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干的袁午妈妈,惯弱了丈夫,养废了儿子

热播剧《消失的孩子》中,袁午可谓是大家最关心的“孩子”了。

他已到中年,却不能独立存活,爸爸酒后脑梗死亡,袁午却把爸爸的尸体藏在出租屋内,为了继续领着爸爸的退休金。

袁午被妈妈培养得很优秀,但只是在学业上。

《消失的孩子》是根据小说《海葵》改编的,在原著中,有这样一段话描写袁午:

“如果只用成绩作为衡量标准,袁午的学生生涯完全可以用璀璨来形容。不止如此,这阵耀眼的光芒一直波及袁午的工作和婚姻,直到母亲去世,瞬间熄灭。”

结果他从“别人家的孩子“,逐渐变成社恐,赌徒,啃老藏尸的中年废物。

消失的孩子到底讲了什么(看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1)

妈妈就像一个强大的保护网,罩着袁午,袁午在里面只管学习,不用做事,无需选择,没有社交。

不负所望,袁午考上名校,和妈妈看中的女孩结婚生子,一切都在妈妈的掌控中。

消失的孩子到底讲了什么(看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2)

可有一天,妈妈车祸意外去世,袁午的保护罩没有了。他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会做饭洗衣,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生活陷入巨大的空洞。

在迷茫中,他染上了赌博,败光了家底,妻子带着女儿离开了。

妈妈去世后,不仅袁午“活不下去“了,袁午的爸爸也同样”废了“。

妈妈是个非常能干的女人,她不仅宠爱袁午,对老公也是惯着,大包大揽。她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这个家,都靠我。”

消失的孩子到底讲了什么(看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3)

确实如此。

妈妈经营着一家副食品店,能赚钱会持家。有她在的地方,丈夫和儿子根本不需要出力。

为了操劳这个家,她忙到坐在马桶上洗脸,但依然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丈夫不太与人来往,工作上,人情世故上,有什么困难,都靠她出面,帮忙参谋,一一搞定。

丈夫习惯了家里大小事都是妻子做主,多年来一直依赖着她,被她惯的每日无所事事,就喜欢喝点小酒。

结果,妻子死后,他也没了依靠,生活失去重心,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整日喝酒。一天傍晚,喝过酒后突发性脑梗死了。

袁午妈妈,付出一切,操劳一生,最后丈夫扛不起事,儿子无法生存。

消失的孩子到底讲了什么(看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4)

二,全天下最好的爸爸,再也保护不了妻女

再来说一个故事,不是电视剧情节,而是真实发生的。

2016年,北京女孩戴真(化名)大学毕业后,做了2个月的幼师,适应不了辞职了。

当时父母拿到了一笔丰厚的拆迁款,又只有戴真一个独女,既然工作不顺心,爸爸就让女儿一直待在家里,戴真再也没有出去工作过。

一家三口,衣食无忧,过着平静幸福的日子。

谁知,一天,戴真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

一直以来,父亲都是戴真和母亲的顶梁柱,母女两事事依赖他。父亲堪称全天下最好的男人,顾家,宠着惯着,把她们保护得很好。

戴真和母亲的性情有些像,不爱与人相处。

父亲在世时,就是她们母女对外唯一的联系窗口。如今父亲去世了,母女两相依为命,“与世隔绝”。

母亲这边没什么亲戚,父亲有个弟弟,也就是戴真的叔叔,可母亲也从不来往。

叔叔担忧母女两状况,上门看望,可他在门口把门铃按得震天响,母女俩就是不开门。

消失的孩子到底讲了什么(看了消失的孩子大结局)(5)

戴真母亲很消沉,母女俩很少外出,买菜都是网上下单,唯一出门就是扔垃圾。即便有时散步,她们也会选择在晚上人少的时候。

三年里,她们不外出,没朋友,不社交。

母亲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腰痛脚痛膝盖痛,疼得整晚睡不着,甚至还出现了自己流血的幻觉。

她也曾去医院看过,诊断结果是盆腔炎。可她却坚决不治疗,原来,她年轻时是一名护士,与同事闹矛盾后便辞职了。在她心里,是很抵触医院的。

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让母亲备受折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颓废,于是,母亲想到了自杀。

起初,戴真拼命劝阻,可母亲非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严重,还责怪戴真:“你不帮我买安眠药,就是在逼着我去跳楼!”

母亲前后动了几次自杀念头,看着母亲痛不欲生,戴真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最后决定帮助母亲解脱。

2020年1月10日,戴真答应帮助母亲自杀,戴真搬来了一把凳子,母亲踩着凳子,爬上10楼窗台,跳了下去,死了。

而戴真也获刑3年,美满的一家三口,如今落得这边惨况。

三,写在最后

无论是戴真母女,还是袁午父子的悲剧,都不禁让人反思,没有谁,可以是谁一辈子的依靠。

我们都生活在各种关系里,不可避免地要与家人,同事,朋友,乃至陌生人接触。你不需要左右逢源,但需要必备基本的社交能力。

这个世界,要靠你自己走出去。

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拒绝与外界沟通来往,长此以往,内心消极抑郁,越走不出这种困境。

好的夫妻关系,当然要相互扶持。

但再好的感情,也不是依赖的借口,附着在他人身上生存,看似美好不费力,但当有一天现实扑面而来,打得你猝不及防。

我们都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拥有独立行走在这个世界的能力。

这个道理,不止要告诉孩子,作为父母,同样适用。

#育儿事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