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敏先生,乳名世云,学名正堂,字艺华,以艺名“正敏”闻名于世。1915年3月1日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镇张李村。1973年12月12日病逝,终年五十八岁。他毕生献身于秦腔戏曲事业,执着追求,善于继承,勇于创新,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敏派”艺术,为发展秦腔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广大群众誉为“秦腔正宗”。他的一生是献身艺术的一生,是服务人民的一生。

精益求精 独树一格

李正敏幼时家贫,仅读过一年私塾。1926年,十一岁时随父到西安谋生,入正俗社学艺。先后拜党甘亭(胎里红)、高登云等艺坛老前辈,专攻青衣。由于先生天资聪慧,又勤学苦练,再加上名师指导,进步很快,三个月就登台演出折子戏《审余宽》,一鸣惊人。在两位名师的严格指导下,他很快学会了《五曲坡》、《二度梅》、《白玉钿》、《玉堂春》和《白兔记》等本戏。两年后,成为正俗社主要演员之一,人称“台柱子”。

秦腔名家李正敏名段(李正敏敏派)(1)


李正敏原来的嗓子并不好,为了弥补其缺陷,演好以悲剧形象为主的“青衣”行当,他精心琢磨,充分利用“中声区”音域,以半音为基点,多用“4”、“7”两音,多找低音,结合运用假声来唱“苦中乐”、“麻鞋底”等彩腔,发声行音,精益求精,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终于使演唱为广大群众所喜欢。

《五典坡》是李正敏演出剧目中最负盛名的一出戏。为了确切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他深入钻研唱腔,尽力做到唱戏唱人唱心。这里以“单丢下苦命命苦宝钏女”一句为例,他先把“苦命命苦”四个字,颠开拉腔,重点强调了两个“苦”字,接着前胸微动,鼻子拉泣换气,随着音乐节奏,嘴唇颤抖,最后大换一口气,运足底气,喷出“宝钏女”三个字,全力加重“宝”字,“钏女”两个字则按字行腔。由于反复体会,千锤百炼,单是这一句,就把王宝钏守苦十八载的满腹委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从而活脱脱地刻画出这个相府千金忠于爱情、贫而有志的反抗精神和高尚情怀。一九三三年,陕西秦腔五大班汇集西安,竞相出牌表演擅长剧目,《民意报》借此机会举办了评选生、旦、净、丑各行当前四名的活动,结果李正敏以其对《五典坡》中王宝钏的杰出表演,被列为旦角榜首,名誉三秦。一九三五年,经秦腔大师封至模先生的组织推荐,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百代公司”特邀刚满二十岁的李正敏赴沪灌制了《赶坡》、《走雪》、《探窑》、《血泪鸳鸯传》、《店遇》、《游园》、《二度梅》、《黛玉葬花》、《断桥》等八张唱片,每张唱片前均冠以“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演唱”的美名,成为秦腔戏剧史上首次灌制唱片的表演艺术家,从此,他的名字传遍西北和全国。

秦腔名家李正敏名段(李正敏敏派)(2)


李正敏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虚心好学,博采众长。他一贯主张演员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他除了虚心向师傅学习外,还经常观看杨金声、郭景堂、区艺华、苏哲民、苏育民等同代名角的演出,也经常与张正荣、韩正满、肖正慧、康正绪等人同台演出,共同探讨,切磋技艺。他是专演青衣正旦的,还经常认真研究花脸、小生、须生、丑角的唱腔,只要对自己有帮助,就虚心学习。他也经常琢磨京剧、晋剧、吕剧、评剧、豫剧和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的唱腔,以充实发展自己的演唱技巧。

在长达四十六年的舞台生涯中,李正敏先后表演了一百多出大小本戏、折子戏,成功塑造了《白玉钿》中的尚飞琼、《玉堂春》中的苏三、《二度梅》中的陈杏元、《白免记》中的李三娘、《五典坡》中的王宝钏等艺术形象,给广大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受到高度赞赏。他一生执着地追求艺术,苦学苦钻,逐渐形成了自己“悲中有愤、愤中藏刚、刚中见柔、柔中寓情、情中含巧、巧中出戏”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演唱技巧“虚实结合、巧妙运用、低处有音、高处有声、抑扬顿挫、四声分明、快而不赶、慢而不散”。他的唱腔一旦形成,百唱如一,从不走样,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从而把秦腔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他演唱的《五典坡》、《河湾洗衣》等唱腔,至今仍广为流传,颇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改革创新 勇于探索

李正敏不仅是一位戏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秦腔改革先行者。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秦腔中流行着“哪咿呀哈”等虚字行腔的演唱法,不但俗气,而且影响词意。李正敏坚持以字归韵,按字行腔,即字的韵母是什么,就以什么行腔,逐渐摆脱了“虚字垫腔”的唱法。既做到了字正腔圆,又使演唱朴实自然。他一贯重视音乐伴奏的作用。为了发挥戏曲艺术的整体功能,特别注意演员和文武场面的艺术合作。他对各种打击乐器十分熟悉,善于把各种板眼、结构、弦法、规格运用的熟练自如,使演唱者与伴奏者珠联璧合,在改革演奏技巧上做出了示范。他和名琴师荆生彦、名鼓师荆永福兄弟情同手足,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在秦腔界传为佳话。

秦腔名家李正敏名段(李正敏敏派)(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起,在不断探索传统剧表演艺术的同时,李正敏积极参加了现代戏《雷锋》等剧的唱腔设计工作。对于《红灯记》,他曾提出过一个立意很高的设想:“李玉和的唱腔应用须生和红生之间的唱法;李铁梅应用小旦和小生之间的唱法;李奶奶应用老旦和正旦之间的唱法。这样才能从唱腔角度准确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他和广大音乐工作者认真探讨,密切合作,使《红灯记》在音乐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

为人师表 培养新秀

李正敏非常重视培养人才。早在正俗社时期,他已是桃李满园。一九三五年,从上海灌片归来后,他立即招收四十余名学生,自任教练,传授技艺。这些人即后来的艺字辈演员,学成后与李正敏等正字辈演员同台演出,名声大振。一九三六年,正俗社改名为正艺社,李正敏被推举为社长,在他的辛勤耕耘下,该社名角辈出,为秦腔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新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是把后半生的心血完全奉献给了艺术教育事业。著名演员陈尚华、肖若兰、马兰鱼、李应真、余巧云、张彩香、霍惠君、郝彩凤、马友仙、杨凤兰等,都经过他耳提面命,亲自指导。这些新秀的成长以及由这些同志主演,使秦腔声振全国的《游西湖》、《赵氏孤儿》等剧目的唱腔设计无一不浸透着李正敏的心血。著名演员杨凤兰演唱的《五典坡》选段,使人觉得李正敏余韵犹存。李正敏培养的一大批演员,后来都成为陕西省乃至西北秦腔表演艺术界的骨干力量。

李正敏教戏,用心专一,责任心极强。他为设计一种唱腔,常常彻夜不眠,有时连走路嘴里也小声哼唱着,直到满意为止。他经常现身说法,教育学生勤学苦练。为了给学生教好《探窑》中王宝钏进窑的动作,他曾把学生叫到家里,用床凳和竹竿搭了一个宽度不到一尺五的窑门,用自己的花格布床单做门帘,认真表演,又说又动作,累得满头大汗,逗得他爱人在一旁格格大笑,他却说:“这是打基础,千万不能马虎!”他重视实践,严格要求。排练《赶坡》时,他曾把学生带到菜地挖菜,手把手地矫正身段和姿势,直到满意为止。排另一出戏时,演员唱腔用气过不了关,他就指导演员在腰上顶一个把子,另一端顶在墙上,练习丹田运气,直至掌握学会。李正敏对学生在业务训练上要求十分严格,而对他们的生活却关怀备至,因而学员一经受业,终生难忘。

秦腔名家李正敏名段(李正敏敏派)(4)


德艺双馨 戏坛之星

李正敏先生,生于灞桥,不忘故土。成名后全家定居西安,仍经常回家探望乡亲。一九五四年“五一”劳动节时,他回到张李村,应乡邻之邀,晚上在自家门前指导乡亲们排戏。他先给大家清唱了他的拿手唱段《王宝钏》,又为乡亲们表演了《黑叮本》等三出折子戏。接着又指导一些爱好秦腔的青年演唱《杀庙》等戏剧。从场面、唱腔到道白,一一详细而耐心的指点、范唱、顺音,多次反复,直忙到第二天黎明。像这样的许多动人情景至今仍留在乡亲们的记忆里。

一九五二年,李正敏应著名戏剧家马健翎的邀请,进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这是李正敏艺术生涯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新的生活焕发了他的艺术青春。在戏曲研究院,李正敏担任教练、导演、演员训练班主任、二团团长等职,同时还肩负着繁重的演出任务。一九五九年,他任陕西省秦腔演出团副团长,率领演职人员不辞辛苦,辗转京、沪、川、广等十三个省市区巡回演出,并到福建前线慰问,深受广大观众和解放军指战员的欢迎。

秦腔名家李正敏名段(李正敏敏派)(5)


李正敏一生热爱秦腔艺术事业,十分执着地追求艺术。成名之后,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不要被掌声喝彩迷住而自满起来。要真正明白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的道理。为了充实提高自己,一九五八年,当他已四十多岁的时候,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仍然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进修一年。即使在他身患疾病卧床不起时,念念不忘的依然是他一生为之献身的艺术事业,弥留之际,他拉着自己的学生杨凤兰的手,语不成声的说:“娃呀!我唯一丢心不下的就是《黛玉葬花》和《白玉楼》两回戏还没有教给你。”在场的人无不落下了热泪,大家从内心敬佩这位德高望众的表演艺术家。由于李正敏先生对秦腔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尊敬。他被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称为“西北的程砚秋”。他先后被选为陕西省人民代表,省、市政协委员,西安市文联委员,并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还担任了剧协陕西分会理事。一九五六年在“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演员一等奖和荣誉奖。一九五九年光荣地出席了陕西省群英会,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

二零二零年是李正敏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为秦腔艺术贡献毕生精力,取得辉煌成就和杰出贡献的大师,目前,先生故乡人民正在风景秀丽的白鹿原畔修建“李正敏先生纪念馆”,开办戏剧艺术学校,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壮举,其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