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年间,有位大臣想把包公祠所在地香花墩买下来,县令为了讨好上级,提出主动帮忙购买,结果一路上意外不断,仿佛包公显灵在惩罚贪官一样,尤其是在祠堂内虎头铡从天而降,县令当场吓昏在地。

香花墩,在现在的安徽省合肥市南部,宋朝的时候称庐州,是包拯的故乡。香花墩是个风景秀丽的小岛,一条河流绕着小岛流过,河里鱼虾相戏,芦苇丛生,鸟啼声不断,岛上则绿树成荫,繁花点点,尤其是郁郁葱葱的一片竹林,更为香花墩增添了一份幽静。

包公七十二奇案(县令强买包公祠)(1)

包拯幼年时便在香花墩读书和玩耍,十分喜爱这座美丽的小岛。包拯才华出众,考中进士后即被授予建昌县令,可包拯是个孝子,以父母年迈为由辞官,朝廷欣赏他的孝道,于是让他去临县做官,可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还是不愿意离开家乡,于是包拯也继续留下来侍候双亲,直到父母离世后才上任。

包拯的官是越做越大,但是却一生清廉正直,赢得百姓的爱戴。在庐州(现在的安徽合肥)担任太守时政绩突出,闲暇之余包拯也会到香花墩休憩。皇帝为了表彰包拯的贡献,便把整座庐州城都赏给他,却被包拯拒绝了,他只要了香花墩个僻静之所,去世后也安葬在此。

老百姓为了纪念包拯,在香花墩修建了包公祠,千百年来一直接受人们的凭吊。转眼到了清朝,有一位李姓大臣因为平叛有功,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位高权重,恰好这位大臣和包拯是老乡。李大人衣锦还乡时正是春天,香花墩鸟语花香,他一下子就看上了这块地方,便有意要将其购买下来。

包公七十二奇案(县令强买包公祠)(2)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当地县令听说此事后,主动找到这位李大臣献殷勤,说大人是国之栋梁,要块地是应该的,还说自己有办法买下这块地。大臣点头默许,于是县令便开始忙活起来。

这位县令是个蝇营狗苟之辈,为了自己的升迁常常不择手段,贪污受贿之事可是没有少干。如今巴结上司的机会就在眼前,他岂能放过?县令主动找到包拯后人,以大臣的权势和自己手中的权力威胁恫吓他们,再以重利许之,试图强迫包氏后人就范。

包公七十二奇案(县令强买包公祠)(3)

对于名利身外之物,包氏后人看得很淡,包拯曾经留下过严格的家规,违者不得葬入祖坟。可是如今包氏后人与朝中重臣硬抗,显然不是对手。正在大家伙一筹莫展之际,来了一位白衣侠客,他早就听说了县令要强买包公祠的事情,一向行侠仗义的他不禁义愤填膺,主动找上门,对包氏后人说道:“包公是大家的包公,不是他李大臣一个人的包公,我来想办法!”

次日,包氏后人主动找到县令,说包公托梦:李大臣为国为民,德高望重,理应将香花墩送上,但需县令大人于三月三日亲自到包公祠上香说明情况,并写下接收证明。县令一听大喜,一面安排人准备接收事宜,一面亲自跑到李大臣那里报告喜讯。

三月三日这天,天气晴好,县令坐着轿子悠然自得地向包公祠走来,心里美滋滋地想着升迁的事:“这件事办成了,李大人一高兴,说不定还会向皇上举荐,到时候前途一片光明呀。”忽然前面一根轿杆断了,县令猝不及防,头磕到了框上,瞬间起了个大包。

包公七十二奇案(县令强买包公祠)(4)

县令心中不悦,对轿夫一阵呵斥,旁边随从赶紧牵过马来,县令翻身上马,继续前行。到香花墩要经过一座小桥,当马走到桥中间时,桥忽然间塌了,县令连人带马跌落水中。幸亏水不是很深,等众人手忙脚乱把县令拉上来时,县令的衣服已经湿了一大半,但是想到即将到手的升迁,他还是坚持去包公祠。

刚踏进包公祠的门口,县令便看见高大威严、正气凛然的包公像,心里已是怯了三分,看到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三口铡刀不知何故竟然悬在房梁,香案正好在铡刀下面,县令更有些担心。他急忙点上香敬包公,然后坐在香案前,提起笔准备写收据,可是笔头却无故掉落。

这是大忌,联想到刚才轿杆断、桥断,再看到黑包公仿佛在瞪着自己,县令脸色有点发白。等县令换好笔,哆哆嗦嗦地刚写了一个字,突然虎头铡从天而落,不偏不倚,正好落到县令前面,如果铡刀再往后落一点,县令的胳膊就要废了。县令再也控制不住,大叫一声,当场昏死过去。

包公七十二奇案(县令强买包公祠)(5)

众人手忙脚乱,好不容易把县令抢救过来,包氏后人问县令还签写接收证明吗,县令摆摆手,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只是用手示意赶紧回家。等回到家,县令连冻带吓,一病不起,没多久竟然一命呜呼了。李大人听说这件事后,反倒是责怪县令冲撞了包氏后人,还亲自到包公祠上香,并拨款重修包公祠,终其一生也未敢再提购买香花墩一事。

当地人都传说是包公显灵,惩办黑心县令,大快人心,可只有白衣侠客和少数几个包氏后人知道真相。原来,他们提前做好了准备,先是悄悄在轿子上做了手脚,后来又在桥上设置了机关,笔是他们提前准备好的,虎头铡更是提前演练,找准了位置才砸下来的。再加上包公本就威严,县令又做贼心虚,所以最后县令被活活吓死,算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后来因为城市建设的原因,香花墩不复存在,包公祠也迁葬他处,但是百姓对包公的怀念和期待一直未曾改变。

包公七十二奇案(县令强买包公祠)(6)

点评

包公祠的门口有一副对联至今流传: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这对联相当有道理,惩治恶人,铁面无私,让坏人得到应有的处罚,让公平得以彰显,而且就在现世,并非寄希望于缥缈的来世再让恶人有恶报,这才是包公,才是对联中所说的“菩萨”,令贪官敬畏,让百姓亲近。

斯人已逝,风范长垂,来者可鉴,万民之幸。

包公七十二奇案(县令强买包公祠)(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