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作品赏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浪漫主义)(1)

维克多 雨果

维克多·雨果的写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他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创作初期,雨果并非落魄贫穷的底层人民,其家庭在当时的法国具有一定地位,受家庭教育及生活环境的影响,雨果早期的作品还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的是偏向于保王主义与宗教方面的创作。第二阶段受自由主义、对宗教的黑暗及封建制度的失望等影响,使他的政治方向逐渐发生转变,最终投入到浪漫主义运动中,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多部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诗歌等作品,成为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作品赏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浪漫主义)(2)

《巴黎圣母院》

浪漫主义风潮自十八世纪起,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诞生了众多的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在欧洲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宗教势力日渐黑暗,并与政府相互勾结使得底层人民饱受压迫,底层人民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许多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开始觉醒,利用手中的笔来抒发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底层人民的同情,抨击宗教与政府的恶劣罪行。浪漫主义文学通常采用跳脱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并运用大量的夸张对比手法,塑造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以及具有讽刺或对比意义的事件,体现了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幻想与期待。

在这部作品中,雨果大量运用对照手法使得底层人民与贵族阶层、宗教间的生活方式,善与恶、美与丑有了明显的对照。从写作原则来看,《巴黎圣母院》一文中处处充斥着对照艺术手法的身影,对照手法被雨果在文中运用得淋漓尽致,使不同阶级间的生活环境、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故事最后以凄美的结局收场,但却通过鲜明的对比使得浪漫主义色彩发挥到了极致。文中充满了善良、友爱,也充满了虚伪、黑暗,雨果利用夸张的手法使两者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不动声色地将浪漫主义色彩融入每一个故事情节中。

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照

整部作品以善与恶的对照为主线,全文情节虽然曲折离奇但最深层的是利用善来衬托恶。在故事的开始对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夸张手法,与爱斯梅拉达的美相比,卡西莫多的丑陋更显突出,而这样一个五官怪异、独眼的敲钟人并没有受到爱斯梅拉达的厌恶,因此,极致的美与丑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照。在雨果笔下,善良与美丑、阶层以及知识都无关,并且善是可以战胜恶的。尽管卡西莫多被内心黑暗的义父克洛德养大,但他并未受到义父的影响,而是保持着感恩之心,当他发现义父的真实面目后感到十分愤怒并发起了反抗。卡西莫多与克洛德虽然是养父养子的关系,但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阶层,一个是社会最底层的敲钟人,一个是拥有崇高地位、外表不近女色的教父,前者人丑心美,不顾自身性命解救了无辜的爱斯梅拉达;后者则是将恶藏于心底几次胁迫爱斯梅拉达就范失败后产生了得不到就要毁掉的心理,并试图用谣言以及宗教的力量来控制审判。正是这些美丑、善恶之间的对照冲击了读者的内心,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达到巅峰。

生活画卷的对照

这部作品中有两个相对的势力,以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为代表的最底层人民生活空间狭小、生存困难,而与之相对的是以克洛德、路易政权为代表的有权有势的宗教贵族阶层。这两个阶层也是当时法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浪漫主义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外貌差距虽然大,但他们身上有许多共同特征,正直善良、勇敢纯洁等底层人民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与封建势力形成了对抗,并在长期的压迫下最终爆发了起义。当爱斯梅拉达被送上审判场时,“乞丐王国”中地位低下的人们纷纷反抗,企图救下这个无辜的少女,但由于力量微弱,最终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依然化为灰烬,仿佛从来没有出现过。

宗教法庭与“乞丐王国”审判的对照

雨果在文中描绘了两种阶层的审判,两种审判之间形成对照。一方面是底层人民所建立的“乞丐王国”,在这个“王国”中,居住的都是贫穷的劳动人民,他们对外来流浪诗人的审判虽然带有一定的排他性,但却是公平正义的,他们有一套自成的审判依据并严格遵守,因此当爱斯梅拉达挺身而出救下素未谋面的流浪诗人时,女主人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与滑稽、荒诞的宗教审判形成了鲜明对照,真正的凶手凭借自身地位煽动舆论,不仅没有得到惩罚反而成为审判者的一员,看似庄严的宗教审判却是随意至极,最终爱斯梅拉达没有逃过宗教审判的毒手,被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置于死地。

《巴黎圣母院》对法国文学史乃至社会风气的影响都极为深远,复杂曲折的故事背后代表的是浪漫主义与黑暗宗教势力的强烈反抗。这部作品强调浪漫主义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一个地位低下且丑陋无比地敲钟人,也依然具有其自身的闪光点,雨果借助这样一个渺小的人物实现了美与丑、善与恶之间强烈的对照,用独特的写作手法登上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巅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