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文化生活虽然比较贫乏,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看一场露天电影,一年才能看一场到两场大戏,但那时候的孩子除了吃得不好,精神上却是比较快乐的。

七十年代生产队里(跑六七里地去外村看电影)(1)

那时候,我们一个公社只有一个电影放映队,轮换着到各大队放电影。我们公社有近20个大队,再加上一些大队人口多,需要多安排放映次数,所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轮到一次。

我们大队人口不多,但有十二个生产队,也就是十二个自然村。一般情况下,轮到放电影,都在大队所在的村子里放映,但为了照顾距离大队路程比较远人口比较多的三个自然村,有时候也安排到那些村子放映。这样,我们大队的电影放映点有四个,但没有我们村。

我们村距离大队所在地村比较近,大概只有四里地,半小时就可以走到,但距离其它三个放映点村子,最近的也要六七里地,来回差不多要走两个小时。电影一般都在八点左右开始,看完电影就十点了,回到家就十一点多了。

那时候,特别盼望放电影。如果晚上大队放电影,孩子们会高兴地奔走相告,尽管知道大家都知道了,但还是要把这个喜讯再告诉大家一次,然后大孩子们约好晚上一块儿相跟着去。那时候,农村孩子基本上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后就是他们自由玩耍的时间。

七十年代生产队里(跑六七里地去外村看电影)(2)

记得有一次,听说要放电影,而且是“七天七夜”,可把我高兴死了,于是,奔走呼号,告诉小伙伴们要放映七天七夜电影。那次放电影是在比较远的“小北坡”村子里放,结果,去了才知道原来电影的名字叫《七天七夜》,但依然是很兴奋的。

那时候,电影队没有车,要去哪个大队放电影,哪个大队或村子就要派牲口去驮运放映机,放映机和其它设备装在两个大箱子里,然后固定在牲口的驮架上驮运。

那时放电影没有那么大的房子,所以,都是在露天广场放映,立两根木椽,将电影银幕固定好,放映机放在距离银幕大约十几米远的地方。一般是两个放映员,开始放正片前,先要放幻灯宣传国家政策或者公社好人好事,有的放映员还可以打着竹板用说快板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或好人好事。那时候,能坐在放映机附近是最大的荣耀,所以,那些离得近的人家早早就把凳子放到放映机周围占位子。

七十年代生产队里(跑六七里地去外村看电影)(3)

跑六七里地道外村去看电影,是我小时候很高兴的一个记忆,还有一个记忆,就是盼望村里唱大戏。

那时候,北方每个县大概都有一个本地剧种的剧团,蒲剧是我们山西晋南的的剧种,我们县也是蒲剧团,县上一年要给每个大队安排一到两场大戏,一般是安排县剧团演戏,有时候也安排外地剧团来我们这里演戏。

其实,那时候的唱戏,就是配合农村一年两次的大集市,那时候叫“物资交流会”,一般都是麦收前安排一次,春耕前安排一次,目的是让农村购买春耕和麦收要用到的农具和牲口,所以,还有一个比较活跃的骡马交易市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跃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生活。对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看戏,而是有各种小吃和货物的集市。这与鲁迅先生写的《社戏》一样,孩子们喜欢的不是舞台上各种角色不停地咿咿呀呀地唱,而是看戏途中的偷罗汉豆。

那时候,平日里是没有集市的,也就没有各种小吃和玩具。收麦前的集市一般安排在小满节气,集市上的小吃有炒油粉、水煎包、羊肉汤、油糕等。记得那时候,每到唱大戏,父亲都要给我买几个水煎包吃,那味道,一辈子都难忘的。货物方面最多的是叉把、扫帚、木锨、镰刀等夏收农具和各种做衣服的布料,也有一些小孩子的玩具,记得最多的是各种颜色的气球,记得父亲没给我买过玩具,但一饱眼福也是很高兴的。

总之,那个年代,尽管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贫乏,但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有很多快乐的记忆。

七十年代生产队里(跑六七里地去外村看电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