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

他是中国电影界的奇迹,他开创了功夫喜剧的先河;他是唯一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留下脚印,手印,甚至是鼻印的中国演员 。

他是首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演员。

全球电影票房达到200多亿,身价超过50亿的他却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上厕所只用一张纸,一双拖鞋穿十几年,他做了一辈子公益,他就是国际功夫巨星——成龙。

从一个普通的特技演员变成国际巨星,他投身于电影事业已五十余年。

在他的演艺之路上,曾经受过无数次伤,还险些丧命,可以说他是用生命在演戏。

几十年来,人们为他惊人的武术表演所惊叹,他从来不用替身,浑身上下的伤痕累累就是这些年他敬职敬业的最好证明,他是中国功夫电影当之无愧的名片,是我们华人的骄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生命里没有档期只有电影和公益的国际巨星——成龙。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2)

01

抗日战争时期,安徽芜湖人房道龙为了躲避战乱隐姓埋名,跟随妻姓,改名陈志平。

陈志平带着怀孕长达12个月的妻子陈莉莉由上海辗转到了香港开始安家落户。

1954年4月7日,陈志平家里一名婴儿呱呱坠地,喜得贵子的陈志平给这名婴儿取名——陈港生,寓为在香港出生。

陈港生从小十分顽皮好动,常常跟人打架闹事。这让陈志平很是头疼,于是曾经学过功夫的陈志平决定教他一些武术的基本功。

陈港生觉得学武术很好玩就津津有味地学起来,这颗蠢蠢欲动、时刻想着打架的心也因为武术暂时静了下来。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3)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亲就把陈港生带到学校学习,父亲是一个大老粗,就希望儿子能多学点知识,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以后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陈港生天性好动,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成绩更是差得离谱。

上课时经常坐不住,做鬼脸、扔纸条、搞恶作剧…..这些调皮捣蛋的事他干得乐此不疲,还经常跟同学打架,学习成绩总是垫底,老师就让他留级重读。

可是重读之后的陈港生依旧整天惹是生非,不学无术,最终连小学一年级都没有读完就辍学了。

此时,父母因为工作的缘故要前往澳洲,陈港生的去留就成了他们的一大难题,父亲看他这么不爱学习,对武术却非常痴迷,就决定把他送到香港中国戏剧学院拜于占元为师。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4)

第二天父亲带着陈港生来到戏院,他看到戏院很多小朋友在练武术,看起来很威风,陈港生就跟着他们一起练。

师父还拿刀给他把玩,陈港生觉得特有意思,回家时还依依不舍。父亲问他:“炮炮(陈港生小名),你觉得这里好玩吗?愿意待在这儿吗?”

陈港生一脸天真地回答:“好玩,好玩,我愿意一直待在这儿。”

父亲看见儿子心甘情愿地待在戏院,心里的石头也就落地了,于是带着妻子去了澳洲工作。从此陈港生就留在了香港中国戏剧学院拜武术大师于占元为师。

于占元也很喜欢陈港生,虽然眼前这个孩子只有7岁,但对武术却很有天赋,于占元认定他是块习武的好苗子。 于是认陈港生作干儿子。

需要强调的是要想进入这个戏院学习,就得遵守戏院的规矩:父母一旦将孩子送入戏校拜师学艺,就要签生死约,契约期内要完全听师父的教诲,不得有任何反抗。

为了好记,师父给陈港生取名——元楼,跟他一起练武的还有元龙(洪金宝),元彪(夏令震),元华(容继志)等师兄。后来还与他们组成了“七小福”。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5)

进入戏院的陈港生发现生活并没有他第一天来时那么有趣,因为每天练功十分艰苦,师父于占元的要求又异常严厉。

除此之外,校舍破旧不堪,条件简陋,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徒弟们也只能挤在一个屋里打地铺睡。

戏院条件虽然艰苦,好在师父教得认真,因此并未误人子弟。

在别人都还在睡梦中时,陈港生和师兄弟们早上五点就要起床练功,一直练到晚上十二点。除了练功、学习外,他们还要干一些杂活,比如洗碗,打扫卫生等。

地上弄脏了要立马擦干净,饭菜掉在地上了也得捡起来吃,不然就会受惩罚。这大概也是后来他变得爱干净,很节省的原因。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6)

挨打受罚对于陈港生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即使他是于占元的干儿子,也没有受到特别的照顾,反而是别人犯了错他也一定会挨打,他永远是陪打的那一个。

陈港生有点后悔来戏院了,可是父母为了生计已经去了澳洲,还跟师父签了长达十年的生死契,契约没有到期,陈港生只能乖乖在这接受师父的“照顾”。

此时,在戏院生活的陈港生觉得简直就是度日如年,心里仅有的梦想就是每天能有顿饱饭吃,有个好觉睡,不挨师父揍,他就谢天谢地了。

戏院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练就了陈港生一身的真功夫,也为他日后凭借独到的功夫扬威国际影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7)

02

十年生死契约已满,陈港生正式从戏院毕业,离开戏院后,陈港生开始从事武师的工作。

陈港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跑跑龙套,演演死人,做不可能有正面镜头的群众演员。

1971年出演武侠片《侠女》,正式开始了演艺生涯,他在里面演了一个无名小卒。

陈港生曾经还在功夫片《精武门》中当过替身。影片中那个被李小龙一脚踹飞,直接摔在钢筋水泥地上三米多的日本武士(替身)就是他。

这个镜头拍了六七遍他都没有喊苦喊累,这让李小龙也心生敬佩。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8)

虽然只是个小角色,在荧幕上露面的机会也极少,但他还是异常珍惜台上的每一次机会,正是这种认真,“拼命”的精神让他很快在武行中脱颖而出。

相继拍了《北派功夫》,《女警察》等动作片,但是都没有引起很大反响,几部影视作品票房都低得可怜。

公司亏损很大以致实在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持公司的运营。很快,陈港生就被“炒了鱿鱼”。

1973年,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突然在香港去世,他的不幸使整个香港电影界仿佛经历了一场地震。

电影公司的老板们在缅怀李小龙的同时,也开始四处寻找长相,谈吐,行为举止,甚至格斗身手都和他相似的接班人。

当时著名导演罗维很中意陈港生并把他收入麾下当作李小龙第二来培养,给他重取艺名:成龙。

成龙,成龙,成为李小龙,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9)

罗维想延续李小龙的神话,他对成龙寄予厚望,于是让成龙模仿李小龙的武打动作拍了《新精武门》。

这部影片拍了四个月便上映了,电影上映7天,票房才45.6万元,而李小龙版的《精武门》票房则高达500多万元,效果完全不能和李小龙版的《精武门》相提并论。

惨淡的票房让罗维公司差点面临倒闭的困境,罗维很失望,于是便叫上陈自强反反复复地看这部片子,把《新精武门》琢磨透了都没弄明白为啥成龙功夫好,影片却没能火。

03

经历了几次失败后,成龙一时间陷入了困境,好在时间不长,很快他便迎来了机遇。

1978年,监制吴思远和导演袁和平(元庆)想拍《蛇形刁手》,可是有个角色让他们一度犯愁,因为这部影片需要一个功夫好,而且又天生调皮的演员来演,吴思远找了许久都没找到合适的演员。

袁和平突然灵机一动,说:”这个人物形象的原型不就是当时我们戏院的元楼吗?‘’他小时候可就是因为调皮捣蛋才辍学进入戏院的,而且身手也不差。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0)

于是袁和平和吴思远俩人一拍即合,决定找罗维借用成龙(当时成龙签约在罗维影业),此时公司即将面临倒闭的罗维自然很爽快地顺水推舟,把成龙借给他们。没想到这一借,借出了日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功夫巨星。

为了拍好《蛇形刁手》,成龙不但十分专注地拍摄所有戏份,在很多武打动作上都下足了功夫,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练功,一个动作苦练几百遍。

据说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成龙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被黄正利饰演的反派上官逸云给踢掉一颗门牙,被宝剑砍伤手臂仍然坚持完成拍摄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电影最终收获了270万票房的好成绩,成龙也因此一举成名,不但掀起了香港的票房狂潮,而且席卷东南亚,开创了功夫喜剧片的先河。

在影片中,身手灵活的成龙充分发挥他的喜剧天赋,把喜剧表演融入到武术中去,开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表演风格的道路。

成龙在凭借影片《蛇形刁手》初次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后,同年又拍摄了《醉拳》,该片在功夫片中同样也融入了许多喜剧元素,在赢得了高票房的同时也让成龙一跃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功夫偶像。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1)

04

成龙拍戏不止敬业,还非常拼命,被人称为“拼命三郎”。

他是一个用生命在演戏的人,为了能够给观众呈现真实的武打效果,无论多危险的武打动作他都亲自上阵,拒绝用特效,拍戏受伤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1983年拍摄《A计划》时,有一个比较经典的镜头是要从15米高的钟楼上往下跳。

拍摄这个镜头时他是头先落地,在落地的那刻,他的脑子是空白的,感觉呼吸都非常困难。

但是跳下去的那一刻镜头还没有结束,他还需要站起来,成龙就凭借自己仅存的意志力勉强站起来完成了这个镜头的拍摄。

为了拍摄这个仅10秒的镜头,成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颈骨重伤,全身多处骨折。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2)

诸如此类的受伤情况还有很多,例如:

1985年拍摄《警察故事》时,脊椎骨第6-8节及骨盆撞至移位,几乎瘫痪。

1986年在南斯拉夫拍摄《龙虎兄弟》时,他意外从一棵高大的树上摔下,头部撞击到石头,昏迷不醒,危在旦夕。经过13个小时的手术,终于抢回一命,可是伤势刚恢复,他又开始玩命工作。

1994年拍《红番区》时,脚骨开裂,脚趾骨头插穿表皮,可是他上午摔伤脚,下午就坐轮椅继续拍戏。

因为成龙这种玩命拍电影的态度,香港的保险公司把他拉进了黑名单,拒绝给他投保。

有一次一档节目要采访成龙,搜集成龙资料时发现别的演员都是演过什么剧,得过什么奖,而成龙的资料则是一个自己都受过什么伤的表,这让主持人也很惊讶,说全世界没有第二个演员会有这样的一个表。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3)

主持人随即问成龙:“成龙大哥,你不怕死吗?”成龙毫不犹豫地回答 “我怕死,可是和死比起来,我更怕我没电影可拍”。

因此,即使每次拍摄都会受伤,但他依旧会忍着伤痛,以最好的工作状态去完成拍摄任务,将每次危险拍摄都当成终极绝唱,用生命诠释了价值。

他对于电影的这种敬业与执着,不但感染了年轻一代的中国演员,而且还得到了外国同行的尊重与认可,许多国际影星也成了他的影迷,成龙成了一个中国符号,龙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

05

作为演员的成龙为了拍好电影可谓是舍生忘死,作为导演的他也坚持绝不为赚钱而去拍烂片,因为他觉得拍电影是一件要对自己、对观众负责的事情。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4)

他说武打不等同于bao力,拍电影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不需要用残忍的方式来展现。现在小孩的模仿力很强,他会因为好奇而去模仿电视上的一些危险动作。

比如两个小孩模仿某知名动画片情节玩“烤羊” 致俩小孩全身被烧伤,阳江10岁小男孩因觉得电视上爆炸很刺激,想看汽车爆炸飞起来的画面,他就点火连烧4辆车。

这类事件都是模仿电视情节做出的危险动作。

因此成龙绝不拍带有bao力情节的电影,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所拍电影是否愿意给自己的小孩看,如果愿意那就可以拍,反之,无论给多少钱都不拍。

事业有成的成龙也热衷于慈善活动,他说:“我断手断脚不会哭,可是看见一些救助穷人的慈善事迹时,我会感动得掉眼泪。艺人是个喇叭筒,带动力强,所以哪里的慈善活动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所以我们在很多慈善活动中都能看到成龙的身影,他也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全球十大慈善名人”之一。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5)

1993年,成龙向“微笑行动”捐赠200万港币以及一台麻醉机,用于帮助腭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2001年,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龙骑士慈善活动,为住院病童谋取福利并捐助颐康基金会;

2003年,组织抗击“非典”义演,并捐款150万元人民币;

2004年5月18日,向中国儿童弱视专项基金捐款200万元 ;6月,在环游地球80天慈善首映式上,捐款200万元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2005年4月,赴新疆阿瓦提县捐建“龙子心”小学 ,此外,还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身份探访柬埔寨、越南以及印尼海啸受灾地区;

2008年5月12日,与杨受一起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000万元,并录制抗震救灾歌曲《生死不离》。

成龙背后心酸事(揭秘成龙不为人知的一面)(16)

纵观成龙一生,虽然小学一年级就辍学,却机缘巧合地加入武术行业,最终缔造了功夫喜剧的神话。他能取得如此成就,全赖敬业和执着。

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学习成绩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和培养,再加上敬职敬业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付出,最终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成功后的成龙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他带着一颗炙热的心投身慈善事业,为人间带来光明和温暖,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心中有大爱,成龙不愧为国际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