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一个全新的课题随之而来:我们如何与受吸引“进城”的野生动物相处。

近年来,上海一些小区的居民一度因为与貉等野生动物做了邻居而烦恼,甚至由于缺乏了解而和它们产生冲突。

但有些小区却反其道而行,专门腾出一片空间,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来“招蜂引蝶”。

这种空间被称作“生境花园”。建设生境花园能否成为居民与“进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出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未来又能否有足够空间和资源来拓展它?

起点:请来做客

今年,家住金虹苑的乐林华有了一个新的兴趣爱好,躲在小区角落的一堵墙后,透过墙上的长条形缝隙,观察墙外的陆家浜。

“住了20多年,今年看到的鸟最多,尤其是白鹭和夜鹭,有几回,居然还看到了小䴙䴘。”乐林华骄傲地表示,很多小区都有花园,但他们这座花园不一样,几乎成了一个观鸟基地,而他经过一段时间的耳濡目染,竟也能识别二三十种鸟类,退休时光过得充实有趣。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

乐林华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一处废弃的水泵房和周边空地,疏于维护,杂草丛生,几处容易积水的地方经常孳生蚊蝇。

2019年秋天的时候,听说小区向区里申请了一个叫“生境花园”的项目,之后就经常有专业人士来考察。经过清理和精雕细琢,这座名为“常馨”的生境花园在今年8月正式开放。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3)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4)

“每一座生境花园的设计都要因地制宜,如果小区本就有较好的生态基底,那适当做一些调整和升级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让大自然保护协会淡水保护项目经理董大正印象深刻的是,他第一次来金虹苑,就注意到这片荒地附近有条河,河岸作为两地间的过渡区域,植被茂盛,为许多“胆小”的水鸟提供了休憩空间。

锦上添花的是,小区靠近河道的外侧种了多棵果树,有石榴、桔子、梨、柿子等,再加上香樟、枸骨等鸟嗜植物,堪称鸟儿的“自助餐厅”。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5)

图中靠墙放置的坡顶小屋里塞满了枯枝堆和竹筒堆,吸引昆虫筑巢,小屋附近还有大量的寄主植物,让昆虫吃、住无忧

又有吃又有住,鸟儿自然愿意来做客。生态花园此时的设计重心不再是打造生境,而是如何让居民和“小精灵”和谐相处。

于是,设计师有了在墙上开洞的想法,让鸟儿较难察觉墙后有人,拉近居民和它们的距离,大饱眼福。

别具匠心的设计师还做了一个穿墙而出的大喇叭。在视线较差的夜晚和清晨,居民把耳朵贴在听筒上,闭上眼睛,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还是意犹未尽的居民可以登上花园里唯一的“二层楼”——高架观鸟台,双手扒着故意做高的木围栏,俯瞰河道,视野更开阔的同时,依旧不易被小动物察觉。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6)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7)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8)

在淞二居委会主任潘明霞看来,生境花园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载体,也是社区探索和谐共治的切入点。

她指着入口处的镂空围栏:“你仔细看,这是小区的公共晾衣架,大家同意,就搬来当‘屏风’”。

围栏上的艺术标识,则直接取材自居民家——金属晾衣架拆散后重新塑形,涂上色彩,缠绕到亚克力板上,成了一朵充满时尚感的“八色花”。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9)

生境花园开放后,管理权就交到了小区志愿者手里,花园中央的阳光议事厅成了他们“头脑风暴”的好去处。

就拿阳光议事厅左侧的“枯木桩乐园”来说,灵感来自早期的“开荒”。很多居民觉得林子里清理出来的枯木扔了可惜,稍作加工,成了质朴的坐凳;细一些的枯枝打碎、压扁,铺成了透水透气的地毯。还有乐园里种芳香植物的地缸,同样是居民集体商议后“变废为宝”的杰作。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0)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1)

探索:相处之道

一些小区打造生境花园,的确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大多数的小区花园只考虑为人而不是为小动物服务,往往“死气沉沉”,要让动物把这里当家,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7月底的一个早晨,绿八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刘观锡打开手机,微信里跳出一条“黑漆漆”的视频,7月28日19时02分,两只胖乎乎的“狗”从绿八乐颐生境花园内设置的红外相机前路过。后经野保专家判断,这正是近年来引发社会热议的貉。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2)

监控摄像头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3)

绿八乐颐生境花园内的监控拍到两只貉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4)

幼貉 郑运祥 摄

上海林业部门去年发布的相关信息显示,上海至少有147个小区发现了貉。初步估算,全市各处分布的貉可能超过2000只。一家环保公益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松江、闵行、青浦三区已成为上海貉最多的地方。

长宁区也有貉出没?居民不担心?对此,刘观锡一点都不紧张,反而很高兴:“这正是居民想要的效果,说明我们的生境花园做得好。”

仅从协和家园小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家底”来看,大多数人会质疑有没有必要再造一座生境花园,毕竟该小区毗邻南渔浦,西南角连接一处高尔夫球场,与外环绿带最远的直线距离在300米内。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5)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6)

生境花园一侧就是河道

“自然环境好,不等于适合动物栖息,甚至可能成为‘生态陷阱’。”大自然保护协会上海项目负责人俞霖琳拿雨后的积水坑做例子,一些昆虫和两栖类动物会在其中产卵,伴随风吹日晒,水坑变干,生命的火花也随之熄灭。

还有一种典型案例是小区里的水池,因为种种原因被抽干,里面的蛙类找不到附近的水源,可能死在寻觅新家的路上。

所以,生境花园不能做成有去无回的“陷阱”,而是要成为一条来去自如的生命通道,被吸引来的生物想留下固然好,但如果要挪窝,也不强留。

在协和家园,这种理念就体现在一条名叫“蝶恋花”的溪流上。靠近南渔浦的一头是上游,河水经过蜿蜒的鹅卵石子路流向终点处的一汪池水,水流经过严格控制,只是浅浅没过石子底部,像一条“暗河”。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7)

气候炎热干燥时,可为溪流补水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8)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19)

池水周边也用石子围成了阶梯,方便小动物进出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0)

爬上岸的小动物 董大正 摄

俞霖琳表示,这样做,石子就成了水上跳板,昆虫和两栖类动物走累了,可以歇歇脚,喝口水。

否则,水位太高,流速过快,它们的移动受限,甚至会被淹死。水位太低,小溪成了旱溪,一些受池水吸引而来的生物被困在原地,无法溯流而上进行扩散。

“没想到花园里竟有这么多学问。”刘观锡表示,许多居民现在都成了资深观察家,在业主群里交流新发现。

今年夏天,大家都在讨论一种体黑刺红的毛毛虫,长大后会成为身披“豹纹服”的斐豹蛱蝶,而吸引它们前来的正是花园此前种下的紫花地丁、三色堇等蝴蝶寄主植物。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1)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2)

斐豹蛱蝶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最近出现的貉也引发了居民的热议,但没想到不仅没有引发大规模的焦虑,反而激起了居民的探知欲。

一些退休的居民带着过暑假的孩子反复翻看监控录像,认真走访生境花园,得出了有说服力的结论:协和家园周边有貉分布,但并未在小区“落户”,只是来喝水、洗澡,说明貉所在的居住地缺乏水源。居民接下来只要继续坚持垃圾分类、控制好喂野猫等行为,不让小区有让貉感兴趣的暴露湿垃圾或猫粮,便能与貉相安无事。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勇坦言,这恰恰是打造生境花园的意义,通过与野生动物共存来加深认知,进而产生同理心,最终化为和其他“进城”动物正确合理的相处方式。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3)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4)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5)

未来:多元共治

在上海,最早的生境花园出现在虹旭小区,2019年11月30日正式开放后,仅半年,花园内就陆续记录到16种鸟类、2种哺乳动物(赤腹松鼠、黄鼬)和4种传粉昆虫。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6)

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后推广至今,生境花园仅在8个小区落地,主要障碍在于资金。

据透露,一些面积较大的生境花园,投入基本在100万元以上,仅靠小区自筹资金,几乎不可能完成。

目前8个生境花园全部落户长宁区,得益于地方上的“跨前一步”。“这是一次政策上的创新探索,我们认为打造生境花园也是一种低碳行动,有较高的生态和社会价值。”长宁区低碳中心副主任冒勤表示,对于符合条件的社区,一部分资金由区里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另一部分资金由街镇承担。

目前,要建生境花园,社区必须符合以下一些条件:首先,要有350平方米以上、处于半封闭状态、生态环境优良的闲置空间。其次,生境花园后期的运维完全依赖社区共治,所以社区要有强大的“三驾马车”和一批有热情有水平的志愿者。

此外,打造生境花园不是为了形成一座座生态“孤岛”,将来要串珠成线,形成联通的生态网络,因此,“站”在生态节点上的社区,申请建设生境花园,将优先考虑。

协和家园与金虹苑均在外环绿带内侧向中心城区辐射的过渡区域内,两个小区还能通过周边水系联通,具有形成生态网络的有利条件。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7)

图中的栅栏外侧,就是高尔夫球场,专家查看现场后,认为貉是通过这里进入小区的生境花园

记者从长宁区生态环境部门了解到,“十四五”期间,长宁将力争建设30座生境花园,与周边的公园绿地、绿道等构成一张充满生机的“互联网”,无论是人还是“进城”动物都能在这片空间里尽情休憩。

“从长远来看,政府部门要慢慢转变角色,从出资者变成引导者。”冒勤表示,等生境花园的试点更加成熟后,资金的扶持重点将逐步从侧重建设变为侧重规划设计,之后再慢慢鼓励社会各方参与进来,弱化政府部门对相关项目的干预。最终的理想状态,是让生境花园实现小区的自建自管。

在这一点上,高线公园堪称经典案例。

高线公园是一座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线型空中花园,跨越22个街区。“高线”原是1930年修建的一条铁路货运专用线,1980年停运后被弃置多年。1999年,两位住在附近的居民发起了非营利组织“高线之友”,发动公益力量对该工业遗存进行治理、修缮、保护。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8)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29)

高线公园 图片来源:新华社

逐步遇到资金问题后,“高线之友”从纽约市公园管理局拿到了执照,得到了公园的运营管理权。通过多年运作,高线公园95%的年度预算都源于私人捐赠,大部分捐赠者都住在公园的10分钟步程内,一个理事会通过投票决定战略和运营方案等重要事项。

就做好公园这方面而言,“高线之友”有巨大的优势。一方面,“高线之友”成员的家就在高线公园附近,高线公园就是他们的家园;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引入,可以从各个角度增加竞争,提升了管理效率。

如今,高线公园已成为当地“时髦”“前卫”的代表,各种丰富的项目和活动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和商人,资金不断涌入,形成了良性循环。这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来运作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模式被称为PPP模式,已广泛用于世界各地。

“将来的维护资金的确是一项挑战。”刘观锡表示,在区发改委、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帮助下,小区打算和一些公益基金管理方进行接触,也有和一些园艺公司、网络直播平台进行资源置换的想法,希望能探索出一条生境花园的多元共治之路。

野生动物栖息地巡查(野生动物进城别人担惊受怕)(30)

生境花园内的部分公共空间可向社会开放,或许是多元共治的一个切入点

栏目主编:陈玺撼 题图来源:陈玺撼 摄

文中未署名图片:陈玺撼 摄

来源:作者:陈玺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