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甘正传》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的同名小说,上映于1994年,1995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等6项大奖。豆瓣评分9.5分,被评为“人生必看的100部电影之一”。讲述了智商只有75的先天智障男孩阿甘,遭受世人排挤嘲笑,自强不息,一路开挂,最终得到上天眷顾,成为了百万富翁并在多个领域创造奇迹的励志故事。
电影讲述了阿甘的传奇一生,借此展现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历史,人物所见和命运故事轨迹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借阿甘的眼睛,讲述世态的险恶复杂与庸俗市井,探讨有关于人性真诚的命题。
影片开头和结尾的羽毛,象征了阿甘的人生经历——随风逐流匹配上主题曲的轻快、悠长的主旋律,影片开篇使用了独特的手法和技巧带领观众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结尾再次衔接,使观众随着主旋律的响起情绪再一次地激荡,达到龙头凤尾的目的。
“羽毛法”形象化电影角色,人物形象地塑造故事对片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去世的情节支配。阿甘的母亲和妻子珍妮都是因为患有不治之症而离开了人世。影片描绘两人的去世都是运用的“羽毛法”,自在飘扬,随风而逝。阿甘在死去的亲人墓碑面前向亲人道别的场景来结束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生,这样的故事结构和安排正是运用蒙太奇的特殊叙事手段来象征人生就像那根羽毛一样简单而轻盈,甚至最伟大的人物也不例外,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它是一种固有的属性,一根极其简单的羽毛,无法改变随之到来的死亡。
影片运用暗喻的描写手段表现了珍妮的一生,珍妮和阿甘一起祈祷后,一群小鸟飞入空中,借此来暗示了他们的梦想并不是空洞,而是一种孩童时代真实而又美好的理想。从符号学和影像分析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人物命运的隐喻,为电影后续的发展进行铺垫。珍妮死后,阿甘来到珍妮的墓前倾诉心声,导演在这场戏中再一次编排了小鸟飞翔的场景,借助晚霞,用“小鸟”指代的“珍妮”展开双翅,飞翔于天空之上。死亡通过这样的场景加以渲染,表现出电影关于死亡既不过于乐观,也不盲目悲观的阿甘精神。
对于诠释生命而言,除却暗喻而又精彩的镜头语言,人物语言的描写也是十分成功的。另外一部诠释生命的影片《人工智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该影片集聚了导演库布里克,斯皮尔伯格两位影坛老将的全部心血,并由斯皮尔伯格亲自执导筒,执笔撰写剧本,通过人物语言和华美的镜头语言共同来完成。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知道会吃到什么味道。” ,“我妈说,从鞋子看人,可以看出许多事,知道他们要上哪儿去,去过哪儿。” ,“要往前走得先忘掉过去,我想那就是跑步的意义。”,这些对生命诠释的人物语言比起《人工智能》中导演编写的语言正好是大相径庭的对立面,这也就是两部影片各自从两个恰好相反的角度来看待生命的意义的具体表现,对人生的乐观态度与悲观态度正是两部影片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这也正是为什么《阿甘正传》片能够获得奥斯卡殊荣,然而《人工智能》片却要相之遥远的原因所在。
影片的故事结构采取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拥有极强的临场感和真实感。长椅上坐着阿甘与他的倾听者,对应着大银幕的对面却坐着无数的倾听者,观众与影片的距离,观众与阿甘的距离似乎被无限地拉近。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和戏剧表演中的“第四堵墙”,给予观众极强的参与感。
这部影片故事结构的精巧之处在于导演把一系列阿甘身上的大事巧妙地贯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样结构故事的方式在电影乃至文学作品是十分罕见的。
《阿甘正传》更像是一部“散文诗电影”,这种类似于“日记”式的叙事方式也使得电影一定程度上较为分散,缺少明确的故事重心,但电影本身的信息量却很大,电影截取阿甘生命中的重大事件:越南战争,橄榄球、乒乓球比赛,出海捕鱼,与几位总统的见面,几个亦小亦大的事件就以阿甘精神为主要表达对象作了如此合理的结构安排。
很多影评家把这部影片称为“一个小人物诠释的美国现代史”或“汤姆·汉克斯诠释的美国现代史”。这也是奥斯卡的5000多名评委把当年的桂冠献给“阿甘”的一大关键性因素。
电影诉说了众多庞大的历史事件以及阿甘身上的小事,却贯穿于一体的事件不缺乏场面精彩之处。使观赏者记忆犹新的精彩片段。一
《阿甘正传》之所以既叫好又叫座,原因之一就是他对于情节的搭配非常得当,在每一个事件当中都设立一个点睛之笔从而让观众产生深刻的印象。
影片一开始那根轻盈的羽毛,小阿甘为了不受到别人欺负飞也似地奔跑,珍妮的叫喊与阿甘奔跑动作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影片经典场景之一。越南战争的狂轰滥炸与阿甘拯救伤友相对比,林肯纪念堂中珍妮与阿甘的久别重逢等经典的场景。
电影《阿甘正传》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诗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