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人生”时,我们很难绕开四个命题:

命运、善恶、苦乐、生死。

自古以来,人类的永恒困扰正在于:

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其中有何道理?

人的善恶如何判断,究竟有无相称的报应?

人生显然苦多于乐,难道活着是为了受苦?

有生有死,虽是自然法则,但是何以人们恐惧死亡?

这些永恒的难题,使人生充满了迷惑。

化解这些迷惑,人心才能获得安顿。

但是所谓“化解”,并不像选择题一般,找到正确答案就成功了。

因为人生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复杂的奥秘。

问题可以靠理性分析去应付,奥秘则须由个人在生活中体验。

“化解”是指个人生命态度的转变,有如换个角度看这些难题,并且敞开心灵去体会其背后的含意,进而在行动中,印证自己的信念。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换个角度”呢?

我们就此稍作探讨。

1 从命运到使命

命运包括先天的命定因素与后天的实际遭遇。

先天与后天纠结在一起,很难分清因果关系。

但无法否认的是:两者都涉及“理性无法说明,人力不能控制”的成分;

且更使人不解的是:人类对命运虽无共识,但是却有类似的反应模式。

以共识而言,谁能列出好命运与坏命运的条件?

譬如,家里有钱有势是好命运吗?

有钱的人可能更易遭到歹徒的觊觎,有势的人下台后更易感叹人间冷暖。

命运之好坏好像互为因果,我们如何取得共识?

但是谈到反应模式,则大家都倾向于“怨天尤人”,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满意。

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意思是:既然一切都是命运,我们何不在顺从合乎情理的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正途?

简单说来,就是要化命运为使命,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标,然后主动积极地活下去。

2 行善避恶的理由

人有自由,可以行善,也可以为恶。

暂且不谈善恶的判断标准,我们要问的是:

善恶有无报应?

以人类社会的历史为据,可知人间善恶并无公平的报应。

善未必有善报,恶也未必有恶报。

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要行善避恶?

理由有三个:

其一,为了人间互动的良性发展;

其二,为了自己心安理得;

其三,为了灵魂在来世的报应。

通常来说,这三个理由是并存的,只是对个人所起的作用在比重上有所不同。

譬如,人在年轻时、中年时、老年时,所考虑的理由也许大不相同。

3 需要与想要

多数人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

人生真是苦多乐少!

事实上,人生苦乐多少的问题,常常取决于个人欲望的大小多少。

欲望越大越多的人,很难心想事成,自然快乐不起来。

相反,欲望越小越少的人,则常常喜出望外,快乐也多一些。

如何节制或降低欲望?

我们需修炼两种功夫,即:认知与修行。

所要认知的是:欲望的本质、能力的限制、苦乐的由来。

所要修行的则是:从向外追逐转向内在,培养省思与评价的习惯;进而在羡慕别人时,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事实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谚语不仅反映了真实人生,也能化解我们的苦乐意念。

西谚有云:“依需要而活,没有人是穷困的;依想要而活,没有人是富足的。”

人的基本需要极其有限,在今日的经济环境中,可以轻易得到满足;

但是人的想要或欲望,可能漫无边际或永无止境。

傅佩荣讲人生三个阶段有什么禁忌(如何揭开人生的奥秘)(1)

4 体悟人生之“奥秘”

有关生死的议题,一般都由宗教来探讨,理性所能指出的是:

第一,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有生有死,人也不例外。

第二,与其担心死亡,不如把握活着的时光。

第三,面临死亡时,不妨抱着顺其自然的豁达态度。

如果这些想法无法使人安心,那么只有诉诸宗教信仰的启示了。

宗教对死亡必有基本观念,如灵魂为生平作为而受审或进入轮回等。

这是信仰范围中的问题,理性对此只能保持尊重而无法妄加评断其真伪对错。

与上述四项题材相关的议题,都应该以“奥秘”视之。

奥秘的深度与广度,随着个人的生命经验而彰显出来,并且永无穷尽的可能。

人的存在,在宇宙万物之中,确实是最值得惊讶的。

生而为人,何其有幸,可以接受这种挑战,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样的人生,与其说是充满迷惑的,不如说是充满希望的。

学会采取对待“奥秘”的态度,以耐心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生命;

随着岁月与经验的累积,我们将会领悟一些人生哲理,从而照亮生命的意义,活得更为充实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