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汉文化圈当中,“厚脸皮”是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词汇。这是用于讽刺、贬低某些做事情不分场合,言行毫无廉耻之人时常用的一种形容词。可以说一直以来都被人们以消极的方式去看待。

我们不妨细细思考,这种形容是否可能会存在“两面性”呢?其实是存在的。

人的心理境界多少层(心理学家脸皮)(1)

我们知道,与“脸皮厚”相对的形容词“脸皮薄”也并非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褒义词,在某些语境当中这也是一种贬义,尤其是在用于形容那些年纪较小、阅历尚浅或是刚刚进入某个领域的人时会被提及。

我们不妨究其深意:与所谓“脸皮”相关的,其实多是来自外界的看法。无论是厚还是薄,均是他人进行的一种评价标准。那么这种标准是否有一种尺度呢?答案是肯定的,人们总是会参照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对于不同的行为作出判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东方,人们收到了礼物往往不会立马打开,而是会率先表示谢意,然后在相对私密的场合再拆开,以表达一种对双方的“脸面”都尊重的含义。而在欧美国家,收到礼物的人会当着赠送人的面,直接打开,并且不加掩饰的表达对于礼物的喜恶,而不是像在东方一样,一味的表达谢意。

人的心理境界多少层(心理学家脸皮)(2)

这便是不同的判断行为准则:东方文化更含蓄,会更在乎对方的感受,有时甚至胜过自己的感受。而西方文化十分直接,不会兜圈子,喜欢与否会直接表达,将礼物带回家反倒会被视为一种“不给面子”的行为。

于是,当我们明白了“脸皮”或是“面子”的本质,以及其来源之后,许多问题便会清晰起来。

你真的懂“脸皮”吗?

关于所谓“脸皮”或是“面子”,其实都是人们早已开始进行界定和深入研究的对象。早在民国时期,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李宗吾就曾经著有奇书《厚黑学》。书名当中的所谓“厚”,指的就是人的“脸皮”应该厚且没有形状,而“黑”指的则是人的心应该黑,且没有颜色

那么在这样的一部十分出名的著作当中,我们日常作为贬义词的“脸皮厚”便非但不再具有平时的意味,反倒是具有了一定的褒义——李宗吾列举古代历史当中诸多善用家喻户晓之人,从其“脸皮”的薄与厚、心的黑与白上入手进行分析,最终契合这些人物的结局,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那么为什么往常被我们所不齿的“脸皮厚”,放在李宗吾这样的学者眼中,反倒成为了想要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呢?

人的心理境界多少层(心理学家脸皮)(3)

正是因为做出评价的主体不同。我们不妨设想,当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评价另一人“脸皮厚”时,那么两人之间势必已经产生嫌隙,且很大概率上对方在某些方面损害了其利益,或是招致其不满。那么在这种前提下,做出评价的此人自然会处于保护自己利益的动机,对对方做出贬义的判断。

而李宗吾的这种判断,是基于后世对于前人成败的审视做出的一种分析,是比较客观、不涉及利益关系的。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曾经提出“三时段”理论,其中短时段指的是以个人视角出发的、相对微观的历史与事件。

短时段指的则是基于社会和国家的、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历史。长时段则是基于整个地球地理环境的相当长的时间当中的历史与变迁。李宗吾从某种意义上便是以一种“长时段”的方式去分析中国古代的一些材料,十分有价值。

最终告诉我们,想要取得一种“长时段”意义上的、阶段性的成功,还是应该“厚黑”。

“脸皮薄”竟会害了你

很多家长会在向外人介绍自己腼腆的孩子时,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们家孩子,脸皮薄,您多担待。”这种言论其实就隐含了一种信息:“脸皮”薄需要人担待,说明这种特质并不是什么特别值得学习的。

人的心理境界多少层(心理学家脸皮)(4)

其实借用前文当中的分析,这种心理或者是行为,其实也就表明个体是十分在意外界的看法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心无旁骛,无暇顾及他人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或者是一个人心态极好,毫不在意他人对于自己的指指点点,那么他们会被称之为“脸皮薄”吗?自然不会。

比如说学习成绩始终不错、但是“脸皮薄”的小阳,在毕业之后并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硬着头皮去从事了一份培训机构当中负责销售课程、联系家长的“班主任”工作。这一干不要紧,过于在乎他人看法的小阳总是抹不开面子,觉得自己硕士毕业还来做这种工作会被看不起、觉得电话那头的客户一定会挂电话、觉得自己堂堂大丈夫无法很好的处理这种事情......

人的心理境界多少层(心理学家脸皮)(5)

于是在两个月之内,小阳每天就在纠结之中度过,即便是提起电话也是听着电话对面的“滴滴”声,打的电话最多只有同期同事的一成。没有业绩的小阳自然失去了这份工作,在离职时,公司HR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话:“小阳,脸皮太薄干不了这种工作”。

所以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之中,既不能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与想法,为所欲为,也不能过于在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患得患失。

当你做好一个决定的时候,尽管抛开杂念,让自己忘记“脸皮”的存在,忽视一切地去争取,因为只有最终的成功才是自己最为需要的。

面对暂时的失败也没有必要气馁,没有人是不会经历失败的,你伤心的样子并不会被人发觉,只管把“脸皮”厚起来,继续前行。当你发觉束缚自己的条条框框太多,自己什么都在乎时,不妨试着让自己的脸皮“厚一些。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arbery, J., & Buhrmester, D. (1998). Friendship and need fulfillment during three phases of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3), 393–409.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