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片《一夜》(又名《那一夜,母亲是杀人犯》)由白石和弥执导,佐藤健、 铃木亮平、 松冈茉优、田中裕子主演的剧情类电影,并于2019年11月8日在日本上映。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1)

影片一开始,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父亲从母亲车里骂骂咧咧的出来,车里的母亲表情复杂,似乎在犹豫什么,片刻之后,母亲便倒车撞死了父亲。

此时,镜头转场至家里,二儿子熊二放学回家,手里拿着录音笔,借用熊二的录音独白,引出了说话结巴的长子大树和正在给洋娃娃剪发的女儿园子。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2)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3)

紧接着,母亲回到家,安静的拿出为孩子们准备的饭团,用异乎寻常的语气告诉孩子们撞死了他们的父亲,从今以后就可以过自己的人生了。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4)

镜头下孩子们脸上的伤痕依稀可见。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

以上便是影片的故事主线。家暴的父亲死了,兄妹三人是否真的能够摆脱儿时阴影,走上自己真正想走的人生吗?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5)

长大后的大树口吃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发严重,目前与妻子正在办理离婚,争夺女儿的监护权,大树并未告诉妻子,母亲是一个杀人犯。

熊二从小立志当一名记者,但事业发展不顺,偶尔在小报社撰写一些不入流的文章,甚至一度想拿母亲杀人作为创作素材。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6)

而妹妹园子也背负着杀人犯女儿的标签,不得不放弃做美发师的梦想,在小酒吧打工。

十五年后,母亲刑满释放,众人对母亲的归来并未表现出任何开心,反而在话语间抱怨母亲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这十五年来母亲从未怀疑过自己是错的,以身试法,只为孩子们能有一个自己做主的人生。可是熊二却埋怨母亲将孩子们的人生变得一塌糊涂。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7)

在亲眼见证了一个个陷入生活泥沼、活得犹如行尸走肉的孩子们时,母亲陷入了沉思,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吗?

影片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问题与现象却令我们唏嘘。

1、该片到底讲了什么?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人的经历(包括创伤经历)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认识,即我们赋予事件的意义。

希望人们不要纠结于过去而形成受害者心态放弃努力,不要陷于习得性无助。"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8)

影片中三个孩子都不约而同地被"禁锢"在母亲杀死父亲这一既定事实中,而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冲击却远比父亲家暴更加严重。

因此对于这件事所赋予的意义也更多,所受的刺激也更大。

相较于父亲的家暴,他们更接受不了母亲成为杀人犯,甚至怀疑一向以"慈爱"示人的母亲会把所有有家暴倾向的人都杀害。

在影片中,大树失手打了自己的妻子,此时母亲极力劝阻,大树则气愤的说道:"我和爸没两样,所以你要把我也杀了吗?"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9)

兄妹三人在经历了母亲杀人之后无形中为自己安上了沉重的心理枷锁,从而让自己步履蹒跚,寸步难行!

母亲在选择杀死父亲的那一刻起便错误的认为,只要孩子们摆脱家暴父亲,便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10)

家暴事件中无论被家暴的是哪一方,孩子们无疑是最痛苦、最无辜的,影片中三个孩子遭遇了双重的心理创伤(父亲家暴、母亲杀人),并且每一种都是足以"致命"的。

阿德勒的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治愈心灵创伤的港湾,但是心理创伤程度有深有浅。

并非每个人都有强大的内心来克服心理障碍,走出童年阴影并积极面对未来人生。

作为弱势群体的孩子们,内心本来就是脆弱的,从小背负着母亲是杀人犯的骂名,难道仅仅用时间就能抚平心灵的伤痛吗?

即使是作为成人的母亲,在出狱之后为了摆脱过去的阴影,也尝试着很多努力找寻生活的意义,试图重获新生。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11)

2、面对家暴,如何做?

家暴,一个都人人义愤填膺的字眼,它可以毁掉一个家庭,更会毁掉一个人的一生。面对家暴,影片中的母亲选择了极端的做法来结束,这当然是不可取。那么面对家暴,受害者应该如何做呢?

1、形成独立的人格

人之为人是因为有独立的思想与意识,许多人会错误地将婚姻中的男女关系处理成一方依附另一方的关系。

一旦形成此关系,当一方遭遇家暴时,也只能选择沉默与屈从。

沉默、隐忍是家暴愈演愈烈的催化剂,所谓的顾全大局、一切为了孩子也只是用来掩盖自己"懦弱"的借口罢了。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12)

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2、保持经济独立

婚姻中所形成的的依附关系还存在一种经济上的依附。

撒贝宁在某综艺针对家暴曾这样说过:"如果要消除家暴,绝不仅仅是让受害者勇敢起来,一是要有足够的能力去独立。

二是社会要有足够的保障。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去跟受害者说你站起来吧,你反抗吧,这是不现实的!"

受害者具备经济独立能力是彻底摆脱家暴的有效手段。

恶毒的母亲终于发善心了(温柔善良的母亲终于痛下杀手)(13)

3、寻求法律援助

家庭暴力是法律问题,它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被害者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到医院进行伤情鉴定,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必要时通过司法部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电影作品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修饰与美化,影片中母亲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来保护孩子,亲情的羁绊也终将会达成和解。同时也希望现实中正在遭受家暴的受害者能够找到脱离伤害的最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