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和河北省中间那条河为“黄河”

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是以什么分界的(知道河南河北的河)(1)

说起河南和河北两省的名称,一般都会认为分界线是黄河,黄河之南是河南,黄河之北是河北,其实传统观念就是这么认为的,而且最早的时候也是这么设计的,唐朝时的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如今的黄河下游一带的地区以黄河为界划分为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河北由此得名,河南道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省的一些地区,河北则包括河北、山东以及今天河南的一些地区,那么很显然,黄河也就是河南河北的分界线了。其实按照实际分界线,更确切,更具体的说,这条河应该是漳河,漳河上游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但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或者说传统观念中,河南河北两省仍然是因为黄河而得名的。

2、湖南与湖北中间的“湖”:洞庭湖

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是以什么分界的(知道河南河北的河)(2)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中游重要吞吐湖泊。构造湖。湖区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介于北纬28度30′ ~30度20′,东经110度40′~113度10′。湖区面积1.878 万平方公里,天然湖面2740平方公里,另有内湖1200平方公里。

鄂: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一名产生。元明两代设湖北道。清代设置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

湘: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设湖南节度使,始出现湖南一名。宋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元明两代设湖南道。清代设置湖南。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3、山东与山西之间的山为“太行山”

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是以什么分界的(知道河南河北的河)(3)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在元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0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没有单独成为行政区。到了明朝,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这时候,山西和山东,都作为了独立的行政区。其中,山西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西省,以及河北省的一部分;山东布政使司包括今天的山东省、河北省,以及北京市、天津市。这就意味着,明朝时期的山西布政使司和山东布政使司大体上是按照太行山为分界线,没有问题。

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是以什么分界的(知道河南河北的河)(4)

不过,到了清朝,全国被划分为18个行省。山西布政使司变成了山西省,山东布政使司变成了山东省。然而,原来属于山东布政使司的一部分,即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于1658年被划分出来组建成了直隶省。

1928年,由于国民政府定都于南京,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直隶省便被改为了河北省,这个名称沿用至今。山西和山东名称依然不变。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4、知道广东、广西的分界标志之“广”在哪里的人,恐怕不是很多的。

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是以什么分界的(知道河南河北的河)(5)

有专家曾经在广东封开县和广西梧州考察的时候,从《水经注》知道这里正是桂江与贺江“入郁”(西江)的地方,即西汉时的“广信”,是当时统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所在地,是依据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统一岭南时所下的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命名;后来以此为界,广信之东为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这即“广”之由来。“广”字虽出自圣旨,但实是指桂江与贺江入汇西江之地域,故其内涵是两江交汇的意思,这也是中国早有水文化意识的一个体现和佐证。

宋朝建立,统一中国,设置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广南西路,包括今广西全境、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广西'之名即始于此。

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