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莉:我不想拥有任何东西,直到我找到一个地方,我和我喜欢的东西在一起。我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但是我知道它像什么样子,它就像蒂梵尼。
所有的赫本迷都躲不过这部《蒂凡尼的早餐》,它是赫本的代表作,也是豆瓣8.1分,热度经年不降的经典作品。
电影改编自作者杜鲁门.卡波特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交际花霍莉周旋于各类富豪中间,并企图钓到金龟婿,而她的作家邻居保罗却深深爱上了她,欲叫醒梦中的霍莉,却被拒绝,后经历挫折认清自己的感情的故事。
就这样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作者/导演是如何将它呈现出来,又被亿万人记住并流传至今的呢?
事先声明我没看过小说,今天的解读就电影本身展开,但我想导演之所以如此演绎肯定是小说的大致脉络就是如此。
下面我来一一说明。
一、 处处是伏笔的冗余情节,让读者(观众)在回顾时暗暗叫绝
电影一开始提到霍莉要去探监,我很奇怪,作者为何要设置这样一个情节?
后边给了解答,因为有人付费,只需要把狱中人物沙利的天气预报捎给一个人,霍莉就可以得到报酬。
这个理由看似合理,因为霍莉本身就是个交际花嘛,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个沙利是贩毒的,如果没有他,霍莉就不能被抓,那何塞也就顺利娶了霍莉,那也就和男主没半毛钱关系了。
不过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电影开始不多久后呈现了霍莉开的一个大派对,里面杂七杂八的人物繁多,让我这个喜静的人有点烦躁。
那会儿我在想,这都些啥人啊。
但是借着剧情我捋了捋,一共出现了重要人物6个,分别是:
保罗——男主。
OJ先生——发掘霍莉的人。
玛格——女模特,带来两个以下重要人物。
何塞(公众人物且有庄园)和胖子(名字我忘了,但是是富豪排行榜第九名)
看完故事我才明白这个派对设计地太精妙了,它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 符合女主角色,彰显她的人物特点
霍莉是个交际花,靠着出卖自己的时间来获取费用,那么交际花常做的事就是开派对,因为这是那个时代常见结识权贵的方式。
从这个情节我们能看得出霍莉的目标明确,尤其当她看到胖子的时候,那种直接说出对方身家的表情太到位了。
2. 给男主一个机会,让他近距离观察女主并爱上她
这是保罗第二次近距离接触霍莉,第一次是霍莉因为楼下邻居发酒疯跑到保罗家里去,还在他身上睡了一会儿。
那里着色不多,但是霍莉说了梦话,而且告诫保罗做朋友的前提就是不询问她的过去,作者真是处处设置伏笔。
3. 每个人物都是后边故事发展的关键所在:
- OJ的作用是后边把霍莉捞出警局
- 玛格的作用一是带来两个重要人物,二是后边霍莉和保罗去酒吧时看到玛格发了一系列感慨,那代表着霍莉对玛格(自己)的同情
- 胖子是霍莉的情感线,她一开始把嫁给他作为目标的
- 何塞是霍莉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希望,后边的故事都有这个人物串场
总结:精彩的故事就是人物设置于无形,然后在用的时候随时拎出来为故事服务。
二、确定目标,设置重重关卡,越是困难读者越是感动
写故事前作者是需要确定主题或者说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的,很明显作者需要霍莉和保罗在一起。
但“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故事必须是一波三折,无一例外。那么剧中都设置了哪些障碍呢?
- 女主家庭背景凄惨——她14岁嫁给了一个老医生,有一个弟弟在服兵役,后来她逃走,很明显她过够了贫穷的日子。这是整个故事的支撑,没有它,霍莉的行为不合理,而最大的矛盾在于男主是个穷作家,完全背离女主的要求,所以波折是必然的。
- 男主不但穷而且被包养——从贫穷角度看男女主真是绝配,但女主不甘心找这样的男主,而且男主本身就是小白脸靠着阔太太养活。(这里我本来以为阔太太会折腾起一番风雨的,稍有失落)但无论如何,他的境地一开始不太讨喜。
- 不断涌现的富豪——胖子,何塞是特别描写的两个配角,总之就是得到女主不容易咯。
- 最关键的是女主过不了心理这一关——她给自己铸就了心里牢笼,正如最后保罗所说:
无名小姐,你知道你的问题在哪吗?你怯懦,你没有勇气,你害怕挺起胸膛说:“是的,生活就是这样。人们相爱,互相属于对方,因为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机会。”你自称你有一个自由的灵魂,是一个“野东西”,却害怕别人把你关在笼子里,其实你已经身在笼子里了,这是你亲手建起来的,不管你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它都会一直紧随着你,不管你往哪去,你总受困于自己。
总结:好的故事需要有反转,反转越多故事越精彩,但反转绝不是为了反转而反转,它需要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否则就显得很生硬。
三、触及人性,将故事的主题拔高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单纯反应现实而不拔高就显得有点平淡,所以故事要高于生活,如何高于生活呢?
触及人性。
人性是什么?
人性是内心深处最原始最真实的东西,有善有恶,有黑有白,一个人绝不是单纯正义,或者单纯坏蛋,就如同一句话所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一个人是有变数的。
这本是个简单的爱情故事,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但其动人之处就在于男女主都是感情真挚的你我他。
霍莉对弟弟的感情非常深刻,她的愿望就是嫁给富豪,当何塞陪她回家,她看到弟弟的死讯电报时并没有为了怕失态而不发作,相反,她把家里能摔的东西都摔了,枕头的羽毛飞了一地,那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也就是说,霍莉虽然拜金,但她骨子里的天真和对亲情的敬畏让我们只能心疼她。
幼年的凄惨经历,交际花的周旋,让她劳累却又走不出自己设置的牢笼,但影片结束时保罗一语中的,揭示出霍莉内心深处对温暖的渴求。
她需要的从来不是什么富豪,如果她一直如此,哪怕她去到天涯海角,也只会孤独终老!她对人情的冷漠,对保罗的不接受正从反面揭示她内心的孤独。
熟悉吗?熟悉。痛心吗?痛心。因为这就是我们有时候的样子,真实,不做作,所以让人心痛又心动。
但故事并不会以这样的论调结束,那生活岂不是无望的了?
看电影也好,看故事也罢,读者的目的要么是获得真知,要么是情绪共鸣,作者让保罗去拯救霍莉,让霍莉清醒过来,认识到真爱就在身边,就是给读者以完美的启迪,告诉我们——世界有爱。
总结:触及人性又皆大欢喜的结局,屡试不爽。
四、明线暗线交织,将故事串联,并在适当的时机凸显主角特点,帮助主角完成意识转变
整个故事有两个重要人物不得不提,一是弟弟福瑞德,二是猫咪。
为什么呢?
暗线(人物从未出场)弟弟的作用:
霍莉一开始就叫保罗做福瑞德,可见她对弟弟的感情,我甚至觉得她拼命攒钱有一部分是为了给马上复原回来的弟弟好生活。
- 帮助女主第一次成长——弟弟死讯传来后,霍莉完全变了,她卸下浓妆穿起家居服,织毛衣,做饭(虽然差点爆炸),但这让我们看到霍莉的转变,由一个交际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普通妇女——这距离她灵魂自由和与男主结合又近了一步。
明线(从头到尾都有)猫咪的作用:
- 串联故事——故事几乎几分钟就出现一次猫咪,显而易见,它是女主的替身,穿梭于热闹的派对却非常孤独(人物特点)。而且它没名字,女主虽然叫霍莉,但她以前叫露娜,她自己也明说:我不是露娜,也不是霍莉,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很难说猫咪不是女主本身。
- 助女主完成最后的意识转变——一个人不可能一次就转变,霍莉也是。弟弟去世她变了,但距离真正释然和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己还差点火候。
于是作者设置了霍莉丢猫咪于雨中的情节,保罗是个性情中人,这时候的他对于霍莉坚持去巴西(何塞已经明确拒绝和她结婚)很生气,所以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她的问题。
他下车去找猫咪,霍莉也清醒过来下去找猫咪,我觉得霍莉找猫咪那里特别动人,虽然没有女王气息,但无比真实,就是个邻家女孩,一个善良有爱心会痛的女孩子。
最终两人在雨中拥吻,中间还夹着亲爱的猫咪。那一刻我觉得霍莉和自己和解了,从她下车去找猫咪,解开衣服给猫咪遮雨,她就和自己和解了,她有了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和“蒂凡尼”无关。
这里简单一提,“蒂凡尼”是珠宝公司,也是霍莉的向往,它象征着名利双收的好日子,然而这种生活与霍莉毫不相干,她最终明白自己的归宿在哪幸福在哪。
总结: 《蒂凡尼的早餐》决胜关键
其实故事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法,比如蒂凡尼和那个赠品戒指的对比,都是很好的戳人心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我觉得以上四点比较明显的地方是故事的致胜法宝。
好故事的标准很多,但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已经可以决战奥斯卡了,我们再回顾一下:
- 处处埋伏笔,人物尽用,没废话没废情节
- 找准目标,多设置障碍
- 要设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转
- 有串起故事的线索,最好还具有推动人物成长,象征人物特点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认为《蒂凡尼的早餐》经久不衰的秘诀,希望有志之士提出补充意见,谢谢。
我是红豆,来了就别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