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三国官方作家 孔门弟子 原创

王国维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曹操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经历了三次根本性的变化。

曹操人生经历以及对创作的影响(曹操形象蜕变的三种境界)(1)

曹操

读大学以前,关于曹操的印象来自于教科书、连环画、戏剧、人们间接的评论及三国演义的浅层知识,是对所接受知识的完全认同,也是对世人关于曹操之评论的直接吸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其实是落脚在后面,此时曹操在我心中是一个唱白脸的奸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常常是一脸奸笑。尤其是他杀杨修和孔融的故事,让我认为他是一个虽然本身很有才能,却妒贤忌能,为权力不择手段、残暴的统治者。

曹操

读大学时,随着阅读面的扩大,尤其是接触到疑古派和鲁迅等关于曹操及有关曹操文本的论说,才明白其实每一个论史者都是在以自己的观点涂抹历史,他们笔下的曹操形象不过反映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罢了。这一时期,伴随着刘备在我眼中成为一个最善于作假的伪君子,关羽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的假英雄,曹操在我心中成为一个在他的时代纵横捭阖的大英雄。但这一正面形象并不坚实,因为疑古派观点本身也包含着对它自身的否认:既然每个人看待历史都摆脱不了基于自身观念的有色眼镜,那历史就像康德的物自体一样,是谁也无法揭示其真面目的不可知。并且由于这一阶段,在阅读中了解到曹操性格的丰富性,我开始认为,曹操只属于他自身,是一个不可能完全解读的魔方,就曹操自身来讲,他的所作所为无所谓邪正,更不应当从道德上来评论。

曹操人生经历以及对创作的影响(曹操形象蜕变的三种境界)(2)

曹操

读研以后,接触解释学理论并渐渐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后,我发现前面两个阶段都是对文本的执着,区别只是在于第一阶段执着于正面的文本,第二阶段是执着于反面的文本,第一阶段是执着于文本的真实性,第二阶段是执着于文本的非真实性。其实,历史的真实性正是存在于后人不断的评说中,真正的历史既不是纯粹物质实物的,也不是纯粹精神的,而体现在一种交互的呈现中。将这一理解纳入整个历史解读之流,又可以明白后人批评与赞扬的必然性,明白每一个时代都必然形成和应当形成它基于自身立场的褒贬。由此我认为,曹操本身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各个时代的人们为什么把他刻画成那样的形象,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理解各个时代,进而理解整个历史,再进而在整个历史的光照下,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和自己所应当做的事情。

正是在解释学的背景下,我们明白了:西晋承接曹魏,所以西晋史学家陈寿会褒扬曹操(陈寿《三国志》:“太祖运筹演谋,⋯⋯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北朝时期,东晋南朝的立国形势又类似蜀汉,所以裴松之赞诸葛而贬曹操(现存文献中,最早对曹操进行明显诋毁的是《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东吴人的著作《曹瞒传》)。

而只有贯通历史,了解不同时代之精神变化之后,再回到曹操的时代,才能明白,正是东汉末年礼教维系体系与宗法政治制度的全面解体,使气质层次的个性第一次觉醒,才造就了千古一曹操,他全方位的才能以及他让人震惊的猜忌和残忍,都是因为时代精神的影响,也是为了应对时代问题的不得不然。此前时代说曹操猜忌或奸诈,那是那个时代人带着道德眼镜看曹操的结果。而现代说曹操雄才大略,其实是因为汉末是一个个性觉醒的时代,必然会产生那样的人物,他们不在意道德,所以能不受教条的局限,又因为战乱的背景,智慧有实验的战场。也是因为现代又是一个气质欲望成为时代主导精神的时代,所以现代人会认同曹操。曹操未称帝,既不是因为奸诈也不是因为忠于汉室,只是因为不称帝是一种更有利的策略;曹操没有想象得那么伟大,他只是因缘际会,成就了一番功业。如果没有曹操,也会有另外一个张操、王操在竞争中胜出,而被今人视为英雄。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曹操是什么样的人,重要的是你眼中看到的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三个阶段可以印证于佛家三个境界,第一个阶段直接吸纳别人的观点和文本的内容,是“因缘所生法,众生以为真”,是“以假为真”的众生境界;第二个阶段认为历史文本都自觉或不自觉作伪,真正的历史在文本之外,是“万有皆是幻,佛性本真空”,是“离假求真”的小乘境界;第三个阶段认为我们只能从各时代历史文本的叙述中解读历史,但又需要有一种能够跳出来的眼光,与历史文本须是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是“因缘即菩提,佛不外众生”,是“即假证真”的大乘境界。

版权说明

本文系“我们的三国”网站官方作家 孔门弟子 原创作品,任何媒体或个人如需转摘请先与本站联系。

作者简介

孔门弟子,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归宗于儒学一脉,现于某高校主讲国学。经史互参,以阐华夏演进之脉络;中西对勘,以明时代精神之隐微。玩于诗词,聊为修心之余绪;游戏文字,权作行道之应几。疏狂不求闻达,淡漠唯盼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