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的面向机器与系统开发思维、严谨的工程过程与规范、有效的问题解决经验、全面的自动化知识、经验证的方法、案例可参考、大咖级洞见,这本书让你的机器项目开发更高效,让你成为工程师中的卓越者,工程师中的大咖!”
近日,一本新书引起了朋友圈的热议。
这是一本由贝加莱(中国)技术团队为机电工程师所写的机器设备开发参考手册,书名叫《贝加莱Automation Studio自动化项目开发指南》,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机电工程师的围观,反响热烈,看看他们都怎么说?
军训图集
那这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它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本书的主要撰写人,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 CTO的于蓉蓉 博士 ,下面我们来听听她是怎么说的。
于蓉蓉 博士
贝加莱工业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 CTO
于博士,首先,恭喜贝加莱技术团队出版了这本《贝加莱Automation Studio自动化项目开发指南》,相信也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您能不能谈谈这本书编写的初衷?以及它试图要解决哪些问题?
谢谢您的祝贺。这本书的写作初衷来自于客户需求。
其实,我们也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重人才的培养,看重自主研发,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发现,客户感兴趣的不仅是我们的产品和技术,他们经常会问“你们如何培养工程师的?”、“你们如何规划复杂的项目?”、“你们怎么做需求分析并确保项目的效率”—凡此种种,使得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变得迫切,这就如同我们做项目要封装模块一样,复用,是的,将我们的经验,通过书的方式来复用,而且,这也来自于越来越多的产业用户的期待。
因此,这个书要解决的就是我们用户关心的问题,如何让工程师一步步的学会做一个完整的项目,标准与规范、并且设置了GAT-模板,让他们通过一个GAT快速把握复杂的机器开发。
坦率的说,工业领域里这样的书也的确有很多,带有明显的公司技术介绍的目的,那么,这本书是否会存在这个目的,或者说,您觉得哪些是您与之不同的?
您提了一个非常犀利的问题,我们对产业里出现这种情况不持否定态度,因为,坦率的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我想,这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一个行业里的解决方案的公司,它又决定了,我们的书也没法写成一个产品手册或者一个技术说明—因为,我们的工作的本质是解决方案,是集成。因此,它的能力在如何理解需求、工程创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如前所说,我们是为了给工程师一个“指南”,如何系统、规范的去完成一个机电装备的开发过程-它不是一个具体的产品,而是一个严谨的工程过程。
在这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的方法、工具,我们分享我们的经验,如何让效率提升,让工程师不要走弯路。
我们不能背离这个初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可以理解他人的做法,但,我们有自己独特的,也有不同的发心。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们谈及都是流行的词汇,“数字化”、“智能化”,那么,自动化是否变得过时?或者说,人们更喜欢那些前沿的技术呢?
自动化行业其实一直属于数字化的范畴,数字控制、数字通信,对于自动化行业并不属于新词,智能化,就实而论,自动化领域与AI领域一直是交叉学科最密集的领域—自动化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行业,它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采用横向科技,解决产业实际难题。
争论这种名词不重要,关键在于我们的产业需要大批懂机械、电气、行业工艺的复合型人才,贝加莱一直致力于装备智能化的开发,这是一种“集成”能力,我们必须在机械、电气和工艺之间寻求最优的组合,并经由大量的测试验证,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快速交付。
而且,在事实上,我们也不断在扩展自己的边界,例如ACOPOStrak这种是向机电融合,解决在机器-机器间的产线集成中的柔性,OPC UA over TSN,使得我们可以将机器纳入数字化工厂,赋予他们数字化连接与应用的能力,而我们将推出的exOS,它将借助于IT世界的工具,广大资源应用于解决问题-未来,IT工程师精通的Python ,Docker等也可以用于开发机器的应用。
自动化,永远不会落后,它只是记得自己的使命—为用户创造价值,技术是手段,而掌握工艺、工具与方法的人,才是竞争的关键。
您如何看待一个工程师的培养?在今天,制造业遇到了很大的人才困境,很多人都不愿意来到制造业,您觉得自动化还有什么吸引年轻一代的呢?
我们时常会看到,小朋友身上所蕴含的潜能—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培养人,有两个方面,首先在于释放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工程它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严谨和规范。这似乎矛盾,而智慧,不正是“平衡”吗?
在贝加莱,我们需要非常优秀的工程师,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培养,首先是好的材料,我们在选择工程师时,特别看重他们的自我驱动力,好奇心,以及乐于交流沟通的品格。然后是高效的培训,贝加莱有Engnieering Camp、导师制、轮岗制多种方式来让工程师接受完整的工程思维训练、师傅带徒弟的传承、尝试新的岗位确保持续的新鲜感。第三,对于人的培养,也不能停留于在技术,而要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例如:领导力训练-可能有人会觉得领导力不是领导才需要具备的吗?并非如此,领导力是一种感染力,一种合作态度,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与团队很好相处,也与客户很好的沟通。
再就是发展能力,随着我们的业务扩展,我们可能需要工程师带领团队去开辟新的行业,我们也需要他们具备对市场的感知、对客户需求的敏锐、对横向科技的融合,并且有良好的产业技术路径分析、规划、推进能力-与销售团队合作,扩张业务。
听您这样说,我感觉这本书除了贝加莱的产品技术,还传达了哪些看不到的东西吗?
是的,其实,我们讲它是本指南,就是想传达一个工程思维的完整过程,解构复杂问题,重构模块,并能够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结构性思维。
贝加莱,作为解决方案的一种业务模式,这使得我们在过去的20余年里,掌握了一种能力,就是在任何时候,我们知道如何解析那些来自客户模糊的问题—这很正常,在一个新的机器要研发时,人们经常会不知道如何界定它的功能或性能—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探索。
但是,贝加莱的团队清楚,如何解析一个模糊的需求,我们的工程师知道如何“提问”—就像咨询顾问一样,会与我们的用户一起厘清问题,界定问题的边界,使得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清晰、具体。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潜在的风险、以及比较有效的架构是怎样的?他们清楚如何工作效率最高,不会让自己陷入泥潭—避免走弯路。
就像GAT一样,它就是一个“模具”,因为大部分的项目,它具有共性,我们用模具去套,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然后就是具体的行业及客户自主Know-How的问题,可以聚焦于这些创新点。
指南,更多是借鉴,分享—我们希望我们的读者,可以快速的学习,成功的解决问题,高效开发机器。
作为一名女性,您担任CTO,这很鲜见,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
工程师是一个非常具有成就感的领域,因为,你会每天遇到不同,也会创造不同。贝加莱在肖维荣博士带领下,其实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团队。因此,对于我来说,带领团队并非那么难,因为,实事求是就是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工程师大多都是“直男”,但是,我们喜欢这样的沟通方式,因为,这是一个基于共同解决问题,就事论事,这是他们可爱的地方。而且,其实,我们的工程师也不是那么的“直男”,他们也有幽默、风趣的一面,要知道,如果没有这种风格,其实也不能成为“卓越”的工程师。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如果你热爱,你就会觉得什么都不是事,无论你的性别,记得有一次,有大学的女同学问“自动化行业对女生有什么限制吗?”—我回答她“唯一限制你的是你的想法”。我骄傲于自己的工作,就没有什么限制与障碍。
回到这本书,我想说的就是“因为热爱,所以分享”—与我们的产业朋友共勉。
采访后记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时髦的概念,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贝加莱一贯的朴实、务实、踏实的工程师文化。正如于蓉蓉博士所说的那样,“自动化工程师-我骄傲于我的热爱”。工程师以自己的职业而自豪,这才是真正的大国工匠精神!
最后希望这次采访,能给咱们制造业界带来一点点启发,少一些“好高骛远、坐而论道”,热衷于弯道换道,多一份从“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专注于心,甘于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