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中唐诗歌(十三)

贾岛 李贺 六首

唐代诗歌

【文学常识简介·唐诗】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唐诗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并使之更为完善;一方面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地超越了前代。

一、 贾 岛 二首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1)

【作者简介】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北京市附近)人。早年因家贫而出家当了和尚,法号无本,后来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了俗,却一连几次考不中进士,只做过几任小官。曾任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世称贾长江。与孟郊并称“苦吟诗人”,苏轼对其二人诗歌有“郊寒岛瘦”之评。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2)

1、剑客

【题意简释】剑客:精通剑术而又有正义心的豪侠之人。诗题一作《述剑》。

【内容简介】这首五言绝句以剑客的口吻刻画了一个历经磨难,身怀绝技,期盼施展才能,为天下除暴去恶的形象,借此喻示自己的才能和抱负。

【原文】

十年磨一剑, 霜刃未曾试(1)。

今日把示君(2), 谁为不平事(3)?

【译文】

十年磨出一把剑,闪烁寒光的锋刃,未曾试过。

今日拿(它)给您一看,谁做了不公平的事?

【注释及有关提示】(1)霜刃:锋利的刀口白亮如霜。(2)把:拿。示:给……看。(3)为:做。有的版本是“有”。明末清初学者冯舒说:“为”更胜。其弟冯班说:“有”字是卖身奴。兄、弟之评看似大同小异,实则大相径庭。兄之评视“有”与“为”是优与更优的关系,或说“有”较“为”逊色。而弟之评则视“有”与“为”是劣与优的关系,用“有”则显示此剑客成了为人卖命的奴才,随之此剑客大公无私的光彩也就不复存在。平:公平。

【诗句简析】

首句:明说自己手中所用之剑,磨砺多年,非同一般;暗寓自己苦练多年,才能不凡;暗喻诗人已历十年寒窗,乃饱学之士。

次句:明说此把利剑却还没有一试锋芒,暗寓自己未曾施展才能;暗喻诗人空怀绝技的愤懑。

第三句:展现剑客把剑示君的细节,显示剑客的豪爽之气和行侠除暴的急切心情;暗喻诗人急于施展抱负的心况。

第四句:写剑客直接询问除暴目标,以心底之声显示剑客的侠义精神;暗喻诗人要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和高度的自信。

【艺术特色简介】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思明快,声情壮烈,显示了贾岛主体诗风外少有的另一种特色。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3)

2、寻隐者不遇

【题意简释】寻:寻访。有的作“访”。隐者:隐居山林,不愿做官的人。在古代,隐居不仕被看做是一种高洁的行为。

【内容简介】此诗通过与童子的问答,巧妙地塑造了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流溢出对隐者高洁品德的仰慕之情和未能遇之的怅惘之情。

【原文】

松下问童子(1),言师采药去(2)。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3)。

【译文】

(我于)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干啥去了?)(童子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

(我接着问:你师傅到何处采药去了?)(童子回答说:)就在这座大山里;(我又问:你师傅在这座大山的何处),(童子回答说:)在山中浓云弥漫的不知哪个地方。

【注释及有关提示】(1)童子:未成年的人。此指“隐者”的弟子、学生。(2)言:说。(3)云深不知处:童子的回答既简单又严密,令人叫绝。大前提:“云深”;具体地点:“不知处”。采药是移动的,故在哪儿采是“不知处”的。更有意味的是,“云”是飘动的,故作为大前提的“云深”也是“不知处”的。

【诗句简析】

首句:“松下”,点染隐者居处环境的清幽并映衬隐者如松一样的风骨;“问童子”,明着,交代所问之人;暗着,含两点:所问原因(未见其师);所问之事(师傅何干)。

次句:写童子对来客第一问(师傅何干)的回答(采药去)。

第三句:写童子对来客第二问(何处采药)的回答(此山中)。

第四句:写童子对来客第三问(大山何处)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艺术特色简析】

此诗不仅不露痕迹地继续使用“推敲”字词的“绝活”,而且在艺术构思方面独出心裁。

(一)缥缈而又形象的侧面描写。诗人塑造隐者形象,未于正面著一字,除首句的环境点染外,余皆通过小童的答客语从侧面表现。诗人借小童“采药去”的回答,表现隐者的行为特点——采药养生;借小童“只在此山中”的回答,暗寓隐者避世离俗之心的坚定;借小童“云深不知处”地回答,暗寓隐者生活的逍遥和人品的高致。

美丽缥缈的纱幔中赫然显现一位于云雾中攀岩采药的隐士,正是此诗侧面描写的妙处所在。

(二)寓问于答得巧妙章法。本诗的侧面描写主要由小童的话完成,而小童又不是自言自语,而是有问才答。诗中共含有三问三答,诗人只让第一问显现,而后二问则让其隐形了。这样就使诗歌产生了以最简约的文字表现最丰富的内容的艺术效果。

(三)一石三鸟的神力。

诗中借小童的答话塑造了一位世外高人。

小童的答话也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药童的形象。他有问才答,足见其矜持;他言必称师,足见其颇守尊师之道;他回答师傅所干之事、所去之地及所难寻之踪,足见其聪明伶俐。

寓问于答不仅使文字简洁,行文快畅,而且也虚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变化状况。诗人专乘去某深山寻访某位志趣相同的隐士,结果隐士不在所居处;诗人并未败兴,询问小童隐士干啥去了,意为若不是其师有重要事情,可以相见。小童答“采药去”了,诗人又问“于何处采药”,意为若不远,可以去拜见。最后得知隐士在“云深不知处”时,诗人才彻底产生怅惘之情。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4)

二、 李 贺 四首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西)人。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只做过奉礼郎这种最低级小官。父名晋肃,因“晋”谐音“进”,为避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能为诗,犹为韩愈、皇甫湜( 唐文学家,元和进士,官工部郎中。湜,读shí)等人赏识。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一生落魄不得志,只活了27岁,故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5)

1、李凭箜篌引

【题意简释】李凭:当时的梨园(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后泛指戏班或演戏的场所)艺人,善于弹奏箜篌。箜篌引:汉代曲名,为相和歌辞,也叫《公无渡河》。此处是(弹奏)箜篌的诗。箜篌,古拨弦乐器。有卧式、竖式两种。引,一种诗歌体裁。如杜甫《丹青引》。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西)人。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只做过奉礼郎这种最低级小官。父名晋肃,因“晋”谐音“进”,为避父讳,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能为诗,犹为韩愈、皇甫湜( 唐文学家,元和进士,官工部郎中。湜,读shí)等人赏识。其诗想象丰富,立意新奇,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一生落魄不得志,只活了27岁,故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题意简释】李凭:当时的梨园(唐玄宗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后泛指戏班或演戏的场所)艺人,善于弹奏箜篌。箜篌引:汉代曲名,为相和歌辞,也叫《公无渡河》。此处是(弹奏)箜篌的诗。箜篌,古拨弦乐器。有卧式、竖式两种。引,一种诗歌体裁。如杜甫《丹青引》。

【背景简介】此诗作于李贺于长安任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时。

【内容简介】此诗通过精妙的构思、瑰奇的比喻和超凡的想象,生动地描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传神地再现了他所创造的美妙的音乐境界,巧妙地映现出乐曲魔幻般的艺术感染力。

【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1),空山凝云颓不流(2)

江娥啼竹素女愁(3),李凭中国弹箜篌(4)。

昆山玉碎凤凰叫(5),芙蓉泣露香兰笑(6)。

十二门前融冷光(7),二十三丝动紫皇(8)。

女娲炼石补天处(9),石破天惊逗秋雨(10)。

梦入神山教神妪(11),老鱼跳波瘦蛟舞(12)。

吴质不眠倚桂树(13),露脚斜飞湿寒兔(14)。

【译文】

秋高气爽之时,一把材质精美的箜篌在上弦;(弹奏出的弦音飘散到)空山,使行云凝滞、颓然不动了。

(弦音飘散到湘江)使二妃啼哭,(弦音飘散到天上)使神女悲愁;原来是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箜篌的乐声像昆仑山美玉击碎了那样清脆动听,像凤凰鸣叫那样悠长悦耳;箜篌的乐声像荷叶洒满露珠哭泣流泪那样惨淡忧伤,像兰花盛开张口欲笑那样清丽欢快。

二十三根弦的奇特之音,(不仅)消融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也)打动了各路神仙。

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不如原来牢固),石(被箜篌声)震破,天(被)震惊,引来一场秋雨。(人们被美妙的箜篌声)引入梦境,见到李凭进入神山,向会弹箜篌的女仙传授绝技;羸老之鱼、瘦弱之蛟(被箜篌声感动得)在水波中欢快地跳跃、翩翩地起舞。

月宫中砍树不止、劳累不堪的吴刚(听箜篌入了迷)竟依着桂树,彻夜不眠;寒冷的玉兔(听箜篌入了迷)任凭露珠滴下打湿身上(也不肯离去)。

【注释及有关提示】(1)吴丝蜀桐:以吴地之丝为琴弦、蜀地之桐为材质的箜篌。张:给乐器上弦。这是一个动作具体的特写镜头,不是动作概括的“演奏”。高秋:秋高气爽之时。谢眺“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奉和随王殿下诗一》) (2)颓:颓丧,不振作。(3)江娥: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娥皇、女英泪下沾竹,形成斑竹。素女:传说为黄帝时女神,会弹琴,声音极怨。(4)中国:京师。(5)昆山:昆仑山。(6)芙蓉泣露香兰笑:此句用通感(移觉)手法,把听觉形象变为视觉形象,形容乐声时而低回,时而轻快。芙蓉:荷花。(7)十二门前融冷光:即“二十三丝融十二门前冷光”蒙下句省“二十三丝”。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8)二十三丝:竖箜篌二十三弦。紫皇:道家传说的神仙。

【阅读笔记·“紫皇”指谁?】

有的说“紫皇”指皇帝。而辞书的解释是“道家传说的神仙”。究竟何指?要看那种说法更符合原诗自身的构思。说指“皇帝”,似乎亦可;因为皇帝是人间的至尊,而惊动皇帝,足见音乐的打动力是无与伦比的了(只是在人间)。

然而,从行文不赘述的方面看,本诗的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其地点是京师皇宫中的歌舞场,难道“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的李凭没有惊动皇帝?再者,本诗的第七句“十二门前融冷光”的“十二门前”是京城的“十二门前”,似乎惊动皇帝是不言而喻的。

再从更重要的布局谋篇的方面看,“二十三丝动紫皇”句,不仅是从人间到仙界的过渡,而且是对描写各路神仙的总领。以下的女娲、神妪、吴质、寒兔都是仙界的。至于当中夹着的老鱼、瘦蛟,可能不是仙界的,但也不是人间的,大概不会拘泥到因此而否定“紫皇”是指各路神仙吧。

(9)女娲:我国古代神话中炼石补天的神。(10)逗:引。(11)神妪(yù):神话传说中女神成夫人喜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妪,年老的女人。(12)跳波:即“跳于波”,在波浪中跳跃。(13)吴质:即吴刚,名刚字质。古代传说中他学仙有过,被罚在月宫中砍桂树,树破即合。(14)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传说月宫中有一玉兔用杵捣药。

【艺术特色简析】

(一)构思精妙缜密。

前四句,精心设计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倒推的视觉过程:先是一个箜篌上弦的特写镜头——然后是行云凝滞、湘妃涕泪、神女悲愁三个镜头——最后解谜式地展现李凭在京城(人间,地面)弹奏箜篌的镜头。此节由箜篌到行云,再到湘妃、神女,最后推出弹箜篌的人,主角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

五六句,正面描写箜篌的美妙之声,创造出玉碎凤鸣的听觉境界和荷花泣露香兰如笑的视觉境界。

七至十四句,多角度多方位地侧面描写箜篌声超强的穿透力:消融了皇城十二道门前的冷气;惊动了各路神仙;震得女娲补天处,石破天惊,倾泻秋雨;向已能娴熟弹奏箜篌的老神女传授绝技;使羸老之鱼瘦弱之蛟情不自禁地在波浪中跳跃起舞;让疲惫不堪吴刚兴奋得在月宫彻夜不眠;使本来寒冷的玉兔痴迷得被露珠打湿全身也全然不顾。

(二)想象纵横驰骋。

整首诗除了“吴丝蜀桐张高秋”“李凭中国弹箜篌”两句外,其余十二句全是想象。空山的云、昆山的玉、波中的鱼、水中的蛟——从山之物到水之物,各呈其姿;湘竹、芙蓉、凤凰、寒兔——从植物到动物,各展其态;江娥、神妪、女娲、吴质——江边的、山上的、天上的、月宫的,诸路神仙,各显其能:想象之景层出叠见,令人目不暇给。

(三)用语出奇制胜

“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 (《列子·汤问》),一个“遏”字形象地显示出秦青歌喉之高亢声波之强大。同样是乐声、同样是对云的影响,李贺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颓”,则其“云”不是被遏止了,而是被俘虏了,瘫了,一点招架之功也没有了。

李贺写乐声强大的力量,那软绵绵的“云”就不在话下了,“声震林木”那样的强力也相去甚远,是最高级别的力量——天震,把女娲补天的坚硬的五彩石震破了,把天震惊了,还导致次生灾害——逗出一场秋雨。古人说“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七个字可以作为对李贺诗歌的评语。

李贺的用语的确与众不同。一些描写,需要用龙、鱼衬托时,常说“龙腾鱼跃”,而李贺却一反常态,写的是“老鱼”“瘦蛟”,令人多读方悟:原来是以羸老、瘦弱的形象反衬乐曲震衰兴颓的力量。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6)

2、雁门太守行

【题意简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濒临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行,诗歌体裁,歌行体 。【背景简介】李贺生活的时代曾多次发生藩镇叛乱,此诗并不是具体描写某次战争,而是以多次战争为综合背景,概括反映平叛战争。

【内容简介】此诗摄取几个横截面,反映了平定藩镇叛乱的情景,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原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1),甲光向日金鳞开(2)

角声满天秋色里(3),塞上燕脂凝夜紫(4)

半卷红旗临易水(5),霜重鼓寒声不起(6)

报君黄金台上意(7),提携玉龙为君死(8)!

【译文】

敌军在黑云翻滚中压向城头,守城将要(被)摧毁;(忽然)守城将士铁甲上的页页铁片在透过黑云的日光照射下反射出灼灼亮光,就像大鱼张开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双方的号角声弥漫在秋色的天空,塞上浸了血迹如胭脂般的泥土在秋夜(湿气中)又凝聚成紫色。

将士们半卷着红旗前行,接近易水;霜气凝重,战鼓湿寒,鼓声低沉。

为报国君招贤知遇之恩,手提宝剑甘愿为国君血战到死!

【注释及有关提示】(1)黑云:既指自然界的乌云,也借喻敌军兵临城下的强大攻势和嚣张气焰。欲:将要。摧:摧毁。(2)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做成,后也用金属片做成。

【阅读笔记·“黑云”之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在当时就得到韩愈(唐)的赞扬;而王安石(宋)却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并讥笑“宋老头巾(宋朝那个老腐儒。指王安石)不知诗”;沈德潜(清)说“阴云蔽天,忽露赤日,实有此景”。

对此两句的褒贬对垒,我们坚定地站在褒的一边。首先,韩愈的赞扬是得当的,杨、沈的解释也是正确的。再者,这两句不仅是实况录像,也是匠心独运的借喻和借代。我们读“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第一感觉,似乎不是黑云要把城压垮(大概李贺也不是此意),而是有一股强大的人力要把城摧垮。因而,“黑云”既是实景,也是借喻敌军攻城的强大力量。还有,把敌军攻势喻为“黑云”是很准确到位的,因为“黑云”是敌不过“日光”的,其象征意义是反政府军是打不过甘“为君死”的政府军的。“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借代(甲,借代身着铠甲的将士)和比喻(金鳞,比喻阳光照耀下的铠甲的一片片铁片)守城的将士披坚执锐,与攻城的叛军殊死拼搏的威武雄壮(暗含获胜)的情景。

另外,就全篇看,诗人无意按时间顺序记录一场平叛战争的始末,而是摄取几个镜头,以此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唐军将士赴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3)角(jiǎo):古代军中用的一种乐器。(4)燕脂:即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也泛指红色。此借喻塞上浸有血迹的泥土。凝:凝聚。(5)半卷:风狂尘猛,红旗难以全张,故半卷;或为行军快捷,不事张扬而半卷。参见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 从军行七首·其五)之“红旗半卷出辕门”之注释。易水:河名,源出今河北省易县。此地名可能不是实指,而是借荆轲刺秦王的典故,暗写唐军将士的慷慨。参见《易水歌》有关简介。(6)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7)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8)携:提着。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结构及诗句简析】

第一层(一、二句):形象而又概括地描写一场惊险的守城保卫战。

第一句:景(乌云翻滚)事(敌军攻城)结合,非常艺术地写出了敌军攻城的强大力量和守军万分危急的形势。

第二句:形象地描写出守城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转危为安的情景。

第二层(三、四句):侧面描写野战的情景。

第三句:以“角声满天”渲染野战场面的浩大。

第四句:以战场上血流满地的颜色变化渲染野战的残酷。

第三层(五、六句):描写追击战的艰苦。

第五句:以“半卷红旗”描写追击的艰苦,以“临易水”暗寓将士们誓死不回的决心。

第六句:以鼓声的低沉,暗喻将士们拼战到精疲力竭的程度。

第四层(七、八句):写唐军将士们为报君恩而甘愿战死的壮志。第七句:写将士们勇气的来源。

第八句:写将士们誓死报君的气概。

【艺术特色简介】

精妙地以各种意象(黑云、甲光、角声、燕脂、红旗、鼓声等),用各种手法(比喻、夸张、象征、用典等)渲染或情势危急,或豁然开朗,或艰苦卓绝,或悲壮残酷等各种气氛。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7)

3、 致酒行

【题意简释】《致酒行》是一首七言乐府诗。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参见《长歌行》之“题意简释”。

【背景简介】李贺少有大志,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正满怀希望迎接进士科举考试时,不料遭人嫉妒陷害,以应避讳其父“晋肃”的名讳为由,剥夺了其考试资格。诗人郁郁寡欢,困居异乡,遇主人设酒相待,便借“致酒”题材,写成这首格调高昂的抒情诗。

【内容简介】诗人巧借席间主客之言,叙写自己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受挫后不甘沦没的坚定志趣,抒发了憧憬未来的乐观精神。

【原文】

零落栖迟一杯酒(1),主人奉觞客长寿(2)。

主父西游困不归(3),家人折断门前柳(4)。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5),天荒地老无人识(6)。

空将笺上两行书(7),直犯龙颜请恩泽(8)。

我有迷魂招不得(9),雄鸡一声天下白(10)。

少年心事当拿云(11),谁念幽寒坐呜呃(12)。

【译文】

人生失意,淹留异乡,唯有借酒消愁;主人举杯敬酒,(祝)客人长寿(并劝慰):

主父西游入关,困顿不得归乡,家人思念他而折断了门前的杨柳。

我(还)听说马周困居新丰,天荒地老无人赏识。

(后来,他们)只凭纸上两行字,就直犯龙颜而得皇帝恩惠。

我的灵魂迷失(于暗夜),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灵魂重回)。

(我终于明悟:)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处于)幽暗穷困之境而徒然哀叹不平呢!

【注释及有关提示】(1) 零落:漂零,流落。栖迟:游息。引申为失意漂泊、淹留。(2)奉觞(shāng):举杯敬酒。奉,捧。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身体健康之意。(3)主父:复姓。《汉书》载:汉武帝时,“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明白)”,结果还是凭自己“献书阙下”而被召见、被封。(4)家人折断门前柳 :家人(盼主父归而)折柳(频寄),乃致枝尽树秃。此与《送别诗》“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之意相近。(5)马周:《新唐书》载:“马周……舍(shè,住宿)新丰(今属西安市临潼区),逆旅主人不之顾(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学问),周为(之)条(分条陈述)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都是当代切要的事),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与语,帝大悦,诏(其)直门下省(在门下省值班)。明年,拜(授予)监察御史,(马周)奉命称职(恭敬受命,胜任职务)。(6)天荒地老 :指经过的时间很久。夸张手法。(7)空:仅,只。笺(jiān):写信或题词用的纸。两行书:两行字。夸张手法。书,字。(8)直犯龙颜:直接冒犯君主威严。龙颜,皇帝的容貌,亦指称皇帝。恩泽:比喻皇帝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9)迷魂:迷失的灵魂。此指执迷不悟。宋玉曾作《招魂》,以招屈原之魂。(10)一声:一声啼叫,数量词用作动词。(11)拿云:能上干(gān,冲犯)云霄之意。比喻志气高远,本领高强。(12)念:哀怜。幽:幽暗。寒:穷困。坐:徒然。呜:哀叹。呃(ài):不平声。

【结构及诗句简析】

第一段(一、二句):扣题,交代“致酒”的缘起。

第一句:写自己困居异乡,借酒浇愁。

第二句:写主人致酒。

第二段(三至八句):写主人劝勉客人的励志辞。

第一层(三至六句):写主人举汉朝主父偃、当朝马周不得志时的例子。

第三句:点出“主父不归”之事。

第四句:极写其家人盼归之状,反衬其西游之艰难。

第五句:点出“马周客居”之事。

第六句:极写马周无人赏识之窘况。

第二层(七、八句):总结二人改变命运的共同法宝——自己努力。

第七句:写二人努力的行动——向皇帝献言。

第八句:写二人努力的结果——得皇帝恩惠。

第三段(第九句至第十二句):写自己的幡然醒悟。

第一层(九、十句):极为形象地描述自己醒悟的情景。

第九句:写听主人致辞前自己执迷不悟的情景。

第十句:用极为形象的比喻描写听主人致辞后豁然开朗的情景。

第二层(十一、十二句):写自新后的高远志趣。

第十一句:写少年应有的高远之志。

第十二句:以反问兼感叹的句子表达绝不做可怜虫的坚强决心。

【艺术特色简介】

(一)格调高昂。

(二)抒情诗而有简单的情节。中心事件是主客对话(很可能是诗人假托的)。开头两句交代“致酒”是故事的开端,写主人的致酒辞是故事的发展,写诗人迷魂被召回是故事的高潮,写诗人决计奋起是故事的结局。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8)

4、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

【题意简释】诗人家乡昌谷有南北二园。诗人曾有《南园》诗,此组诗写北园新笋,咏物言志。

【背景简介】第四首诗中的“茂陵归卧叹清贫”句,以汉代司马相如病归茂陵自喻,由此可知这一组诗是李贺以病辞奉礼郎归昌谷后写的。

【内容简介】描写和想象自己家乡新笋的神奇长势,借竹喻人,表现了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

【原文】

箨落长竿削玉开(1),君看母笋是龙材(2)。

更容一夜抽千尺(3),别却池园数寸埃(4)。

【译文】

笋壳脱落后,新竹就像碧玉削成的那样张开着;君请看,那大笋是成龙之材。

(假如)再容许它们尽情生长,那么它们一夜之间就会长出千尺;从而离别竹园几寸厚的尘土(而直插云霄)。

【注释及有关提示】(1)箨(tuò):笋壳,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长竿:指新竹。(2)母笋:此指大笋。龙材:可成龙之才。传说有一个求仙学道的人,将要回去时,仙翁送给他一根竹杖。他骑着竹杖转眼就到了家里,再看他的竹杖,已经变为龙飞走了。(3)更:再。容:容许,允许。抽:(草木)长出。

【阅读笔记·深沉的假设】

“更容……”,明显是假设之辞,而且含有一正一反的双面意思。正面意,若容许新笋尽情生长,则可直插云霄。以此比附若容许自己尽施所学,则可实现青云之志。反面意,实际是不容新笋一夜抽千尺,于是它根本不可能直上青云。这就暗喻现实束缚诗人手脚,不容诗人尽情地施展才学,于是诗人也就不得实现青云之志。简言之,“更容”一语,既表现出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也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怨愤。

(4)别却:告别,离去。却,用于动词后,可译为“去”或“了”。埃:尘土。

【诗句简析】

首句:以削玉比喻脱落笋壳后的新竹嫩绿笔挺的姿态。

次句:以典故说明大笋可期待的宝贵价值,暗喻自己的实力。

第三句:设想条件允许,新竹一夜可长千尺,暗喻自己遇到合适的机遇,可以释放出无穷的潜力。

第四句:承接第三句,写千尺之高的新竹就不再与尘埃为伍,暗喻自己的高洁之志。

【艺术特色简介】

比喻生动,想象奇特。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9)


作者简介

七夕夜吟古诗100首(高全成简易古诗助读)(10)

高全成,男,高级教师。1952年8月生。从1975年至2012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37年,先后任教于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等学校,曾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1987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光荣退休。

,