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国演义及其影视作品的影响,刘表给人的印象是儒雅却不识时势、坐保荆州而无争雄天下之心,曹操的谋士郭嘉说他是坐谈客,张绣的谋士贾诩说他是平世三公才,言外之意就是乱世庸才,诸葛亮甚至认为刘表根本守不住荆州。这些说法很容易让后人固化对刘表的认识,但实际上从刘表最初上任时所担负的使命,以及后来占据荆州后的明显转变,刘表的举动都足于让人感到惊奇。

刘表能够主政荆州,得益于董卓激起的关东大乱。

原先的荆州刺史是王睿,当关东群雄起兵讨伐董卓时,王睿也打算举兵响应,荆州辖区内还有人也想起兵,就是长沙太守孙坚,巧的是孙坚与王睿曾有过节,孙坚就借举兵之势假借朝廷之命,逼死了王睿,随后北上占据南阳,并与袁术合兵,袁术就这样得以占据了南阳,也就是荆州北部地区,朝廷就在这个时侯任命刘表为新的荆州刺史。

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此人是个)(1)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

事实上像刘表这样的安排,董卓不止一次这样做,当张杨反叛袁绍时,董卓立即任命张杨为河内太守,拉拢敌方大将为己所用;当部下猛将徐荣向董卓推荐公孙度时,董卓很快将其任命为辽东太守,借此牵制幽州方面的刘虞与公孙瓒。

刘表接管荆州,只是这一系列分化瓦解行动之一环,由于关东联盟不久就互相残杀,刘表又曾是汉末反抗宦官专权的诸多名士之一,后人反而容易忽略刘表曾经依附董卓的不光彩历史。

刘表非常忠实地执行了牵制关东联盟的使命,在与袁术的战争中杀了猛将孙坚,进而在曹操的合击下赶走了袁术,刘表终于得以夺回荆州北部的南阳地区。

即便董卓已死、关东联盟已瓦解,刘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当年的使命,作为朝廷派往荆州的耳目,一直监视着各地的一举一动。

当李傕、郭汜重新控制朝廷时,刘表第一时间向朝廷贡献,比曹操、陶谦还要积极。当刘焉逐渐流露出独立称帝的企图时,也是刘表率先向朝廷报告,使得朝廷迅速对益州方面采取行动。当汉帝艰难地回到洛阳,各地诸侯都忙着兼并战争,将皇帝的生死置之不顾时,也是刘表源源不断地将军资器械粮食等物资送往洛阳,以便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

作为一个地方诸侯,刘表在朝廷风雨飘摇之际,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对比像袁绍与曹操那样只想将汉帝拉过来为己所用,刘表的表现更称得上是汉室忠臣,如果只从郭嘉、荀攸、贾诩那种打天下型的谋士来看,他们一定会得出刘表只是个从容自保的庸才而已,哪里比得上像曹公这样的盖世英雄,但如果从诸侯职责上来看,刘表至少能够让人放心。

如果刘表将这种对朝廷的态度一直持续下去,那他的美名足于媲美东汉初年的窦融,窦融将有天下精兵之称的河西四郡拱手送给刘秀,让刘秀对其赞叹不已。基于刘表早期的态度,当曹操接手朝廷之后,刘表以荆州归附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毕竟只是换了一位挟持汉帝之人,由曹操代替了董卓、李傕、郭汜的位置,再说曹操的智略与名声比他们都要好,关东地区归心于曹操之人也多,反正刘表此前都可以认同董卓、李傕、郭汜主持下的朝廷,那换成曹操来主持又有什么不同呢?

可刘表恰恰在此时作出了相反的举动,甚至打乱了曹操的部署。

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此人是个)(2)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刘表转变态度的一个重要迹象,就是他收编了张绣的军队,并且让无家可归的张绣率兵驻守于南阳。

如果刘表只打算坐保荆州,那收编张绣就是多余的,荆州甲兵十余万,难道还缺张绣那点兵力?曹操原先的战略是联合孙策合击袁术,可刘表这么一搞,曹操立即调转兵锋猛攻张绣,而且是连续三次率军亲征,其中的原因连曹操麾下的将领都知道,无非是张绣的军队离许昌太近了,造成严重的威胁,这点刘表不可能感受不到。

荆州军以水军为主,野战能力不强,在没有张绣这支军队之前,曹操也没将刘表看成威胁,刘表将一支陆战能力强劲的军队安置在荆州北部,已经流露出了争雄中原之心。但刘表的态度又是犹豫不决的,他一方面保持与朝廷的良好关系,一方面却暗中与袁绍通谋,官渡之战时,曹操与袁绍都试图拉拢刘表,他却是两边都答应却都没有任何行动,连他的谋士都看不懂这到底是自保呢,还是政治自杀。

当曹操击败袁绍,占据了冀州之后,刘表的回旋空间被极大压缩了,可这个时侯他却摆出一副与曹操决裂的姿态,不断派刘备北上进攻,同时丝毫没有与江东的孙权联合的意愿。

刘表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合纵连横最好的时机,就是董卓西迁关中、关东联盟破裂之时,那个时侯刘表忠于使命止于自保;当袁曹相争之时,最好就是早点站队,张绣就因投降曹操而受其欢迎,可刘表却选择两头观望;当曹操一统北方,以荆州之力不足以抗衡之时,尽快投降才是最佳策略,后来刘琮投降不是也受曹操谅解吗?可刘表却在这时与之决裂。

可以说,刘表在最该争雄之时,选择了沉默;在最该搭便车之时,选择了观望不前;在最该和解之时,选择了开战,曹操那句“见事迟”的评价,用在刘表身上是最适合不过了。

如果上述事例还不足以让读者改变对刘表的刻板印象,那接下来这件事就足以让你毁三观。

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此人是个)(3)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提起托孤,一定会让人想起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孙策对张昭的倚重,但很少有人会发现,刘表也曾托孤于刘备。

郭嘉曾认为刘表惧怕自己驾驭不了刘备,因而不敢让刘备大展身手,在三国演义中,刘表与刘备就有相互猜疑的迹象,可事实上正史里刘表对刘备是非常倚重的。当刘备败逃至荆州时,刘表不仅给刘备增派军队,还让其驻扎在新野,这个地区比张绣所在的南阳,离襄阳更近了,要知道刘表就在襄阳,如果刘表很猜忌刘备,会让他离自己这么近吗?

而刘表死后,刘备所处之地甚至离襄阳更近,他就屯军在樊城,与襄阳一水之隔,当初孙坚攻占樊城之后,很快就围困了襄阳,可以看出襄樊的地理位置非常紧密,如果不是刘表生前有意安排,或者刘琮对其十分信任,他们敢让刘备占据着这个关键地方?

三国演义中被低估的名将(在三国演义中此人是个)(4)

▲央视版《三国演义》剧照。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当曹操奇袭荆州导致刘琮出人意料地投降时,刘备的谋士劝其攻取襄阳自为荆州之主,而刘备感叹“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一语道破隐情。

就是由于刘表曾托孤于刘备,因而当刘琮慢吞吞地将投降之事告诉刘备时,刘备才会惊骇地说:“你们这些人做事情怎么这样的,祸到临头了才来告诉我!”想想看,这番话有可能从同样被刘表收编的张绣嘴里说出来吗?刘备如此豪言正好说明他与刘表、刘琮的关系不一般。

也只有以刘表托孤于刘备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刘琦出奔江夏这件事。

诸葛亮劝刘琦去江夏绝不是为了帮他脱困,甚至有可能置他于死地。江夏太守黄祖刚被东吴军队斩杀,西进荆州是东吴的国策,让刘琦到江夏等于将其放到边境危险地区,当吴军再次进攻时,作为江夏太守的刘琦就将首当其冲。

刘表已经确定了刘琮作为继承者,也已托孤于刘备,无论是刘琮还是刘备,都不愿再看到刘琦这个不稳定因素,想个办法将他赶得远远的,大家都可以安心了。

刘表的一生不像曹操那么精彩,但隐藏在他背后的秘密很多,正是由于这些秘密,才会让刘表显得更加诡异。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罗海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