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1)

二〇一四年六月下旬,用了四天时间,一气呵成,游玩了所有想要去的无锡旅游景点:南禅寺、清名桥古运河景区、东林书院、太湖风景区、鼋头渚、蠡园公园、惠山古镇、寄畅园、天下第二泉、薛福成故居、钱钟书故居、崇安寺。

在无锡的最后一天,游完薛福成故居和钱钟书故居后,最后来到崇安寺景区。

崇安寺是无锡最古老的寺院,但如今已不复存在。景区因曾经的崇安寺而得名。如今只在景区内建了一座“崇安阁”,象征性地标示着这里既往是古崇安寺的坐落地,其周围则被热闹的商业区所包围。

崇安寺景区位于无锡市老城梁溪区,处在无锡繁华地带。其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为江南四大特色古街区。这里汇集了众多商场和餐厅,人们来此主要是逛街购物和品尝美食。逛街累了或是餐后散步,还可以去到附近的“公花园(又名城中公园)”休闲。

看到这些,对我来说,不免失望,失望于有着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无锡崇安寺已然渺无踪迹。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2)

阿炳故居与崇安阁、公花园的位置关系图(三者均用橙色短线标注)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3)

无锡阿炳故居

出外旅游,不太喜欢逛街,除非是去找寻当地美食。正当准备离开崇安寺景区时,不料在崇安阁东侧偏南约一百四十米处意外发现阿炳故居。

我是在一九七八年上大学一年级时从媒体上知道阿炳的,他的大名叫华彦钧,是位盲人民间音乐家,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便是他的作品。在进入阿炳故居之前,我对他的认知仅此而已。

怀着进一步了解阿炳的心态,我走进了这座小院。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4)

阿炳故居院内的石牌坊(左前)、一和山房(右侧白色墙体房屋)及石牌坊北侧的雷尊殿(左后)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5)

一和山房(站在石牌坊南侧拍摄)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6)

一和山房(站在雷尊殿前即院内西北角拍摄)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7)

一和山房(站在院内东南角拍摄)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8)

雷尊殿匾额

一进院门左手有座南北向双柱石牌坊,额书“通靈橋”,为元末明初之物,是二〇〇七年修缮阿炳故居时迁建来的,其最早位于崇安寺河网密布的通灵桥前;石坊东侧是一座硬山顶白色墙体房屋,房子南侧屋顶可见小阁楼窗,此房名“一和山房”;石牌坊北侧是雷尊殿。

这座小院是新围建的,此处原是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江南著名的、无锡最大的道观洞虚宫旧址的一部分。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洞虚宫三清殿被拆除,并在三清殿基址上建起了无锡县图书馆,但雷尊殿与一和山房却被保留下来。

人们不会想到,一和山房不仅是阿炳故居,而且还是他的出生地和逝世地,这在名人故居中是极少见的。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9)

华彦钧(阿炳)

华彦钧(一八九三年八月十七日至一九五〇年十二月四日),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中国近代杰出民间音乐家。

阿炳的父亲叫华清和,是无锡著名道观洞虚宫偏殿雷尊殿当家道士,他与一位秦姓寡妇私通后生下阿炳。清光绪十九(一八九三年)八月十七日,阿炳在一和山房出生。阿炳四岁那年丧母,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阿炳的一生便被打上了悲剧的烙印。年幼的他被父亲偷偷送回无锡县东亭镇老家,由同族婶母抚养。阿炳八岁那年被从乡下接回无锡城中,父亲以收徒为名将阿炳留在身边,这样,阿炳随父入观成为了一名小道士,华清和给阿炳起名(道名,法名)华彦钧,但并未告知阿炳他的身世,只是让阿炳叫他师傅。华清和除了将阿炳送入私塾进行启蒙教育外,还会教阿炳一些经文,并且开始向他传授音乐技能。阿炳父亲华清和精于道教音乐,擅长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华彦钧自幼随父亲学习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演奏技艺,十二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十八岁时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等法事活动。阿炳二十一岁那年,他拉二胡、弹琵琶的技艺已经相当精湛;而此时阿炳父亲已是风烛残年。直到弥留之际,华清和才将阿炳的身世和盘托出,这让阿炳十分震惊。在他看来,自己的出生并未得到父母的期盼,反而成为父母生命中的一大累赘。

阿炳得知自己的真实身世后无比痛苦。在这段时间内,阿炳不再像以前一般积极奋进,而是郁郁寡欢,开始过上放肆无度的生活,逐渐染上抽大烟、赌博、嫖娼等恶习。由于终日流连于烟花场所,阿炳更是染上梅毒,于三十五岁那年导致双目失明,自此便成为人们口中的“瞎子阿炳”。纵然道观的香火钱颇丰,也架不住阿炳如此挥霍。很快,信徒来的少了,香火钱自然断了,家产也全部被阿炳败光。道观的人对他十分不满,认为阿炳败坏了道观的名声,于是他便被赶出道观。由于无处可去,阿炳只能流落街头,沿街乞讨。所幸,阿炳还有拉二胡的一技之长,这一点让他与其他乞讨者不同,他不愿伸手向别人要钱,想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便开启了卖艺生涯。为了吸引路人给他打赏点儿钱,每天都会用二胡拉出不一样的曲子,这些曲子也都是阿炳凭借着民间音乐的熏陶和自己的音乐天赋即兴创作的。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10)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的中秋之夜,四十五岁的阿炳孤身一人来到位于无锡惠山的“天下第二泉”边。在童年的记忆中,这里是他与父亲赏月的地方。在经过这些年的困苦和磨难之后,虽然阿炳已经看不见眼前的泉水和天上的圆月,但他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一切。万千感慨,如鲠在喉;无数思绪,泛上心头。阿炳兀自拿起二胡,饱尝人间心酸与痛苦的思绪情感,随着琴弦的振动,汇聚成音乐的旋律,从他的心底流淌而出,成就了乐曲《二泉映月》。

一九五〇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音乐学奠基人杨荫浏先生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民族音乐学家曹安和女士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无锡民间音乐家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老先生曾在无锡日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介绍《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曲名就这样诞生了。

第一次为阿炳演奏录音是于一九五〇年九月二日傍晚在无锡公花园(又名城中公园,位于阿炳故居以北约一百八十米处)三圣阁开始进行的,共录制了阿炳创作的六首乐曲,即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其它乐曲。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晚年的阿炳,穷困潦倒,贫病交加,于一九五〇年十二月四日,病逝于一和山房,终年五十七岁。未曾料到,为阿炳演奏的第一次录音,竟然也是最后的一次和唯一的一次。而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成为了他留给世人的生命绝响。

阿炳一生,广泛汲取民间音乐素养,凭着其惊人的音乐天赋,共创作了二百七十多首民间乐曲。然而,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苦难,病魔的缠身,不仅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更是过早地结束了他的艺术生涯。阿炳不但离开了我们,还带走了他创作的、后人不曾听到过的众多不朽音乐作品。这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大憾事,也是世界音乐宝库的一大损失。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11)

阿炳纪念馆第三展陈厅真实还原了阿炳的生活场景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12)

阿炳纪念馆第三展陈厅真实还原了阿炳的生活场景

如今的阿炳故居,已于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小院也被辟为阿炳纪念馆,在雷尊殿及其附属房屋与一和山房内共有五个展陈厅,以详实的文物资料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以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了阿炳的音乐成就。纪念馆第三展陈厅还真实地还原了阿炳的生活场景。展陈厅的音响系统循环播放着乐曲《二泉映月》。

从看着阿炳的生平介绍、听着哀婉的《二泉映月》,到听着哀婉的《二泉映月》、看着阿炳的生平介绍,在这个很小的纪念馆里,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循环反复了三、四遍,最终竟然由参观阿炳生平介绍变成了欣赏乐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乐曲采用的是两个基本曲调的多次重复变换,二胡演奏手法运用的是多种弓弦技巧和不同力度变化,乐曲旋律跌宕起伏,如泣如诉,二胡之声哀怨悠长,不绝于耳。阿炳纪念馆展陈厅循环播放的这版《二泉映月》,是由交响乐团协奏,加上展陈厅音响设备的重低音效果,更是烘托和渲染了悲怆的氛围,给人以“断肠之感”(小泽征尔语)。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13)

日本的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

一九七八年,日本的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访问中国期间,专门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聆听了该院一位十七岁女学生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在听完演奏之后,他的热泪夺眶而出,言道:“……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小泽征尔对《二泉映月》的这一评价,流传甚广,影响巨大。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一九八五年,美国评出了十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

一九九一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乐曲《二泉映月》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故乡的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适合两个人去的安静的无锡景点(不曾想到无锡之旅是在乐曲二泉映月声中结束)(14)

贝多芬

贝多芬(一七七〇年十二月十六日至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四岁时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八岁时开始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十一岁时开始参与乐队演奏,十七岁时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贝多芬十三岁时就能改编乐曲,十六岁时就能创作乐曲。创作于一八〇三年至一八〇四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此后的二十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以宏伟的气魄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欧洲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音乐作品颇丰,重要作品包括九部交响曲、一部歌剧、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五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欧洲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且动笔谱写第五交响曲《命运》是在一八〇四年,他花费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人们、向命运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创作。

德国文学家E.T.A.霍夫曼在评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说,“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调动一切激情,迸发出全身心的呐喊,我们才能坚定地活下去,成为灵魂的守望者”。“这部天才的狂想曲”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联系”,并“深沉而亲切地”将听者“带入无止境的精神世界”中。

阿炳的人生与贝多芬有许多相似与巧合。二人极具音乐天赋,都是在幼年时接触音乐和乐器演奏,年轻时即展露出音乐才华,且都因感染梅毒而致残(贝多芬失聪,阿炳失明),皆在五十七岁时离世。

难怪人们将阿炳比作“中国的贝多芬”,将《二泉映月》比作“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和创作。在阿炳的音乐世界里,每一个音符都蕴含着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与感悟。这些思考和感悟,不仅让他的音乐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人生挫折和困难时,去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而不断前行。

二胡曲《二泉映月》展示了中国独特的民间演奏风格与技巧,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首享誉海内外的优秀作品,是中国民间乐器创作曲目中的瑰宝。从来没有一首中国民族乐曲能象《二泉映月》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也从来没有一首中国民族乐曲能象《二泉映月》为世界各国音乐家奉为经典,并以各种音乐形式来演奏。

一九七八年至二〇一四年的三十六年间,我多次聆听过《二泉映月》,但从未象二〇一四年在无锡阿炳故居中聆听时这般投入。以往旅行,只知道可以在文物古迹内穿越历史时空,可以在雄壮山河里游走美丽画卷,可以在历史故事中赏析唐诗宋词,殊不知还可以在解读人物时欣赏不朽乐章。自此无锡之旅以后,再与喜欢音乐的朋友谈起《二泉映月》,我都会说:欣赏《二泉映月》的最佳之地,不是在城市的音乐厅,更不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而是在中国无锡的阿炳故居,这里的一切,能够真正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乐曲《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深邃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