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养老观念里,仅仅通过提供物质与金钱来满足父母和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只是养老的最低要求,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养老。

古代完整意义上的养老,是与尊老敬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在满足老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应关注老人精神方面的享受。为此古人提出了古代养老的一个重要概念—色养,并且认为相对于仅仅满足老人生活需求、让老人身体上得到供养的“体养”而言,在精神上保证老人心情愉悦的“色养”更为重要。

01 色养思想的内涵

色,即脸色、颜色。古代的色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子女在奉养父母时态度要和善,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二是指子女要懂得承顺父母的脸色和心意,要让父母开心。

《礼记·内则》载:“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意思就是说,孝子终其一生都要做到在精神层面上使父母快乐,不违背他们的意愿,让父母活得开心,住得安心,并尽心侍奉他们的饮食起居。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老莱娱亲”,就是色养父母的一个较为典型也较为极端的事例。老莱子自己已经年过七旬了,但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作小孩子蹦蹦跳跳的样子,让父母看了乐呵呵的。有一天,他为父母打水,上堂时不小心跌了一跤,为了不让父母担忧和伤心,他便像婴儿一样啼哭着在地上打滚,让父母误以为他是故意跌倒打滚闹着玩的。这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的做法,充分反映了古人在色养父母方面的良苦用心。

古代 养老(古代养老思想二)(1)

老莱娱亲

02 色养重于体养

色养重于体养,是孔子养老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尊养父母只要尽心尽力即可,不一定非要给他们丰盛的美食。即使是简单的饭食,只要是尽心而为,能让父母高兴,就是孝行了。

相对于体养而言,色养父母是一件难度系数很高的事。《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孔子关于孝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色难。”孔子的弟子曾子也认为奉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要容易,而要尊敬父母、使父母安心快乐、并且持之以恒却很难。他还认为当父母有不当言行的时候,子女不能言辞激烈地争辩,而应通过尽力劝谏予以阻止,以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生气。

正因为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就是色养,所以色养一直备受古人推崇。唐代宰相房玄龄,不只是擅长谋略的政治家,在赡养老人方面也是“道德楷模”。《贞观政要·孝友》称赞他“事继娘,能以色养,恭谨过人”。而唐代另一个大臣李向秀,则因为妻子不能够好好地色养公婆,竟然将妻子给休掉了。

03 古代色养思想的当代启示

古代养老观念里的“色养”,大约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精神养老”。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快速提高,当代的老人们相比于古代,能够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保障。但是,在精神养老方面,现代社会似乎是不如古代的。

由于当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子女大多数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自己的父母。有的子女在异地工作,或者离自己父母的居住地比较远,也无法像古人那样能够时刻陪在父母身边,因而也无法充分满足父母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导致不少当代老年人精神上感到寂寞、空虚和无助。

正是出于对古代色养思想的继承,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可以说是将“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了法律,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精神养老的高度重视。但是相关的法律条款还是显得过于宽泛,没有更加细致的执行规定,对于不能够在精神上认真赡养父母的行为也没有做出具体的处罚规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借鉴古代的“色养”思想,大力弘扬和推行精神养老,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