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节《买菜》,学习的是小数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

首先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课本上是怎样呈现的。如下图:

一般一个苹果重量(苹果的重量与箱子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1)

课本通过设置“买菜”这一情景,是想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认识到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以后会经常用到,所以学习好这节课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易于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积极参加计算。

在没有具体学习计算方法之前,有的学生可能就能算出“一把有油菜”和“一把芹菜”多少钱了。因为他们已经独自买过很多次东西,已经很熟悉应该怎样算,也许他们的计算方法并不符合“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但是结果是正确的。

至于“估一估”,是在渗透“估算”的思想。其实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如去买东西,大都会在心里算一下的,所以对于估算,实际上是不陌生的,但是估算的方法还需要老师指导,帮助他们“缩小估算值的范围”,使其接近实际值。

接着,学生要经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让学生从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计算出结果,然后再根据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的知识上来。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有形象到抽象,由图形到数字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起承是自然的。

它也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地转化过程,也就是说,学生不但要会算,而且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计算的过程,即思维的过程。

从上面的“画”、“算”、“说”,就可以得出本节课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关键: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明白了这些之后,学生计算直接的小数相加减,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学生已经能熟练计算了。

经过对学生课后练习、作业的批改,也证明了,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地计算“算式题”,但有一道应用题,却是很多学生都做错了(不是计算上的错误),因为他们没有转过其中的弯来。

数学一直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可以说它们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应用题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请看下面这道题。

一般一个苹果重量(苹果的重量与箱子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2)

先来看两位学生的作业,你看他们哪个做得对呢?要看仔细哟!要是错了,你能找出来错在哪里吗?

一般一个苹果重量(苹果的重量与箱子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3)

一般一个苹果重量(苹果的重量与箱子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4)

上面这两位学生有一点都是很棒的,因为若不论题目,只看他们的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节课学习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是就这道题而言,第一位学生只做对了“一半”,第二位做的都不对。

咱们再来看一下正确的做法,下面是另外两位学生做的。

一般一个苹果重量(苹果的重量与箱子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5)

一般一个苹果重量(苹果的重量与箱子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6)

这两位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都是正确的,只是在思路上有一点儿不同。

第一位学生写得比较简单,算式直接写出了得数,其实初学小数的加减法,最好还是要列竖式计算,熟练了以后,可以直接写得数。也许这位学生在草稿纸上列竖式了,也许是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方法。

第二位学生列的算式中,竟然有小数的乘法算式,而且他算对了,真的挺厉害。说明他已经学得超前了,因为我们要到这册书的第三单元才学《小数乘法》呢!恐怕有很多的四年级学生看不明白吧。

所以我们现在按照第一位学生的计算步骤,看一看他的解题思路,也就是这道题的解题方法。

其实每一道应用题,我们都可以一边读题,一边写出它的文字关系式的。这道题我们可以这样写:一箱苹果=46.6千克,也就是,箱子 苹果=46.6千克;那么倒出一半苹果之后,箱子剩下的苹果也是原来的一半,所以现在的24.3千克就是箱子和苹果的重量,也就是箱子 一半苹果=24.3千克。

我们比较一下两个文字关系式:箱子 苹果=46.6千克;箱子 一半苹果=24.3千克,你会发现:(箱子 苹果)-(箱子 一半苹果)=(倒出的)一半苹果,即,46.6-24.3=22.3(千克)。从题里我们清楚地知道,苹果被倒出了一半,箱子里还有一半,既然倒出的这一半是22.3千克,那么箱子里那一半也是22.3千克,所以这一箱苹果的重量是:倒出的一半 箱子里剩下的一半,即,22.3 22.3=44.6(千克)。

箱子有多重呢?那就是:一箱苹果(苹果和箱子)的重量-苹果的重量=箱子的重量,即,46.6-44.6=2(千克)。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你学会了吗?

如果你是中小学生,如果遇到了不会做的题,想不通的问题,思想上的困惑……都可以写在文章末尾的评论里,超敏教育名师团队会尽力答疑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