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本就惨烈。杀降,更增不祥。

电影《投名状》有一个“苏州杀降”的情节,死者不屈、杀者不忍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不是虚构的,有历史原型。

苏州杀降“庞青云”的原型:李鸿章。

与太平军谈判和做担保人的“赵二虎”、刺杀庞青云的“姜午阳”,原型是同一个人,而且是个洋人:外籍雇佣军“常胜军”将领——戈登(Gordon)。

投名状为什么杀俘虏(投名状苏州杀降)(1)

1863年,曾国藩已对太平天国形成合围之势:曾国荃围困南京,李鸿章战苏南,左宗棠战浙江。

李鸿章曾经是曾国藩的幕僚,1861年在曾国藩支持下组建淮军。1862年3月,李鸿章率领淮军到上海,在苏南开辟“第二战场”。

在华尔带领的外籍雇佣军“常胜军”配合下,淮军攻占上海、常熟、太仓、昆山等地,由“牵制太平军作战”转向“主动进攻”。

为与曾国荃、左宗棠军力打通联系,限制太平军漂移作战空间,1863年3月,李鸿章策定进攻苏州,部署如下:

——程学启军由昆山进攻苏州。

——李鸿章亲率刘铭传军由常熟进攻无锡,并截断太平军南援之路。

——刘秉章、潘鼎新、杨鼎勋等军分驻淞沪外围近地,防备杭州、嘉兴、湖州太平军内犯,截断太平军北援之路。

——洋将戈登率洋枪队驻昆山为总预备队(华尔已战殁)。

——黄翼生水师沿长江并进,负责运输补给;李朝斌水师向吴江、太湖进伐。

投名状为什么杀俘虏(投名状苏州杀降)(2)

苏州之战简图

苏州告急。

太平军忠王李秀成急从江北,率众赶到无锡救援。

淮军在水师配合下,连胜太平军。

10月上旬,淮军夺取苏州西北近郊之浒墅关,苏州太平守军外援渐绝。

苏州攻防战日趋激烈,战无遗日,夜以继日。

李鸿章亲到一线督师。

李秀成潜入苏州城力谋坚守。

淮军以炸药轰城外成片石垒,水师也逼近护城河。10月中旬,程学启开始分门进攻,昼夜不停。

见回天无力,还要防守南京大本营,李秀成乘夜遁走,留慕王谭绍光守苏州。

太平军不是铁板一块。纳王郜永宽等密通洋将戈登,准备降清。

10月末,郜永宽等诱杀谭绍光,开门出降。

投名状为什么杀俘虏(投名状苏州杀降)(3)

淮军与太平军苏南作战图

郜永宽等8人投降是有条件的。

他们通过戈登、程学启向李鸿章要求总兵、副将等官职,并要求将其十多万部属编为二十营,仍驻守苏州。

索官,还能商量。但整建制保留军力,仍驻守原地,这让李鸿章、程学启等人十分担心。

太平战乱中,双方将士反水的情况很多,程学启就是从陈玉成的太平军转投湘军、后入淮军的。

而且,李鸿章吃过诈降的亏,还不止一次。1862年4月,板桥之役,太平军诈降2000人,大败淮军,几失吴淞;同年11月,太仓之战,太平军蔡元隆投降中突然冲击,淮军士兵多没于水,太仓复失。

李鸿章、程学启等认为,这些太平降将兵匪一家、秉性难改。当下投降,不能保证之后易于控制。

10月26日,李鸿章利用降将出城参谒之际,全部杀戮。同时,搜杀郜永宽等党羽2000多人。

投名状为什么杀俘虏(投名状苏州杀降)(4)

杀?活?都是艰难的抉择

因破苏州,清廷赐李鸿章太子少保衔、赏穿黄马褂;洋将戈登给头功牌,赏银一万两。

但戈登正在恼怒,提着枪到处寻找李鸿章,要杀了他。

因为是戈登与郜永宽商定投降条件,正是这个洋将的担保,郜永宽等人才毫不怀疑、最终投降。

现在李鸿章一股脑儿全给杀了,戈登个人信誉全无,他自认无法再率领洋枪队指挥作战。

戈登要杀了李鸿章,给自己洗刷罪名。

最后,还是英军提督从中调解,化解了二人的积怨。戈登率领洋枪队由此退保上海,不再参加进攻作战,也不再受淮军调遣。

投名状为什么杀俘虏(投名状苏州杀降)(5)

战场处理战俘,大致有三策:

上策,考察诠选,变战俘为战士,继续参加作战;

中策,解除武装,调至战场后方,脱离战事;

下策,不分清白,不论好坏,大举屠杀。

上策当然是首选。《亮剑》中,李云龙对国民党军战俘简单教育后,直接充实部队。这种处理,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机缘,很多时候并不适用。

中策可操作性最强,双方都易于接受,成本较低,平复战争创伤的效果也较好。

下策是把双刃剑。既杀人,也伤自己。

苏州杀降事件后,太平军很少投降。南京陷落时,太平军将士战死数万众,鲜有降者。

这大概是李鸿章没有想到的吧。

投名状为什么杀俘虏(投名状苏州杀降)(6)

白云苍狗,世事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