彝族漆器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彝族漆器的绘画技艺,这些课程的安排有望形成我州非遗进校园的公益新模式。

截至目前,我州共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项,省级98项、州级139项、县级571项,国家级传承人12人、省级113人、州级421人,是四川省21个地市州之中,名录数量最多的市州。(记者 米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