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大趋势下,阿里云将重心“收”回到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研发,将更多业务“放”给自身专业的合作伙伴。而自身作为这个产业链中的底座,通过服务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把蛋糕做大,分享收益。
作者|杨知潮
编辑|原野
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阿里巴巴交出了一份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的财报。受整体消费趋势影响,阿里巴巴第二季度总收入与核心电商收入均出现1%的下滑。不过,云业务在抵销跨分部交易前增长至239.85亿元,成为主要板块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可以看到,阿里云正在积极为下一个机会蓄势,其策略可以总结为“一收一放”。
“收”指的是化繁为简,将重心收回到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研发。“放”,指的是将更多业务放给自身的合作伙伴,将更多业务交给专业的合作伙伴来做。而阿里云将作为这个产业链中的底座,通过服务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把蛋糕做大,分享收益。
一收与一放指向了同一个目的:集中力量,把重心放在夯实技术底座,强化尖端技术,寻找重要增量市场等核心事务上。在产业化数字化整体趋势不变的前提下,这些“磨刀”之功,也会在日后的“砍柴”过程中彰显其真正效用。
01 回归技术尽管长期看公有云市场存在相当程度的增长空间,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近期,行业内出现了短期的波动趋势。
IDC数据显示,自2018年开始,国内公有云市场增速呈逐年下滑趋势。2021年,国内公有云增速相比2020年下滑约近0%,而2021年下半年相比上半年增速进一步下滑6%。
目前,前五名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已经高达75%,行业内格局已经初步固定。云计算发展的主题也由高速转向了高质量。重新关注技术本身,成为云计算行业内的普遍趋势。
过去一年,云计算的头部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华为在业务大幅度衰退的同时仍然提高了研发投入;腾讯一季度研发投入同比上升了36%,过去3年研发投入累计约为1300亿;百度也投入了220亿元将研发占比拉到20%以上。
阿里在技术上的投入也更加凶猛,2022财年一年内,阿里巴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1200亿元,其中超过60% 投入在以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为代表的硬核科技领域。
今年6月的阿里云峰会上,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提出了“Back to Basic”,即回归到技术基础。张建锋表示这将是阿里云今年最重要的策略。这传递了阿里云回收精力,集中力量打磨技术基础的讯号。
阿里巴巴对核心技术的布局已久,早在2018年,阿里巴巴就成立了芯片公司,并由马云亲自命名为“平头哥”。
在发布了多款芯片后,2021年10月,平头哥发布了用于云计算的自研CPU倚天710,今年4月,阿里巴巴通过名为g8m的弹性计算服务对这些CPU进行了实测,据了解,今年9月,倚天710将正式向客户提交实例。
自研CPU只是阿里云的一个过渡。今年6月,阿里云又发布了针对云数据中心的专门的处理器,即CIPU。据介绍,未来CIPU将替代CPU成为云计算的管控和加速中心。
与此同时,阿里云还发布了OpenTrek平台。这是阿里云将多年以来在产业智能化的经验和逻辑进行归纳之后,建立起来的适用于多行业的平台。顾名思义,Opentrek将对外开放,用来帮助合作伙伴。
此外,阿里云还于近期发布了终端应用云电脑无影,分布式容器管理平台ACK One等诸多尖端技术产品。
目前,阿里云的技术实力在国内和国际都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比如拥有自研芯片,拥有中国唯一自研云操作系统飞天。在权威机构Gartner发布的全球云计算厂商IaaS能力排名中,阿里云获得了最高分。
不过,目前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都在进行超规模的研发投入,想要维持自身优势,阿里云还不能这场云计算领域的“军备竞赛”中超然抽身。
02 共享收益在阿里巴巴整个集团的历史中,有着一种对合作共享极深的“执念”:阿里的股东架构是合伙人制度,电商模式是与商家合作,企业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建立技术底座,再与合作伙伴共同经营,共享收益,是刻在阿里巴巴基因中的一套路径。
在如今的阿里云身上,类似的精神和路径也在被复制。当下,阿里云正在努力“放手”,将越来越多的业务交给专业的合作伙伴,而自己更多扮演底座的角色。
2019年3月,在阿里云峰会北京站上,阿里云首次提出针对合作伙伴的生态战略,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将SaaS业务交给伙伴;阿里云自己实施“被集成”战略,将行业解决方案的搭建、实施、复制交由合作伙伴,阿里云只承担基础设施(IaaS)、技术中间件(PaaS)、数据平台层面的产品技术。
对于IaaS、PaaS、SaaS三类云服务,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IaaS是卖笔记本电脑的,PaaS是卖操作系统的,SaaS是卖应用程序的。简而言之,阿里云将承担底座的工作,搭建好基础设施,而具体业务的落地,生态的繁荣,则由合作伙伴们完成。
此后,合作伙伴在阿里云生态中的占比逐步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阿里云伙伴带来的业务规模已达185亿,而2019财年为25.8亿,四年间增长超7倍。
今年7月,阿里巴巴正式为商业伙伴举行了一场2022合作伙伴大会,在该大会上,阿里云提出了“伙伴优先”战略,正式确立了合作伙伴在阿里云生态中的核心地位。
大会上阿里再次强调,阿里云将聚焦核心技术和通用型能力,而行业知识和具体的应用能力将更多由伙伴来补齐。此外,大会还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阿里云的模式将从“合作伙伴配合阿里云“转变为”阿里云配合合作伙伴”。这代表着阿里云的角色更彻底的从方案整合向底座型服务商变化。
信号落实在了针对合作伙伴的具体服务措施和数据指标上。
目前,阿里云按照将合作伙伴划分为分销伙伴、集成伙伴、咨询伙伴、解决方案ISV伙伴、产品ISV伙伴等,并对每一类伙伴成立了相对应的生态团队,来专项服务合作伙伴。
阿里云还承诺,未来三年计划投入10亿专项资金,用来加深与分销伙伴的合作,建立分销网络,最终目标是与伙伴共同服务全国300个城市。
“底座化”是阿里云多年实践和思考下的选择。目前,国内云服务市场正在由互联网企业逐步转向传统行业,各行业的业务模式千差万别,阿里云也难以覆盖各行业截然不同的需求。而通过各行业合作伙伴的经验和能力,这也与阿里坚持的“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不谋而合。
这也正在成为行业共识。在云计算行业内,亚马逊,微软等企业也都在不断地与其他企业合作,来优化自身的服务。
阿里云智能全球销售总裁蔡英华在合作伙伴大会上表示:“希望阿里云赚1块钱的同时,伙伴可以赚到2块钱,3块钱。”这种“帮别人赚钱”的精神是阿里巴巴以及许多互联网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今它也可能成为阿里云继续成功的基础。
03 阿里云的增长在集团主要板块中,阿里云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成为整个集团的顶梁柱业务。
第二季度,阿里巴巴集团收入和中国商业均出现了1%的微弱下滑,而阿里云收入在抵销跨分布交易后同比增长10%,达到176.85亿元。经调整EBITA盈利2.47亿元,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盈利状态,至此,阿里云已经连续7个季度盈利。
总体而言,阿里云的增速开始明显出现放缓,但在行业大背景下仍然维持了可观的增速。在市场份额上,阿里云与第二名的差距有着大约一倍的差距,龙头位置依然稳固。
在深耕技术维护自身地位的的同时,阿里云也在从行业、海外、客户三个方面积极寻求新增量。
行业方面,拓展行业,阿里云在自动驾驶等新兴行业上达成多项合作。如近期阿里云为小鹏汽车建设的国内最大自动驾驶计算中心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落成,此外,阿里云还为上汽智己、毫末智行、赢彻科技等企业提供算力和技术支持。
海外市场方面,阿里云动作频频。近期,阿里云在泰国、德国新增了两座数据中心,还与沙特电信在利雅得成立合资公司。
阿里云还在葡萄牙波尔图建设了阿里云在欧洲的首个区域服务中心。而这只是阿里云升级海外技术服务体系的第一步,今年年内,阿里云计划完成在波尔图、墨西哥城、吉隆坡设立三大区域服务中心,分别对应欧洲、美洲、东南亚三个大区市场。
在二季度财报会议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专门强调,阿里巴巴要从云计算的角度,去海外的全新市场捕捉新机会。目前,阿里云在全球28个地域运营着85个可用区。在全球云计算市场中,阿里云排名全球第三,领先于谷歌,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但与二者的差距仍然较大,这也意味着阿里云在海外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阿里云的另外一个增量来自中小企业。2020年9月,阿里云推出了“云钉一体”战略,将钉钉整合进云服务,面向中小企业,拓宽阿里云的客户群体。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钉钉已经服务2100万个企业和组织,开发超过350万个钉钉应用程序。
一直以来,政企和教育成为了钉钉的主要客户群体。而目前钉钉还在积极发展制造业行业客户,最近一年,钉钉连续发布了针对制造业的制造行业解决方案2.0和“专精特新”企业解决方案。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制造类企业在钉钉上的自建应用同比增长近300%。制造业已经成为钉钉第三大的客户群体。
不过比起这些短期机会,阿里巴巴和外界更看重的还是云业务的长期前景。
尽管阿里云和整个行业都出现了降速,但阿里巴巴CEO张勇对阿里云的前景十分乐观,他在财报会议上强调:第一,在中国,IT支出占全国GDP占比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二,产业数字化是一个大的趋势,从宏观大局来看,云的机会不是所谓的周期性机会,而是结构性的机会,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市场,我们都会把云当做我们的一个核心战略。
张勇传达的意思显而易见,尽管阿里云和云行业的增长在短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只要产业数字化的大趋势不变,那么阿里云的前景就是长期向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